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画家维米尔小巷

丰富多采的荷兰小国派艺术是怎样发展的?

17世纪是荷兰绘画的黄金时代,除了哈尔斯与伦勃朗这样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之外,还涌现了一批出色的画家,被称为“荷兰小画派”。他们之所以被称为“荷兰小画派”,原因有二:第一,作品的画幅比较小,适宜于市民阶层悬挂室内以装饰居室之用;第二,不表现重大的社会题材,特别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绘,迎合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画面上多表现妇女梳妆打扮、弹琴唱歌。读书写信或做轻微的家务劳动,表明荷兰艺术在蓬勃发展过程中的局限性。格拉尔德·特鲍赫、皮特·德·霍赫和加布里尔·梅蒂绥是“荷兰小画派”的典型代表画家。格拉尔德·特鲍赫(Gerard ter Borch,1617—1681)是荷兰17世纪重要的风俗与肖像画家。1635年加入哈勒姆圣路加公会,后来去过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许多国家,在游历与工作中学习了很多,并能博采众长以充实自己。早年喜画士兵和军官,表现军旅生活,后来绘画题材转向市民生活。40年代画小幅风俗画,50年代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多画室内景,人物往往静静地从事某种活动:妇女梳妆、弹琴,进行高雅的消遣或闲谈,对人物心理也有细腻描绘。出色地表现绸缎织物、地毯和银器的质感与光泽成为他画作的一大特色。晚期作品色彩比以前丰富,人物的动作也比较活泼。代表作有《音乐课》、《年轻姑娘给一位妇人读信》、《一个男孩给狗抓跳蚤》等。皮特·德·霍赫(Pieter de Hooch,1629—1684)于1629年生于鹿特丹,1684年逝世于阿姆斯特丹。早期作品大多表现士兵生活和酒店里的场面,创作了一些描绘下层人民的风俗画。1655年加入德尔夫特的画家公会,受到伦勃朗的学生法布里蒂乌斯和德尔夫特画家维米尔的影响,创作了许多重要作品。也就是这个时期,他转向室内风俗画。德尔夫特画派很注意表现自然光,描绘充满柔和阳光的室内景象。霍赫所表现的室内景象也具有这一特点,光线由门外或窗外射人,柔和均匀地漫洒在房间里和人物身上。他力求表现生机勃勃的愉快、温暖的气氛,喜欢用亮颜色,画面有偏暖的色调。《在地窖门前》、《中庭》、《一个荷兰家庭的庭院》都是他的代表作,他笔下的荷兰妇女十分纯朴端庄,他的画风继承了尼德兰传统绘画敦厚、朴实的特点。晚年受法国路易十四时代宫廷艺术的影响,转而描绘在华丽厅堂中的上流社会人物。加布里尔·梅蒂绥(Gabriel Metsu,1629—1667)于1629年生于莱顿,1667年逝世于阿姆斯特丹。早年作品多以宗教与神话故事为题材。1655年之后转向表现荷兰市民生活的室内风俗画,多描绘妇女梳妆与弹奏乐器的情景,擅长表现华丽的服装、地毯、绸缎的闪光,从中可看出受到特鲍赫的影响。作品赞美了市民温馨的家庭生活,房间布置整洁明亮。他喜用柔和的漫射日光,接近霍赫与维米尔的手法,色彩要比前者的用色温暖些。代表作有《一位绅士惊扰了晨妆时的年轻妇女》。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1632—1675)是一位优秀的风俗画家,又常常被看作“荷兰小画派”的代表画家。综观他的作品,流露出一种清新、恬静的诗意,虽然他属于“荷兰小画派”,但其作品风格与“小画派”其他画家的作品相比是有所区别的。他不以情节引人入胜,也不描绘过多的生活细节,而是以一种抒情情调给人美的享受。他的传世之作近40幅(一说34至38幅),其中只有《德尔夫特风景》与《小巷》两幅为风景画,虽然数量不多,却通过它们展现了画家故乡美丽而宁静的风光。1632年维米尔就出生在这个小镇。1653年加入圣路加公会,成为正式画家。1675年,正值43岁时英年早逝。他一生贫困,他的大部分作品却表现了舒适、安闲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表现周围熟悉的妇女,喜欢将通常的家务劳动诗意化。画面很简洁,人物很少,大多只描绘一个妇女,人物神情安详自然,衣饰朴素大方。画家特别喜爱使用蓝色与柠檬黄两种色彩,组成十分和谐的色调,赋予画面以静谧、优雅的气氛。画面上往往有一扇敞开的窗子,明亮的阳光由窗外射人,使室内充满了轻柔和煦的自然光,维米尔极为出色地描绘了散射的光线的微妙变化,画面生动传神,充满宁静、安适的生活气息。