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义诗歌的开山鼻祖是谁?

象征主义
法国象征诗派先驱波德莱尔魏尔伦

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积角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那业其功通将个速照握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养固赵杨留室后两个时期。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烧19世纪后半页的法国,80年代形成高潮,90年代走向衰落。第一次世界松种谈候口大战后,后期象征主植欢歌黄甚音每球明社历义应运而生。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规模,越出法国,形成世界性文学潮流。在中国,戴望舒,李金发,艾青的诗歌创作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副军背伯模航八端少着识到法国象征诗派先驱波德莱尔魏尔伦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40年代接近尾声。作为图谁一个流派,它虽然不复存在,但影响及极大。与传统文学相比较,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
后期象征主义丰富和发展了前期象征主义的创作和理论。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瓦莱里、里尔克、庞德、叶芝和艾略特等人做章入确出了突出贡献。

气刚据选销距但征主义诗歌理论的奠基者,以波轮般害操衡脚倍秋德莱尔和艾略特最为杰出。波试扬李换料型德莱尔诗歌理论可以概括为三点:(1)非功利论。在波德莱尔的理论文字中,随处可见他对功利主义艺术判逐穿向族啊的反击——“诗除了自身之外,并无其他目的,也不可能有其他目的”;“艺术愈是想在哲学上清晰,就愈是倒退,退到幼稚的象形阶段;相反,艺术愈是远离教诲,就愈是朝着纯粹的、无私的美上升”。“真正的艺术品不需要指控,作品的逻辑是以表达道德的要求,得出结论是读者的事装当统海远判放活留督盐。”“如果诗人追求一种殖那片形型史什破然道德目的,他就减弱了诗的力量。”波德莱尔反对在创作中进行政治、宗教、道德等功利主义的说教,力主“为艺术而艺术”。(2)审丑论。波德莱尔指出:府帝宪或概批刻二任令除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而化为美,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使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快乐,这是艺术的奇妙特绝察权之一。他直面人的生命本体,直面人的灵魂,于是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人所谓“万物之灵”的骄傲和自信。他不回避人性中的恶,认为18世纪启蒙主义者否定原始罪恶的存在是十分错误的,结村河牛祖执因而认定,对人性恶视而不见的启蒙学派是瞎眼盲目的,所谓理性的时代不过是瞎眼盲目的时代。在这样的认识之下,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美的定义:“美是这样一种东西:既含有愁思,也带有热忱……神秘、悔恨是美的特点……忧郁是美的最光辉的伴侣,我很难想象什么美的典型没有不幸相伴随……男性美最完备的典型,类似弥尔顿所描绘的撒旦。”(3)感应论。这是波德莱尔诗歌理论的核心,在他看来,世界是一部象形文字的字典,其中的万事万物存在着一种神秘的感应关系,它们一直通过一种相互间的类似彼此表达着;不仅是人的各种感觉互相感应、互相渗透、互为象征,并且,精神界或自然界,形式、运动、数、色、香,一切皆有深长的意味,都是相互的、转换的、感应的。诗人就是世界这部象形文字字典的翻译者,诗人不是去创造象征,而是去体验和发现象征;只要沉浸于大自然之中与万物融为一体,就可以从声音中看到颜色,从颜色中嗅到清香,从清香中听到声音,从一事物感受到另一事物的存在,领悟出世界的真义。
艾略特的诗歌理论,以“非个人化”影响最为深远。所谓非个人化,又称“非人格化”、“非个性化”,即反对诗歌的主观自我表现,主张现代诗人要对诗人的情感作最少的要求,对诗人的艺术作最大的要求。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诗人应促使其个人的私自的痛苦转化为丰富的、奇异的、泯灭个性的东西。这一理论的要点如下:(1)作品与诗人的个人生活、个人情绪没有什么关系,生活与艺术之间存在绝对不可逾越的界线。诗人不要以为创作是表白自己,不要太依赖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如果诗人旨在抒发感情以表现自我,他很可能抒发一些并无诗意的琐碎的东西,而陷入滥情主义。因此,诗人要不断放弃自己,以求取更有价值的东西;一个艺术家的进展,即是自我的不断牺牲,即人格的不断消失。(2)思想感性化,即“把思想还原为知觉”,用“知觉来表现思想”,“象你闻到玫瑰花响味地感知思想”。反对直接地、无节制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受,或公开地进行道德说教,主张寓思想于形象之中,不要抽象的概念,而是要形象的思想。(3)诗人的工作是纯技术性的,与非个人化理论相配套的基本技巧是“客观对应物”;诗人 要用冷静的头脑把“客观对应物”,如各种意象、情景、事件、典故、引语等搭配成一幅幅图案来表达某种情绪,做到文情一致。(4)读者不要企图从诗人的生平中寻找诗人人格的线索,真切的批评与敏锐的品位是指向诗,而不是指向诗人的,某些情绪只有在诗中才具有生命力。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是对前期象征主义强调暗示和联想的发展,对纠正前期象征主义诗歌艰涩朦胧具有重要作用,大大加强了诗歌艺术技巧的创新。

