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抽象画

抽象画不同于其他绘画,抽象画的鉴赏实际上是去欣赏作者赋予这幅作品的感情,或从构图和色彩上。

事实上,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抒发作者情感的,从古到今绘画作品都是社会上的一小部分具有高尚审美水平的群体来欣赏的,画家创作作品多是由一定的目的性,并不是出一个谜语叫大家猜的。抽象画只不过是画家对于现实世界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是一种概念化的表现形式滚差春。

要欣赏抽象画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抽象,“抽象”是“具象”的相对概念,是就多种事物抽出其共同之点,加以综合而形成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新的概念就叫做“抽象”。

人们习惯于欣赏具象绘画,因为画面上的物象容易辨认,然后人们通过分析物象的行为、事件或组成的场景来理解作者然想要传达的思想。而抽象绘画恰恰拆除了物象识别这座桥梁,在抽象绘画的世界里,物象是无需识别也是无从识别的。

如何评价一副抽象主义画作

抽象艺术的历史:

抽象艺术不是20世纪才发明的。犹太教和伊斯兰教未允许对人的描绘,但结果开发了高标准的装艺术。书法也是非比喻的艺术形式。在摄影未普及的时候,有些艺术家譬如詹姆斯·麦克尼·惠斯勒已经很重视视觉多于对物件的描绘。

惠斯勒坚信艺术要跟颜色和谐协调,正如音乐要跟声音和大耐谐协调。惠斯勒的画《黑与金的小夜曲-下跌的火箭》(1874)标志著迈向抽象艺术的重要一步。最新艺术家譬如瓦西里·康丁斯基争庆宴辩说现代科学应付了动态力量,显露事情藏在字内的最后精神。

艺术应该在视觉世界之后显示精神力量。1911年,康丁斯基、马勒维奇、宫察洛娃、拉里欧诺夫的作品被认为是第一批完全的抽象画。

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各选一

印象主义:克洛德-莫奈《印领从清象:日出》
莫奈(1840-1926)印象主义绘画运动的发起人、领印温属误束云导者和坚定不移的鼓吹者。

1874年莫奈展出《印象:日出》之后,批评家以“印象主义者的展览会”为题在 报上评论这一运动,因而得名。 1888年批评家费-费涅翁写道:“印象主义这个词是 为他而创造的,这个术语对他来说比对来自任何人都更合适。360问答

莫奈5岁时全家迁居到勒阿弗尔附近的圣阿德雷斯。15岁时从当养从危容满乎台倍培技任地一艺术家学 画。其艺术生涯是氧营从与E-布丹结识 开始的,从那时起开始在室外作画。1859-1860 年初次访问巴黎,巴比松画家杜比尼和特瓦容给他很深影响。187 2年前后对日本版 画产生兴趣,它的装饰性和平面性对现代法国绘画影响极大。

1865-1870年是莫奈创作的早期。在这之前他己开始用印象主义特有的碎笔触作 画,如《野餐》(1865 -1866)和《圣阿德列斯的染即包答四阳台》。莫奈的创作目的主要是探 索表现大自然的方法,记录下瞬间的感觉印象和他所看到境跑再仅经仅的 充满生命力和运动的东 西。他把对象当作平面的色彩图案来画,而不注意其重量和体积。1868年与雷诺阿、 布日瓦尔一起 创作了头一批印象主义的作品,这些作品是用强烈的碎笔触描绘的室 外光、运动和瞬间感觉。

《日出·印象》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动色的波光,冉冉生起。怀什希京大查爱弦内织破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该画完全是一种瞬间的视觉感受和活泼生动的作画情绪使然,已往官方学院派艺术推崇的那种谨慎而明确的轮廓,呆板而僵化的色调荡然无存。这种具有叛逆性的绘画,引起了官方的反对。

因为这幅《印象·日出》,在当时的画坛引起了轩然大波,同时“印象画派”由此而来。莫奈曾经打趣地讲述了整个创作过程:“为了这次展览,我送去了一件作品,创作这幅画的时候,我从窗口望出去,太阳隐在薄雾当中,船的桅杆指向天空……他们问我该用什么画名题还质时,我随口说:就写‘印象’吧许良队四之六微字号夫!没想到这个名称,却为我们开了一个这么大的玩笑。”

当1984年莫奈和一群青年画家举办展览时就微建孩四防重高殖,这幅《日出·印象》遭到了诽谤和奚落。有的评论记评排李鲜家挖苦说:“毛坯的糊墙纸也比这海景完整!”更有人按这幅画的标题,讽喻一莫奈为首的青年艺术家们为“印象派”,于是“印象主义”也就成了这个画派的桂冠。

印象参序诗台赵根几派解放了色,莫奈是一个善于运用色的大师,不既如此,他还是一个善于运用光的大师.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物体的颜色是和光分不开的,是由物体对光,特别是太加进决维钟妈风销阳光的吸收和反射决定的.

太阳光线的影响是动态的.一续固副妒影目只天不同时分,一年不同季节,太阳的光线千变万化,同一个对象也就有了千变万化.

早晨的阳光经过晨雾的过滤,变成了橙红色.而在阳光没有照及的地方,处于阴影中的物体,则是它的互补色–蓝色.这种处理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在经令又等的月形鸡夜弱典的画法里,迎光处都画成白色亮色,阴影都画成黑色暗色,莫奈的高明果然不同凡响.冷色和暖色的对比,明色和暗色的交融,都来自清晨阳光的作用.

