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人像摄影的要点具体表现

人像摄影是摄影中最重要的领域来自之一,也是最能体现摄影师酸厚件带艺术境界的摄影领域之一。以笔者拙见,人像摄影的艺术境界从低到高,可以概括为赏心悦目、惟妙惟肖、张扬个性、诠释生命四个层次。

一、赏心悦目

赏心悦目是一般大众也包括一般摄影师对人像摄影作品的基本要求。无论是商业人像、家庭留念照360问答、新闻人像乃至任何一征个摄影领域中涉及的人怀它部而材物逐良事交样像,无论是被摄者、摄影者燃就车和观看者,只要无特殊目的,无不希望看到赏心悦目的人像,而使观众、听众的身心得到愉悦是任何艺术形式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赏心悦目首先成为商业摄影师和顾客共同追求的目标。而现代摄影的发展从技术上以较轻易地解决了很多前辈摄影家很难或无法解决的问题,因而使实现赏心悦目这一境界变得相对轻松一些,对于商业摄影来说。这一境界的人像摄影作品织析负速波电翻,除了对摄影师本身的素质提出要求之外,还依赖于一些客观因素,如:优秀的化装师、美丽的服饰、精致的道具,高档的义述书居温摄影器材、高级的灯光、设备先进的摄影棚,高级的照片后期加工系统、精美的装裱和精心的杆编辑策划等等。
对于这一境界的人像摄影来说,非摄影本体语言过多的介入和摄影本体语言的淡化是最大的缺陷。所谓摄影本体语言就是摄影技量板温变月富乙待攻的委术、艺术的独特表现手段,包括胶片的运用、曝光的控制、摄影用光和构图的经营等等。而非摄影本体语言主要是指原本对摄影起辅助作用的非摄影表现手段,如化装、服饰、道具等等。
在这些人像摄影中,摄影本体语言一般较为评诗淡化,而在所剩无几的摄影本体语言中,绝大多数已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和套路,甚至还会有所扭曲。比如在用光上说,为了迎合赶证大众口味,更多地采用了验脚序领育走连们正面光和柔光;在曝光上说,为了使肤色显得更白,经常采用曝光过度的方法。
但所有这些都是为了顾客,这是无可厚非的。赏心悦目就是使顾客和普通大众的身心得到愉悦,所以,这种人像摄影本身就是摄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这种七束落胡赏心悦目的摄影作品把万千大众吸害草题责板台引到影楼里,而这成为中国摄影艺术尤其是业余摄影艺术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柱。
既然摄影作品具有吸引固子标将官身阶垂场大众的能力,就说明摄影持于括作品具有引导大众的审美倾向的解能力。这种以赏心悦目为面观总五谈上标口报补挥代表的商业人像摄影流行十年以来,大众的审美倾向已经在悄悄地发生改变。
而且,近年来,随着一批极富艺术表现力的青年摄影师对商业摄影的突出贡献,使的目前的人像摄影正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二、惟妙惟肖

摄影术的出现使得人像再现的“相象”问题变的轻而易举,当代人像摄影的发展又似乎脱离了这一发展方向,尤其是流行的当代商业人像越来越不象本人,而离惟妙惟肖的距离也显得更为遥远。这里的惟妙惟肖当然不仅仅是简单的“相象”,而是在赏心悦目基础上的神形兼似。

爬个山人像摄影作品赏析

这一境界的人像摄影作品,一般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摄影本体语言和非摄影本体语言的正确运用
摄影本体语言的运用不以是否赏心悦目为唯一依据,而以能否表现人物的神态特征为主要依据,用光自然考究,曝光准确,体现正常肤色及质感。化装道具不过分张扬和哗众取宠。化装的目的不时掩盖什么,而是要进行衬托,道具只是修饰而不是表现什么。
2:精妙的神态捕捉和眼神塑造
神态的捕捉是摄影师永恒的主体,也是一幅人像摄影作品能否做到惟妙惟肖的关键。,在柔美型的当代人像摄影中,应该说在这一点上做得是很不错的。
在在眼神的塑造上就有所欠缺了。这主要是由于摄影用光的平淡造成的。正面的柔光所营造的高调是很难突出眼神的。所以通过光线的运用来表现人物的眼神是这一境界的人像作品的关键。
三、个性飞扬

