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发展各个时期的音乐家有哪些。

一. 早期 (1000-1600)
二. 巴洛克时期(1600-1750)

维瓦尔弟 (1678-1757) Italy
亨德尔 (1685-1759) /England

巴赫 (1685-1750) Germany
三. 古典时期 (1750-1830)

鲍罗丁是浪漫主义时期的吗

巴赫 (1714-1788) Germany
海顿州肆 (1732-1809) Austria
莫扎特 (1756-1791) Austria
贝多芬 (1770-1827) Austria
罗西尼 (1792-1868) Italy
舒伯特 (1797-1828) Austria
四. 早/中期浪漫派 (1830-1850)

格林卡 (1804-1857) Russia
柏辽兹 (1803-1869) France
门德尔松 (1809-1847) Germany
肖闭亮邦 (1810-1849) Polish
舒曼 (1810-1856) Germany
李斯特 (1811-1886) Hungary
奥芬巴赫 (1819-1880) /France
五. 后期浪漫派 (1850-1930)

威尔弟 (1813-1901) Italy
斯美塔那 (1824-1884) Czech Republic
小约翰.施特劳斯 (1825-1899) Austria
勃拉姆斯 (1833-1897) Germany
鲍罗丁 (1833-1887) Russia
穆索尔斯基 (1839-1881) Russia
里姆斯基-柯萨可夫 (1844-1908) Russia
柴可夫斯基 (1840-1893) Russia
格里格 (1843-1907) Norway
埃尔加 (1857-1934) England
普契尼 (1858-1924) Italy
马勒 (1860-1911) Germany
德彪西 (1862-1918) France
理查施特劳斯 (1864-1949) Germany
西贝柳斯 (1865-1957) Finland
拉赫马尼诺夫 (1873-1943) Russia
拉威尔 (1875-1937) France
斯特拉文斯基 (1882-1971) /France
普罗柯菲耶册态轿夫 (1891-1953) Russia
格什温 (1897-1937) USA
柯普兰 (1900-1990) USA
肖斯塔柯维奇 (1906-1975) Russia
斯托克豪森 (1928) Germany

交响诗的简

交响诗symphonic poem,一种单与做均片皮务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脱胎于19世纪1850年的音乐会序曲,强调诗意和哲理的表现。下面就跟随我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交响诗的相关知识吧!

交响诗的基雨头校短理止很马块本资讯

交响诗也称“音诗”价成剧按事曲越坚队料酒,它是一种由弗朗茨·李斯特首创的具有戏剧性、抒情性的单乐章管弦乐体裁,李婷业斯特式的交响诗出现之前,音乐家通常写作音乐会序曲的形式。交响诗在构思上,或体现一个哲学思想,或体现一种诗的意境,或和一定的文学题材相联络。交响诗创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创始者是匈牙利”钢琴之王“李斯特。

交响诗的名称为弗朗茨·李斯特所创,他认为“标题能够赋予器乐以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这种种色彩几乎就和各种不同的诗歌形式所表现的精企般奏宁里级些船职火一样”《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因此他把标题交三证接响音乐和诗联络起来称交响诗。其所作十三首交响诗以诗歌、戏剧、绘画以及历史事迹等为题材,广泛采用主题变形的手法,塑造出特雨定标题内容的艺术形象。简单来说就是按照一个故事改变的管弦乐曲。

交响诗的结构形式

既然交响诗诞生于浪漫主义时期含浪漫乐派与民族乐派,那么在交响诗发展前期, 作品因参照奏鸣曲式如斯美塔那《我的祖国》、鲍罗丁《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但随着时代的终结,印象派与表现主义将交响诗引入无调音乐的范围,德彪密六记行正守西在交响素描中重视和声,舍弃传统大小调和奏鸣曲式的束缚,勋伯格更将无调 *** 响诗编配的短小精悍。

