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以及好的古典音乐作家。谢谢~

巴洛克时期

(1)蒙台威尔第(1567~1643):由文艺复兴时期跨越到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作曲家。)
1.牧歌选辑
2.晚祷(1610年)。

喊棚3.歌剧《奥菲欧》。
(2)柯瑞里(1653~1713):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
1.十二首大协调曲OP.6。
2.小提琴奏鸣曲集OP.5(包括著名的《佛利亚》)。
(3)浦赛尔(1659~1695):英国作曲家。
1.歌剧《狄多与阿尼亚斯》。
2.歌剧《仙后》。3.歌曲选辑。4.颂歌选辑。
(4)史卡拉第(1685~1757):意大利作曲家。
推荐曲目奏鸣曲集(钢琴、大键琴、风琴均有选)。
(5)塔替尼(1692~1770):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
曲目:1.《魔鬼的颤音》小提琴奏鸣曲。2.柯瑞主题变奏曲。
(6)裴高赖西(1710~1736):意大利作曲家。
曲目:圣母悼歌。

巴洛克艺术家伦勒朗代表作品

古典时期

(1)葛路克(1714~1787):由巴洛克后期跨越到古典时期的德国歌剧作曲家。
曲目:歌剧《奥菲欧与幽丽狄彩》。
(2)海顿(1732~1809):奥国作曲家,有《交响曲之父》的美誉。
曲目:交响曲第四十五号《告别》、第八十三号《母鸡》、第八十八号、第九十二号《牛津》、第九十四号《惊愕 》、第九十六号《奇迹》、第九十九号、第一○○号《军队》、第一○一号《时钟》、第一○三号《鼓声》、第一○四号《伦号 》。
(3)莫扎特:(1756~1791):奥国作曲家。
曲目:1.第三五~四一号交响曲。2.钢琴协奏曲第一九~二七号。3.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五号。4.长笛协奏曲(二首)。5.长笛与竖琴协奏曲K.229。6.竖笛协奏曲K.622 。7.低音管奏曲K.191。8.法国号协奏曲(四首)。9.交响协奏曲(K.364和K.297b)。10.钢琴奏鸣曲K.310、K.330~333(331 )、K.457、K.545 。11.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任选)。12.弦乐四重奏第一四~二三号。13.竖笛五重奏K.581。14.法国号五重奏K.407。15.小夜曲K.239、K.320、K.525 、K.361。16.歌剧《女人皆如是》、《费加洛婚礼 》、《魔笛》。17.C大调弥撒曲《加冕》。18.安魂曲K.626。19.长笛四重奏(共四首)。20.钢琴三重奏(共八首)。
(4)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有《乐圣》的美誉。
曲目:1.交响曲第一~九唬(第五号命运 )(第三号英雄 )。2.钢琴协奏曲第一~五号。3.D大调小提郑顷则琴协奏曲。4.钢琴奏鸣曲第八号《悲怆》、第十四号《月光 》、第二一号《华德斯坦》、第二三号《热情》、第二六号《告别》、第二九号《汉马克拉维亚》、第三十~三二号。5.小提琴奏鸣曲第五号《春》、第九号《克罗采》。6.大提琴奏鸣曲第三号、第五号。7.弦乐四重奏第七~十号、第十三、十四号。8.钢琴三重奏学五号《幽灵》、第七号《大公》。9.序曲选辑。10.浪漫曲 (G大调与F大调)。11.三重协奏曲OP.56。12.歌剧《费黛里奥》。13.庄严弥撒曲OP.123。14.给爱丽丝 。15.绮想轮旋曲。