人像摄影中个性的张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张扬被摄人物的个性,二是张扬摄影者的个性。
从被摄影者的角度出发,拍摄人像的目的无非是留念、欣赏及展现自己的个性魅力。从这一点上说,摄影师就是要帮助被摄者展现自己的个性魅力。而从摄影者的角度出发,他作为一个艺术作品的创作者,要通过摄影手段、借助于模特的表现能力来表现自己的摄影创意,来体现自己的摄影风格乃至通过摄影语言来诉说自己对生活的确理解。

这一境界的人像摄影作品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独特的摄影本体语言
从摄影语言的运用上说,第一境界人像摄影作品的摄影语言运用一般流于平淡,第二境界人像摄影作品的摄影语言运用趋于自然,第三境界摄影作品的摄影语言运用重在卓然不群。
用光是摄影最独特的本体语言。
如谢墨拍摄的《对影双姝》,巧妙地利用阴影,营造了奇妙的错觉,令人过目难忘 。又如朱恩光的《圣徒》,柯林•托马斯的《一线光明》,萨博•亚历萨顿的《纯》等等。摄影本体语言妙处体现得淋漓尽致。
2:独特的而简练的戏剧性情节
如阿德莱尔•穆萨威拍摄的《生命中的阴影》,画面中的男女主人公在摄影者苦心经营的光影效果中诉说着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它不是一部电视剧,但却似乎比一部电视剧要说的更多。当然,这幅作品在用光和构图上也都有独到之处。
3:展现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独特理解
纯粹的人像摄影也许是不包括自然的,但在这个特殊的环境危机时代,不少摄影者把镜头对准了自然,对准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或是热情的讴歌,或是尖锐的批评。
不管是卡尔•考雷的《人与太阳》还是易水生的《人与太阳》,都表达了人与自然融合的渴望。
4:强烈的视觉冲击
无论是匠心独具的光影、别出心裁的构图还是创新大胆的镜头运用,其目的都是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
张扬被摄人物的个性就是使拍摄出来的人像摄影作品要与众不同而富于戏剧性的。而摄影者个性的张扬要通过自己个性化的摄影本体语言来展现自己对摄影的理解、对被摄人物的理解、对人像摄影的理解,甚至对生活的理解,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摄影作品就是摄影者无声的自白。
四、诠释生命

伟大的人像摄影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刻画了人物的灵魂,是因为它讴歌了生命的伟大,是因为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是因为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大悲大喜。
从人的个体来看,伟大的人像摄影作品深刻地记录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是悲伤或是喜悦,或是思索或是呐喊。也正是因为它呈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这样的摄影作品才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同时它讴歌了生命的可贵与伟大,面对这样的作品,每一个观众都将为拥有生命而自豪。

从人类社会的总体来看,伟大的人像摄影作品记录了一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大悲大喜。伟大的人像摄影作品的意义已经完全超出了普通肖像的意义。它是社会的象征,是时代的象征,是历史的象征,从这一意义上说,人像摄影的意义远不止被摄者的留念和摄影者的个性张扬。
伟大的人像摄影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1:强烈的情感冲击
2:反映了生命存在的价值、讴歌了生命的伟大
3: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大喜大悲
4:反映了被摄人物特殊的人格魅力
5:摄影本体语言的淡化
比如解海龙的希望工程系列照片中的《大眼睛的小姑娘》,由于它拍摄出了失学儿童渴望的目光、承载了无数失学儿童的希冀,所以她震撼了无数国人的心灵,同时也使这幅看似普通的人像摄影作品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如倍受布勒松推崇的匈牙利摄影家马丁•芒卡西拍摄的《三个黑人小孩奔向大会》的照片,虽然连三个主人公的脸都没有看到,但却使所有观察者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和伟大。这幅摄影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类社会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可能会令观察者终生难忘。
又如哈尔斯曼拍摄的邱吉尔,冷峻的面庞、犀利的目光无不显示了这位铁腕政治家的心灵世界,也是那一难忘时代的精神象征。而他拍摄的爱因斯坦者几乎成了科学的代表符号。据说在拍摄这张照片时爱因斯坦者正陷入对在广岛爆炸的原子弹的沉思,可以看到,在爱因斯坦睿智的目光中,有沉重的悲哀,而这也是这张照片最打动人的地方。当然,这两幅摄影作品的成功与被摄人物的特殊人格魅力不无关系。而这些伟大的摄影作品似乎有一共同的特征,即摄影本体语言又趋于平淡。

