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赏析现代文的优美句子,最好举个例子谢谢!

作品赏析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审美认识,包括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对作品思想的情感体验,对文学内容的谈歼深入领悟,对作品语言的品析评点,对写作手法的鉴别欣赏等。主要考点有:
1.品味语言的特色;
2.把握文章的结构;
3.体验作者的情感;
4.分析人物的形象;
5.感受文章的主旨;
6.体味作品的意境;
7.评论作品的内容;
8.表达自数蠢己的见解;
9.赏析文章的美点。
具体赏析方法:
1. 从语言的角度:
(1)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作用:用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

(2)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

(3)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可从语言优美、清新隽永、真挚朴实、不落俗套、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请从语言的角度品析下面语段。
例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查尽力刺去,那查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参考答案:⑴运用了一组恰当的数量词,如一轮、一个、一柄、一匹等词使描写对象清晰地呈现在读者脑海中;
⑵运用了一组绚丽的描绘色彩的词,如深蓝、金黄、碧绿、银圈等词使描写对象色彩鲜明;
⑶运用了一组生动逼真的动词,如挂、捏、刺、扭、逃等刻画出了月亮、猹、少年闰土的各自特点。
例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参考答案:这句话运用了引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简洁;把“春风”比作“母亲”,突出了春风和煦,温暖的特点;“抚摸着你”写尽了春风的气韵神情。)
2. 从结构层次的角度:
一般有并列结构(显得层次清楚)、递进结构(论述步步深入)、总分结构(观点明确、内容具体)。
例:请从结构层次角度品析朱自清的《春》。
(参考答案:《春》一文结构严谨精美,是典型的“总起——分述——总结”结构。本文第一、二节总写了春天来到,大地万物苏醒,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起着总起的作用。第三、四、五、六、七节分别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人迎春五个方面具体描绘春天,是分述部分。第七、八、九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起着总结全文的作用。)
3.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如叙议结合,寓情于景,或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这薯侍陪样使文章极富表现力)
特别是描写:(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寻找作品中的美感赏析句子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展示人物性格;借景抒情。
例: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品析下文。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参考答案:描写生动,写出了春风的特点,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这里从触觉、味觉、听觉的角度,分别写出了春风的温暖、亲切、慈爱的特点,读者似乎嗅到了风中那浓烈的泥土气息、青草味和花香,也似乎听到了热闹的鸟叫声、牧童的笛声,让读者感受到了一个鸟语花香、充满生机的春,意境十分优美。)
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
还有 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
例: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品析下面文段。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和“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直,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好丈夫。(节选自茅盾《白杨礼赞》)
(答案:运用先抑后扬、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白杨树“伟岸、正直、朴直、严肃”等可贵品质。)
5.从文体知识的角度:
记叙文——记叙的要素、记叙的材料、记叙的方法……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
议论文——论点的提出、论据的运用、论证的方法……
小 说——小说的要素、小说的内容、小说的主题……
散 文——散文的线索、散文的主旨、散文的意韵……
例:请从文体知识的角度品析下面文段。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散步》莫怀戚)
(参考答案:文体知识角度:这段文字简明地点出了记叙的有关要素:地点(田野),人物(一家四口),事件(散步)。
*从写法角度:开篇点题(这是文章《散步》的第一段)。
*在语言表述中,长短句的配合,以1—4—7的字数递增,增强了节奏感。

以《荷塘月色》里的精美语言为例: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贮满诗意。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一贯有朴素的美,他力求“真”,“真就是自然”(《论逼真与如画》),“回到朴素,回到自然”(《今天的诗》),以为“藻饰过甚,真意转晦”,便不可取。他不用绮丽的、古奥的、生僻的字词来雕琢描绘事物,而显千情万态于轻描淡写之中。但也不是单纯的朴素,而是寓灵机、灵巧、灵动、灵秀于朴素之中,也常依据忽然触发的感受,凭借丰富的想像,使物象灵光闪现,把读者引入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以本文而论,作者不用浓墨重彩,画的是淡墨水彩。适当地运用一些有色彩的词语,但更多地是运用比喻,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画面的色彩淡中有浓。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这些词句,全无奇异之处,但是用在本文的语境中,却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审美特征。再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泻”字也很平常,但与“静静地”修饰语相配合,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又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达情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流水无声而又好像有情意。它们嵌在句子中,不像苦心经营的,却很有表现力。其他如写荷叶用“挨”,写灯光用“漏”等,都很见作者的语言功力。
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以上的赏析方法是我引用的,具体的讲解你可以看看链接的网站,会对你有帮助。

