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论文选什么题目比较好?还有谁的作品比较好写点?

英国文学作品赏析类的比较好些,因为参考换阻供级美文献容易找,网上来自可借鉴的资料也多
不用挑谁的作品,那些名著都不难,像老人与海 德伯家的360问答苔丝 呼啸山庄 傲慢与偏力相会较副领请师帮让周见 茶花女等
比如苔丝的性格分析

征集80篇名家叙事类文学作品题目

月色如梦,乡愁如酒。独饮月光,我醉意朦胧,心底笼着淡淡的惆怅。我丢失了儿时的故乡——今年春节,我是在城里度过,因年迈的双亲已在城里安居。而以往春节,我几乎都是在乡下过的。在我记忆里,那灯火温馨的村庄,鸡鸣狗吠,填不满远山沟壑梦一般的雾霭。爆竹声声此起彼伏,山鸣谷应,似迎接新岁的春雨,许多心愿与向往,在雨中拔节生长……

今夜,在无边的冷寂与落寞中,在钢筋水泥筑成的笼子中,我思绪的风又飞向故乡,我思念的村庄在月亮上。那黑幽幽的群山,浮在童年的梦里;那明晃晃的小河,在夜的胸腔汩汩流淌……面对记忆中那桃花源般的山村,我默默祈祷,正如已经信基督教的母亲为我祈祷一样。说到母亲,我心底的怅惘与她一样。她对那曾劳作一生的所在,有着刻骨铭心的依恋,我能读懂她老人家心底那失去“家园”的忧郁。我不止一次地纳闷:当初,我像许许多多的兄弟姐妹一样,怀着月光般美妙的梦想,“跳农门”冲出山野的包围;而今当我一步步陷入城市的喧哗与躁动、滚滚红尘,这才发觉我灵魂深处对故乡山水的眷恋!我的眼里弥漫着雾一般的迷惘——回望人类文明的足迹,科技的发展使我们步入了工业社会,步入城市化方向,却使我们渐渐远离了自然的怀抱!可谓有得有失,福祸相依。

文学作品赏析原创题目大全

于是,乡愁成为人类心底永恒的情结,成为诗人们笔下不尽的主题,成为中国文化中令人瞩目的篇章。唐诗宋词中飘溢出的缕缕乡愁,动人心魄。现代诗词也不例外,席慕蓉深情地吟唱: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远不会老去

乡愁每每与月亮连在一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我仿佛看见嫦娥正面对月镜蹙眉独坐,那思乡念家的心,如玉兔在怀中颤动;我仿佛听见吴刚伐桂树的美妙清音,我能感受到:那声声入耳的节奏与旋律,令嫦娥回肠荡气梦绕魂牵;那故乡八月的桂花型销馥郁着她的思念,那月亮边盈盈的星泪,在她的面颊上滚动流淌……

今夜,丢失了故乡的我,灵魂在月光里游荡,我把月亮作为了我的故乡。有多少与我一样的游子,把你当作了慈母的所在,把你的国度当作了灵魂的故乡。我能感觉到,此刻母亲的目光也在月亮上。母亲的目光与我的目光相聚,喜悦的泪花在月光中闪亮。月亮如眼,一路瞩望着我如山鹰一般飞翔。暴风雨曾折断我的翅膀,在夜的沼泽里,我破碎的心流着血;月亮如耳,聆听着我以及大地上的一切呻吟;月亮如帆,托举起所有不幸人们受伤的信念远行!在那些吉祥快乐的日子里,月亮如头戴白莲花的女王,与她所有的孩子们一起欢歌共舞。

月亮,你这千载独步的女王!你温柔而缠绵,明静而清洁,朦胧而含蓄,优雅而恬淡,神奇而消魂……你目睹过人世间无数悲欢离合,血腥残暴,团圆幸福。你美得令人心碎,你使无数人留恋生命,你给无数人送去遐思与梦想!有多少情侣望月怀远“情人怨幽夜,竟夕起相思”;有多少断肠人在天涯海角,视你为永生永世的伊甸园!高贵如唐明皇杨贵妃,平凡如市井男女渔夫村姑,莫不如此。“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多半是一句美好的祝词。谁都知晓牛郎织女的传说,也都知晓梁、祝化蝶的故事……有多少痴男怨女在梦中、在无边无际的长夜里深深叹息:那真正的爱在天边在月亮上!

