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德国表现主义

日出的影片评价

评析此片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影片的制作背景。这是Murnau从欧洲渡海来到好莱坞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第一部有声片(其实是半默片)。其主题便是诱惑与冲突:默片对于当时艺术水准尚嫌低劣的有声片的抗拒,商业化的好莱坞对于Murnau这位电影艺术家的诱惑,城市与乡村,日与夜的对抗,贞洁VS放荡。影片的男女主人公分别以the Man, the Woman名之(以下简称丈夫,妻子),谕其普遍性(也可理解为亚当夏娃),而作为堕落与诱惑象征的城市放荡女郎/蛇则以the Womanofthe City名之。这两个Woman的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表现在服装、发式等各方面。城市完全是人造的场景,乡村则是实景拍摄。影片从一开始便建立起冲突的主题,第一个镜头中的火车站先是用绘画,再用活动模型来表现。第二个镜头一列火车沿对角线向右上方驶去,与另一列火车交错而过,形成X形,这种对角线构图也多见于其后河心预谋杀妻的场景。两个Woman的服装,发式均相对立。妻子的衣帽都是浅色的(纯洁),城市女郎的衣帽都是黑色的(邪恶)。城市女郎是蕾丝胸衣,丝袜, 高跟鞋(画面中被她遮住了), 镜不离手,烟不离口, 处处点出诱惑;而妻子则是鲜花(innocence),围裙(质朴)。发式也具有特定的意义,观者可以比较以下两人的发型。另外影片后来有一个理发的情节(喻丈夫悔过自新),当理发师想要为妻子理发时,妻子却逃走了(不愿改变发式)。视听手法上,此片很好地总结了默片的成就,又积极发展了声音的表现力。先说说所谓默片的成就,首先表现在对于二十年代欧洲先锋电影各流派手法的继承上。1、法国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手法。影片前半段中相当常见。用叠画,虚影等等手法表现主观感受,思维等等。左:这里用了一个相当长的溶(long dissolve)来剪辑。叠画的河水动荡,涟漪暗示人心的动荡,其后河心那场戏亦是如此。右:幻化的人物虚影,也是典型的Impressionism手法。2、德国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手法。Murnau从前是表现主义运动的一员主将(但他的问题其实比较复杂)。影片的灯光,构图,字卡的运用等都体现出表现主义的特征。此片还涉及的两个重要手法,也与德国表现主义有关。一个是移动摄影。20年代中期推轨镜头(tracking shot)的风行,其后的Last Laugh(Murnau本人的作品), Variety(也是UFA出品)更使得移动摄影的风尚达到顶峰。另一点是运用虚假透视与模型。表现主义前期对于布景的强调对此应有影响,Murnau自己的前作Last Laugh, Faust中都有这些手法的运用。3、苏联蒙太奇学派(Montage School)手法。影片倒不见得有多少典型的苏联学派的剪辑,但一些镜头无疑体现出蒙太奇思维,比如第二个镜头那个半分屏半叠画的X形,很典型地体现了Eisenstein所说的conflict /within shot。以上着重强调了几个流派对电影语言各方面的影响。综合起来,就是流畅的视觉叙事(visual storytelling),如何运用镜头语言(剪接、场面调度)来叙事,这或许可以说是默片美学最重要的部分。比如下面这个镜内蒙太奇的手法。城市女郎从自己的住处来到男主人公家里,整个过程用一个运动镜头完成,可以分成四段。第一段有前后两个表演区,后景是女郎从住处走出,前景是一对村民在说话,联系前一镜头:女郎梳妆打扮(见第一张截图),这个镜头容易给人他们在议论那个女郎的感觉(默片的好处就在于你并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一切都由你自己想象)。然后第二段,女郎走在路上,后面一个男人牵着一匹马走上来。第三段,女郎路过一户人家,探头窥侧。最后第四段,女郎来到男主人公家,吹口哨向男人示意。