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哪两个地方是十七世纪巴洛克艺术的中心:()

D

17世界意大利美术的特点是什么?

欧洲社会历史的进程步入17世纪。随着欧洲各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欧洲的美术在这一阶段呈现出流派众多、风格杂陈的繁荣景象。17世纪是西方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欧洲美术,特别是意大利、佛兰德斯、荷兰西班牙、法国、英国等国家的美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7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的后期,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出现了欧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荷兰共和国,同时爆发了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新的社会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17世纪巴洛克艺术的中心是

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段,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的发展很不平衡。在意大利,由于商路的转移,城市手工业萎缩,国内缺乏统一的市场,加上外族的不断入侵,资本主义在意大利未能取得长足的发展,却走了一段回头路——把资本转向土地。高利贷和地租的双重盘剥,加重了人民生活的痛苦。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的斗争尖锐。所有这一切,使得意大利美术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上,都与文艺复兴时期不可同日而语。

在佛兰德斯,由于在尼德兰革命中没有取得独立,17世纪仍然处在西班牙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的控制下,艺术仍是为奢华的宫廷服务。绘画题材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寻求享乐的神话题材和歌功颂德的历史题材成了佛兰德斯绘画的主流。

而荷兰的情况就不一样了,独立的荷兰共和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17世纪荷兰的工商业和航海业都十分发达,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贸易中心,荷兰有“海上马车夫”的称号。荷兰国内形成了以满足市民要求为主的商业市场。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逐渐从宗教的世界中解脱出来,美术也被从教堂中解放了出来,绘画艺术不再依靠特权人物或教廷的保护,而是直接依靠市场。由于市民对绘画内容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从而促进了美术风格和题材的多样化。荷兰商人热衷于收购小幅油画,出售给人们装饰家庭。在当时的一些公共场所,也用各种题材的绘画作品作点缀。在这种时代背判磨景下,产生了西方美术史上著名的“荷兰小画派”。

西班牙自从1588年“无敌舰队”覆灭后,丧失了海上的霸权,工商业从此一蹶不振。由于战争的巨大消耗,人民贫困不堪,西班牙成了欧洲流浪汉和乞丐最多的国家。在这种形势下,西班牙国内宗教势力却又强大,宗教裁判所的绞刑架四处林立。格列柯的绘画多少反映了这种狂乱的局面,到了委拉斯贵支时代,绘画的宫廷趣味变得十分具有讽刺性。

资本主义在法国、英国得到的发展与荷兰的资本主义发展可以说是不相上下。法国自弗朗西斯一世执掌政权以来,政治、经济都有利于本国的文艺发展,国王与贵族往往以文艺来显示自己的豪华与富足。英国虽然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经济比较发达,但是由于原有的美术传统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它的绘画处于一种成长阶段,相对于欧洲的其他国家而言,要显得滞后。
17世纪也是欧洲哲学、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一个破除迷信、探索真理的时期。意大利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以及近代唯物论的始祖、英国哲学家培根和霍布斯,法国唯物论哲学家笛卡儿等都出现在这个时代。自然科学方面。微积分的创立,血液循派冲首环的发现,显微镜的发明,化学元素概念的确立,力学三定律的总结等也都发生在这个时代。

一、17世纪意大利美术

16世纪下半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开始从繁荣走向衰弱,文艺复兴盛期的许多大师相继去世,群星璀璨的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意大利美术从此进入一个流派纷呈的时期。

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的样式主义(亦称风格主义)美术首先萌发于佛罗伦萨,16世纪中后期遍及全国,只有威尼斯画派受其影响较少。样式主义的艺术家都以崇拜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盛期文艺复兴的大师自诩,有不少人还是两位大师的学生。他们对技法和美的强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盛期文艺复兴的崇拜,拉斐尔的追随者希望同他运用线条的轻松自在相媲美。样式主义的流行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盛期文艺复兴的结束。

进入17世纪,样式主义美术逐渐退出意大利的历史舞台,然而,意大利美术并没有因此而走向单一,三个不同的流派相继登上意大利艺术的舞台——学院派美术、以卡拉瓦乔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美术和巴洛克美术。