我在月下徜徉,我在月夜里寻找——寻找我丢失的故乡。我用泰戈尔老人的名言安慰自己:“所谓的故乡,不过是我们的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脚的最后一站。”我忽然顿悟:其实,我的故乡并没有丢失,她就在我灵魂深处,在我心空那轮美妙的月亮上。

郑远星: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

曾就读鲁迅文学院作家创研班

望 月 怀 远
东 鸿
岁岁中秋,今又中秋!当我坐在那张竹子椅子上,与家人张望着那夜空的时候,我又想起了今天收到的那盒来自远方的月饼来了。那是我在刚刚进初中的时候,一个当时的小妹同学从广东韶关寄来的。
当我打开那个精致的铁盒的时候,那月饼上的一排用洁白奶油做成的字就耀然进我的眼睛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当我看见这排字的时候,心里一股热流就涌上了脑卜槐游际。我此时一下乐了起来。我自言自语地说明知:“哎呀!这个小妹今天终于又想起了我啊!”她居然还这样有心计。竟把他们现在所在的韶关的大诗人张九龄的那首《望月怀远》诗的前两句给我送来了!
我此时一下子就念出了那首有名的诗句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是啊!我知道她是在向我提醒啊!提醒我们的青梅竹马的岁月。
我们是在初中的时候相互认识的。那时,她们的家,就在我们家的旁边。在那个四合院里,我们真是关门不见,开门见啊!所以,经常是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久而久之,便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了。记得也是在一个中秋节的时候,她家里来了一个国外的亲戚小伙子。这个小伙子带来的却是一盒国外生产的月饼。那月饼上边竟也是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当时,对于这样的诗句根本就不懂。她却对于那个月饼更加感兴趣。她当时就悄悄地为我送来了话:“哥,我们今天晚上在一起赏月吧!”
我当时对于她家里突然来个小伙子,心里不知道是怎么的,就有些别扭起来。我望着她那天真的表情,对她小声地说:“我哪里敢与您这个小姐在一起赏月啊!”
我怒知道,我这个不经意的话,竟让她嘟起了小嘴。她不高兴地对我说:“那是我的内亲啊!您在想什么啊?”
我此时那张脸不知道为什么,竟一下红到了耳朵根子。我立即对她说:“对不起!您刚才声明啊?”
那小妹此时嘟着小嘴说:“本来就是这样的嘛!”
自从初中毕业以后,她就跟随着她的父母到了广东去了。一直到现在都十多年了,也没有她的一点消息。可是,没有想到在今天竟收到了这个已经为人妻的小妹从那么远的地方寄来的月饼!我此时望着那一排字的月饼,不禁又想起了当年那个外国月饼的事情。又想起了那月饼上面的相同的那一排字来。又想起了我们两家人在一起赏月的情景。
记得,在那个晚上,我们两家围坐在一张小圆桌边上。那桌子上面摆着那盒洋月饼。在月光下,那几个字格外地清楚。我妈妈当时又向大家讲起了那个有关“开天门”,现“月华”的故事来。小妹那双水灵的双眼望着那一片浩瀚的天空。她此时多么希望看见“开天门”,现“月华”啊!可是,我们那晚上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了那一轮明月,在那薄雾中穿行的月亮。
她在临走的时候,惋惜地对我说:“看来,我们的运气都不好啊!没有看见开天门,更没有看见月华!”
自从那以后,我们就没有机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了。可是,当我又看见那盒月饼,又看见那一排字的时候,我不仅想起了苏东坡那句有名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稣和诒。”更想到了我们之间的同窗娇气的时光。这不正是那首诗里所说的:“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吗?

