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初法国歌剧类型发生了什么变化?代表作有哪些?

19世纪中叶,浪漫主义日趋成熟,曾风靡一时的法国大歌剧,此时已日渐衰退,而法国抒情歌剧却嫌悄势如潮涌,充满新鲜感的题材和富有活力的音乐风格开始繁荣起来。古诺(1818~1893)于1853~1859年,根据歌德的同名诗作编剧创作了五幕歌剧《浮士德》,并于1859年首演于巴黎。19世纪法国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的比才(1838~1875)于1873~1874年创作了歌剧《卡门》(根据梅里美的小说编剧),它以新颖的异国情调携皮的音乐和西班牙风格独树一帜,掀开了歌剧史上崭新的一页,在世界歌剧宝库中属上乘之作,演出场次之多,观众的广泛热爱,都居首位。首演时尽管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却连演37场而不衰。同年,比才离开人世后,该剧在维也纳宫廷歌剧院上演,获得巨大成功。这部歌剧的成功,给法国喜歌剧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比才为歌剧创作了前所未有的浓郁而清新、个性化而又民族化的音乐。该剧的故事情节也是那么吸引人,悲剧的结局令人震芹隐渣撼,同时又令人不自觉地被剧中激烈的情绪所激动。从审美角度来说,《卡门》也是一部十分好看的歌剧。与以往歌剧题材不同,《卡门》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例如打架、杀人的场面,女主人公卡门的音乐,以及处于剧中人物的卡门所要表现的那种无拘无束的女性的魅力,剧中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是那么富有戏剧性而又令人真实可信等。

详细介绍一下19世纪法国歌剧的发展,以及卡门对于法国歌剧的影响

十九世纪的欧洲音乐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在当时的音乐之都——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首先影响了它歌剧艺术的发展。
在拿破仑独裁时期(1804-181刘背型职余杂品个毛士阳5),有着英雄气派和壮观场面的历史英雄剧盛行巴境谓初黎。统治者对宗教题材和浪漫主义题材的鼓励,己青松态为资产阶级社会中混乱转向音乐车轮开辟了道路。 这时的音乐作品不仅继承了格鲁克的古典主义传统,而且为后来大歌剧的发展做出了准备。作曲家斯蓬蒂尼(G .Spo客门序础死服一ntini,1774-1851)的代表作品《贞洁的修女》(La Vestale)和《费尔南德·科尔特来自兹》(Fernando Cortez360问答)可以说是法国大歌剧(Grand opera)的最初形式。
在波旁王朝复辟时期(1815-1830),气势恢宏的严肃歌剧失去了现实意义,陷入了停滞僵化的发展状态,质朴易懂的通俗喜歌剧(Opera-comique [法])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这时的喜识速段考让任映酸批孩烧歌剧已不同于十八世纪的法国喜歌剧(Opera comique),此类歌剧中的演唱节志志要销难况六,咏叹调往往不是表达感情的主木王益没解践轴要手段,而是采用浪漫曲、分节歌、舞蹈歌曲乃至讽刺歌曲及道白等训都来表现作品内容。《白衣夫人》(La Dame Blanche)是当时著名作曲家布瓦尔蒂厄(F .A .Boieldieu,1775-1834)最重外入缩响季客写要的作品,也是复辟时期法国喜歌剧中最突脸手轮实居肥出的作品。之后的五十年间,作曲家奥柏(D .F .Auber,1782-1871)成为法国喜歌剧的领军人物。他的喜歌剧作品则更富于讽刺性,代表作品是《魔鬼兄弟》(Fra Diavolo)。然而,在七月革命逐渐酝酿成熟的二十年代末;在浪漫主义思潮高涨的年代里,奥柏同歌剧脚本作家斯克里布(E .Scribe,1791-1861)合作创作的严肃题材的歌剧《波蒂契的哑女》(La Muette de Portici),以其进步意义的情节内容,满足了法国广大人民内心的渴望,也为萎靡许久的法国大歌剧,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三十年代,法国的音乐文化在各方面好完吗都逐渐繁荣起来。其中,柏辽兹(H .B超些erlioz,1803-1869)和梅耶贝尔(G 告样复种粮其怎从日yerbeer,1791-1864)的贡献最为危石绝知严策文严此买画突出。虽然柏辽兹对音乐的首要贡献是交响乐,但是歌剧《班维奴多·切里尼》能立前介刑二给希阶减针(Benvenutto Cellini)、《浮士德的责罚编掉晶采军联印罗理影》(La damnation de Faust)、《基督的童年》(L’en脱吸弦fance du Christ)以及根据希腊神话创作的《特洛伊人》(Les Troyens)和根据莎士比亚喜剧《无事生非》创作的《贝阿特丽斯与贝奈狄克特》(Beatrice et Benedict)也是当时优秀的歌剧作品。他的音乐创作特点,在于其大胆的独创性,以新颖的艺术形式反映了当时法国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复杂而矛盾的精神面貌。 与柏辽兹同时期的梅耶贝尔则对法国歌剧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艺术特色上他充分发挥了法国大歌剧的特点——完整缜密的宏大结构、及其壮阔的舞台效果以及强烈的戏剧性和动人的音乐。1831年他的第一部法国歌剧《恶魔罗伯》(Robert le Diable)上演后,轰动了整个巴黎,在当时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歌剧的诞生。随之,他又创作出了《新教徒》(Les Huguenots)、《预言者》(Le Prophete)和《非洲女郎》(L’Africaine)等许多更加成熟的歌剧作品。使得大歌剧这种体裁在三、四十年代达到了鼎盛。然而,梅耶贝尔歌剧中也是有许多局限性的。例如,在当时大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影响下,他的音乐只顾追求舞台效果,过于浮夸,缺乏真挚深刻的思想感情和崇高的意境。大歌剧发展到后来,在继承者手中这一弊病更加突出,成为大歌剧消沉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梅耶贝尔所创造的这种富丽堂皇、结构严密、色彩丰富的法国大歌剧的风格对当时以及后来的歌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1848年2月法国人民起义,推翻了七月王朝,法国第二次宣布成立共和国。1852年路易·波拿巴(L .Bonaparte)当选为共和国总统,不久后他发动政变,于同年12月即帝位,号称拿破仑三世(Napoléon Ⅲ,1828-1873),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 第二帝国时期,社会状况对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不利的,大歌剧也在这时逐步走向衰落。然而,取材于日常生活的喜歌剧,经过半个世纪的革命和战争之后,仍然受到法国各个阶层听众的欢迎,并派生出轻歌剧(Operetta)和抒情歌剧(Drame Lylic)两个新的类型。