欧洲的美术学院最早产生于意大利,由著名画家卡拉奇兄弟大约在1585年创办的波伦亚学院是当时欧洲最著名的学院之一。学院派的基本主张一是继承先辈大尘数师的艺术传统,总结前人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新的艺术人才;二是力图把年轻的艺术家引向所谓的正路,不受样式主义美术和卡拉瓦乔主义美术的干扰。学院派强调要保持古代和文艺复兴盛期大师艺术的永恒性,如米开朗基罗的人体、拉斐尔的素描、威尼斯画派的色彩等,把这些看成艺术的楷模。所以,学院派艺术从一开始就有折衷主义的特色,过分强调法则,他们作品的题材大都是描绘宗教或神话,在技法上偏重素描而轻视色彩。学院派的这些特点为古典主义艺术奠定了基础,古典主义艺术最终在法国扎下了根,并在那里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波伦亚学院(Bologna)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是卡拉奇兄弟,即鲁多维柯?卡拉奇(Ludovico Carracci,1555~1619),阿格斯提诺?卡拉奇(Agostino Carracci,1557~1602)和阿尼巴?卡拉奇(Annibale Carracci,1560~1609)。阿尼巴?卡拉奇是三兄弟中最年轻的一个,也是最为驰名的一个,而且他的才能也是多方面的。他的首位传记作家暨深具影响的艺术理论家贝洛里指出,卡拉奇将绘画从样式主义的困境中解救出来。阿尼巴?卡拉奇善作大型壁画,也画祭坛画和架上绘画。他为罗马法尔内塞宫所作的天顶壁画尤为出色,风格近似米开朗基罗,构图宏伟,人物生动。为了创作法尔内塞宫的天顶壁画,他作了五百多张的草图。他和哥哥阿格斯提诺?卡拉奇以及堂兄鲁多维柯?卡拉奇都是不知疲倦的绘图者。他们无所不画:绘画的构图、工作室的模特、街上的人等,甚至在吃饭时都一手拿着面包,一手拿着炭笔。他们的目标是忠于自然,但是必须剔除杂质,纯化自然。《酒神巴库斯和阿里阿德勒》是法尔内塞宫天顶画中的一幅,画面上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巴库斯和他的妻子正在动物拉的车上前进,飞翔的小天使把星冠加在阿里阿德勒的头上。周围的人是酒神的朋友,簇拥着他们,场面十分壮观。《逃往埃及路上休息的风景》(图117)是阿尼巴?卡拉奇创作的一幅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景画,画上的风景不是大自然的写生,而是理想中的风景。画面中山川、河流、田野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轻烟,画中点缀着几个神话中的人物,为的是增加一种传说的气氛。这样的风景画也叫英雄式的风景画,因为它具有崇高、庄严、典雅的特色。这种古典风格对后来的普桑、洛兰的风景画有直接的影响。

继卡拉奇兄弟之后,学院派的代表人物是格?列尼(Guido Reni,1575~1642)和格维尔奇诺(Guercino,1591~1666)。格?列尼出生在波伦亚附近的卡里维查诺,父亲是一个音乐家。他的画,色调明快,富有抒情色彩,很受一些上层人士的喜爱。《曙光女神》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件作品构图宏大,色彩艳丽。曙光女神手持花束正驱走黎明前的黑暗,身后是太阳神的马车,美惠三女神带着愉快的表情,背景上一片金色,象征着曙光如锦。格维尔奇诺是学院派中最具有豪放特色的画家,画风雄浑凝重,他所画的人体具有雕塑般的体积感。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在意大利,与样式主义和学院派美术相对立的是以卡拉瓦乔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美术。卡拉瓦乔(Caravaggio,1573~1610)原名米开朗基罗?梅里西,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底,由于他出生的村子叫卡拉瓦乔,所以别人送给他这样一个绰号。卡拉瓦乔所生活的年代,正是意大利面临着经济衰退,内乱外患,国势衰弱的年代。卡拉瓦乔的生活历程也充满了苦难和艰辛,他的双亲很早就去世了,从小就过着孤独清贫的生活。由于喜欢画画,在他11岁的时候,哥哥把他送到米兰,进入西蒙?彼得查诺的画室学习。在这位老师的影响下,曾接触过样式主义艺术。但是,对他的艺术起着重要影响的当然还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大师的作品和伦巴底的现实生活。
卡拉瓦乔的艺术生涯是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诸位大师相继逝世后开始的。他的艺术不仅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传统,并推开了17世纪现实主义艺术的大门。卡拉瓦乔的艺术像一座桥,把文艺复兴和17世纪两个时代连接了起来。

