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文学印象啊?

外国文学印象就是关于外国文学的一些想法,包括自己读猜世书的心得体会,对欧美,日本等国文学特色,风格的认识等。
这里有一篇例文:
关于外国文学,在我的印象里总是一个调调的。冗长的描述,难念的名字,不过除去这些,总的来说,外国文学作品还是蛮吸引人的。
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得我初中的时候第一次跑去书店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本文学著作,他的名字叫《高老头》说的是一个嗜财如命的老头子的故事。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仅仅只是想拜读一下,语文老师口中那些很有名的作品而已。当我用强烈的新鲜感战胜了那些冗长的描述,难念的名字,读完了整本书后,我发现读这样的的外国文学作品要比读课本上的鲁迅先生,老舍先生,等等先生的作品要轻松得多,因为没有人要我去想那些背景,喻意,社会意义之类的东西,我只需要安静的看故事就好了。所以在我的人生观,世界观善未建设完善的时候,我就认定了外国文学要比中国文学有意思得多。
高老头》之后,我又看了《哈姆雷特》、《老人与海》、《简爱》、《飘》、《羊脂球》、《呼啸山庄》等十多本作品,长篇的、中篇的=短篇的。我的渐渐的发现欧美的文学作品整体上存在着一种浪漫情节,不管是战争年代的,还是和平年代的故事,女人的大裙子,蓝眼珠,午后的阳光……一切都很罗曼蒂克。所以我个人认为西方人要比中国人有情调多了。

也正因为这样,西方文学作品中难免会有让我们东方人不解的地方: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愫,爱情至上的观念,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这些每天早早迎接崭新朝阳键宽的东方人永远难以体会的。我个人觉得西方世界的阳光都是温柔的,太阳的光和刺早就在东方的天空被磨到圆润了以后,洒出来的光线是暧昧的。所以享受西方的文学作品,最好能选一个有夕阳的傍晚,借着太阳的余辉,试着体味一下那些西方人的世界。
我想在这样的方式下,可能那些难懂的情节也会变得理所当然吧。

附带一些外国文学流派,便于你写作。
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其形成的基础为唯美主义和自然主义。
最初指19世纪后半期法国一个绘画流派,以后逐渐被批评家用来描述美学观点相近的音乐和文学作品或流派。
1874年在巴黎举行的一次画展中展出了法国画家克劳德·莫奈(1840~1926)的一幅画《日出印象》,受到评论家的嘲讽,从此这一派画家就得到了"印象主义"
的名称。这个名称传达了这个画派一部分画家所持的创作态度。他们认为画家的任务只是记录在观察客体时所经验到的直接的、感性的印象,而不是根据即刻的视觉经验之外的知识对所画的对象进行加工。因此,印象派画家竭力捕捉景色给予人的光感,而不是描绘事物固有的形态特征,他们的作品中对象的轮廓往往是模糊的。
以后,印象主义稿兆亮绘画很快波及其他艺术门类,主要是音乐。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是法国音乐家克劳德·德彪西(1862~1918),他的许多作品是所谓"音响诗",以音色和旋律片断的叠合"描绘"事物(主要是风景)所造成的感觉印象,抛开了传统音乐以旋律的进展表现主题的基本方法。
文学史家认为印象主义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进入文学,但文学中的印象主义表现如何,哪些作家和诗人属于印象主义,却众说不一。能够确定的只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一些文学家的确有类似印象派绘画和音乐的那种创作方法,即致力于捕捉模糊不清的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由于文学创作的特殊性质,文学中的印象主义者更注意这种瞬间感觉经验如何转化为感情状态。他们与绘画和音乐中的印象主义者相同,也反对对所描写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合乎逻辑或理性的提炼加工,于是他们本人也成了传达外界刺激与本能反应之间的中介。
印象主义文学与象征主义文学之间有类通之处,它们都是形式主义的文学流派;但两者也有不同,主要在于印象主义反对使用象征手法表达思想,而倾向于感觉的描述。通常被认为象征主义的某些诗人,实际上更倾向于印象主义,例如象征主义领袖之一保尔·魏尔兰著名的《诗艺》一诗,与其说是在谈象征主义,不如说是一篇印象主义宣言。