法国象征主义诗派魏尔伦

法国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

波德莱尔和艾伦·坡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1857)则可以看作是第一部具有象征主义特质的诗作。在《恶之花》中,波德莱尔用肉感的笔调描写病态 的性爱,歌颂“心灵与官能的热狂”,但也表达对光明和理想的追求。在文学史上,《恶之花》可以看作是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之间的过渡作品,仍然袭用传统的诗 歌韵律,仍然依靠修辞的作用。但这却是第一部以城市和社会中的人性之丑恶作为审美对象的诗作,表达了现代人在社会丑恶中焦虑、烦躁的状态。
美国诗人艾伦·坡的理论和创作对法国象征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在《诗歌创作原理》中倡导反自然、反说教的诗学主张,并强调形式美、暗示性和音乐性,可以看作是象征主义的理论滥觞。 魏尔伦、兰波、马拉美
继波德莱尔之后,19世纪70、80年代蜚声法国诗坛的保尔·魏尔伦(1844-1896)发扬了象征主义者强调诗歌音乐性的一面。魏尔伦在其 《诗的艺术》(1884)中主张:诗歌应该首先具有音乐性,那是流动的、朦胧的、清灵的;选词上要求模糊和精确相结合;要色晕而不要色彩;不要格言警句、 插科打诨类的东西。总之,诗歌要追求一种弥漫渗透的气氛。 魏尔伦的诗作亲切自然,韵律之美妙在象征主义诗人中独树一帜。代表作品还包括《三年以后》(1866)、《白色的月》、《狱中》等等。 70年代初曾一度和魏尔伦发生同性恋情的诗坛奇才阿尔图尔·兰波(1854-1891)为法国象征主义文学带来了超现实主义的因素。象征主义者力 求发现(或破译)隐藏在日常事物后面的真实,超现实主义者则进一步要求通过直觉和幻想创造事物之外的真实。从这个意义上将,兰波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中比较激进的一位。诗作以其瑰丽的色彩而著称。1871年9月少年兰波应魏尔伦之邀来到巴黎,很快便靠《醉舟》一诗声名大噪。在这部诗中,诗人自比一只无舵无 锚的醉舟,在大海上随波逐流,无所羁束。诗风诡谲绚烂,是象征主义诗歌中的精品。在另外一首著名诗歌《元音》中,兰波用五种不同的色彩象征法语的五个元音 字母,然后通过具体的描绘把形状、颜色、气味、音像和运动等因素交织起来,以求实现“通感”的境界。此外,散文诗《地狱一季》也是难得一见的天才之作。虽然兰波和魏尔伦关系十分密切,但两人的风格却大不相同。魏尔伦以亲切自然、音韵和谐见长,兰波则以奇特意象和梦幻色彩著称。1912年,兰波被刚刚崛起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尊为鼻祖。
斯蒂凡·马拉美(袭卜1842-1898)被誉为“象征主义之象征”,是象征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人物。他是第一个将象征主义理论系统化的诗人。马拉 美提出“纯诗”理论,认为诗是从无到有、超越经验的独立存在;诗是一种魔术,运用咒语来创造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绝对理念世界。在创作方法上,马拉美十分强调 暗示性的重要。他曾说:“叫出一个事物的名字就会破坏诗的大半乐趣……理想的方法是暗示事物。” 马拉美的理论具有神秘主义和唯美主义的色拍丛穗彩。他在理论上建树颇高,被同代象征主义诗人誉为领袖,而他本人的诗作却并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收录 在1887年出版的《诗集》中的《天鹅》,以及历时二十余年而未完成的《海洛狄亚德》。然而马拉美最著名的作品却是写于1876年的《牧神的午后》。这首 诗后来经音乐家德彪西为之谱曲而广为传播。诗歌根据希腊神话中牧神追求水中仙女的故事写成。1885年以后,马拉美在巴黎的寓所举行一周一次的“星期二沙龙”,逐渐成为象征主义文学的中心。其时欧洲许多年轻诗人慕名拜访,象征主义文学正式超越了法国一国的范围,成为一场国际性文学运动。 