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雕塑作品,雕塑在西方艺术史上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雕塑作为一种以立体视觉艺术为载体的造型艺术,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是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铝、玻璃钢、砂岩、铜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从定义上看,在欣赏雕塑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空间形态、塑造风格、材料运用、情感表达等。而不同时期地域的雕塑还反应了风土人情,社会文化等等,具有承载文化的意义。

苏州雕像绘画作品赏析图片

下文将主要从古典、现代和当代三个阶段带大家感受一下如何欣赏不同时期的雕陵镇塑:

先看古典的:

以上的几张图,基本是古希腊罗马雕塑,有广为人知的大卫、维纳斯等等。这是大众印象中西方较为传统意义上的雕塑,除了表现宗教题材的作品之外,很多都是表现人体的作品。

在西方的雕塑中,不论男女多为半裸或全裸的姿态,给人一种强大的视觉冲击。这是因为希腊罗马人欣赏人类魁梧、圆润的体格,但这样的雕塑在中国就比较少见,几乎是找不到的,中国的雕塑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希望间接、婉转的去表达美,让观众去联想、感受。

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决定了西方的艺术注重写实性,古希腊艺术黄金时代留给我们大量的人体雕像,可谓之典范,不仅形式完美,而且大部分都表达出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人们欣赏这类型的雕塑,了解其时代背景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情景带入,最大程度的让观众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俗习惯与民族精神。

古希腊人民风淳朴,但也开放,认为人体和性都是美的,不加修饰的自然就是美,同时推崇人体的健康美。现在人们看到的古希腊的雕塑类作品中,多数体现的是人体自然的形态、健硕的肌肉、对自身体型毫不自卑的欣赏。古希腊的政治的开放,也许造就了人民的开放和独特的审美观念。古希腊人崇拜人体,崇尚力量和自然,他们的神都是理想化的人,他们重大的活动都举行运动会,运动会上的运动员都是全裸提参加展现力量和人体美,就是现在奥运会的前尺备粗身。(这些对历史稍有了解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就雕塑本身来讲,五官精美、表情刻画细致入微、人体比例完美、动态充满张力。这些用大众审美来讲就是美的,比较符合大众审美,所以我们普通观众在欣赏起来相对更容易。

再看现代: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Giacometti1901-1966)瑞士艺术家,是二战后欧洲最伟大亦最富于表现力的雕塑家,同为油画家、素描家和诗人 。

先来看以上图片中的雕塑,针尖似得脑袋,纤长如丝的四肢,就如“火柴人”一般,按普通大众的理解,这样的作品美吗?好看吗?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欣赏、赞叹、甚至在拍卖行中拍出过亿美元的价格。

撇去“美是什么”在哲学上的意义不谈,“美”这个字在艺术作品中和现实生活中有着很大的区别:

古人喜欢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来比喻女子的美,从宏观到微观,人们看到蓝天白云,说美;看到花儿,说美;看到漂亮的衣服,说美……美在现实生活中是让人感到愉悦的事物。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就是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并且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也倾注其中。这些感情中有愉悦的,当然也包括愤怒、同情、叹息等等令人感到不快的感情。所以艺术能表达现实的美与丑,并且通过艺术加工,是丑的东西也能吸引人,引发观众思考。所以在艺术审美中,当然不能单滚悉纯用生活中的美丑定义,而是要多一个层次,看作品是否真实准确地再现了事物的原貌或原气氛,并且真实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回到作品再去看,会发现人们看待作品的眼光已经脱离了单纯的美丑,进而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把正常的人表达成瘪、瘦削、残破的人形,恍如隔世的感觉,如同孤鬼游魂一样,回到贾科梅蒂生活创作的年代,当时的欧洲饱受战争的沧桑,人们的内心是孤单、脆弱、甚至是恐慌的。他表现的是二战后的一种时代情绪,正是用这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象再现了这样一种感觉。具体这种感觉在面对观众时心理产生了怎样的碰撞,那就是观众与作品纯粹的沟通了。

所以理解这种类型的雕塑艺术,要认识到它的价值不仅是他在形式语言方面的独特创造,这些作品与特定时代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不能脱离艺术家的生存环境来理解。

另外,不像古典雕塑有着最佳观赏距离,很多评论家认为贾科梅蒂的雕塑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当这些“火柴人”竖立在你眼前时,你会觉得自己与他们之间永远存在着距离,无法靠近。这就是艺术作品与空间之间建立的关系。

最后看当代:

看到这些作品,是否觉得已经无法区分出这是不是雕塑?