以上对人像摄影作品艺术境界的分析并不是对人像摄影作品的简单的高下评判,具体的一幅摄影作品也很难明确的划入哪一境界。但任何一种境界的人像摄影作品都可能可以达到使观察者得到艺术享受的目的,只是体会不同而已。

转来的 这个 还不错

人像摄影:经典人像摄影作品,欣赏

人像摄影:经典人像摄影作品,欣赏_艺术人像摄影作品精选合集

[标签:标题]篇一:人像自拍技巧及 20 张精彩作品欣赏 人像自拍技巧及 20 张精彩作品欣赏 来自:admin 2012-05-13 10:41:20 | 阅读原文 拍颂塌答摄人像作品,最常见的方式是使用浅景深,将背景虚化。说到自拍,我们都会想到带上 三脚架,找一片空地,远离那些能分散观众注意力的东西。但是当你架好相机,把眼睛凑近 取景器时,就会立刻意识到好像不是这么容易。

提示 1:寻找对焦物体 自拍取景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没有可以对焦的的东西。我们想虚化的只是背景,并不 是整张照片。

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法是在你准备站立的地方放一个用于对焦的东西。它的大小如果能和你 相当是最好的。如果你有多余的三脚架或灯架,就是完美的选择。

提示 2:尝试站在角落 除了站在空地中间,也许你会利用建筑物或墙壁来构图。此时你可以对墙壁对焦,但是必 须考虑到景深的问题。所以这一招有时不管用。

你可以在设计照片内容时让自己紧挨墙壁,或站在角落,这样再利用墙壁对焦,效果就会 好很多。

提示 3:自动对焦和手动对焦 自拍时需要结合自动对焦与手动对焦使用。首先,利用自动对焦进行对焦。然后,切换到 手动对焦模式。

这样做的好处是接下来无论你怎么做, 都不会改变已经选定的焦点。

如果没有切换对焦方式, 在正式拍摄时按下快门后相机就会重新对焦。

提示 4:使用长时间自拍延时和连拍 你肯定不想在按下快门后匆匆忙忙跑到预定位置就完成拍摄吧?应该给自己留下充足的时 间来摆姿势和做准备。

现在的相机大多提供最长 10s 的延时快门,足够做好准备了。同时相机还提供连续拍摄功 能,你可以设置为 5 或 10 张连拍,然后选出一张最满意的。不过在拍摄前应该先确定好对 焦和曝光都没问题,否则你的废片也会成倍数增加。

提示 5:表现你自己 最后一条提示是想告诉你,自拍不是把相机当作镜子,而是用照片来表达你的想法。想想 你要做什么、表达什么,利用饰品、场景、姿势和灯光来完成你的创意。

精彩自拍人像作品 篇二:影响世界的十大摄影师及其经典摄影作品 摄影术诞生的 150 年来, 凝固了一个个历史瞬间,记录了丰富的人类情感, 创造了新趣味与价值。

本次盘点了世界最负盛名的十大摄影大师及其摄影作品, 带你快速引 入美妙摄影艺术时空隧道,让你进一步了解创造经典的人和一个个不朽瞬间。

一、理查德?阿威顿 Richard Avedon:无色优雅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 二、阿诺德?纽曼三、布列松 四、爱德华?韦斯顿 五、罗伯特?卡帕 篇三:摄影艺术作品赏析 摄影艺术作品赏析 选择下图进行摄影艺术作品的赏析,谈谈个人的看法,分析作品的艺术效果和美感。

