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时期的作曲家有哪些

有:贝多芬(早期)、罗西尼韦伯、李斯特、理查德·施特劳斯等(晚期)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贝多芬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生于1770年12月17日,逝世于1827年3月26日。德国著名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2号浪漫曲。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浪漫主义时期键盘音乐家是谁写的

罗西尼
罗西尼,英文名:G.Rossini,生于1792年,于1868年逝世,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一生作有大、小歌剧三十八部。其中《塞维利亚理发师》是十九世纪意大利喜剧的代表作。根据德国席勒的同名诗剧写成的歌剧《威廉·退尔》也是浪漫派歌剧名作,此剧的序曲(共四乐章)是音乐会上经常被独立演出的器乐名曲。另有钟表品牌罗西尼,足球运动员法乌斯托·罗西尼和乔纳森·罗西尼。
罗西尼的主要歌剧作品有《塞维利亚理发师》、《威廉·退尔》,《软梯》、《灰姑娘》、《贼鹊》、《奥塞罗》、《摩西》

韦伯
韦伯(1786一1826)德国作曲家。出生于一个戏剧之家,对德国民间音乐、风俗也有很深的体验。这对他以后的音乐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韦伯十岁学钢琴,以后又学作曲,十二岁开始写作歌剧音乐。1813年以后,他先后任布拉格剧院和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对这两个演出团的成名起了重要的作用。代表作是歌剧《自由射手》即《魔弹射手》。它那浓郁的德国风格和浪漫气息,被认为是德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首仔此外,他还写了歌剧《奥伯龙》,以及少序曲、协奏曲,奏鸣曲。其中,钢琴曲《邀舞》最为脍炙人口。

李斯特
斯特(Franz Liszt),1811年10月22日出生于雷汀,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轮芹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他也因在钢琴及以上的巨者桐汪大贡献而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

理查德·施特劳斯
理查德·施特劳斯是德国浪漫派晚期最后的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同时又是交响诗及标题音乐领域中最大的作曲家。在作为作曲家名垂青史的同时,理查德·施特劳斯也享有指挥家的巨大声誉,他担任过柏林皇家歌剧院和维也纳歌剧院的指挥和音乐指导。1920年与马克斯·赖因哈特、霍夫曼·斯塔尔等人一同创办萨尔茨堡音乐节。

2列举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时期生考沿笑矿响二敌宣早雷是西方音乐历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时间从1750(巴赫逝世)到贝多芬活动的时期(1820年左右)。这一段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古典主360问答义时期”以及“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

“前古典主义时期点致虽需”(又叫“后巴罗克时期”、“洛可可风格”):主要包括喜歌剧的兴起,格鲁克的乎怕拿江伤田统主言普歌剧改革以及器乐曲体裁(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重奏曲)的成熟和发展等三个音乐现象。而“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则出现了成熟而伟大的音乐家群体,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

“古典主义”是一个相当不而听以读可确明确的词,它有几连强温米进多然种不同而又相关的含义。一种不很恰当的用法是将它指流行音乐以外的音乐,包括所有种类的严肃音乐,不管它是何时创作的以及为什么目的而写的。而此处我们所指的是大约1750年开始至1827年贝多芬逝世为止这一时期的音乐。

一、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历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时间从1750(巴赫逝世)到贝多芬活动的时期(1820年左右)。这一段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困素王期:“前古典主义时期”以存据波延诗尽耐机故客及“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

蒸数绍视果法好谁并式“前古典主义时期”(又叫“后巴罗克时期”、“洛可可风格”):主要包括喜歌剧的兴起,格鲁克的歌剧改革以及器乐曲移儿误家伤杂题还体裁(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重奏曲)的成熟和发展等三个音乐现象。而“们信被温静照象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则出紧某病银现了成熟而伟大的音乐家群体,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

二、古典主义的到来

海顿和莫扎特的创作标志着古典主义风格高峰期的到来,而同冷答属古典主义的贝多芬则横跨干盐际散促厚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两个时期。

1、海顿

奥地利作曲家海顿被称作“交响乐之父”。交响乐这种体裁虽然不是海顿所发明的,但他却把这种体裁发展成为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范式。

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8岁学习歌唱,后来在合唱学校里学习了键盘乐此年结民短十供步器、小提琴、乐理。1749年开始在乐队里演奏来谋生,1759年还燃烧供有零接任职于莫尔津亲王记草几啊精受致游仅胡的乐队,1761年受聘为埃斯特哈齐亲王宫廷乐队的副乐长,并稳定地工作了近30年。1781年结识了莫扎特,成为忘年交,二人的创作互相影响。90年代的时候,海顿的声誉逐渐超出了奥地利,他离开了埃斯特哈齐宫廷到维也纳居住。并曾两次赴英国,受到隆重礼遇。