瓦雷里、里尔克、叶芝、艾略特法国后期象征主义诗人的主要代表是保尔·瓦雷里(1871-1945)。他继承了马拉美的纯诗传统,却在诗歌 中融入了关于生与死、变化与永恒、行动与冥思等哲学上的思索。其成名作是《年轻的司命女神》(1917),描写不同性质意识之间的矛盾冲突。1922年, 瓦雷里出版诗集《幻美集》,其中收录了诸多优秀的诗作,包括《脚步》、《石榴》、《风灵》等。瓦雷里一生的颠峰之作是晚年的《海滨墓园》,诗的主旨是关于绝对静止与人生交易的郑顷对立统一关系。开篇“这片平静的房顶上有白鸽荡漾”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这首诗代表在诗歌创作方面瓦雷里的成就高过了他的前人马拉美。除瓦雷里外,雷米·德·果尔蒙(1858-1915)和弗兰西斯·耶麦(1868-1938)也是颇负诗名的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前者风格柔婉清丽,注重对嗅觉的表达;后者则以淳朴的语言风格著称。
奥地利的莱纳·玛利亚·里尔克(1875-1926)是象征主义在德语文学中的代表。他早年曾担任过雕塑家罗丹的助手,受到罗丹雕塑风格的启发, 其诗作风格刻画精细,名作《豹》就是其作品雕塑性的代表。里尔克的作品主要收录在《图像集》(1906)、《新诗集》(1908)等几部作品集中。 1922年,里尔克迁居瑞士,并迎来了他一生中创作的高峰。在这段时间内,他完成了著名的组诗《致奥尔弗斯十四行诗》和《杜伊诺哀歌》,也正是这两部作品 奠定了里尔克在现代诗坛上大师的地位。其风格晦涩难懂,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其中包含了很多存在主义的观点。象征主义诗歌系统化和抽象化的特点在里尔克的作 品中达到极致。
除欧洲大陆外,象征主义的影响也波及了英语世界,代表人物主要有爱尔兰的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和T·S·艾略特(1888-1965)。叶芝早期诗作中的象征主义是和爱尔兰民族的古老神话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他利用神话传说中的角色、故事和事物来作象征。《奥辛之浪迹》(1889) 是叶芝早期的重要作品,以古代英雄奥辛骑着仙马游历世界的故事来比喻人生的各个时期。进入20世纪后,随着大量的参加政治运动和社会活动,叶芝的风格逐渐 明朗化,并逐渐抛却了早期的神秘主义倾向。其诗作主题开始与现实紧密结合,语言和更加洗练,是现代英语诗歌中的一座高峰。其后期的代表作品包括《驶向拜占 庭》、《丽达与天鹅》、《在学童中间》等等。 叶芝是象征主义诗人中第一个建立了自己复杂的象征体系的诗人。其理论著作《灵视》(1937)大量涉及诗人自己的历史观、宇宙观,并包含了广泛的意象。
艾略特是美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创作上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代表作《荒原》(1922)已经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语诗 歌之一。《荒原》取材自关于“圣杯”的古老传说,把丧失了信仰的现代世界比作一个荒原。在诗中,艾略特旁征博引,涉及到了大量神话传说和象征意象,并运用 了多种古语言和现代语言。尽管诗人自己为之加注了50多条注释,却还是鲜有人能读懂。艾略特的另一篇重要作品是《四个四重奏》,以高度抽象的手法表达了诗 人对暂时与永恒之间的对立统一观点的思索。 艾略特的诗作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和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无论是《荒原》还是《四个四重奏》都体现了解救人类最终极的途径就是皈依宗教的观点。1927年,艾略特加入英国国籍,转向宗教剧的创作。

28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