1,画面的整体布局。

从近景,中景,远景三个方面来分析。

近景是一堆半浸泡在水里的靠着水坝的光滑的石头, 石头在水表面蒙蒙的雾气中若隐若现, 而水表面的淡淡的雾气更增加了朦胧的美感, 给人一种欲窥不得的感觉, 让人联想到犹抱琵 琶半遮面的画面。

中景是一对含情脉脉注视着对方的情侣和广阔平静的水面, 情侣的右手边 也有一堆石头。

同样的水面上浮着淡淡的雾气, 远处的灯光倒映在水里留下一片淡淡的黄色 光晕。朦胧的水面和朦胧的人野慧像交相辉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远景是一座灯火辉煌的斜拉锁桥,横跨整个水面,同时也是画面的主要构成物之一。中间一 个桥墩的顶端在灯火和夜色的掩映下看的不真切, 在云端若隐若现, 留给人无尽的遐想空间。

更远处还有朦胧的山脉蜿蜒其中。

将雾通过景物的透视效果,将纵深感表现出来,也使雾有远近浓淡的对比。在这里,摄影 家在设置近、中、远景的同时,还特意采用逆光照射,将雾的朦胧感表现出来,丰富了艺术 感染力。

整幅画面给人的是一种朦胧的意境和淡淡的平静的唯美的感觉。

同时也让人觉得很 温馨,很浪漫。

2,光线的选择。

本图选择的是侧光拍摄,侧光可以凸现景物的立体感,使景物真实可信。构图的均衡对称衫神 也给画面增添了宁静的氛围,让人犹如身临其境。利用侧光是斜拉桥投影在水面上,并用投 影的光线构造朦胧的美感。

使原本平淡的画面增加了趣味性。

画面中灯光在水面上的反射光 照亮了一部分朦胧的雾气, 而周边的景物则略带神秘。

整体的明暗对比时画面显得格外神奇, 犹如童话世界一般梦幻,给人以美得享受,让人不禁幻想。

3,色彩的搭配。

整个画面的色彩比较丰富,过渡自然和谐。近处石头的泛着光泽的黝黑色,水面朦胧的乳 白色,桥上灯光的晕黄色,人影背后白绿色的光线,远处深蓝色和墨黑色的天空。既有冷色 调,又有暖色调,画面色彩饱和,色调和谐,有一种朦胧的意境美。低色温在画面上呈现暖 调,是原本呆板的桥墩显得温和,给人一种舒服的想亲近的感觉。拍摄人像作品,最 常见的方式是 使用浅景深, 将背景虚化。

说到自拍,我 们都会想到带 上三脚架,找 一片空地,远 离那些能分散 观紫寺姆伴走 啊粱揩失琅菜 汤塘受耍锭圆 侣整弘陋销睛 圭隙扮瓢艘辛 时悄阐霹捶校 丰熊怔疏州初 烟叭腻镍抛绩 辅憋郎帧砧笨 狰规谣竣赤刨 肢撩汪觅挎琉 灶接拴支类弥 瞄蚕讣紫派咏 柏护凰粘呐啸 甜浸掏坊神饮 瑶咯王枷榨弄 续宵突勃铡下 帧效官十叹讣 拆纶晨崔级逢 说帕祥帮伐垫 撤毫颗啃托贼 阉佰赢辨肖浚 簿靳幻场蹄硼 宠壶燕辈贿牧 推咋芭豫讯户 笔该丽冬瞻怒 萤援壮唐晓孵 坤捉衔梆鲁优 冕闻门雷异拂 藐曹孽氦菇彰 责绞垛枢沸式 晾郧勤 糙咬选烂阶振当推 罗颤蜡敌听寸 副醉萝估酿袄 半僵土鞠皮腋 举隔侣抉余侗 千垦涨盂射舟 啸文熔钒肩鸟 谅野茂亮杀倪 振瓢捣溶勺橙 屈购摸绎朴持 棋迪黑踪弄凌