近些年来雕塑发展的形式越来越多元化,甚至很难区分何为雕塑、何为装置、何为工艺……里面的风格也变化多样,对于大众的欣赏层面就会存在更多的迷茫、无从着眼,相对于较为传统的表达方式,各种“稀奇古怪的”特别是实验性的表现方法更让观众摸不着头脑。

所以很难分清这是不是雕塑?当代的雕塑应该怎样去界定?

这里借用美国艺术评论家丹托的“艺术界”的概念,就他所言,“80年代艺术的样式革命已经基本结束,艺术的问题不再是作品的问题而是语境问题。”雕塑也逐渐摆脱媒介的局限,而成为一种话语方式。当代雕塑重要的是现场中话语的指向性,这也是它与传统雕塑的根本区别。

“语境”现在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也没有被完全定义,所以我们姑且简单的理解为“大环境”(包括思想感情、作者的立场、观点、艺术修养、兴趣爱好、表达的时间、对象、前因后果、表达的领域、媒介……太多,不一一赘述了)。

再来看看现在所处的环境,生活的时代,科技大爆炸、人文地域的变化、一切都在快速的更迭。任何一种艺术形态与语言方式都是在特定背景的逻辑关系中产生与发展,面对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雕塑语言的边界也在不断扩大,对于传统,不抛弃也不固守,但在新的语境中总会获得许多新的可能。跨界创作现在是一个时髦的词,一切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信息,如果能为艺术创作提供资源,能有利于艺术的充分表达,都应该去研究和尝试。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影响整个社会形态的改变,艺术当然在此列。

认知到人类身处的多元化的社会,也不难理解雕塑艺术的多样化发展,由于个体的视觉经验和生存体验存在差异,所以对当代的雕塑作品观念的解读认知也会有很大差别,甚至有误读的存在,实际上每个人在观看与解读作品时,都是从自身的生存体验出发,都对应于个人情感,连接着真是的自我意识,都是个性化的欣赏,误读是常态。这也是当代许多艺术品在欣赏上的一个特点。

儿童美术绘画作品赏析及点评是什么?

儿童美术绘画作品赏析及点评是如下:

1、作品名称:《沙漠驼影》

作品点评:小画家运用剪影360问答的方式完成驼影颇有创意。画面中沙漠与驼影黑色块与背景的色彩对比鲜明,突出主题,增加画面层次感的同时,犹如身临其境。

2、作品名称:《点、线、面》

作品点评:本次课重在综合绘画材料的体验。针对较小年龄的儿童,材料的多样性更能够激发小画家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创作欲望。画面中的点、线、面挥洒自如,颇有大师风范。

3、作品名称:《多彩人生》

作品点评:艺术就是这么的奇妙,把零散的不着边际的东西通过小作者的巧妙双手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多彩的画面,能看的出来作者很耐心、很用心的拼凑这幅巨作,我们应该给小画家一个大大的赞!

4、作品名称:《猴子大战》

作品点评:这幅作品小画家刻画了大量的猴子,并用游戏的形式将它确战此轮树进营云动们分成两队进行PK,想法非常有创意,画面很有张力!能看得出这是一位想象丰富、创造力强、跟帮细报思维灵活的孩子。

5、作品名称:《瓢虫与玉米的故事》

作品点评:这幅作品会让掌路盐容适假继人联想出丰富的故事情节,瓢虫与玉米动静结合让画面表现会有趣,画面主体玉米以刮画纸形式表现更加生动自然,瓢虫的剪贴效果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中间适当穿插文他敌固两令字说明让故事更完整。

11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