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的《荒原》的详细解释

艾略特和《荒原

艾略特(1888-1965)原籍美国后加入英国国籍,是后期象征主义文学最大的代表,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最有影响的诗人和评论家。1949年因“对当代诗歌作出的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获诺贝尔文学奖,“英王劳绩勋章”。1955年获歌德奖。

艾略特1909年起发表诗歌,先后出版的诗集有《诗歌》(1909-1925)、《诗集》(1909-1935)、《四个四重奏》(1944)、《诗集》(1909-1962)。写于1915年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艾略特最著名的诗作之一,这首诗以象征主义的手法,写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一个中年人在求爱途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心理,以此来表达世纪初一部分人对现代文明幻灭感,借普鲁弗洛克这一带象征意义的人物形象揭示当时普遍存在的精神上的病态。《四个四重奏》是艾略特晚期的代表作,充满了宗教和哲学的冥想,抒发对时间的空幻感和幻灭感,宣扬基督教的宗教原罪说,鼓吹只有禁欲赎罪才能求得灵魂的解放。这首诗被认为是艾略特在艺术上登峰造极之作宴罩。长诗《荒原》(1922)是艾略特的代表作。除诗歌外,艾略特还有一些诗剧传世,最著名的是《大教堂的凶杀案》。

艾略特是英美新批评派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现代文学批评大师”。他早年提出的创作和批评的“非个人化”理论,对现代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的基本内容是:生活与艺术不能等同,它们之间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因此作家的个人感情经验必须经过非个人化的过程,将个人的情绪转变为宇宙性、艺术性情绪,才能进入文学作品。艾略特的主要批评论蓍有《传统与个人才能》(1921),《玄学派诗人》(1921),《批评的功能》(1923)。

艾略特荒原象征主义

艾略特的政治观、宗教观和文化主张是违背历史潮流的,他主张以宗教为政治文化的中心,通过教会来管理国家、传播文化,从而拯救西方的现代文明。艾略特世界观的偏颇造成了他诗歌内容的谬误。

《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

第一章《死者的葬仪》,将西方社会描绘为万物萧瑟,生机寂灭的荒原。起首几句便流露出诗人深深的痛苦和无尽的失望和悲哀。春天原本该万物复苏,生意盎然,而在诗人的笔下,现代文明的象征———伦敦却是一片枯萎的荒原。在这没有生气的栖息之所,人不生不死,虽生犹死,心中唯有幻灭和绝望,眼前的世界只泛滥着海一样的情欲。在这令人窒息的现实中充斥着庸俗卑下的人欲,死亡的阴云浓浓地罩在了西方世界的上空,人们在浑浑噩噩之中走向死亡。诗人把现实社会比作地狱,现代人视为没有灵魂的幽灵。

英国后期象征主义诗人T?S?艾略特早

参考答案:《四个四重奏》

26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