《倒牛奶的女仆》、《穿蓝衣读信的少女》、《花边女工》、《戴头巾的少女》都是他的优秀代表作。这时期重要的风俗画家还有阿德里安·勃鲁威尔、阿德里安·凡·奥斯塔德和扬·斯丁等人,他们也属于“荷兰小画派”,却主要面向下层人民的生活,有许多农民风俗画传世。阿德里安·勃鲁威尔(Adriaen Brouwer,约1605—1638)早年在哈勒姆,曾经是哈尔斯的学生,在这位肖像画大师的画室里工作过几年,后去阿姆斯特丹加入圣路加公会,在那里闻名遐迩,受到公众的承认。1631年移居佛兰德斯的安特卫普,1638年在那里逝世。他继承了老彼得·勃鲁盖尔农民风俗画的传统,善于表现农民的生活。除了描绘他们在田野中的劳动之外,特别喜爱表现充满戏剧性冲突的场面,如农民唱歌、争吵或者在小酒店里喝酒的情景,用色较深,喜用褐色。代表作有《江湖医生》、《狂饮》等。阿德里安·凡·奥斯塔德(Adriaen van Ostade,1610—1685)于1610年生于哈勒姆,1685年逝于此地。作品很多,一生创作了800多幅油画,50幅版画。他也曾经是哈尔斯的学生,1634年加入画家公会,一直在故乡哈勒姆工作。早期作品也多为农民风俗画,描绘农民酗酒或斗殴的场面较多,人物形象活泼而粗犷。30年代初期的画作,多为淡色调,色彩比较丰富。30年代末期受他勃朗影响,转为褐色暖调。晚期作品中,人物的形象与动作都趋的平和。《小旅店中的农民》、《娱乐的农民》、《女鱼贩》都是他的代表作。扬·斯丁(Jan Steen,约1625—1679)大约1625年生于莱顿1644年曾在莱顿大学短期学习,后来决心一生从事绘画创作,于1648年人画家公会。以后移居海牙,又去过德尔夫特。1661年定居哈勒姆,认识到哈尔斯的艺术。1670年又回到莱顿。作品很多,共800多幅油画,其中一部分选取了宗教与神话题材,但大部分是风俗画。早期作品多为室外景色,描绘了一些诙谐的人物,热闹的场面;后期作品多为农民风俗画,1668年创作的《快乐家庭》是其代表作。画面上不同年龄的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尽情嬉笑,并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充满了真诚的喜悦,构成十分活跃而热烈的场面。其他如《圣尼古拉节》、《病妇》也是传世名作。1670年以后的晚期作品体现了细腻平整的画风,在一些高贵典雅的形象中,流露出法国路易十四时代宫廷艺术的影响。在以上三位画家的作品中包容了较多的社会内容,如医生诊治病人、乡村教师上课以及令人同情的流浪汉,还揭露了酗酒、打架、赌博这些丑恶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下层人民生活困顿、苦闷的状况,但这种描写似乎只针对现象本身,并不揭示社会原因,因此不够深刻。


约翰内斯·维米尔的人物生平

维米尔出生在代尔夫特一个画商家庭,父亲去逝后便继承父业,同时从事绘画创作。21岁的维米尔加入了代尔夫特画家公会,并先后两次做过公会的领导人,在当时的画坛享有一定的声誉。但由于子来自女众多(生了11个儿女),生活十分贫困,有时不得不用油画去抵偿面包铺的债务,如此穷困潦倒,使他作品流散严重。1675年,画家参加了防御法兰西军政年信道变奏纪触里打队的入侵而过度劳累,生活又陷于极端贫困,在贫病交加中,留下妻子儿女去世了,终年43岁。从此维米尔在荷兰画坛销声匿迹。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被一位法国艺术评论家杜尔发现,并竭力寻求整理他的遗作公布于世,才使这位埋没了近两个世纪的伟大风俗画家再度光照史册。维米尔作品大多数描绘宁静、和谐的家庭生活,他尤其喜欢画女性的形像和活动。他流传下来的肖像画中,女性人物有40位,男性人物仅13位。其油画内容通常是一、两个人在室内劳作或休闲,光线一般从左侧照来。维梅尔喜用黄色、款会染轴神蓝色和灰色,他对色死众初真距处湖朝少没艺彩的把握和光线的处理非常出众。360问答通常布局简单,尺寸不大,但往往给人巨大的视觉课亮听冲击。 他使用了以微小乙整取题句常照皇谓的画点组合(点画法),并且善于使用光线的来源,使画面产生一种流动、优雅的气氛,因而被称为光影大师。没有人了解维米尔的技法,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经常使用当时罕见的暗箱技术(Camera Obscura),用以捕捉光线和色彩。当时荷兰著名的科学家卢文霍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是维梅尔黑静督毫基教的好友,此人精通显微鱼矿粮右并派镜和光学透视,维蛋米尔显然从他那里学到了这门技术。