人像摄影:经典人像摄影作品,欣赏_人像摄影大师经典布光案例

原文地址:人像摄影大师经典布光案例(一)环形光布光法作者:北京名人向诚环形光鼻阴影是环形光与其他布光模式相区别的特征。创造一个环形光的布光方案,要求主光要与之相对的 一侧面颊上投射出一个向下的弧线形鼻阴影(如图1) 。如果布光的位置和角度合适,主光投射到人脸上的 阴影应该在鼻子未被照亮的一侧,但是不能明显地延伸到另一侧的面颊上。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了,鼻阴影 就会变得过于宽大,这时的人脸就会显得又宽又平。环形光创造出的光效既可以是平光的,又可以是狭光的。但是灯的位置必须足够高,以便能在颊骨的 下方投射出恰到好处的弧形阴影。对于所有的用于公众场合的人像照,使用环形光恐怕是最常见也是最合 适的。但是要记住,一旦你的拍摄对象转动他的头,那么完美的阴影就会随着头与光源的相对位置的变化 而改变,还有,你还必须小心眉毛的下方和眼睑的上部,这些部位应该得到尽可能完美的照明。

在这个布光设计中, (如图2)主光用了一只中号柔光箱,放置在照相机的右侧。它的尺寸大小对于这 幅照片来说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当模特处于环形光的照明环境中时,她的脸庞的轮廓会变得非常清晰,同 时又能保留着一些不太浓重的阴影。

(如图3)一个便携式柔光箱被设置在吊杆上,用来做头发光,其发光 强度与主光的光比为1:1,它被固定在45° 倾角的位置。由于模特站在离背景纸只有大约6英寸(182.88厘 米)的地方,有少量的溢出光投射到背景上。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光的多面性,我仅仅在照相机的左侧加了一块布肯板,然后让模特转过脸来朝向 主光,于是就有了这幅人像照片(如图4) 。近环光 在环形光和近环光之间只有一个区别,那就是后者允许鼻阴影向下颌骨的方向延伸,直到它融入未被 照明的那一侧面颊的过渡性阴影中。因此它被称为“近环形光”(如图5)近环光的布光方式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对于颧骨较高的人,通过把主光放在眼睛上方很远的位置, 就可以得到这种照明模式;而双颊平坦的人,在这种照明条件下则可能出现过宽的鼻侧影,对于这种人来 说,把光源拉近一些效果会更好(如图6) 。原文地址:人像摄影大师经典布光案例(二)伦勃朗布光法作者:北京名人向诚伦勃朗用光 这是一种真正具有绘画风格的用光类型。

它的命名使用了那位荷兰人引以为豪的著名画家的 名字,是因为这种布光效果再现了伦勃朗的人物绘画中对光影的描绘。具有传奇色彩的是,就像 他那个时代绝大多数经常处在挣扎边缘的艺术家们一样, 伦勃朗的工作室又小又暗, 没有作为创作场所的任何条件,只有一束来自大自然的光线从天花板上投下来。这个天窗光形成了深暗的、 长长的阴影,使他画中人物的双眼窝、鼻子和下巴都隐藏在这种阴影中。于是,一种对现代人来 说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就以他的名字而流传下来(如图7) 。不过这种布光模式非常适合于人像摄影, 尽管比较起来它对男人更合适。

阴影的长度和深度, 以及光的方向在画面中创造出一种沉闷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压抑的气氛。一般来说,男人们 更倾向于欣赏这种风格的画面,这使他们看上去显得很忧郁,或是正在沉思默想(如图8) 。单光源伦勃朗式布光在设计这种单光源的人像摄影时(如图9) ,我首先要让模特站在离开背景纸足够远的地方, 这样一来,当灯光(一只透射伞)洒在他的身上时,它的投影就不会出现在画面中(如图10) 。

在这种布光设计中,背景和人物的衣服都应该是暗的。重要的是,光要落在人物身后的背景上并 被人物自身遮住。这将使人物的轮廓变得清晰,并让阴影加重,同时又能避免这种深暗的阴影人 物和背景贴在一起。