象征主义诗艺

象征主义LeSymbolisme
在法国文学史上,象征主义一词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象征主义流派,二是指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和它的广泛深远的影响。
象征主义流派出现于1886年。先是诗人勒内·吉尔发表了一部《言词研究》,诗人马拉梅为它写了前言。
这部论著试图系统地肯定自从波德莱尔以来在诗歌艺术上陆续出现的新倾向和新成就。稍后,巴黎有一个原籍希腊的年轻诗人,笔名让·莫雷亚斯,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一篇文学宣言,主张用"象征主义者"这个称号来称呼当时的前卫诗人。这篇宣言获得广泛热烈的响应,文学史上认为这一事件标志着象征主义流派的产生。
象征主义作为新的创作方法和文学思潮,早在浪漫主义盛行的时期已经萌芽。浪漫主义诗人奈瓦尔力求以新的表达方式反映不可捉摸的内心活动,这种努力后来给象征派诗人以一定的影响。浪漫主义诗人维尼的《牧人之家》,拉马丁的《葡萄架下的住室》,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后来为象征派诗人所喜爱的艺术手法:暗示多于解释,含蓄多于畅尽的发挥。象征主义这个名称出现以前,实际上已经有象征主义的艺术倾向。《恶之华》的作者波德莱尔在这方面又大大推进了一步。因此,法国文学史上称波德莱尔为象征主义的先驱。象征主义的另一先驱是《玛尔佗萝之歌》的作者洛特雷亚蒙。至于马拉梅、兰波和魏尔兰,他们都是象征主义诗歌的大师,虽然在他们发表作品的时期,象征主义这个名称尚未通用。莫雷亚斯发表宣言时,马拉梅和魏尔兰的主要作品都早已问世;兰波搁笔已经11年之久。莫雷亚斯并不是象征主义的倡导人,他不过是象征派的命名者而已。
反对片面地注重描写造型美的帕尔纳斯派,并开辟新的艺术道路来代替帕尔纳斯派,这就是象征主义之所以应运而生的历史条件。和帕尔纳斯派不同,象征主义重新回到以抒写个人感情为重点的老路上。可是它抒写个人情怀和浪漫主义的抒情是大异其趣的。它抒写的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浮浅的喜怒哀乐,而是不可捉摸的内心隐秘;或者如马拉梅所说,表现隐藏在普通事物背后的"唯一的真理"。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象征主义对于诗的语言进行了很大的改造。对于日常用的字和词加以特殊的、出人意外的安排和组合,使之发生新的含义。象征主义不满足于描绘事物的明确的线条和固定的轮廓,它的诗人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并不是要使读者理解诗人究竟要说什么,而是要使读者似懂非懂,恍惚若有所悟;
使读者体会到此中有深意。象征主义不追求单纯的明朗,也不故意追求晦涩;它所追求的是半明半暗,明暗配合,扑朔迷离。象征主义诗歌十分强调音乐的效果,可是诗句的音乐性不是单纯通过机械的协韵表现出来,而在于诗句内在的节奏和旋律。散文诗的音乐感并不亚于格律诗,有时反而胜过格律诗,因此许多象征派诗人的散文诗都写得有特色。
1886至1891年左右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比较昌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版的重要作品有马拉梅的《诗与散文》(1893)、拉弗格的遗著《善意之花》(1890)以及昂利·德·雷尼耶的《插曲》(1888)等。到1891年,象征派"文学宣言"的作者莫雷亚斯首先宣布脱离象征派,而提倡一种所谓"罗曼派"的文学,其目的在于恢复希腊罗马古代文学的传统。接着,许多象征派诗人也纷纷向自己选择的方向发展,不再遵循共同的象征主义艺术标准。象征主义作为一个流派,从1891年起已经解体。但是,象征主义作为文学思潮和艺术风格,影响却非常深远。20世纪法国的重要诗人瓦莱里、克洛代尔、亚默甚至圣琼·佩斯等,都被评论家列为后期象征主义者。比利时的象征主义诗人有著名的维尔哈伦和梅特林克,后者主要写作象征主义诗剧。

意象主义Imagism
英美现代诗歌中的一支流派。1913年休姆、庞德和弗林特等在伦敦发表意象主义三点宣言,要求直接表现主客观事物,删除一切无助于"表现"的词语,以口语节奏代替传统格律。庞德曾把"意象"称为"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1914至1918年间在艾·洛威尔主持下出版了5卷《意象派诗选》,30年代又出过1卷。属于这支流派的诗人还有英国的理查·奥尔丁顿、戴维·劳伦斯,美国的希尔达·杜利特尔和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等。他们着重用视觉意象引起联想,表达一瞬间的直觉和思想。一般用自由体写作短小篇章。据庞德等自称,他们曾受中国旧诗和日本俳句中运用意象方法的影响。这一流派对英美现代诗歌在采用口语、自由体和铸造意象方面颇有影响。

