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哪首曲子表现了浪漫主义风格?具体是怎样表现的?

作为贝多芬早期作品的顶峰之作《悲怆》,全培圆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它采用回旋式的慢板乐章(第二乐章),是何等的简洁而具有哲学深度,那缓慢、沉静带有圣咏合唱性格的基本主旋律,自然会使我们想起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一段名言:“悲剧提供了痛苦之中一个快乐的影子,使人感到愉快……悲愁中的快感比那从快乐本身所获得的快感更为甜蜜。”这便是把《悲怆》奏鸣曲看成是一首正宗的浪漫派杰作的理由,我们能从第二乐章那个犹如纳备一支民谣的悲怆主题旋律中看到流淌了多少甜美的慰籍啊!
自1801年《月光》的诞生后,贝多芬的创作就具有了浪漫色彩。这首钢琴奏鸣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1799~1860)把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耀的湖面上荡漾的小舟一样”而来的。“月光”这个名称使这首钢琴奏鸣曲成为满天下家喻户晓的名曲。此曲贝多芬写于1801年,是题献给他的第一个恋人朱丽叶·琪察尔蒂的。贝多芬对这位魅力十足的少女非常倾心。1801年11月16日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贝多芬写到:“我这一次的变化是因为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小女孩而起。她爱着我,我也非常爱她。两年来头一次幸福降临在我身上了,我心理产生了结婚后一定会很幸福的感觉,这可以说是平生的第一次。只是很遗憾,我们的身份不同。”也许就是因为这一身份的差异,恋爱并没有成功。当贝多芬遭到恋爱失败并患了耳病后,在他的作品里反映了痛苦失望的心情。这首曲子正是他“幻想维持得不久,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罗曼·罗兰语)心境的反映。
《月光》由慢乐章开始,贝多芬让柔板的三段曲洞中毁式长时间地沉浸在由柔弱的三连音分解和弦编织成的和声运动中,正是在这一背景上,由带附点的小动机所引出的基本主题回荡着主体内心不绝如偻的倾诉和哀怨,充分体现了贝多芬作品的豪秀、雅丽的浪漫风格,在听众的心灵上留下了既优美又高贵的一座“永久性纪念碑”。

《第三十钢琴奏鸣曲》(op.109 E大调),这首奏鸣曲洋溢着优美诗情的抒情性,是幻想曲类的奏鸣曲,它是贝多芬晚年亲切浪漫性的突出杰作,它以最美好的和最完善的外在抒情美形式表现了无比丰富的内容,体现了极其强烈而丰富的诗意天性,高雅而梦幻般的寂静气氛笼罩全曲,人们称它为“巨人式奏鸣曲”。

浪漫主义时期好听的钢琴奏鸣曲是什么

16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