赵丽宏:漫谈中国古代关于月亮的诗篇作者:赵丽宏 时间:2008-12-6 20:07:5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67
在人类的文学宝库中,中国的古典文学是其中的瑰宝,而中国的古诗,中国的唐诗宋词,是这瑰宝中的钻石。我们今天来欣赏古人吟月的诗篇,这些诗篇,只是中国古诗中的沧海一粟。
中国古诗中写到月亮的,不计其数。古代的诗人为什么喜欢吟月?我想,是因为月亮的美丽和神奇。在人类肉眼能观察到的宇宙天象中,月亮是最美妙的,月亮挂在夜空中,阴晴圆缺,亘古如一,神秘而亲近。古人不明白月亮出没变化的科学道理,便编出很多神奇的故事,生发出很多诗意的联想。月亮出现在中国人的诗中,绝不是单纯写景,有人望月思乡,有人咏月抒情,有人借月讽喻,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情,不同的际遇,诗人笔下的月光便有不同的涵义。在《诗经》中,便已出现写月亮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数千年来,一代又一代诗人用绮丽的想象和斑斓的文笔,把月亮描绘得千姿百态,展示了中国人的浪漫和想象力。
自然的月亮
中秋之夜,一轮满月静静普照着天下人,哪怕是在喧嚣战乱的时代,也能给人带来几分宁馨。
写景的咏月诗篇非常多,我只能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大家共赏。唐代诗人王维,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描绘美妙自然山水诗,其中有很多吟咏月光的名句,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这些诗,尽管只有一两句写到月亮,但我们诵读,却能感觉到通篇皆是皎洁明朗的月光。譬如他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安宁美妙的心境,拥有了这样的心境,才可能发现大自然的宁静优美。其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唐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妙句之一,已经成为中国人描绘宁静自然之美的名句。想象一下,银色的月光从松树的枝叶间静静流射下来,照亮了在石滩上流动的泉水,清澈的泉水反射着月光,在天地蜿蜒流动,发出晶莹的喧哗。这是何等优美宁静的景象。
唐代诗人孟浩然,也有一些写月夜景色的诗句,写得清静阔大,如同一幅幅意境幽远的画,让人读而难忘,譬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刘禹锡的《望洞庭》,我以为是写月色的诗篇中很出色的一首,诗人在一个明月之夜站在洞庭湖畔遥望,把眼帘中的月下美景写成了一首七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是一个无风的月夜,月光静静抚照着洞庭湖,湖面波平如镜,如同一个巨大的银盘。最富有想象力的是最后一句:“白银盘里一青螺”,湖中的小山,就像白色银盘中的一只小小的青色田螺。我们读这首诗,眼前很形象地出现了月光下宁静的湖和山。
中秋之夜,一轮满月静静普照着天下人,哪怕是在喧嚣战乱的时代,也能给人带来几分宁馨。杜甫曾在颠沛流离中过中秋,他在旅途中写了《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杜甫这首诗,写在旅途中,动乱的年代,远离故乡,心情不会愉快。但是,当他看到出现在晴朗夜空中的一轮明月,还是会诗兴大发。在诗中,他没有张扬羁旅思乡之苦,而是细腻地描绘月光之美。一轮满月,如明镜飞入夜空。月亮高悬在天,无法攀登,但皎洁的月光是可以亲近的。这首诗的后面四句,写得浪漫而富有想象力。月亮照在河流中,河流变成了一条银色之路,路面上似乎铺满了洁白的雪和霜;月亮照在树林中,月光如白色羽毛,在树梢上飘飞。在这样的明朗之夜遥望月宫,清晰得能数得清玉兔身上的毫毛。“瞻白兔”,“数秋毫”,在杜甫的诗中是难得的浪漫,这样美好的月光,安抚沉静了羁旅游子的心。
唐代诗人李朴的七律《中秋》,也是写月夜美景的佳作。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李朴的《中秋》,把中秋之夜的月色写得有声有色,犹如阔大壮观的画卷。我们可以欣赏这首诗的前面四句。浩瀚广阔的夜空中,月亮像一面宝镜般升起来。万籁无声,似乎连天上的仙乐也因为惊叹美妙的月色而停止了演奏。此时,整个宇宙的主角就是夜空中那一轮皎洁的满月,把无边的天地照耀得一片通明。
其实纯粹写景的咏月诗非常少,所有涉及月色的诗篇,都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我们说“自然的月亮”,只是选取那些描绘了美妙月色的佳句,如果深入分析,都可以发现隐含在月色中的情感和寄托。
人文的月迹
明月在空中照耀着人间,这是一种永恒,人的生命一代代衰老更替,但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在相距千百年的不同时刻抬头望夜空,看到的却是同样的一轮明月。