唯美主义
19世纪末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这种思潮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超然于生活的所谓纯粹的美,颠倒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一味追求艺术技巧和形式美。唯美主义的兴起是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功利哲学、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的反抗,它受18世纪康德的美学的影响。康德把美区分为自由美和附庸美,强调审美活动的独立性和无利害感,并力图调和审美标准与道德、功利以及愉快之间的矛盾。康德的美学思想曾在德国的歌德、席勒,英国的柯尔律治、佩特等人的作品中得到阐发。
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是法国浪漫主义诗人戈蒂耶。
他发挥关于"自由美"的思想,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强调艺术的永久性,声称艺术本身就是目的,任何艺术以外的观点对于艺术创作都是有害的;标榜文艺脱离社会,文艺不受道德规范的约束,提倡纯粹美,追求抽象的艺术效果。这种艺术观点后来在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作品以及画家比亚兹莱为《黄色杂志》所作的插图中得到全面的体现。英国文艺理论家佩特更使之系统化。
王尔德认为,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现实社会是丑恶的,只有"美"才有永恒的价值。艺术家不应带有功利主义的目的,也不应受道德的约束;艺术家的个性不应受到压抑。
唯美主义的绘画发展了一种抽象的形式美,提倡培养精细的艺术敏感性。这对20世纪的工艺美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唯美主义在艺术上开拓了各种美的领域,例如从怪诞、颓废、丑恶、乖戾等现象中提取美,从而扩大了艺术表现的范围和能力。然而唯美主义片面强调美的无利害感和美的超功利,导致否定艺术的功利性和社会作用,宣扬"艺术至上"、纯粹形式主义,走上耽乐主义和反理性主义的道路。因此,唯美主义的文学艺术大多带有颓废倾向,成为颓废主义文艺的一个组成部分。

结构主义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人文科学的某些领域——语言学、人类学、哲学、心理学、文艺学等学科中流行的一种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新倾向。结构主义是一种方法,不是一门哲学。它认为每门学科、每件事物都存在着一个内在的体系,这个体系是由事物的各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成的整体。它主张从事物的整体上,从构成事物整体的诸要素的关联上去考察事物、把握事物。
最早用结构的观点从事研究工作的是瑞士语言学家斐迪南·德·索绪尔。他把语言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提出了语言研究中的同时性概念,也就是从构成某一语言现象的各种成份的相互关系中、而不是从它们的历史演变中去考察语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法国哲学家、人种学家克洛德·莱维-施特劳斯在南美调查了当地土著生活情况后,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人类学的文章,提出用结构的观点分析人类社会。他认为人类社会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对众多不同表现形式本身的研究,而不是借助任何外界的因素,可以找到一个囊括并说明各种现象的符合逻辑的体系,这个体系就是这一事物的结构。结构与现实不同,它是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只有对事物的结构进行分析,才能真正明白这种事物。因此学者的任务就是要从事物的千变万化中找到那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结构。作为研究工作的手段,结构可用模式表示。在文学方面,用模式来分析作品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弗拉基米尔·普罗普开创的,他在《民间故事形态》(1928)一书中,对大量俄罗斯民间故事进行分析后提出,尽管它们的内容与形式多种多样,但有内在的共同的规律,即每个故事都由6种人物组成(英雄、他的对手、假英雄、助手、公主或她的父亲等),这样他就提出了俄罗斯民间故事的模式。法国美学家苏里欧则用这种方法分析戏剧,他在《戏剧情景20万例》(1950)中,把戏剧艺术分为主题力量、阻力、追随者等6种功能,每种功能都由一种宇宙天体的现象来表示,如狮子星座表示主题力量,火星表示阻力,卫星表示追随者等。
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吸取了上述结构分析的观点,在罗兰·巴尔特的倡导下,从60年代开始在法国广为流传。
罗兰·巴尔特特别重视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他指出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困素,它在作品中不仅具有本身词义的作用,而且在作品的构成中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作用,例如"即使是一个看起来毫无意义、无功能可言的细节,也许就是表达了荒谬或无用这个意思本身"。在他的影响下,有人继续从事作品情节结构的模式探讨,如米绍的《作品与技巧》(1963)、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1966)、布沙尔的《小说中的诗学》(1974)等。此外,结构主义文艺批评的重点是把叙述体作品作为整体来研究,着重从叙述者如何应用语言向人叙述故事的总体上,也就是从叙述者、语言、故事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去探求叙述文的结构。这方面比较重要的著作有罗兰·巴尔特的《叙述文结构分析入门》(1966)、茨韦唐·托多罗夫的《结构主义诗学》(1973)和热拉·谢奈德的《形象Ⅲ》(1972)。
虽然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但批评的内在性和抽象性构成他们共同的特点。他们都坚持文艺批评应该从具体作品出发,反对用作品以外的任何因素,例如历史事件、社会思潮、作者生平等去分析和理解作品。他们认为作品的意义寓于作品本身,是由作品内在结构决定的,因此批评者的任务是去挖掘、分析这部作品内在的抽象的结构。尽管他们并不排斥对作品意义的分析,但"它的目的不再是对具体作品的描述,指出它的意义,而是探求产生这部作品的总法则"。

