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影响大致是怎样的情况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现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发展的深刻体认,
对自身文化
价值的坚定认同,对自身文化影响的充分认识。当前,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既
需要更加深入地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也需要“古为今用”

,弘
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更加广泛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曾经作出的巨大贡献,
包括
西方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长期充满自信,近代以来的文化自卑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

中国瓷器对洛可可艺术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文化价值、
文化影响一直充满自信和自豪。

近代以来的文化自卑既有历史原因,
也有现实原因。从历史原因看,鸦片战争后,
西方
文化借
“坚船利炮”
正面侵袭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式微,
传统价值体系受到巨大冲
击。在此情形下洞冲顷,有人宣扬“全盘西化”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哪一方面都比不上西方
文化。
这种文化自卑在当下仍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
从现实原因看,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
发展,
西方文化作为强势文化对国人的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
审美情趣等产生深刻影响,一
些人对中国传统文化、
对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感到不自信,
有的甚至恶意贬低自己的纳陆
优秀传统文化。

在这种情况下,
重建国人的文化自信,
既要宏观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开放包
容,
也要系统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衍变历程,
对其合理因素和内在价值有科学的判断,
特别
是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作出恰当分析和评价。这一点是当下学术界的薄弱之处,
也容易为国人所忽视。
其实,
从历史上看,
中国传统文化随着与西方的接触而全方位渗透入
西方文化,甚至影响过西方文化的走向。

中国文化曾深刻影响西方文化,其影响有的甚至大于西方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影响。

这里讨论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
取广义,
主要谈谈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西
方的广泛影响。

物质文明方面,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对欧洲的影响举世公认。这种影响不只是物质的,
而且包含丰富的精神价值。
自公元前
8
世纪到公元
2
世纪,
中国丝绸源源不断通过
“丝绸之
路”运往欧洲。这一时期,通过丝绸贸易,中国文化对西方产生了第一次重大影响。公元前
5
世纪左右,中国丝绸织品作为古希腊贵族的服装出现在希腊雕像上。当时西方人对中国丝
绸赞叹不已,
把中国称作
“赛里斯”


“丝的国度”

丝绸的薄、
软、
轻和随物赋形的特质,
与古希腊人树立的并为后代西方人所推崇的追求人体自由的要求相一致。
丝绸以其物质特性
对西方美学理念作了很好诠释。
从文艺复兴时期直至近现代,
丝绸始终是中国向西方出口的
大宗物品。
瓷器是体现中国文化对西方影响的又一主要载体。
瓷器生产在中国有很长的历史,
但由于其比较脆弱、
不便陆运的特性,
在欧洲极其昂贵,
个别上层人物以拥有它为炫耀的资
本。
后来,
随着东西方的主要贸易通道由陆上改为了海上,
为西方大批进口中国瓷器提供了
现实可能性。到
17
世纪末,每年从广州、泉州等地发出的瓷器船货达
300
万件之多。中国
瓷器所表现出的精巧、细腻、华丽的风格催生了崛起于法国的“洛可可风格”
,连西方学者
也不得不承认
“洛可可艺术风格和古代中国文化的契合,
其全部秘密就在于瓷器所体现出来
的纤细入微的情调中。