古典音乐作家代表:莫扎特(1756~1791) 奥地利作曲家。出身于宫廷乐师家庭,从小就显露出很高的音乐才能,被誉为“神童”。他的创作领域非常广阔,包容了当时各种体裁形式。有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小夜曲是莫扎特最喜爱的形式之一。在其13首小夜曲里,以《G大调弦乐小夜曲》最受欢迎。
肖邦(1810~1849) 波兰钢琴家,作曲家。他的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因而在国外度过余生。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钢琴作品,以抒发自己的思乡情和亡国恨。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富有波兰民族音乐的特色。
柏辽兹(1803~1869) 法国作曲家。他对作曲技术理论——乐队配器有独到的研究,著有《配器法》一书,至今仍为专业配器创作指南。其代表作品有:《幻想乎睁交响曲》,《罗马狂欢节序曲》,《浮士德的惩罚》等。
海顿(1732~1809) 奥地利作曲家。他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形式,并在乐队形式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近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海顿的音乐充满了乐观,开朗的气质,其中较为人们熟悉的有《惊愕交响曲》,《告别交响曲》等。
巴赫(1685~1750) 德国作曲家,古典主义前叶巴罗克时期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管风琴曲,钢琴曲,管弦乐曲等音乐作品。其作品体裁广泛多样,对欧洲各国的音乐,尤其是复调音乐有深远影响。他的代表作品有:《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平均律钢琴曲集》,《布兰登堡协奏曲》等。
舒曼(1810~1856) 德国作曲家。14岁已擅长演奏钢琴,18岁入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20岁后转为学习钢琴,作曲。曾在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并创办主编《新音乐杂志》,著有《论音乐与音乐家》。创作有钢琴曲,声乐曲,交响曲和协奏曲等,作品富有浪漫主义激情。代表作品有:钢琴曲《童年情景》,《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四交响曲》,歌曲集《诗人之恋》等。
贝多芬(1770~1827) 德国作曲家。他的创作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其作品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了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继承和发展了海顿,莫扎特的传统,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著名作品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等。
威尔第(1813~1901) 意大利作曲家。做有歌剧29部。代表作有《弄臣》`《茶花女》`《阿依达》`《奥赛罗》`《游吟诗人》等,至今仍在舞台上久演不衰。 比捷 (1838~1875) 法国作曲家。10岁进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岁获罗马大奖。作有管弦乐组曲《阿莱城姑娘》等。歌剧《卡门》是其主要代表作。该剧是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剧目之一。
舒伯特(1797~1828) 奥地利作曲家。他31岁夭折,却创作了近千件作品。其中,歌剧500多首,此外还有交响曲,歌剧,合唱曲等。《魔王》,《野玫瑰》,《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是他著名的代表作。
李斯特(1811~1886)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交响诗体裁的首创者。他创作了大量的钢琴独奏曲,练习曲等。其中,19首《匈牙利狂想曲》是其代表作。
门德尔松(1809~1847) 德国作曲家。幼年学习钢琴,10岁发表音乐作品。其作品结构工致,曲调明朗优美。他的多方面音乐活动,对德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他的作品很多,其中《仲夏夜之梦》,《小提琴协奏曲》等至今享有盛誉。
鲍罗丁(1833~1887) 俄国作曲家,化学家。年轻时获医学博士学位,任医科大学教授。他自幼喜爱音乐,后从事音乐创作。代表作有:歌剧《伊戈尔王》,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等。
瓦格纳(1813~1883) 德国作曲家,指挥家。创作了11部歌剧和其他大量音乐作品。他毕生致力于歌剧革新,提倡歌剧的3种因素(音乐,戏剧,舞台场景)融为一体,认为神话题材更适于歌剧创作和艺术想象。
普契尼(1858~1924) 意大利作曲家。毕业于米兰音乐学院,他以歌剧作曲闻名于世。代表作有《蝴蝶夫人》, 《托斯卡》,《艺术家的生涯》等10余部歌剧。他创作的歌剧旋律动听,和声与配器十分讲究,颇有独到之处。
柴科夫斯基(1840~1893) 俄国作曲家,是俄罗斯交响音乐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1812年序曲》,《悲怆交响曲》,《意大利随想曲》,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舞剧《天鹅湖》等。其作品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勃拉姆斯(1833~1897) 德国作曲家。作品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和古典主义创作手法。既有宏大的气势,又有笔法工细的描绘。他的作品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繁多。常采用匈牙利的吉普赛音乐与德国民歌为素材。其代表作品有:《匈牙利舞曲》,《e小调第一交响曲》,《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等。