在古人的诗中,月亮是一个涵义极其丰富的意象,它代表着缤纷多彩的历史,代表着古往今来的岁月,代表着人类心中奇妙的幻想。李白写过一首题为《把酒问月》的诗,是这类诗中出类拔萃的代表作: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的这首诗,使人想起屈原的《天问》,古人对大自然中那些难以解释的神秘现象,有过很多想象。“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全诗以问句开场,问茫茫苍穹,月亮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结下来两句,继续着诗人的疑问:“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人无法攀登明月,然而月亮却仿佛永远跟随着人的脚步和目光。后面四句,描绘皓月东升时的美妙景象,“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月亮升起时,如一面皎洁明亮的镜子飞到红色的宫阙楼顶,等云霞散尽,满世界都流动着月亮的清辉。这里的“绿烟”,是云霞的代称。接着又是诗人的对天诘问:“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夜幕降临时,月亮从海中升起,早晨,又隐没在云霞中,它到底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是千古疑问,没有答案,但常问常新,激发人类的想象。下面的四句,是诗人对月宫景象的遐想和询问:“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在中国的神话中,月亮上住着玉兔和嫦娥,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国人都熟悉,李商隐写过《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白诗中对嫦娥和玉兔的想象,和李商隐的想象是差不多的,月宫美妙,但那里的生活一定是寂寞孤独的,所以李白发问,孤独的嫦娥,有谁与之为邻?其实这是明知故问,嫦娥的孤独,在寂寞的月宫中永无解脱的可能。后面的几句,是李白的名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在空中照耀着人间,这是一种永恒,人的生命一代代衰老更替,但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在相距千百年的不同时刻抬头望夜空,看到的却是同样的一轮明月。这是李白对时空、对生命、对历史的奇思妙想。读着这些诗句,抬头仰望夜空中的明月,现代人也会想,李白当年看见的,也该是这样一轮明月吧。
李白还有一首题为《古朗月行》的五言诗,写于他在京师失意时,是以月寄情泄愤,诗中的隐喻,现代人读不出来。这首诗的前面那几句,非常形象地描绘对月亮的想象,也写了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双疑瑶台境,飞在青云端。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这首诗,和《把酒问月》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用一个个提问,把读者引入神奇的境界。
飞天登月,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梦想,去年,“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升空绕月飞行,实现了中国人的千年梦想。在中国的古代,不少诗人曾经梦想自己变成飞鸟,梦想能腾云驾雾,乘风飞入太空。飞上天后干什么?当然要看看天堂的景象,要看看月亮上的风光。而这样的风景,全凭诗人的想象。李贺有一首著名的诗,题目就是《梦天》,诗中写的就是天上的奇景: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压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陌香。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李贺是中唐的诗坛奇才,被称为“诗鬼”,他一生抑郁不得志,只活了二十七岁。但他的诗歌却是唐诗中一座巍峨峻拔的奇峰。他诗中的悲凉情调,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生不逢时,人间无望,便幻想飞上天去寻求,天上其实更寂寥虚幻。就如李商隐所咏:“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也如苏东坡所叹:“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然而李贺因为敢大胆梦想,才写出不朽的诗篇。李贺的《梦天》,从头至尾充满了诡异和怪诞,天宫的景象,在他的诗中并非美妙完美,所有的描绘,都给人凄冷悲凉的感觉。“老兔寒蟾”在灰暗的天色中哭泣,惨白的光芒斜照着半壁月宫。“玉轮压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陌香”两句,是写天宫的绮丽,玉轮碾过之处,荧光闪烁,每一滴露珠上都映射湿润的月光,仙人们迎面而过,能听到他们身上的玉佩丁当作响,能闻到风中的玉桂清香。对天堂的描绘,也就到此为止。后面四句,是诗人对时空的怀想和感慨。人间的千年万载,在天上只是走马的瞬间,而在空中俯瞰人世,那广袤大地不过是几缕尘烟,浩瀚大海只是天仙的杯中之水,生命是何等渺小。我以为,这首诗中,最后那几句,才是真正的绝唱。在地上,在人群中,很难产生如此缥缈阔大的奇想,只有思绪飞升到高天云霄,感觉自己已成天宫的一员,在九霄云外遥望人间,才可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李贺没有飞天升空的经验,但他凭诗人的大胆想象,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今天宇航员的视野。这也是诗歌的魅力。
情感的月光
“月亮悬挂在中国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孤寂的观众,一切都在她的注视下,她所观察到的一切隐秘、激情、悲伤和欢乐,都被转化成美妙的比喻和文字,她无声地连接起远隔千山万水的思念。”
动人的吟月诗,当然不是纯粹写景,而是借月色寄托内心的情感。这种情感,很复杂,人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可能蕴涵其中。在古人诗中,明月是故乡,是亲人,是爱情,是友谊,明月是岁月,是历史,是无所不至的时空,明月是绮丽梦想,是美好愿望,是心灵的无限延伸。有一个外国评论家,在读了中国古人那些咏月诗之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月亮悬挂在中国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孤寂的观众,一切都在她的注视下,她所观察到的一切隐秘、激情、悲伤和欢乐,都被转化成美妙的比喻和文字,她无声地连接起远隔千山万水的思念。”这样的评论,也在我的心里引起了共鸣。