精神文明方面,
中国古代哲学和艺术对西方的影响一样举世公认。
儒家、道家、禅宗等
的思想理论,一直影响着从启蒙主义时代至今判扮的西方思想界。文学艺术的影响力尤为显著。
元杂剧在
18
世纪曾一度风靡欧洲,借用中国素材来创作戏剧成为时尚。如欧洲启蒙时代的
先行者就借用中国戏剧来高扬启蒙理性精神,
伏尔泰改编的《中国孤儿》在法国上演,
轰动
欧洲。中国戏曲的艺术手法对西方的重大影响主要在
20
世纪,以德国人布莱希特的“表现
派”
戏剧理论受中国京剧的影响为代表。
布莱希特长期以来一直想突破西方戏剧理论的藩篱,
但缺少实践的佐证。
当他看到梅兰芳表演的京剧时,
那种以演员的表演力为重心的舞台实践
和虚拟性、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使他灵感迸发,提出舞台实践的“间离效果”和“打破第四堵
墙”两条重要的“表现派”理论准则,从而奠定了戏剧中“表现派”的地位。戏剧(戏曲)
表演,西方重“体验”
,东方重“表现”
,布莱希特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以中国戏曲的长处弥补
西方戏剧表演的不足,
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运用水墨画在宣纸上的中国画出现在西方时,
这些以画山水、
花鸟、
动物见长的中国画恰好和以画人物见长的西方油画形成互补,
一下子
就吸引了西方人。
中国画的风格对法国画坛逐渐产生了影响,
出现了不少具有中国风格的风
景画。中国画的写意风格真正渗入到西方画家的创作美学中,是在
19

20
世纪之际,成功
的画家有马蒂斯、毕加索等。马蒂斯的抽象派是从他老师莫罗的野兽派的“东方风格”
中发
展而来的,
毕加索的立体派是按照“洛可可风格”
的方向进化而成。其他以写意为主旨的西
方现代派画家,
也或多或少受到中国画风格的影响,
他们开创了西方画坛的新气象。
西方人
很早就知道中国的文学故事,
这些故事是随着
“丝绸之路”
上商旅的口口相传辗转流传到西
方的,例如成书于公元
10
世纪的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的一些中国故事等。在
18

19
世纪,随着东西方贸易的增加,大批中国小说被翻译到西方,其中最有名的当为《好
逑传》
,陆续出版了十多种译本。歌德对于《好逑传》中表现出来的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
然的协调大为赞赏:
“在他们那里,自然界总是在人物形象的周围一同生活着。
”这以后,

国许多著名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

《水浒传》

《红楼梦》等都被译介到西方。另外,中国
古诗生动简练、
意象鲜明的简约美学对意象派诗歌产生了直接影响,
开启了美国诗歌新境界。

中国古代的制度文明、
科技思想及其成果等对西方影响也是很大的。
随着西方汉学日益
勃兴,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给予自身影响的呈现和阐释越来越周详和具体。

文化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中国文化将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文化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文化的影响也往往是相互的。
接触与碰撞、
排斥与选择、吸
收与改造,
不同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交流交融。
西方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
但通过了
解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的影响,
我们也看到了中国认识传统文化曾对西方世界所发挥的积极
作用。即使到了近代,伴随“西学东渐”的滚滚洪流,中国传统文化也源源不断地渗入西方
文化的血脉,汇聚成“东学西渐”的又一道风景线。
20
世纪以来,伴随西方科学技术和生
产力前所未有的发展,
西方世界所面临的文化危机也日益严重。
这促使不少西方知识分子开
始重新思考西方文化的弊端,
纷纷把目光投向古老的东方,
希望从中华文明中汲取养料。