莫扎特(1756~1791) 奥地利作曲家。出身于宫廷乐师家庭,从小就显露出很高的音乐才能,被誉为“神童”。他的创作领域非常广阔,包容了当时各种体裁形式。有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小夜曲是莫扎特最喜爱的形式之一。在其13首小夜曲里,以《G大调弦乐小夜曲》最受欢迎。
肖邦(1810~1849) 波兰钢琴家,作曲家。他的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因而在国外度过余生。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钢琴作品,以抒发自己的思乡情和亡国恨。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富有波兰民族音乐的特色。
柏辽兹(1803~1869) 法国作曲家。他对作曲技术理论——乐队配器有独到的研究,著有《配器法》一书,至今仍为专业配器创作指南。其代表作品有:《幻想交响曲》,《罗马狂欢节序曲》,《浮士德的惩罚》等。
海顿(1732~1809) 奥地利作曲家。他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形式,并在乐队形式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近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海顿的音乐充满了乐观,开朗的气质,其中较为人们熟悉的有《惊愕交响曲》,《告别交响曲》等。
巴赫(1685~1750) 德国作曲家,古典主义前叶巴罗克时期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管风琴曲,钢琴曲,管弦乐曲等音乐作品。其作品体裁广泛多样,对欧洲各国的音乐,尤其是复调音乐有深远影响。他的代表作品有:《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平均律钢琴曲集》,《布兰登堡协奏曲》等。
舒曼(1810~1856) 德国作曲家。14岁已擅长演奏钢琴,18岁入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20岁后转为学习钢琴,作曲。曾在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并创办主编《新音乐杂志》,著有《论音乐与音乐家》。创作有钢琴曲,声乐曲,交响曲和协奏曲等,作品富有浪漫主义激情。代表作品有:钢琴曲《童年情景》,《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四交响曲》,歌曲集《诗人之恋》等。
贝多芬(1770~1827) 德国作曲家。他的创作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其作品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了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继承和发展了海顿,莫扎特的传统,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著名作品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等。
威尔第(1813~1901) 意大利作曲家。做有歌剧29部。代表作有《弄臣》`《茶花女》`《阿依达》`《奥赛罗》`《游吟诗人》等,至今仍在舞台上久演不衰。 比捷 (1838~1875) 法国作曲家。10岁进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岁获罗马大奖。作有管弦乐组曲《阿莱城姑娘》等。歌剧《卡门》是其主要代表作。该剧是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剧目之一。
舒伯特(1797~1828) 奥地利作曲家。他31岁夭折,却创作了近千件作品。其中,歌剧500多首,此外还有交响曲,歌剧,合唱曲等。《魔王》,《野玫瑰》,《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是他著名的代表作。
李斯特(1811~1886)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交响诗体裁的首创者。他创作了大量的钢琴独奏曲,练习曲等。其中,19首《匈牙利狂想曲》是其代表作。
门德尔松(1809~1847) 德国作曲家。幼年学习钢琴,10岁发表音乐作品。其作品结构工致,曲调明朗优美。他的多方面音乐活动,对德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他的作品很多,其中《仲夏夜之梦》,《小提琴协奏曲》等至今享有盛誉。
鲍罗丁(1833~1887) 俄国作曲家,化学家。年轻时获医学博士学位,任医科大学教授。他自幼喜爱音乐,后从事音乐创作。代表作有:歌剧《伊戈尔王》,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等。
瓦格纳(1813~1883) 德国作曲家,指挥家。创作了11部歌剧和其他大量音乐作品。他毕生致力于歌剧革新,提倡歌剧的3种因素(音乐,戏剧,舞台场景)融为一体,认为神话题材更适于歌剧创作和艺术想象。
普契尼(1858~1924) 意大利作曲家。毕业于米兰音乐学院,他以歌剧作曲闻名于世。代表作有《蝴蝶夫人》, 《托斯卡》,《艺术家的生涯》等10余部歌剧。他创作的歌剧旋律动听,和声与配器十分讲究,颇有独到之处。
柴科夫斯基(1840~1893) 俄国作曲家,是俄罗斯交响音乐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1812年序曲》,《悲怆交响曲》,《意大利随想曲》,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舞剧《天鹅湖》等。其作品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勃拉姆斯(1833~1897) 德国作曲家。作品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和古典主义创作手法。既有宏大的气势,又有笔法工细的描绘。他的作品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繁多。常采用匈牙利的吉普赛音乐与德国民歌为素材。其代表作品有:《匈牙利舞曲》,《e小调第一交响曲》,《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等。