浪漫主义时期的法国歌剧的影响

Operetta(轻歌剧)原意为短小的歌剧,在五、六十年代兴起并衍化成为独立的体裁。与喜歌剧相同的是,都取材于日常生活,但内容和表现形式大多轻松诙谐,偏重讽刺揭露;在音乐上,它有着大量的道白并广泛吸收运用当时流行的曲调,所以比喜歌剧更加通俗。被誉为“轻歌剧之父”的奥芬巴赫(J .Offenbach,1819-1880)是当时法国轻歌剧最著名的作曲家。1858年,在巴黎上演了他的第一部大型轻歌剧《地狱里的奥菲欧》(Orphèe aux Enfers)引起轰动,一连演出288场。之后,他又创作了《布拉班特的杰妮维瓦》(Geneviève de Brabant)、《美丽的海伦》(La Belle Hélène)、《蓝胡子》(La Barbe Bleu)、《巴黎生活》(La Vie de Paris)等许多描写当时法国风俗习惯及上层社会腐朽生活的作品。他的最后一部歌剧作品,同样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霍夫曼的故事》(Les Cortes d’Hoffmann)。这部作品可以称它是一部抒情歌剧,剧中写了对理想的追求和理想的幻灭,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奥芬巴赫通过用古典音乐的创作手法,借鉴发展了当时法国城市中流行的歌曲旋律,创造出了自己独有的音乐特点,从而也丰富了法国歌剧音乐的风格。在法国同样投身于轻歌剧创作的作曲家还有:赫尔维(F .R .Hervé,1832-1892)、勒柯克(C .Lecocq,1832-1918)、梅萨歇(A ssager,1853-1929)和泰拉塞(C .Terrasse,1867-1923)等。
在轻歌剧发展的同时,抒情歌剧也在蓬勃兴起。它没有了大歌剧的豪华场面也摒弃了喜歌剧的道白,是由作曲家古诺(C .F .Gounod,1818-1893)首创的,一种结合了法国大歌剧和喜歌剧特点要素的新的体裁形式。所谓抒情是相对于大歌剧的宏大浮华而言的,因此,与十七世纪作曲家吕利(Jean-Baptiste.Lully,1632-1687)开创的法国抒情歌剧(Opera lyric)是不同的。这种抒情歌剧多取材于文学作品,描写当时社会上普通人的平凡生活,用真挚生动的音乐语言反映他们的内心情感。《浮士德》(Faust)是古诺在抒情歌剧创作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抒情歌剧的典型代表作品。古诺的作品除了《浮士德》以外,还有《莎芭女王》(La Reine de Saba)、《米蕾伊尔》(Mireille)、《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et Juliet)等。当时涌现出的著名作曲家及优秀作品还有:作曲家托玛(A .Thomas,1811-1896)及其代表作《迷娘》(Mignon)、《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哈姆雷特》(Hamlet)、《雷梦德》(Raymond);作曲家圣-桑(Camille Saint-Saens,1835-1921)及其代表作《桑松与达莉拉》(Samson et Dalila);作曲家比才(G .Bizet,1838-1875)及其代表作《采珠人》(Les Pècheurs de Perles)、《贝特城的美丽姑娘》(La Jolie Fille de Perth)、《加米勒》(Djamileh),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卡门》(Carmen),反映出第二帝国时期法国资产阶级艺术的民主倾向,歌颂了直率、强烈的感情表达,以及积极、乐观的精神态度,是一部划时代的杰出作品。此外,作曲家马斯内(J .Massenet,1842-1912)及其作品《曼侬》(Manon)、《维特》(Werther)、《泰依丝》(Thais);作曲家拉罗(E .Lalo,1836-1891)及其作品《伊斯王》(Le Roi d’Ys);作曲家德利勃(L .Delibes,1836-1891)及其作品《拉克美》(Lakme);作曲家夏庞蒂尔(G .Chrpentier,1860-1956)及其作品《路易丝》(Luiose)等在当时也颇具影响力。
十九世纪法国歌剧在各种体裁形式的交错融合中,互相映衬,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发展景象。同过去一样,歌剧在法国音乐生活中始终占据统治地位。但就数量而言,歌剧作品远远超过了交响乐作品和室内音乐。 它们反映出了当时法国的社会背景及文化内涵,对十九世纪整个欧洲的歌剧发展起到了自己卓越的贡献,也成为今天歌剧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25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