1590年,卡拉瓦乔前往罗马。在罗马,贫困没有使他在现实主义艺术道路上改弦易辙,去迎合宫廷艺术的口味。为了能生存下去,他最初给一位样式主义画家阿尔皮诺当助手,后来由于和阿尔皮诺艺术观点不一致,加之于感情上也合不来,最终两人不欢而散。卡拉瓦乔早期的重要作品有《抱水果篮的孩子》、《酒神巴库斯》、《逃往埃及的途中》、《女卜者》(图118)以及《弹曼陀铃的姑娘》(图119)等,这些作品都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从《抱水果篮的孩子》这幅画中可以看到卡拉瓦乔一开始就走着一条写实的道路。画中的模特显然是直接来自于社会底层,他既不是神也不是英雄,而是一个流浪于街头的卖水果的小孩。这幅作品已经显示了17世纪绘画题材的进一步扩大,生活在底层的人进入了画面,并日益成为描绘的主要对象。《逃往埃及的途中》是一幅宗教题材画。在这幅画上,除了那个长着双翼的天使外,其他人物多是来自现实的生活,显得十分质朴,就连背景上那头小毛驴也是照着现实中的样子描绘的。拉提琴的天使将画面一分为二,左边拿着乐谱的约瑟像一个典型的意大利农民,有大胡子和一双深陷的眼睛,满脸皱纹,赤着双足,身旁放着旅途中简单的行囊。画面右边的圣母抱着孩子,完全是一对人间母子的形象。画面的背景好像是一个晚秋的黄昏,远处落日的余晖与地面上的落叶,使画面呈现出宁静肃穆的气氛。在这样的宁静中,人们似乎可以听到天使带有忧伤情调的琴声。
卡拉瓦乔所描绘的风俗题材绘画,在当时曾引起学院派古典主义者的不满。古典主义画家指责他过于热心描绘下层人民的形象,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的卡拉瓦乔并没有介意这些指责。《女卜者》是他的早期风俗画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幅。画面上的两个人物都是来自现实生活——英俊潇洒的罗马青年和含情脉脉的吉卜赛女郎。男青年正挑逗地望着吉卜赛女郎,吉卜赛女郎好像忘了看手相,而是注视男青年的脸。像这样描绘爱情的画在当时的意大利是不多见的。卡拉瓦乔的这些作品可以说是对学院派古典主义和样式主义的真正挑战。卡拉瓦乔的色彩受威尼斯画派的影响,调子十分明快鲜艳,表现了真实生活中见到的色彩。