在明月之夜,远离故乡的游子会被皎洁的月光撩动思乡情怀。李白的《静夜思》,是中国人最喜欢最熟悉的思乡之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流传了一千多年,连三岁的孩童也会吟诵。游子思乡的文字,没有什么作品比这二十个字影响更大了。其实,此类好诗句,在唐诗中俯拾皆是,譬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都是能引动无限遐想的动人佳句。
说到这一类吟诵月亮的诗歌,不得不再谈谈李白。李白的吟月诗中,还有一首影响特别大,那就是《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是一首感情深沉浪漫,意象奇特,极富有想象力的天才之作,可以说是千古绝唱。作品以常人想不到的念头开场,可以说是奇峰突起,把人带入一个奇妙的情感世界。在花间月下,摆酒自酌,应该是宜人的环境,然而李白却不满足,为什么,因为孤独,身边没有一个至亲好友。于是李白忽发奇想,“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举杯向天,邀请明月,月亮、我和我的影子,成了三人,这是前无古人的奇思妙想,是李白的创造。全诗率性纯真,虽然浪漫奇特,却毫无做作。对此,编《唐诗别裁》的沈德潜这样评价:“脱口而出,纯乎天籁。此种诗,人不易学。”在李白写《月下独酌》之后,曾有很多后人也在诗中邀月,但想要超过李白,似乎没有可能了。
前年秋天,在台北和一批台湾作家共度中秋之夜。从高楼餐厅的窗户可以俯瞰台北夜景,电光曳动,灯火璀璨。但是,大家的目光只是注视着天上的那一轮满月。月华如水,满世界流动着宁静和安详,中秋的明月,照耀着全世界的中国人,无论身在何方,此时,心魂都会在月光中飘飞回故乡,和亲人团圆。坐在我身边的是一位台湾女诗人,我问她,此刻,如果要你选一首诗表达心情,你选什么诗。她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她的话,引起我的共鸣,也被在座的所有人赞同。
古人诗中吟咏中秋的篇章,不计其数。流传最广的,也许应属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苏东坡在中秋之夜把酒问月,怀念他的弟弟苏辙(字子由),也是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把酒问月,是受了李白的影响,但苏东坡这首词完全从李白的《把酒问月》脱化出来,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意境。这首词仿佛是诗人和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情趣,又有理趣,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诗中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感动并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此词的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已成为中国人对远方亲友的最常用的祝福语。
如果说,中国古代诗人中有谁在吟月的题材上可以和李白相媲美,我以为,非苏东坡莫属。因为《水调歌头》已成中秋咏月的绝唱,后人忽略了苏东坡其他写中秋吟月亮的诗词。其实,苏东坡还有一些中秋吟月的诗篇,也写得意味深长。他的七绝《中秋月》,写清凉月色,感叹人生无常:“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另一首七绝《八月十五日看潮》:“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诗题中有看潮,诗中却并未见潮,诗人只是嘱咐不要锁门,等月上中天后,可以踏着月光出门去江边看夜潮,给人阔大奇妙的想象空间。必须提一下的,是《中秋见月和子由》,也和他的弟弟苏辙有关,是和苏辙的诗而作,这是古人写中秋诗篇中难得的长歌,共十四联二十八句,从月升写到月落,其中绘景抒情、记人叙事,既激越酣畅,又低回婉转,读来让人心动: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苏东坡在这首诗中把明月比作天公之眼,这样奇特的比喻,前所未有。而“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这两句的气势,也是非同凡响。使我感动的,是诗人自己在月光中的影子,“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这是一个沉浸于月色的诗人,是一个既浪漫又忧伤的思想者和梦游者。(有删节)
思想者小传
赵丽宏散文家、诗人。1951年生于上海。中学毕业后曾去崇明岛插队,其间种过田,当过木匠,做过乡村邮递员以及教师。1977年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曾在《萌芽》杂志社从事文学编辑工作。2000年被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聘为客座教授。现任《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著有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等各种著作共五十余部。

5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