因比与池田大作的著名对话,就对中国文化给予人类文明新出路寄予厚望。

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的影响,
既不是盲目自大,
也不是号召文化本位主义,
而是要
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应有的礼敬和自豪,
在文化比较中坚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
信念,形成文化自觉,摆脱文化不自信的心态;不妄自菲薄,过分崇拜异文化,而要在中华
文化对外交流中求同存异、共生互补,达到文化自强,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可以相
信,在不久的将来,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中国文化对人类
文明将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道知土显威交微敌每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很县阳至威肥套诗况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士弦委称束连导守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现依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浓用官虽旧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江超制杀货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是再社亲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封迫离甚合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意班国使速仍附线服神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济也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心占点存古诉灯步。
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典型实例有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波洛米尼设计的。它的殿堂平面近地支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尽管设计手法纯熟,也难免有矫揉造作9之感。17世纪中叶以后,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风靡一时,其中不乏新颖独创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过分的建筑
教皇当局为了向朝圣者炫耀教皇国的富有,在罗马城修筑宽阔的大道和宏伟的广场,这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风格开辟了新的途径。
17世纪罗马建筑师丰塔纳建造的罗马波罗广场,是三条放射形干道的汇合点,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围设有雕像,布置绿化带言得抓势。在放射形干道之间建有两座对称的样式相同的教堂。这个广场开阔奔放,欧洲许多国家争相仿效。法国在凡尔赛宫前,俄国在彼得堡海军部大厦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广场。杰出的巴洛克建筑右聚大师和雕刻大师伯尼尼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队输若源棉推模师蒸教堂前广场,周围用罗马塔斯干柱廊环绕,整个布局豪放,富有动态,光影效套犯协这就果强烈。
巴洛克建筑风格也在中欧一些国家流行,尤其是德国和奥地利。17世纪下半叶,德国不少建筑师留学意大利归来后,把意大利巴洛克建筑风格同德国的民族建筑风格结合起来。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建筑史上一朵奇花。
德国巴洛克风格教堂建筑外观简洁雅致,造型柔和装饰不多,外墙干坦,同自然环境相协调。教堂内部装饰则十分华丽,造成内外的强烈对比。著名实例是班贝格郊区的十四圣徒朝圣教堂、罗赫尔的修道院教堂。
十四圣徒朝圣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厅和圣龛做成三个连续的椭圆形,拱形天花也与此呼应,教堂内部上下布满用灰泥塑成的各种植物形状装饰图案,金碧辉煌。教堂外观比较平淡,正面有一对塔楼,装饰有柔和的曲线,富有亲切感。
罗赫尔修道院教堂也是外观简洁,内部装修精致,尤其是圣龛上部天花,布满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飞翔天使,圣龛正中是由圣母和两个天使组成的群雕;圣龛下面是一组表情各异的圣徒雕像。
奥地利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主要是从德国传入的。18世纪上半叶,奥地利许多著名建筑都是德国建筑师设计的。如维也纳的舒伯鲁恩宫,外表是严肃的古典主义建筑形式,内部大厅则具有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大厅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顶和拱顶满布浮雕装饰,是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兴起于17世纪中叶,它的风格自由奔放,造型繁复,富于变化,只是有的建筑装饰堆砌过分。西班牙圣地亚哥大教堂为这一时期建筑的典型实例。

洛可可建筑

洛可可建筑的外型满足於有节奏的布局、自然的建材或加上一层简单的色调,而内部装潢则五彩缤纷,形式多样。最大特点是明显带有人生的享乐主义思想,它是人生现世享乐生活的舞台,主要体现在王宫贵族为自己修建的宫殿上。
巴洛克建筑和洛可可建筑比较:前者讲究线条的韵律感、量感、空间感和丰富而有变化的立体感,并带有绘画般的效果。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之上更讲究壁面的形式美,利用繁复多变的曲线和装饰性的绘画布满壁面,甚至利用镜子或烛台等使室内空间变得更为丰富,喜欢用舶来品(如中国瓷器、日本漆器、东方丝绸与挂毯、非洲珠宝、义大利水晶灯等)装饰室内。
室内装潢通常以白色为底,利用花朵、草茎、棕榈、海浪、泡沫或贝壳等作为装饰的图案,带来一种异常纤巧、活泼的趣味,但却破坏了建筑的均衡、庄重和安定的感觉,尤其是使用金、白、浅绿、粉红等刺眼的色彩,更令人眼花撩乱,这种繁琐、矫揉造作的风格,实在是装饰艺术的极端。
代表作品
波夫朗( ***.boffrand , 1667~1754),巴黎《苏比兹宅邸》 (1736-9,例如内部的公主大厅)。
德国费斯堡(Wurzburg)住宅内的《凯瑟大听》(Kaisersaal,1749~1754),由建筑师诺曼(***.neumann,1687~1745)领导兴建,提埃波罗(***.tiepolo,1696~1770)负责装饰天花板上的绘画(1753)。
丹麦皇宫也是标准的洛可可建筑.

44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