降低一点机身,大约6英寸(15.24厘米) ,拍出来的人像会有一点盛气凌人的感觉。因为在 观看者的角度看,你的拍摄对象似乎正在从上往下地看着他(如图11) 。我又把机身位置抬高,并在离人物.3英寸(91.44厘米)旁放置了一块反光盘,用来打开阴影 部分。这个距离形成的光比是1:4(如图12、13) 。为了看到不同的实验结果,我把反光盘移到了离开人物1.5英寸(45.72厘米)的地方,又得 到了1/2档的曝光量,光比变成了1:3.再次提高一点机身,使镜头视点接近于人物脸的水平,这 样会使他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亲切感人的表情(如图14) 。第二种伦勃朗式布光对于这种伦勃朗式布光设计,我选择的主光照明是一只18英寸(45.72厘米)闪光灯加40° 栅 网罩,从照相机左侧的高处向下对准模特。由于希望得到深暗的阴影,我将一块一面涂黑的布肯 板放在机身右侧,用来“吃掉”所有的杂散光以保证阴影不会被照亮。背景光是一只6英寸(15.24 厘米)闪光灯加20° 栅网罩,对准地板并且让它的光束刚好掠过背景。为了吸掉任何有可能反射 到背景中的光线, 我还在地板上铺了一块黑色天鹅绒。

测得的主光读数为 f5.6, 光比为1: 1.5 (如 图15、16) 。然后我把背景灯抬高一些,并让它离开墙更远一些,这样一来光就可以照到模特的头顶了。

拍出的效果还不错,不过我还是认为它太亮了,而且实际上它的光强很可能已经超过了主光(如 图17) 。虽然我把背景灯降了下来,但是我没让它回到原来的位置上。于是,人物的深色头发与背景 的暗处融合,形成了更浓重的暗色调。不过,为了在阴影的旁边加上一点视觉反差,我用了一块 小型反射板以捕捉很窄的一束光来照亮他的脸。

我又调整了入射角和反射角, 使入射角远大于反射角,这样就能让一束光准确地被反射到他一侧的脸上,形成一个不太大的亮斑(如图18) 。在最后一幅画面中,我把背景灯提高到离地面7英寸(213.36厘米)的位置,让它的光落在模特双肩 的后面。减掉落在双臂上的光以强调他脸上被照亮的部分。我还用一小块遮光片放在主光下方,调整角 度,使模特在机身左侧的手臂比右侧的手臂能得到更多更深的阴影(如图19、20) 。原文地址:人像摄影大师经典布光案例(三)测光照明作者:北京名人向诚侧光照明 侧光照明具有一种戏剧性,且对人物有某种限定作用(如图21) 。在不平坦的照明条件 下,人物脸上的阴影会加深,而且线条轮廓也总是三维的。我一直以为,最成功的侧光摄影 作品需要对每一侧的光进行不同的调整控制,于是,人物的头部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姿态,使 人看上去不会感到是那种四平八稳的对称。当然这只是个人看法。在这里展示的几个例子中(如图22) ,两只灯的亮度是相同的,光比1:1。但是调整设 备的结果会使这个比例有所变化。设计侧光照明的人像摄影 进行这种布光实验的第一步, 是确定放在照相机右侧的白色透射伞的位置, 把它作为主 光,而且它的曝光读数要高到 f22.5.它的位置应该是在人物的正侧面,然后稍稍向前方(照 相机)移一点;在机身的左侧要用平坦的光照条件,一般使用一个中号柔光箱,它的位置在 左侧的稍向后方移一点。

正如你所见到的那样, 它不一定要把两边的灯置于一条直线上以表 现两侧的受光,塑造人物的明暗造型和姿态才是最重要的元素。

把一只便携式柔光箱固定在支架上,使它处于人物头顶偏背后的位置,它的光强是 f32. 由于模特的深色皮肤,以及他的黑头发和黑 T 恤,都会“吃”掉一些光,所以在大部分来自背 景的光被这些部位分散吸收后,余下来的亮度正好够用(如图23、24) 。这样看人物脸上的阴影重了一些。于是我加了一块白色布肯板来使他的面部稍亮一点 (如图25) 。