他对画面非常讲究,不论是画面构图、人物比例、光影变化都精致得跟照片一样逼真。以致有评论家认为这不是艺术,但在荷兰的黄金时代,人们并没有把绘画当成一种艺术,而只是一种手工艺,一种谋生技能而已。他的画作通常要花很长时支教间,基本上都需要两三数若可便问引早样粒杂减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幅作品,但每一幅都堪称精品。 约翰内斯·维米尔,是荷兰17世纪中期杰出的风俗画家和代尔夫特风俗画纪从权散派的代表人物。维米尔的绝大造调草蛋自完次怀念生部分绘画内容是他的日常生活,他多以当地殷实的家庭妇女为主体形象,刻意描绘充满阳光的室内陈设、环境与人物活动,往往采用平面透视,使画面产生一定拿高项的深度,通常画两个套间,室内的悬挂和摆设,反映出代尔夫特地区富裕家庭生活的平静、安逸,以及自我满足的精神境界。他刻画织物精湛技艺使无数画家叹为观止,对光线与色彩的应令片婷孔台答题好夜用更是这样直入画境.他的作品,往往是在平凡中现出悠音问将同绝移提跳治身告远的寓意和深刻的哲理,既通俗朴实,又神秘莫测。他的作品中流露着和煦与宁静,那细小而精湛的笔触足以让他在自己的时代汇聚成耀眼的光芒。存世真迹35幅,代表作为《带珍珠耳环的少女》。维米述解正尔这位在逝世以后被湮没达两个世纪的绘画大师, 是十七世纪荷兰绘画的第换承巴用三个重要代表。 荷兰在十七世纪是欧洲经济繁荣的强书剧国,文化艺术相当发达,产生了哈尔斯、伦勃朗,在欧洲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维米尔是继哈尔斯、伦勃朗之后独树一帜于十七世纪中期的大家。正值荷兰的文化艺术逐渐丧失其民主传统的时候、 荷兰的德尔夫特市成为先进的艺术中心,而约翰内斯·维米尔 (1632– 1675)就出生在这个城市并终其一生于此。然而这位伟大的画家在生前虽曾为人所知却一贫如洗,负债累累,正当年力强之时,却又溘然长逝,只活了43 岁。死后又被人遗忘,直到十九世纪中期才被艺术评论家们重新发现,从此名声日隆,给了他以应有的地位。他被称为“沉睡了两个世纪的司芬克斯”,是“谜一样的画家”。他的生平也逐渐为人探索考证,始得知其概观。维米尔出生于荷兰德尔夫特市一个经营客店兼贩卖画的中产阶级家庭。据考证,他曾经向伦勃朗最有才华的弟子法布里乌斯学过画。1653 年,他正成为故乡的画师,加入过公会,而且在1663、1669年两次被选为公会的会长。根据 1663年一位国收藏家专程拜访过维美尔求画一事推断,他在生前已经享有荣名,并且他在画坛的地位也已为社会所认可。据专家们鉴定,维米尔共存34 幅真迹,其余的三十多幅都是别人伪托的赝品。这34幅作品除少数肖像、风景和宗教画外,绝大多数是描绘市民日常生活的风俗画而且绝大部分以中产阶级的家庭妇女生活为主,表现她们读信、弹琴、织花边、假寐以及种种杂务。维米尔留下的风景画非常少,但是每一幅画都非常精致,为人熟知的有《代尔夫特的风景》、《小巷》等。在《小巷》一画中,整个画面完全把时间凝固了,无论是在巷中洗衣的女人、坐在门前缝补的妇女,还是在路边游戏的小孩,她们原本正进行的动作,在维米尔的画笔下,完全停滞下来。在这幅画前,我们的心灵得以沉淀,发出清淡的忧伤,我们在其中感受到身旁的时间正悄然地划过脚趾。维米尔喜欢画忙碌的仆人,像《倒牛奶的女仆》、《拿酒杯的少女》、《穿蓝衣读信的少女》、《花边女工》,尽管这些画中的人物多是受雇维米尔画像而打扮成女仆模样的富家少女,但是在维米尔创造出来的画面中,她们却是那样大方质朴,丝毫没有做作之气。维米尔虽一生以卖画为生,艰难度日,但他并没有因为金钱而贬低自己的艺术,每一幅作品都流露着他真实的内心。因为维米尔很清楚,他是在为自己画画,甚至在有些时候是为了坚持自己的创作意图而不惜得罪画商。在这些画面里,维米尔大胆地使用蓝色与柠檬黄,往往在画面之一角设置一扇窗户,那照射进房间的轻柔阳光让整个画面显得清新自然。维米尔一生都在捕捉光的微妙变化,光中的色彩,似乎是他沉静内心的思考,窥见了光辉中的栖居者,然后在画面中表露出来,再穿透每一个观者的心。在今天看来,维米尔是一个优秀风俗画家,更多时候也是一个阳光下的抒情诗人。我们揭开那细小的笔触,透过绘画的表面,依然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思”。那“思”的轨迹正是画中闪动的光点,在细微处跳动,沉浸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39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