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的《断章》揭示了什么哲理

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断章》是现代诗人卞之琳于1935年创作一首现代诗歌。“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弊蚂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派掘。诗人将人生哲理与诗歌意象融合起来,表现了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探求;在技巧和形式方面,诗人融会了传统尘卜核的意境和西方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形成了自己的现代诗风。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

卞之琳借鉴西方象征主义了吗

《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作者曾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可见诗人主要希望表现一种相对关系,因而创作了此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断章

断章卞之琳表达了什么情感?

《断章》是现代诗人卞之琳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断章》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原是作者一首长诗中的一个段落。诗人将人生哲理与诗歌意象融合起来,表现了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探求;在技巧和形式方面,诗人融会了传统的意境和西方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形成了自己的现代诗风

23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