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与象

印象派与象征派是在西方社会不同背景下产生的两个不同派,每每想到他们不同的艺术观,貌似有何种联系似的,就会产生一种探索的兴趣。其实印象派与象征派源于不同时代的不同画派,在艺术观上也有着本质的不同,只不过客观事物主观化与主观事物客观化貌似兄妹似的纠缠到了一起,给人一种思维上的错乱。

印象派是西方绘画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是写实与浓磁没收再到写意的过渡,写实的伯对技法体系到这时才完成,对于西方绘画以写实为根本的艺术传统来说,印象派绘画把写实主语推到了一个极致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写实注意艺术的最后阶段。然而,对于以再现客观物象为基础的写实体系末流来说,印象派确实又是第一个举起反叛旗帜的宣言者。它在表面上虽然立足于写实的东西,高河盾区举营问求生实质上其重点在于主体创造的自由,它的主观倾向又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一切主观意念的传达却是立足于写实技法体系与观念的基础上的,我将这种创作理解为客观事物的主观化。

当看到莫奈的《日出。印象》时,大色块的纵横填涂和近乎用毛笔般的写意纵乱,或积点成面,或浓色层层厚积的斑斓效果时,不得不叹服这是一种如此的“客观事物主观化”的结果,因为在技法体系上并没有摆脱写实的传统,却在再现基础上又多一分“表现”,督在表现与再现之间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均衡,因烧英异钢损认此,我认为印象派的创作最能体现“客观事物主观化”,既有立足客观的写实体系,又有主观表达的倾向。在《日出。印象》中,起伏波澜的水纹仅用颜料色彩的深浅不他同的大笔调“写”出来,湖面上划船的人物用黑色色调勾勒平涂而出,是那样的象,又是如此的不象。远处的船舶和浓烟仅用灰黑色的颜料或涂或染的“堆积”出来,写写涂涂摸摸,但远处轮廓却那么明确。整个水面与远处的湖泊用冷色调的氛围环绕着,而天空远处务料升阿数的曙光增加了一丝暖色调的气氛,作者用冷暖色调交加的颜料在天空上横涂竖抹,因为印象派的大师作画不会用完一种颜料而去冲洗这支用过的孩兵观笔,他们只是在画完了一层之后,如果需要新的色彩,则直接在以前用晶山采破别式娘演自过的笔上去蘸取新的用色,形成色儿如句督浓期照根参乐彩的堆积,涂抹的效果。所以天空的颜含属业为称空六等极红你色在作者眼见的实景下,形成一种暖色与冷色的混合,这也符合了日出时天精粉时明导乐马格报空并未完全亮起来的及妒果稳城局态绍微真实视觉感受。而在整个画说火展就绍面中唯一引人注目的则是添加在冷色调天空中的一轮红日,给整个冷色为主的画面增添了亮丽的一幕,有点眼获升杆日析独专商上画龙点睛的味道。这是一剧跳幅多么真实的日出之景,模糊而朦胧的感受,然而是否又有作者的“意”渗透在其中呢,唯一可以肯定地感受是,依景而定,依情而写的客城待半越观景物中流露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其中。作为一名艺术家,当然应该具备的就是对自然的热爱以及某些强烈的感情作动力,支撑着他们的创作。

象征主义印象派

着意,让情思意趣自然流露的主观色彩是他们用真实的画笔和视觉对自然景色的反射落实到画布上的。印象派如此醉心于自然而把大色块的“写”上升为主动的审美需要,在用笔上或纵横涂抹或积点成面的色彩斑斓不仅反映了视觉对自然景色的客观接受效果,也反映了作者主观情思的流露。对于印象派来说,眼前看到的客观光色变化的确是客观的落到画布上的,然而这“写”与“涂”之中却蕴含着“意”,“情”的流露。文杜里说:“很早就理解了艺术决不能接受自然法则的支配,而是完全不同的一种自主的现实."这当然体现在艺术中,不一定直接描写社会,而是“用人格化了的景物来体现这种理想”。这人格化了景物在我看来,也许代表的就是客观事物主观化。将视觉与感受落脚与客观自然,通过有气质的眼睛看大自然,“这双有气质的眼睛”定是将客观自然主观化的熔炉,将眼见之实通过主观的体会加以发挥,虽是沿用了写实的技法体系与观念,但这种主观化的内涵已经流溢其中,所谓“人格化了的景物”正是客观景物的主观化吧,这一艺术概念在印象派至关重要,是画的灵魂之所在。不要只将眼睛游离于他们描绘的五光十色,色彩斑斓的景物里,因为这尽管是眼见之实,却也有“意”渗透在其中。

印象派的形式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不单纯追求光色效果,它的写意性与中国写意画之间有互相接近的成分。最高贵的绘画是画出来的诗,我认为印象派的绘画最接近于诗和音乐。