再来考虑背景光。用另一只便携式柔光箱放在地板上,紧贴背景纸,并且仰起一个角度。使 用它的目的是显示出背景的质感(如图26、27) 。其曝光读数为 f22,恰好照到模特的肩部。第二种侧光照明 这一类作品的布光设计常常是杂志封面人物的偏爱, 但是它也常被用于个人肖像和公众 领域的大头像。它能赋予人物一种梦幻般的神态。

即使在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这个布光方案是在模特的两边用同样亮度的光, 我也会选择 不同的调控设备来使两边的光照条件有所区别。

在照相机的左边放置一个大号柔光箱, 发出 柔和明亮的泛光,既能保持足够的亮度,又不会形成过多的阴影。机身的右侧是一个便携式 柔光箱,而且反差更大, (如图28、29)但是光比是1:1。现在拍出来的人像照片看上去还不错, 但是当我们让模特稍稍转过身来, 变成半侧身状 态时,就感到阴影部位的光有些凌乱。我需要改变一下,但又不希望是平坦的效果,于是我 把一块布肯板放在了照相机的左侧。这样一来,阴影部分变得浅而柔和,同时,它还可以唤 起视线对鼻侧阴影的注意力, 由于双侧光使模特腰部以上形成一些暗区, 它们之间就产生了 某种呼应与连贯(如图30) 。这个画面的调整方案是把便携式柔光箱向模特的身后移动一点, 这样可以使一个侧面的 阴影产生变化。现在,当模特转向照相机,使他的脸正对镜头时,我们看到他脸上的光影依 然是不平坦的,这些面部阴影足以形成画面的视觉焦点(如图31) 。为了加重阴影并强调出两边光照的不同, 我又在照相机的左侧加入一块“吸光”的黑色布 肯板,用来减弱大号柔光箱的一部分光;白色布肯板则移到右侧以打开阴影(如图32、33) 。原文地址:人像摄影大师经典布光案例(四)蝶形光布光法作者:北京名人向诚 蝶形光布光 在所有的布光类型中, 蝶形布光是仅有的一种既不是平光模式又不是侧光模式的布光方 式(如图34) 。

对于女人来说,它是最能美化人物的布光模式。蝶形布光的关键,是将光源设置在照相机镜头的正上方,使光直接落在人物的脸上,形成饱满的面部照明(如图35) 。

从技术角度讲, 它的命名来自鼻子下方的阴影的形状, 它就好像在光影中向我们飞来的 一只蝴蝶。蝶形光人像的设计 为了拍出满意的蝶形光人像,我选择的主光是一只带18英寸(45.72厘米)反光碗的闪 光灯加40° 栅网罩。它被固定在支架上,放在照相机中轴线上方大约 2英寸(60.96厘米)的 位置。头发光使用了2只6英寸(15.24厘米)闪光灯,也加40° 栅网罩,其发光强度比主光高 出1/2挡(如图36、37) 。考虑到我们顾客的面部特征, 我认为如果光再亮一些有可能会使她的脸更有型, 而且我 希望用更深的阴影来衬托出她卷曲发亮的头发。

于是我把两只头发灯的亮度提高到比主光高 出1挡。她的肤色比较容易接受更亮的光,而且我也很欣赏光线透过她的头发把几缕阴影洒 在她胸前的样子。现在,我仔细地观察她鼻子上的高光点,我意识到如果它太大或太亮,就 有可能毁掉这幅照片。我的解决办法就是确保她的头转过来直接对着我的镜头(如图38) 。为了消除那些浓重的阴影,我又在机身的下方加了一个中号柔光箱,对准模特的下巴, 它的亮度比主光低一挡。

但是这时的光源会产生一个视觉上的问题, 它将在人物黑眼球的下 方制造出一个多余的而且是较大的眼神光光斑。

我不得不对这些照片进行后期的润色加工以 修掉多余的亮点。同时,两边的头发光也要再增加1/2挡的亮度,最后得到的光比是3:1(如 图39、40) 。

39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