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和《浮士德》有何联系?

文艺复兴的300年中间,也就是从14世纪初到门世纪初,出现了很多重要的作家和作品,很多思想家和艺术家堪称巨人。但是,如果没有莎士比亚,那么我们对文艺复兴的评价可能就会和现在不同。这说明莎士比亚在文艺复兴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他代表了那个时期的高峰。我们同样可以说,从文艺复兴终结的17世纪初到19世纪初这200年里,西方的文学如果没有歌德和《浮士德》,那么我们对这200年文学的评价也会有所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歌德和莎士比亚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截止到19世纪初,西方文学有四大里程碑,这就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和他的悲剧,而第四座里程碑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歌德的《浮士德》。它代表了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初这200年间,特别是新古典主义文学启蒙文学以及19世纪初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这样三种文学主潮的一个汇聚,是三种文学思潮凝聚而成的结晶。

歌德出生于1749年,去世于1832年,活了83岁,是欧洲近代三大长寿作家之一。另外两位就是雨果(83岁)和列夫·托尔斯泰(82岁)。歌德在这三位长寿的作家中,又是写作时间最长的一位。关于歌德本人的经历,各位可以在各种西方文学史的著作中找到,很容易,我们不详细说它。他的代表作首先是抒情诗,有些诗脍炙人口,流传很广,比如江月之歌》、《欢会与离别》、《迷娘曲》。流传很广一方面是因为诗好,另一方面因著名的音乐家为它们谱了曲,至今唱起来仍然令人神魂飘荡。他的小说作品主要是《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和《威廉·麦颤斗斯特的学习时代》。他还写了一部自传《诗与真》,中茄隐磨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等。他花的精力最多,写作时间最长的是诗剧孵士德》。

他在自己的《格言与随想》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对于我们理解歌德和其他伟大人物很重要。这句话是:“最伟大的人物永远通过一个弱点与他的世纪相联系。”伟大的人物通过他的伟大之处、他的优点来显示他高于时代之处,而通过他的弱点来和这个世纪相联系,反映这个世纪的特点。伟大的人物都是有很突出的优点,为常人所不及,这些优点造就了他们的伟大。但是伟大的人物又常常有比平常人更多的弱点,他通过这些弱点和他们所在的世纪相联系,反映时代的特征。那么造就了歌德的伟大的优点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用他的《自述》的开头一段话来说明:“永远努力的、内向和外向的、不断活动着的诗性修养与冲动形成他生存的中心和基础。”这段话有三个要点:第一,就是永远努力着。歌德这个人是永远不停地在努力,在工作,在思索,在奋斗,他活了83岁,而他写《孵士德》一直写到82岁。一个82岁的老人居然还在写作,而且还完成了这样一部史诗性的作品,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他是一个永远努力着的、不断思索的、不断改进的、不断出成果的人。第二,他既是内向的又是外向的。作家常常都是内向的,比较重视对精神世界的思考和研究,而歌德不同的是,他不仅是内向的,而且是外向的。他致力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地参加政治活动,曾经做过魏玛公国的大臣,在官场上走动;他还喜欢自然界,对自然界的动植物作过非常仔细的观察和研究,所以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成就;他既注重精神方面的思索,又注重外界的实践活动携晌,他比那些和他同时代的作家更重视生活本身,他对于精神世界的思索往往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这也构成了歌德比他同时代的人伟大的地方。第三,他有天生的悟性,有很高的资质、诗性的修养和冲动,他的气质更接近诗性。他往往凭着直觉,从感觉上的敏锐发现切人,把它上升为理性。这一点也是他和他的同时代的很多人不同或者说高于他们的地方。这三点构成了歌德的伟大。