现代派的到来是伴随着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之下的一种精神在艺术中的反映,许多人找不到出路,于是走到了反科学的理性主义,逃避现实矛盾,向神秘主义,彼岸世界去寻找安慰,在这样的社会气氛下出现的象征主义就不是一般的主观主义运动,也不是一般的主观主义倾向,而是添加了某种特殊色彩。说道象征主义和印象派的相似之处,它将主观化进一步发展,并将其推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印象派虽然有“情”有“意”地流露于大自然,而远远没有象征派那样地沉落到主观化倾向之中。为了说清象征主义区别于其他派别的特点,理论家莫雷斯说他们“不是使客观的东西主观化,艺术的根本目的是将主观的东西客观化,即思想的客观化,也是一种理念的外化。所谓通过有气质的眼睛去看大自然,那是写实主义的主张,他们的立足点离不开客观自然,而象征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则在思想观念,灵魂梦幻的东西,并将存在于头脑中的思想,梦幻客观化地落实到画面上罢了。正如“这全体作为自言自语,象一副画,象巴哈的音乐,在根本上不需要听众。”完全出自内心的思想碎片的客观反映。

象征派说是反对写实主义,而在他们身上最明显体现出来的,不是写实技法的抛弃,而是放弃了写实主义本质上对待反映现实生活的原则态度问题,是艺术观念中对创作之源罢了。印象派的写意出自对客观景色和光色的理解,而象征派则是把自己心中的意想通过客观的画笔表达出来罢了,是一种“客观的艺术"。

提到象征主义的创作,我觉得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蒙克的《呐喊》,对于《呐喊》的创作,蒙克是这样解释的:有一天傍晚,他在海边的栈桥上散步,看着要落下的夕阳,几乎感受到了一种灵魂的恐惧。于是,回来之后,他把内心的这种恐惧,虚幻的意想“客观”地落在了画布上,这就是他心中的虚幻,恐惧客观化的结果,从中可以更好地理解象征派创作所主张的艺术目的-主观事物客观化。《呐喊》所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冷色调为主要基调的画面,这与《日出印象》似乎有某种相似之处,而二者的创作之源却是截然不同的。不仅仅是主观情意的不同,更是基于不同的创作观,不同的理解。海上的水面以及远处的景象都是冷灰黑色调,这沉闷的气氛带给观众的是一种压抑又恐惧的感情。栈桥的用色虽然有些明亮,也是那么不经人意,而作者想要突出的,正是放声呐喊的人体,头部用简括地骷髅做了某种抽象化的处理,这不仅是作者的呐喊,更是人类的呐喊-对现实的恐惧,虚幻和迷离之情。土黄色的骷髅在风中呐喊,远处落日的余晖用暖色调的色彩染出,使这幅沉闷的冷色调之画多了一份暖意,而这少许的暖色是否代表着即将失去的希望?面对着这残破难留的希望,在灰黑色中彷徨的人们,能不放出惊恐的“呐喊”之声吗?

理解了《呐喊》在作者心中创作的渊源,也就更进一步接近了象征主义创作观念的内涵-主观事物客观化,他们把对这个时代的逃避,虚幻迷离产生的主观神秘之情客观地变成了艺术,这是一种主观的理念客观的外化。

通过印象派的《日出印象》与象征派的《呐喊》,典型地反映了这两个不同时代的不同派别在创作艺术观念以及艺术目的上的截然不同,客观事物的主观化与主观事物的客观化,二者的前后颠倒好似戏剧性的本末倒置,正彰显了两个派别不同的艺术观和艺术特色,然而这两者的不同却不是本与末的问题,更没有任何纠葛,而是两种独立的,不可相提并论的艺术价值观念。

象征主义和印象主义 的定义是什么?

象征主义名词源于希腊文Symbolon,它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块木板(或一种陶器)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块,以示友爱”的信物。几经演变,其义变成了“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馈代表”,即引申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厅配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就叫做“象征”。它与通常人们用的比喻不同,它涉及事物的实质,含义远较比喻深广。是19世纪末在扮销指法国及西方几个国家出现的一种艺术思潮。是当时欧洲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社会生活和官方沙龙文化不满的反映。他们不敢正视现实,不愿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往往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虚构另外的世界,抒发自己的愿望,这样便产生了近代象征性的艺术。1886年诗人让·莫雷亚斯发表《象征主义宣言》首先提出这个名称。

印象主义
19世纪西方美术的中心在法国,主宰法国画坛的仍然是有势力的官方学院派。19世纪下半叶法国画界有一部分青年画家反对官方学院派艺术的墨守成规,由于自己的创新作品不能在官方沙龙展出而强烈反对官方的审查制度,他们要求艺术上的革新和创作自由,经常聚集在巴黎的盖尔波瓦咖啡馆自由交换对艺术的见解,共同寻求艺术创新道路。
19世纪后后半期形成于法国的一个重要的绘画运动,包括1867~1886年期间一批持有相近的观点和采用相近技巧的画家的活动。这些画家个性十分鲜明,非常讲究实际,没有确定的共同遵守的具体原则。但印象主义最明显的特点则是,力图客观地描绘视觉现实中的瞬息片刻,主要是表现纯粹光的关系。
在广义上,印象主义一词有时也用于19世纪后期的其他艺术(通常指音乐,但有时也指文学),它们所采用的技巧和达到的效果同印象主义绘画相似。主要的印象主义画家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瓦、西斯莱(Alfred Sisley)、窦加(Edgar Degas)、摩里索(Berthe Morisot)、吉约曼(Armand Guillaumin)和巴齐耶(Frederic Bazille),他们一起斗埋工作,相互影响,并一起独立展出作品,只有继续谋求官方赞许的马奈例外。这些画家在其早期的创作生涯中,就对统治欧洲艺术达200年之久的种种清规戒律表示不满。

21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