海顿的创作数量是惊人的,100多部交响曲,68首四重奏,52首钢琴奏鸣曲,10余首弥撒曲,20余部歌剧,还包括了大量的室内乐、小型器乐曲以及康塔塔、清唱剧以及独唱声乐曲和民歌改编曲等。

在其交响曲的创作当中,最著名的有“号角”(作品31,1765)、“告别”(作品45,1772)、“巴黎”(作品82-87,1785)、“牛津”(作品92,1789)以及12首“伦敦”(作品93-104,1791-1795年)等。其早期交响乐的创作还是三个乐章,即在两个快板乐章之间加上一个行板乐章,各个乐章之间都使用同样的调性;60年代之后创作的交响曲就主要采用四个乐章,但交响曲内部各个乐章之间的逻辑结构并不明确。直到“伦敦”交响曲的创作,海顿才把四个乐章交响曲加以定型:第一乐章,快板乐章,奏鸣曲式,副部主题一般比较轻快,与主部主题形成对比,展开部一般从主部主题的再次陈述开始,采用动机展开手法加以发展,再现部的连接部一般规模比较大,而尾声则较小;第二乐章,行板、慢板或广板乐章,奏鸣曲式或变奏曲式;第三乐章,三声中部的小步舞曲;第四乐章,急板乐章,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式,或者回旋奏鸣曲式。在海顿的交响曲创作中,第一乐章的两个主题之间的对比性质还不强烈,在再现的时候第二主题并不占据重要地位。

其早期交响曲的创作往往受“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在创作手法上有一定的创新。之后的6首“巴黎”交响曲是其交响曲创作的成熟作品代表,其实验性因素减少,但创作手法更加成熟,色彩更加辉煌。90年代创作的12首“伦敦”交响曲则是其创作的顶峰,规模更大,配器更辉煌,和声更大胆,旋律更优美,节奏也更有张力,并且使用民歌因素,这些都成功地满足了听众的口味。

海顿的另一贡献在于室内乐的创作,尤其是弦乐四重奏,这种演奏形式来源于维也纳小夜曲、嬉游曲等户外演奏的乐曲形式,采用多乐章的舞曲组曲形式。1770年海顿确立了四个乐章的四重奏固定格式,从而确立了他对这种体裁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海顿四重奏的各个声部之间更加协调,并不突出某个声部,他还在这种形式当中进一步确立了奏鸣曲式的地位,使得四重奏的形式结构更加成熟完美。其重要的弦乐四重奏包括1771年的作品20,1790年的作品64,1797年的作品76等。

另外,他还创作了重要的宗教康塔塔和清唱剧作品。如清唱剧《创世纪》(1796-1798)和《四季》(1799-1801)等。作品已经带有对宗教更加个性化的感受,采用了生动的音乐语言,甚至使用了奏鸣曲式的原则。

海顿的创作生涯代表了古典主义从巴罗克风格中的诞生直到成熟的过程,并使他成为其中的奠基人和中心人物。他确立了成熟的交响曲和四重奏体裁样式,并以乐天幽默的性格特点和成熟的创作技巧确立了古典主义音乐的典型风格。

2、莫扎特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古典乐派最典型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

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一个宫廷乐师之家。他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音乐。从1762年起,在父亲的带领下,6岁的莫扎特和10岁的姐姐安娜开始了漫游整个欧洲大陆的旅行演出。他们到过慕尼黑、法兰克福、波恩、维也纳、巴黎、伦敦、米兰、波隆那、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罗马、阿姆斯特丹等等许多地方,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巨大的轰动!在奥地利国都维也纳,他们被皇帝请进王宫进行表演。

1772年,16岁的莫扎特终于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漫游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萨尔斯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由于不满主教对他的严厉管束,这段不稳定的雇佣关系终于在1781年结束,他毅然决定独立自主,前往维也纳定居,走上艰难的自由音乐家道路。

1791年莫扎特贫病交加在维也纳逝世,年仅35岁。

莫扎特的主要代表作有:歌剧22部;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钢琴协奏曲27部;小提琴协奏曲6部,此外,他还写了大量各种体裁的器乐与声乐作品。

3、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3.26)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祖籍是荷兰(一说是波兰)他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后人尊称为“乐圣”。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听力衰退,晚年失聪,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40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