莫扎特(1756~1791) 奥地利作曲家。出身于宫廷乐师家庭,从小就显露出很高的音乐才能,被誉为“神童”。他的创作领域非常广阔,包容了当时各种体裁形式。有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小夜曲是莫扎特最喜爱的形式之一。在其13首小夜曲里,以《G大调弦乐小夜曲》最受欢迎。
肖邦(1810~1849) 波兰钢琴家,作曲家。他的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因而在国外度过余生。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钢琴作品,以抒发自己的思乡情和亡国恨。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富有波兰民族音乐的特色。
柏辽兹(1803~1869) 法国作曲家。他对作曲技术理论——乐队配器有独到的研究,著有《配器法》一书,至今仍为专业配器创作指南。其代表作品有:《幻想交响曲》,《罗马狂欢节序曲》,《浮士德的惩罚》等。
海顿(1732~1809) 奥地利作曲家。他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形式,并在乐队形式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近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海顿的音乐充满了乐观,开朗的气质,其中较为人们熟悉的有《惊愕交响曲》,《告别交响曲》等。
巴赫(1685~1750) 德国作曲家,古典主义前叶巴罗克时期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管风琴曲,钢琴曲,管弦乐曲等音乐作品。其作品体裁广泛多样,对欧洲各国的音乐,尤其是复调音乐有深远影响。他的代表作品有:《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平均律钢琴曲集》,《布兰登堡协奏曲》等。
舒曼(1810~1856) 德国作曲家。14岁已擅长演奏钢琴,18岁入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20岁后转为学习钢琴,作曲。曾在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并创办主编《新音乐杂志》,著有《论音乐与音乐家》。创作有钢琴曲,声乐曲,交响曲和协奏曲等,作品富有浪漫主义激情。代表作品有:钢琴曲《童年情景》,《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四交响曲》,歌曲集《诗人之恋》等。
贝多芬(1770~1827) 德国作曲家。他的创作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其作品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了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继承和发展了海顿,莫扎特的传统,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著名作品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等。
威尔第(1813~1901) 意大利作曲家。做有歌剧29部。代表作有《弄臣》`《茶花女》`《阿依达》`《奥赛罗》`《游吟诗人》等,至今仍在舞台上久演不衰。 比捷 (1838~1875) 法国作曲家。10岁进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岁获罗马大奖。作有管弦乐组曲《阿莱城姑娘》等。歌剧《卡门》是其主要代表作。该剧是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剧目之一。
舒伯特(1797~1828) 奥地利作曲家。他31岁夭折,却创作了近千件作品。其中,歌剧500多首,此外还有交响曲,歌剧,合唱曲等。《魔王》,《野玫瑰》,《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是他著名的代表作。
李斯特(1811~1886)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交响诗体裁的首创者。他创作了大量的钢琴独奏曲,练习曲等。其中,19首《匈牙利狂想曲》是其代表作。
门德尔松(1809~1847) 德国作曲家。幼年学习钢琴,10岁发表音乐作品。其作品结构工致,曲调明朗优美。他的多方面音乐活动,对德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他的作品很多,其中《仲夏夜之梦》,《小提琴协奏曲》等至今享有盛誉。
鲍罗丁(1833~1887) 俄国作曲家,化学家。年轻时获医学博士学位,任医科大学教授。他自幼喜爱音乐,后从事音乐创作。代表作有:歌剧《伊戈尔王》,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等。
瓦格纳(1813~1883) 德国作曲家,指挥家。创作了11部歌剧和其他大量音乐作品。他毕生致力于歌剧革新,提倡歌剧的3种因素(音乐,戏剧,舞台场景)融为一体,认为神话题材更适于歌剧创作和艺术想象。
普契尼(1858~1924) 意大利作曲家。毕业于米兰音乐学院,他以歌剧作曲闻名于世。代表作有《蝴蝶夫人》, 《托斯卡》,《艺术家的生涯》等10余部歌剧。他创作的歌剧旋律动听,和声与配器十分讲究,颇有独到之处。
柴科夫斯基(1840~1893) 俄国作曲家,是俄罗斯交响音乐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1812年序曲》,《悲怆交响曲》,《意大利随想曲》,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舞剧《天鹅湖》等。其作品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勃拉姆斯(1833~1897) 德国作曲家。作品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和古典主义创作手法。既有宏大的气势,又有笔法工细的描绘。他的作品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繁多。常采用匈牙利的吉普赛音乐与德国民歌为素材。其代表作品有:《匈牙利舞曲》,《e小调第一交响曲》,《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等。