卡拉瓦乔的早期作品大多是描绘年轻男女,在他们身上充满了宁静和欢愉的情绪。卡拉瓦乔的名声在罗马日渐高涨,引起了不同的评价。一部分人激烈地反对他,也有一部分人拥护他,包括年轻的鲁本斯。随着意大利日益恶劣的政治状况和别人对他的攻击和嘲讽,卡拉瓦乔很快进入了苦闷、彷徨、呐喊的创作年代。大约在1590年,他画的祭坛画《圣马太和天使》第一次表现了画家的叛逆精神。在画面上,有两个与真人等大的人物在画面的前景,一个是马太,另一个是天使。他画的马太与其他画家画的马太完全不同,在他之前从来没有哪位画家把马太画成农民模样。画面中的马太把一本书放在膝盖上,正在吃力地写字,好像是一个初学文化的人。站在他身旁的天使把住他那双粗笨的手教他写字。在圣经的传说中,马太是一位很有文化修养的人,而卡拉瓦乔却把他画成了半文盲的样子。由于这一人物画得粗野,结果引起了订货人的强烈不满,因为订货人从没见过这种形象的马太。最后卡拉瓦乔作出了让步,为这座教堂重新画了一幅祭坛画,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在这一时期卡拉瓦乔画了另外一幅画《多疑的多玛》(图十四),画面上的人物和马太一样都是一些朴素的农民。在宗教传说中,多玛是基督的门徒中一个最多疑的人,他对任何事情都必须亲眼看见才能相信。基督复活后的第八日,他亲眼看到了自己的老师才相信这是事实。在画面上,他正多疑地用手指挑着看基督身上的钉眼。怀疑与探索是17世纪哲学家和艺术家共有的特点,与卡拉瓦乔同时代的布鲁诺就主张要敢于怀疑,反对宗教迷信。
进入17世纪,卡拉瓦乔进入他创作的颠峰期,大约在1602年~1604年间,他完成了一幅出色的祭坛画《基督下葬》(图120),画中的基督像一个死于贫困的普通人。画面上死去的基督处在最亮的前景里,四肢无力,双手下垂,头部后仰,有两个圣徒把他抱起,正要放入昏暗的墓穴中。这里没有激动不安的殉教气氛,也没有圣灵的光圈。从基督瘦骨嶙峋的身体和忧患的脸上,使人联想到17世纪意大利贫苦农民的命运。《基督下葬》引起了激烈的争论。1605~1606年间,卡拉瓦乔又画了一幅与《基督下葬》性质相同的作品《圣母升天》(图121)。这幅作品也是一幅祭坛画,是为罗马的圣玛利亚-德拉?斯卡勒教堂所作。该作品可以说是卡拉瓦乔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标志了他创作的顶峰。圣母玛利亚升天是一个传统的题材,有不少的艺术大师们都画过这个题材,但卡拉瓦乔画的圣母升天可谓独树一帜。在他的画上既没有飞翔的天使,也没有诸神的赞颂,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凡,完全是人间的景象。在一个破旧的农家茅舍里,死去的玛利亚躺在床上,一群农民式的人物围着她哭泣。画中圣母玛利亚的形象可以说是欧洲17世纪现实主义艺术中最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之一。1606年,性格暴躁的卡拉瓦乔在与几个朋友玩击剑时,由于争吵竟真的动起武来,结果两死一伤。卡拉瓦乔逃离了罗马,开始了流浪生涯。这位17世纪初意大利杰出的画家在流浪中结束了悲壮的一生,死时年仅37岁。
17世纪意大利现实主义画家除了卡拉瓦乔外,其他地方画派画家的实力也不容忽视,在地方画派中涌现出不少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画家和在欧洲画坛上有影响力的画家。
热拉亚画派的代表人物是别尔那多?斯特劳兹(Bernardo Strozzi,1581~1644),他善于画一些带有世俗风味的宗教题材画和风俗画。代表作有《托维特的痊愈》、《鲁特琴的琴手》、《天文学者和他的学生》等。曼图亚画派的代表人物是多米尼加?费蒂(Domenico Fetti,1589~1623),他在艺术上仰慕卡拉瓦乔和鲁本斯,代表作有《箴言》、《手持哥利亚头的大卫》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真实、朴素、自然。南方那不勒斯画派的代表画家是萨尔瓦多?罗萨(Salvator Rosa,1615~1673),他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戏剧家、演员、诗人、音乐家。善于画风景画、肖像画、历史画,在创作上带有浪漫主义的气息。代表作有《浪子》、《战斗》、《有桥的风景》等。

巴洛克是欧洲17世纪的美术样式,发源于意大利。17世纪是巴洛克美术占主导地位的时期,所以有“巴洛克时代”之称。

巴洛克(Baroque)一词的来源至今仍不甚明确。有人认为来自意大利语的Barocco,含有奇形怪状、矫揉造作的意思;也有人认为来自葡萄牙语的Barroco,或西班牙语的Barrueco,指畸形的珍珠。这些词语都含有贬义。巴洛克艺术在当时还有一些别的称呼,如独特的、古怪的、狂想的、创新的、现代的等等,不过这些名称都没有流传下来。流传至今的“巴洛克”这个词自18世纪以来,一直都被对巴洛克美术怀有偏见的人用作讥讽的称呼。古典主义理论家贝洛里可能是第一个对巴洛克艺术发起攻击的人,他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直到19世纪,巴洛克美术才得到积极评价,德国美术史家吕布克在他的《建筑史》、瑞士史学家布克哈特在《意大利艺术指南》等书中,都称颂巴洛克建筑之美,建筑界也出现一些仿效巴洛克风格的名作,如巴黎歌剧院。德国美术史家沃尔夫林1888年出版的《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一书,提出巴洛克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主要流派,并对其形式特点作了分析。在他之后,意大利学者南乔尼于1895年进而把17世纪文明的特点归纳为巴洛克主义,学术界逐渐形成了17世纪是巴洛克时代的概念,甚至有巴洛克音乐、巴洛克文学、巴洛克哲学等提法。