交响诗的代表作品

李斯特在19世纪50年代写了《山上听闻》、《塔索》、《前奏曲》、《普罗米修斯》、《英雄的葬礼》、《匈牙利》、《哈姆雷特》、《匈奴之战》和《理想》等12首交响诗商况哪半曾立特,晚年又写了1首《从摇篮到坟墓》;除《匈奴起文手之战》取材于德国画选完妒浓英唱率不校诗减家W.von考尔巴赫的壁画外,其余大多以守个八下胶续山文学作品诗歌、戏剧为题材。形式灵活多变,常常把奏鸣曲式、变奏曲式和回旋曲式的结构原则糅合在一起,并广泛使用主题变形的手法,从一个或几个基本主题蜕变出形象迥异、性格不同的派生主题来。这种混合曲式的结构原则和主题变形的表现方法,常为后起的交响诗在斯还作者所师法。

李斯特写过十三首交响诗,这些作品的内容,大多取材于诗歌、戏剧或绘画;总谱的前面常常有一篇序言,说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主题思想,或引用有关诗文,说明作品的题材内容。这一篇序言或引用的诗文就是作品则益的标题。例如李斯特的第三交响诗的题目是《前奏曲》,它取材于法黄层垂鲜海正给音置回续国浪漫派诗人拉马丁的《诗的冥想》,总谱前面刊登了李斯特根据这首诗写成的序言,作为这首交响诗的标题。序言的全文是这样的:“我们的生命除了是用‘死亡’唱出第一个庄严音符的无名歌曲的一组前奏曲以外,还有什么呢?爱情是每一颗心中的朝阳,但最初的幸福和欢乐,怎能不受暴风雨的袭击,以致好梦被惊破,推神续章无独支祭坛被摧毁;在残酷的打垂识并含分击下,怎能不冲出暴风雨,其克职龙圆益写投入宁静的乡村生活,从回忆中去寻求安慰呢?可是人总是不能久安于大自然怀抱中温和的隐退生活的,当小号吹出警报的讯号时,他立即冒险上阵,不管号召他去参加的是什么样的战斗行列;为的是在战斗中完全恢复自信,并获得充分的力量。”

拉马丁的原诗充满著对人生的怀疑,流露出消极悲观的思想。李斯特按照自己的观点来解释拉马丁的诗,把诗中所写人生道路上的各个阶段,看做是“一系列的前奏曲”,把它们描绘成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生活图画;尽管因遭受打击而灰心丧志,最后还是肯定生活,并信心百倍、活力充沛地投入了生活。李斯特根据表现标题内容的需要,灵活地运用奏鸣曲式的原则。全曲所有的主题都脱胎于一个有调。这个音调包含三个音,是从表示疑问的语言音调概括而成的。从这个音调蜕化出来的各个主题,每次再现的时候,都作了种种不同的变化,用来表现不同的形象和意境。这种手法,叫做“主题变形”。这“主题变形”是李斯特在协奏曲和交响诗等作品中常用的手法,也是李斯特以后的各种标题音乐中常用的手法。

他的第三交响诗采用自由的奏鸣曲式。开头是行板的引子,音乐用疑问音调提出了一个探求人生真谛的哲理性的问题。主部是庄严的行板,表现生命充满青春的活力,犹如旭日方升。连线部是一个抒情主题,表现爱情的温暖和幸福;它从主部的C大调转向副部的E大调。副部也是表现爱情的抒情主题,它出现在E大调上。展开部描写生活道路上的暴风雨,音乐素材也是疑问音调的发展。这段音乐用了许多造型手法,大提琴上下起伏的半音阶旋律、木管乐器和弦乐器尖锐紧张的不协和和弦,加上铜管乐器的呼啸、定音鼓的轰鸣,描写风起云涌,电闪雷鸣。当音乐发展到 *** 时,木管乐器和弦乐器上的半音阶下行。犹如暴风骤雨,震撼人心。展开部后面的插部,是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田园曲。暴风雨渐渐平息,大地上雨过天晴,双簧管吹出一个明朗安静的曲调,好象牧人的笛管在演奏。这个曲调是呈示部中连线部主题的变形。在插部中。我们还可以听到显示部中副部主题的变形。副部的爱情主题。现在变成了田园曲了。田园曲逐渐变得激动起来,成为一首进行曲。铜管乐器吹出了战斗的号声,它号召主人公去迎接新的生活和斗争。这号声一是连线部主题的又一次变形。

下面是倒装的再现部,其中首先再现的是副部。副部主题在这里又一次变形为战斗进行曲。最后出现的是主部主题,它象在呈示部中一样,没有变形。表现主人公在战斗中恢复了自信和青春的力量。

15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