希望可以帮到楼主啦!

请分别说明巴洛

嘿嘿,我把刘萍老师上课讲的代表艺术家及其主要的代表作品给你~~!巴洛克:鲁本斯——《下十字架》《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玛丽.美第奇的生涯》 委拉斯凯兹——《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宫女》 伦勃朗——《夜巡》、《杜普教授的解剖课》、《戴金盔的男子》 雕塑家、建筑家贝尼尼——《圣女德列萨》 罗可可美术: 华多—来自—《热尔桑画店招牌》《发舟西苔岛》 布歇——《浴后的狄安娜》《蓬巴杜夫人》 弗360问答拉戈纳尔——《秋千》 巴洛克美术特点 巴洛克(Baroque)这个词语的意烈低文逐别强大利语义为奇形怪状、矫揉造作;葡萄牙语义是很大而形状不匀称的蚌珠。人们借用巴洛克这个词来嘲弄具有这种风格的艺术宪。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三因林日基厂苦调探肉续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但现在,人们已经公认,巴洛克是欧洲伟大艺术风格之一。 巴洛克艺术无论是建筑、雕刻、绘画都强调运动感、空间感、豪华感,有时还带有宗教的热情和神秘。 巴将斤下装证些济众洛克艺术的重要特点: 1、有豪华的特色,既刚航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2、是一种激情的艺术,打破了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 3、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4、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5、它具有综合性,强调艺术形成该雷哪得取关无的综合手段。 6、它有着浓命妈清能破然厚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程止艺术中占有主导地位。 7、大多数巴洛克艺术家有远离生活站频和时代的倾向。 17世纪巴洛克艺术在建筑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两个人物是:弗波罗米尼和乔穿矿菜办表美值凡尼洛伦茨贝尼尼。贝尼尼的够五盾垂子路重要雕刻代表作有:《阿波罗与达芙妮》、《圣女德列萨》等足研。 罗可可艺术风格的特点 洛可可(Rococo)艺术风格产生于法国18世纪副面。“洛可可”是法文“岩石”的复合词,意思是此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 食杂探明烈弱航怎笑有老洛可可风格是宫廷艺术,行这种风格是由于当时一些不严格遵循法国古典主义法则的因素而产生的,它并不是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必然后果。 罗可可,是贝壳工艺的同义语,由此引申一种纤巧、华美、富丽的艺术风格或样式。它反映出上流贵族的审美理想和趣味,18世纪欧洲流行的主流艺术样式.路易十四时代的官方古典主号记织说角菜的深义义以庄严、华丽、沉重的外貌、深刻的思想为其特征;而罗可可及其传统以艳丽、轻盈、精致、细腻和表面上的感到官刺激为追求。表现在建筑艺术上是造型的比例关系偏重于高耸和纤细,以不对称代替对称,频繁地使用形态与方向多变的曲线和弧线,排斥了以往那种端庄和严肃的表现手法。在室内常用大镜子作装饰。在装饰纹样中,大量运用花环和花束、弓箭和箭壶以及各种贝壳图案。色彩明快,爱用白色和金色组合色调。在室内装饰和家具配置上,造型的结构线条具有婉转、柔和、造型优雅和安逸等特点。

35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