培根

培根是英国17世纪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他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创立了娘美假程触规比型班编科学归纳法,鼓励人们以买标围部械科学的方法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对整个人类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579年,散文集《培根人生论》,包括《论求知》、《论美》、《论真理》、《论猜疑》、《论虚荣》、《论帝王》等59篇脍炙人口的篇章,在英国首版后,即以文笔优美、语句简360问答洁、趣味隽永、格言精妙而大受欢迎。诗人雪莱曾这样赞扬培根的这部散文集:“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左底握束维精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1.培根随笔片段《论求知》赏析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换愿状肥坏友输厂和需顶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并样永煤第滑提守福识可以装饰。当你械双作妈班了困处世行事时,正确宗除了演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差木光信际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办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惟有掌握知识方能办到。

求知太慢会驰情,为装潢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完全照书本条条办事视含高先会变成偏执的书呆子。

求知太周江亲向集千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习尝试则可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宣月频指半实学问,惟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白将见尔做许油找套理,启迪智慧。

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限于质量粗劣的书。否则一本书将住文七什友感百变区香的像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作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因此,如果一个人不愿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度千而可靠。如果一个人只愿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如口振克机伤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定很狡黠,才能掩饰他的无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安的各种缺陷,都可的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他可以研习经院哲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繁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学,如此等等。这种种头脑上的缺陷,可都以通过求知来疗治。

2.培根随笔片段《论美》赏析

《论美》是散文集中的一篇著名的美文。培根在文中提到: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诚然,爱美是人的天性。无论是生活在哪个年代哪个国家的人,都在追求着美。然而,当人们乐此不疲地使用各种方法淡妆浓抹、注重衣着、讲究发型等让“美丽”布满全身时,却可曾想到,你得到的,仅仅是瞬间的外表美,而真正能让你美丽起来的,你又得到了多少呢?!那些衣着华丽、披金戴银,却毫无真才实学,肚里空空的人;那些外表风度翩翩、英俊潇洒,而内心丑恶、言行令人不齿的人,他们是否真正等到了美呢?仅有衣着,外表的美,并不是完整的美丽。

外表的美往往是肤浅、短暂的。你看红通通的苹果和可人的荔枝尽管有天然的美貌,但过几天,她们的美貌就开始衰变,然后就会腐烂掉。我们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有过一张红润的、笑容可掬的脸,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张脸就慢慢地爬满了皱纹,青春的美丽不复存在。外表的美总是经不起岁月的冲洗,经不起长久的凝视,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

很多其貌不扬的人,被认为是真正美的人。音乐家贝多芬虽只是个1.6米的又矮又盲的人,但他的精神是如此崇高,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如此高大。这是因为他不断地在音乐领域努力开拓,为音乐事业奋斗一生,发出了无比强大的个人艺术魅力。还有许许多多的外表平平甚至是丑陋的人,他们都能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为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共和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正如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所说的:“人,应该从知识、修养到风度、衣着,都是美丽的。”世界上的很多事并不都是需要漂亮的人来做,相反许多事情的成败在于是否有真才实学。当我们颂扬爱迪生、李时珍的卓越贡献时,当我们欣赏雨果、鲁讯的不朽名著时,当我们赞美乔丹、马拉多纳的高超球技时,谁又曾在意他们是否美丽呢?虽然每个人都希望“才貌双全”,然而谈何容易。既然外表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个不变的事实,那么何不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勤奋努力、品德修养在别人面前展现出一个美丽的自我,展现出一个具有内在美的真实完美的自我呢?

美丽,是由内而外的。当你在书海中畅游而纵览古今、横观中外时;当你聆听动人的乐曲、观赏美妙的图画而培养着高尚情操情;当你拥有智慧的头脑,敏捷的思维而自信大方、幽默高雅时,再加上服饰与粉饰的陪衬,你便拥有了真正的、完整的美丽。

记得刘墉说过“美经不起长久的凝视,因为美会在凝视中凋零。”也就是,真正的美不是用眼来发现,而是用心去发掘、去感受。真的美不在于其外表,而在于其内涵。培根在《论美》中也提到:把美的形象与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发出真正的光辉。

21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