歌德新古典主义

但是歌德也有他的弱点,他用这些弱点和他所属的世纪相连。歌德的弱点是什么呢?照我看,主要的就是怯懦。这种怯懦表现在很多方面。在挪威的一家博物馆里,保存着一幅不知名画家绘制的油画,叫《贝多芬与歌德》。在画面上我们看到当时挪威皇后的背影,她带着仆从向画面深处走去;在画面另一侧,是歌德摘下自己的帽子,弯着腰,毕恭毕敬地在送这位皇后走过去;而贝多芬占据了油画的主要的部分,他是一个正面图像,背对皇后,一副桀骛不驯的神态。这幅画是根据一个真实的记载,用艺术的方式加以渲染和夸张画出来的。贝多芬确实对歌德这一点很不满,虽然他和歌德是朋友。当时很多人都觉得,歌德是那么有思想,他的思想可以说超越他的那个时代,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他对王公贵族卑躬屈膝,表现出一种市民的平庸。他精力最旺盛的时候,正是法国发生翻天覆地的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时候,歌德对这场革命的态度是反对的。事实上他从法国大革命中吸收了很多东西,但是那是些思想上的因素。在政治上,他始终回避革命这个词。即使在《浮士德》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里,我们也看到了这个弱点。他政治上的怯懦和他生活上的怯懦也是联系在一起的。歌德这个人比较好色,有文字记载,他至少谈过七次恋爱。每次恋爱都留下了很多献给他所爱的女人的优美的热情澎湃的诗歌。但是,一旦到了谈及婚娶的时候,他马上转身逃走。他特别害怕结婚,所以在爱情这个在生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事情上,他往往有始无终。还有,他很喜欢观察自然界,这是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18世纪时,欧洲受工业革命的刺激,各门科学空前繁荣和发展,所以很多人都对当时科学发现有浓厚的兴趣,歌德也不例外,甚至比别人更甚。他自己就从事很多研究:对动物的研究,对植物的研究,尤其是关于色彩的研究,有很多独到的发现。他为此花了很多时问,别人认为他花了这么多时间去研究动植物,不如去写悲剧。他说:我用来研究自然界的时间哪怕可以写六部悲剧,我也依然认为用在对自然界的研究上更值得。他是这么重视对于自然界的研究,但是就在他这么重视的事情上也表现了他的怯懦。他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概的意思是:我渴望由自然科学给我们带来光明,我期待着这种光明的到来,但是在这个刺眼的光明面前,我不得不把我的目光移开。这也是一种我们感到难以理解的怯懦。

歌德表现出的怯懦,是同当时的德国社会现实相联系的。我们曾提到过,法国发动了激情澎湃的大革命之后,在德国虽然也有像“狂飙突进运动”这样很激烈的年轻人的运动,但这些运动由于没有根,很快转人了低潮。至于整个德国社会,是一个被封建势力所控制的、弥漫着小市民平庸气息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一个很特别的表现就是知识分子从外界,特别是从法国大革命中,吸收了很多的营养。他们有很多形而上学的思想是非常高超的,譬如康德和黑格尔,这两位哲学家,在哲学上的贡献是非常大的,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任何现存的东西都是要消亡的,没有任何永存的东西,这是辩证法的核心。但是黑格尔居然在大学的讲堂上讲,普鲁士王朝是永恒的。我们能用什么来解释呢?他的思想上的这样一种矛盾,也是一种怯懦。这种怯懦,是当时德国知识分子中相当普遍的现象。

《歌德传》的作者艾米尔·路德维希曾这样概括歌德青年时代的性格:

既感情丰富又十分理智,既疯狂又智慧超群,既凶恶阴险又幼稚天真,既过于自信又逆来顺受。在他的身上有多么错综复杂而又不可遏止的情感!

在同自己的青春时代告别时,歌德对于包括《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在内的创作、科学研究与个人生活作了如下反思:

我安详地审视着过去的生活,审视着那骚动、纷扰和对知识的渴望,审视着自己那个到处营营逐逐,好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的青春。一些秘密状况给我带来一种特殊的、不明确的、想像中的满足。我是怎样皮相地接触一些科学上的问题,然后又扔掉它们!那段时期我所写的一切又是渗透着一种什么样的卑下的满足!在所有人的和神的事业中我表现得多么地目光短浅!多少时光被我虚掷!——这时光不是用于有益的思考和创作,而是用于情感和那只能夺走韶光的虚幻的热情。

这是歌德同自己的青年时代告别,走向成熟的标志。但这种成熟并不意味着灵魂的净化,而是在本来就很复杂的性格中间又添加进新的因素,诚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透过这个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几乎可以看到当时的整个德国,各种相互对立的因素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它们相互角逐,彼此照映,形成了一个错综缤纷的内心宇宙。

49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