除了确认巴洛克美术的历史地位而外,西方学术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还有另一方面的发展,即把巴洛克相对于文艺复兴的风格特点当作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形式与发展模式,认为其他时代和其他民族的艺术也有这种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的演进,甚至认为这是艺术形式或视觉形式是不依社会内容为转移的独立规律。首先提出这种主张的也是沃尔夫林。
巴洛克艺术大致有以下的特点:无论是建筑、雕刻还是绘画,都强调运动感、空间感、豪华感、激情感,有时还带有神秘感,雕刻和绘画多表现宗教题材。与16世纪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的庄重典雅相区别,巴洛克美术在文艺复兴美术之后,一定程度上发扬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另一方面,巴洛克美术符合当时天主教会利用宣传工具争取信众的需要,也适应各国宫廷贵族的爱好,因此在17世纪风靡全欧,影响到其他艺术流派。
17世纪巴洛克美术的最大中心是罗马,佛罗伦萨已退居次要的地位。一般认为,意大利的巴洛克美术分为三个阶段:1600~1625年为初期, 1625~1685年为盛期,1685~1750年为后期。但18世纪初年以后的巴洛克美术又另有罗可可美术之称。与此同时,在整个巴洛克美术发展期间也并行存在着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而且彼此互有影响,因此17世纪意大利美术仍是相当丰富多采。
在巴洛克美术中,最能体现巴洛克风格的是建筑,巴洛克风格的一些要素首先在建筑上体现出来,绘画、雕刻的发展往往与之配合,形成综合艺术。实际上,在16世纪美术中,已孕育着巴洛克建筑风格的一些萌芽,例如维尼奥拉(Vignola,1507~1573)与波尔塔(G.della Porta,1540~1602)共同设计建造的罗马耶稣会堂被认为是第一个巴洛克建筑。1568年维尼奥拉设计了会堂的平面图,正门立面是波而塔在1575年设计的。早期巴洛克建筑的重要代表在罗马还有马代尔诺(C.Maderllo,1556~1629)设计的圣苏珊娜教堂和圣彼得大教堂的东面。但在16世纪后期流行的样式主义建筑中,巴洛克建筑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至17世纪才形成真正的巴洛克建筑。

17世纪30年代后,巴洛克建筑进入成熟时期,这一时期的两位最杰出的大师是弗?博罗米尼(F.Borromini,1599~1667)和乔?洛?贝尼尼(G.L.Bernini,1598~1680)。博罗米尼是一位建筑家的儿子,据说早期曾在圣彼得大教堂工地上当过石匠。他性格古怪,为人倔犟,向来不与人合作,也不带徒弟,临死前把自己设计的手稿付之一炬,自杀身亡。他的作品以奇特著称,好像是艺术家不平静心灵的反映,给人一种虚幻莫测的感觉。他最有名的代表作是圣卡洛教堂。