如果太阳升起的高度不同,如果日出的季节不同,如果当时的气候不同,太阳的颜色,物体的颜色,水中倒影的颜色,也就完全不同了.

历史上没有一个画家,象莫奈那样自觉地运用这样的原理,针对同一主题,专门描绘不同季节,不同光线和不同天气状态下的色彩变化,这类作品被称之"连作".他画干草垛,画白杨树,画卢昂大教堂,画泰晤士河畔眺望伦敦,每个主题都要画几幅,十几幅,甚至几十幅.他会在同一地点支上几幅画架,每天在依次特定的时间在特定的画架上作画,周而复始,来捕捉同一对象在不同时间下的不同色彩.

后印象主义:高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保罗·高更生于巴黎,逝于马克萨斯群岛的法都——伊瓦。高更早年在海轮上工作,后又到法国海军中服务,23岁当上了股票经纪人,收入丰厚还娶了一位漂亮的丹麦姑娘梅特·索菲亚·加德为妻。可是高更在自己的绘画天赋召唤之下,35岁时辞去了银行的职务致力于绘画,38岁时与家庭断绝了关系,过着孤独的生活,并通过毕沙罗卷入了印象主义的天地。高更受到印象派朋友的影响开始作画,还受到象征主义,日本版画以及而听文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更总是向往着远方,留恋那些具有异国情调的地方,他要求抛弃现代文明以及古典文化的阻碍,回到更简单、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他很愿意过野人的生活,这使他在39岁时踏上了去巴拿马和马提尼岛的旅行,在那里找到了自己期望的东西:茂密的植物、永远蔚蓝的天空、慷慨的大自然、简朴的生活。后来因事不得不离开这个热带的天堂返回法国,这时正好40岁,精力充沛而有主见,保留着尊贵高傲之气。他是位具有强烈个性、惹人讨厌又招人喜欢的人,粗鲁和高雅并存,他总是强烈要求自我表达,要证明自己的价值。

高更为什么要到布列塔尼、巴拿马和马提尼克去呢?因为他要到自己认为具有古风的地方去寻找一种不同于我们极端文明的环境和气氛,他在那里找到了天堂一般的环境。明晰的线条、硕大的体积感、生硬的对比色彩,从此他与印象派决裂(1887年),当他回到法国时就谴责莫奈和毕沙罗特有的自然主义幻觉,提出艺术表现的“综合”。

简化了的巨大形状,均匀单一的色彩,分割主义,无阴影的光,素描与颜色的抽象化,超脱自然,这就是高更所发现和创立的艺术。但是他的这种幻想和艺术在自己的国家处处走投无路,于是在1891年2月23日他拍卖了30幅作品得到一笔收入,于4月4日乘船前往塔希提岛,历经幸福与磨难,画了不少画后又回到法国。

在1893年11月举办了他的《塔希提人》(Tahiti)画展,结果是彻底失败,在物质上收入是零。而他那新颖、神秘、野蛮的绘画,迎得了一些崇拜者。巴黎文明人的嘲弄又使他返回塔希提岛。这样,便有了今天广为人知的脱去了文明的衣服,独身一人赤裸裸地置身于伟大的自然之中的高更的传说。病魔和家庭丧女的不幸使他想到自杀,得救后画了一幅传世杰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尔后又移居马克萨斯群岛法都——伊瓦,于1903年5月8日辞世。

高更把塔希提岛那未经开发的,充满原始生命力的土地看作是人类的"乐园",当他面对着塔希提岛上那些未失去原始面貌的大自然风光,面对那些肤色黝黑,体格健壮,显示着原始人的野性美,心地善良,面孔笃诚,因思想简单淳朴而格外虔敬的土蓍人时,他为此激动不已,认为这正是他所追寻的"乐土"。为此,他画了一批如梦如诗,带点儿神秘意味的画作。此画作于1897年。是高更以最大热情完成的一幅"宏伟的作品"。这段时期的画家贫病交近,心情沮丧,极端愤世疾谷,便决定自杀,他曾喝下毒药却未遂。就是在这种逆境中,高更以巨大的创作热情画了此画。他说他画此画时像作一场梦,当梦醒了时,他才对着完成了他的作品,道出了贯穿始终的构思:"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住哪里去?"这就是此画的主题。此画的右边有一个刚刚诞生的婴儿,中间有一个采摘水果的青年,左边是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妇。这一连串的形象,意示着人类从生到死的命运。虽然其形象,色彩和构图看上去象是神话或传说,那富有的异国的渺远,静悄悄和神秘的意境再加上这样一个标题,使人感到更加神秘。其实,画家在此只是表现那些土著人一种偶然的臆想。此画可以说是高更多年来对塔希提岛的印象的综述是他献给自己的墓志铭。

高更创作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是一幅大型油画。据他自己说,这是他以最大热情完成的哲理性作品。因为在此以前,他在贫病交迫中心情十分沮丧。他无法摆脱贫困,不得不求助于罪恶的巴黎对他的艺术的肯定,他为此而愤世嫉俗,决定自杀。他曾跑到深山里吃下毒药,企图死后以自己的尸体饲兽,以求彻底的解脱,但被人发现救起。尔后,他又突然产生强烈的创作欲。他说:"我打算在我死前画一幅宏伟的作品,我空前狂热,日以继夜地工作了一个月。"他想把自己梦幻中的一切画成一幅画。当他梦醒时,他觉得面对画幅"看到"了他所要画的整个构思:“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句话就成了这幅画的标题。

6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