整个过程由一个镜头完成,每一部分还都可分成两个表演区,通过她的口哨,她对陌生人的窥测(这可以跟她intrude男主人公家庭联系起来)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女郎这个人物的性格。(那匹马的意义我不是很清楚,不过我不认为这是个多余的事件,看官有知道的还望指点一二)。随着Murnau来到好莱坞,也将德国学派的各种技巧(特别是移动摄影与虚假透视)带入美国。一些美国导演(比如Ford,Hawks)也曾一度深受Sunrise的影响。影片所有的对白都用插卡字幕(intertitle)而不用声音,所以我把它叫半默片。不用对话的好处是保留了默片视觉叙事的美学;同时,因为这种对声音的选择性/限制性使用,片中所有的diegetic sound都具有一定的意义,看时要分外留心。大致可以把影片中的diegetic sound分成两种:一种表现城市的喧嚣,包括疯狂演奏的铜管乐声,街道车流声(特别有一个情节是丈夫与妻子走在马路中央,堵塞了交通,这时四面八方的vehicle都向他们涌来,车马齐鸣,带有明显的威胁意味),娱乐场所的喧嚣声等等。另一种则是教堂钟声,这种钟声很有象征意味。片中第一次响起是清晨报晓,点出日出-人性之歌的主题。其后响起是在丈夫行将动手将妻子推入河中时,带有谴责、警醒的意味,终于唤起了丈夫的良知。第三次是夫妇在城里时,妻子尚在哭泣时,钟声因一对新人的婚礼而响起,似乎是某种召唤,两人步入教堂,聆听牧师的教诲:God is giving you, in the holy bonds of matrimony, a trust… She is young, and inexperienced. Guide her and love her. keep and protect her, from all harm. 丈夫听到这些时已是泪眼婆娑,哭着将头埋进妻子怀里,嘴里哆嗦着'Forgive me! 妻子原谅了他,两人相依在墙边,钟声再次响起,夫妇俩步出教堂,宛如一对新人,钟声此时又成为了祝福声。在影片中,这种声音始终与人性相连,并与城市的喧嚣声构成一对矛盾。影片有许多精彩段落,开初丈夫会见妖妇那,丈夫所走的那条乡间小路雾气弥漫,象征他的犹豫,思想斗争。此处的声效尤佳,一顿一顿的,像沉重的脚步,象征丈夫一步步踏入深渊,陷入人性的迷雾。其后丈夫找到妖妇,两人拥抱,Murnau很巧妙的一个平行剪接,接妻子抱着孩子痛苦。相似的影像,却是一悲一喜。再后妖妇一句Come to the City! 两人躺在草地上,想象城市的场景:刺眼的霓虹灯,疯狂的铜管乐队吹奏/舞蹈的split-screen, 眩目的摇摄,声音亦眩,Murnau将两种音乐叠合(sound mixing),形成sound deep-focus(Robert Altman挺喜欢这玩意)。此外,这段中的摄影机运动也是unmotivated camera movement的重要例子,而在技术实现上也颇富巧思,为时人称道。



自然主义都有哪些些代表作家?

比较典型的体现自然主义风格的作品是龚古尔兄弟合写的《翟米尼·拉赛德》等小说。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则被自然主义者尊为典范,尽管福楼拜本人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埃米尔·左拉(1840年-1902年)是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和成就最高者朝校东护缺。他的代表作《卢贡-马卡尔家族》是自然主义文学的丰碑,其中优秀的作品包括《娜娜》、《小酒馆》、《萌芽》等。除左拉外,居伊·德·莫泊桑(1850年-1894年)也是自然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代表作包括《司医原市垂养般拿剧朝计羊脂球》、《一生》、《漂亮朋友》等。盖尔哈特·霍普特曼(1862年-1946年)是德国自然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家,剧作《日出之前》以自然主义手法表现德国的社会矛盾,把富人道德沦丧的原因归结为酒精中毒的遗传。表现劳资矛盾和工人起义的《织工》则从自然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32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