另一位巴洛克艺术大师贝尼尼不仅是天才的雕刻家,而且是著名的建筑师。就像一个世纪以前的米开朗基罗一样,贝尼尼自视为一个雕刻家。他是第一位面对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毫不退缩的艺术家,但是,他与米开朗基罗的个性却大不相同。贝尼尼性格外向,善交际,谈吐风趣,行为与生活举止具有贵族气派。贝尼尼的工作速度惊人,就像有一股魔力驱使他完成作品,并能够有系统并极具效率地管理着一大批助手。他主导罗马的艺术风貌达半个世纪之久。据说教皇乌尔班八世曾对他说过:“汝之生为罗马,罗马亦为汝生”。
贝尼尼生于那不勒斯,父亲也是一位雕塑家,1605年举家迁至罗马。作为雕塑家之子,贝尼尼最初以制作神话群像和半身像著名。他能将大理石加以雕凿、打磨,肖似人体的肌肉、毛发和褶皱,甚至能够表现出颜色。《耶斯特的法兰契斯一世》(图122)是为摩德纳公爵雕刻的半身肖像,贝尼尼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阿波罗与达芙妮》(图123)、《普路同和帕尔塞福涅》是贝尼尼为红衣主教别墅完成的四座极为生动的大理石组雕中的两件。这一组雕塑的人体都比真人高大,借希腊神话题材来歌颂人类的理想与爱情。
贝尼尼在年仅26岁时,便第一次获得教皇的委托,制作圣彼得教堂的青铜华盖(图124)。这座巨型建筑高达29米,以4根螺旋形雕花柱支撑盖顶,加上镀金装饰,雄伟而又华丽。贝尼尼长期担任圣彼得大教堂内部装修,使建筑与雕刻融为一体。最为著名的是他为教堂祭坛设计的圣彼得法座,卫护的圣徒、飞腾的天使和云间透射的圣灵之光与建筑巧妙结合,充分发挥了巴洛克美术热烈奔放的特色。贝尼尼还为圣彼得大教堂设计了门前双臂环拱形的广场和柱廊,使它成为西方最美的广场建筑之一。
标志作贝尼尼雕刻顶峰的是他1645~1647年间为科纳洛里礼拜堂创作的组雕《德列萨的狂喜》(图125)。德列萨是16世纪西班牙的一位修女,少年时因患癫痫,就潜心修炼,事奉上帝。每当病发时,人就失魂落魄,脑际幻觉丛生,此时据她自述,她能看到种种奇迹。后来她过着隐居的生活,并把每次的幻觉记述下来。这份自述流传到17世纪,教会便利用它来宣扬宗教的神秘主义,并把德列萨封为圣徒,此事在民间深有影响。贝尼尼运用他那熟练的大理石雕凿技术,刻画出了德列萨昏迷中渴求爱欲的复杂的内心情感。除了室内的作品外,贝尼尼的雕刻还被大量运用在装饰园林和喷水池等建筑物上。罗马的四河喷水池由他和他的学生共同完成。这个喷水池的设计是作为古代方尖碑的基座,规模十分巨大,水池中央有一座假山,假山的四周有四个巨大的人像,他们分别象征着世界四大河流:尼罗河、多瑙河、恒河、和南美的拉普拉塔河。在博罗米尼和贝尼尼的影响下,罗马出现了一大批巴洛克建筑大师,他们在罗马建造了许多华美的教堂、宫殿、广场与喷泉,使巴洛克风格在整个欧洲广为流行。
除罗马外,意大利北部也出现了两位著名大师:威尼斯的隆盖纳(B.Longhena,1598~1682)和主要工作于都灵的瓜里尼(G.Guarini,1624~1683)。隆盖纳的代表作是威尼斯的圣玛利亚教堂,瓜里尼代表作是都灵的圣洛伦佐教堂和卡尔里亚纳宫,皆以灵巧秀逸取胜。传播于西欧诸国的巴洛克建筑,又结合各地特点而各有所长,如法、英等国带有较严谨的色彩,德国南部则华丽辉煌达到极致,西班牙及其统治下的拉丁美洲也是巴洛克的沃土之一。西班牙最倾心于繁复与瑰丽,而在拉丁美洲又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印第安人固有的装饰传统,巴洛克美术成为世界美术中的奇葩。
意大利的巴洛克绘画不如建筑和雕刻的影响大。巴洛克绘画可溯源到米开朗基罗和柯罗乔等文艺复兴大师,但主要是通过克服16世纪后期的样式主义而发展的。而在这一过程之初,两位影响最大的艺术家卡拉瓦乔和卡拉奇又分别以现实主义和学院派为主要特色。因此巴洛克风格的形成比较复杂,它吸收了这些大师的写实倾向和一些手法特点,如明暗、色彩、透视等,并配合巴洛克建筑而发展。17世纪后期的典型巴洛克绘画作品都是天顶壁画和装饰壁画,其中最著名的是波佐创作的圣伊尼亚齐奥教堂天顶壁画《伊洛纳底乌斯的荣光》(图126),他把巴洛克透视画法发挥得淋漓尽致。波佐的追随者中包括日后来中国清廷工作终身的传教士画家郎世宁,巴洛克美术也在北京圆明园的西洋楼建筑上有所体现。但最伟大的巴洛克画家不是意大利人,而是佛兰德斯的鲁本斯,他热情奔放、绚丽多彩的艺术对西方画坛具有更持久的影响。另一方面,从17世纪是巴洛克时代的角度看,另几位现实主义大师如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贵支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巴洛克的风格特色。
17世纪佛兰德斯美术

38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