为艺术而艺术 L'art pour l'art
19世纪法国文学的重要潮流,对于后来的法国文学影响深远,不但直接影响帕尔纳斯派,而且也影响象征主义和现代法国文学。
19世纪30年代以后,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逐渐演变为不同的倾向,其中一种倾向就是所谓"社会小说"。乔治·桑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小说和雨果的《悲惨世界》等,都是这种"社会小说"的代表作。与此同时,出现了与"社会小说"对立的倾向,它反对文学为现实生活所限制,反对文学艺术反映社会问题,反对文学艺术有"实用"的目的。这一种倾向成为"为艺术而艺术"的潮流,在19世纪末叶的法国文学上曾经占过短时期的优势。
1832年浪漫主义诗人戈蒂耶在他的长诗《阿贝杜斯》的序言中宣称:"一件东西一成了有用的东西,它立刻成为不美的东西。它进入了实际生活,它从诗变成了散文,从自由变成了奴隶。"1834年5月,戈蒂耶为他的小说《模斑小姐》写了一篇长序。他认为:"只有毫无用处的东西才是真正美的;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是丑的,因为那是某种实际需要的表现,而人的实际需要,正如人的可怜的畸形的天性一样,是卑污的、可厌的。"这篇序文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认为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宣言。
戈蒂耶为艺术而艺术美学观点的具体实践是他的诗集《珐琅与玉雕》(1852)。这部诗集为帕尔纳斯派诗人奉为艺术典范。1875年,在这部诗集重版时,戈蒂耶在集中增加了一首结论式的诗,题为《艺术》,大意如此:
人间的一切都是过目烟云,昙花一现,只有艺术是永恒的;连天上的神明都会灭亡,可是高妙的诗句永垂千古,比青铜更为坚硬。
"为艺术而艺术"的诗歌要求形式上的整齐完美;
用严格的、古典诗的格律,经过细磨细琢、雕词凿句的一番功夫,表现客观事物的外形美;诗人在作品中不能流露自已一丝一毫的感情。
"为艺术而艺术"的倡导者戈蒂耶是公认的帕尔纳斯派的前驱。帕尔纳斯派的主要诗人邦维尔在他的《法国诗歌格律简论》(1872)中,勒孔特·德·李勒1887年在法兰西学院的演说《雨果颂》中,都发挥了"为艺术而艺术"这一中心思想。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象征派诗人瓦莱里在他关于诗歌的言论中,还提出诗歌艺术的目的在于它本身,而不在任何其他作用,所以他说:
"一句诗并没有别人强加于它的意义。"

意识流小说

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的以与传统的写实方法不同的创作方法写成的小说。它不是一个文学流派。运用意识流方法写作的作家并没有共同的组织和纲领,也没有发表宣言,而是一些不同国家的作者,如爱尔兰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英国的吴尔夫和美国的福克纳等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运用新的概念与方法创作小说,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纪元。他们的作品在当时虽然受到某些责难,但并未引起重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得到承认和广为流传。20世纪60年代以后,创作这类小说的作家越来越多,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现代小说的一种传统创作手法。
意识流小说是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意识流"的概念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和"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同时他又认为人的意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理性和无逻辑的,因此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同时他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他强调过去的经验对现在的影响以及两者的有机统一,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他们的学说对意识流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展了詹姆斯关于非理性、无意识的观点,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他的关于潜意识的观点以及他的用自由联想医治精神病的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观念。从弗洛伊德的学说出发,人是充满自相矛盾的生物,矛盾的根源在于人的欲望和人与社会的矛盾之中。弗洛伊德提出的一整套心理分析的理论,促进了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上述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打破了从理性和逻辑推理解释世界和人的传统观点,展现了当代世界和人的复杂景象。面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复杂性,一些作家认为过去写实主义的方法,一定环境一定性格的单一方法,不足以表达已经被认识到的复杂性,需要寻找一种表现这种复杂性的恰当的文学形式。意识流的方法就是在这样的探索中形成的。因此,意识流方法并不纯粹是技巧和形式方面的问题,而是涉及对人的意识和心理的理解和解释的问题;它是从现代心理学对人的观念中派生出来,为表现这种人的观念服务的。
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对于这种手法的运用也不尽相同:有的作家整部作品都用这种手法,有的则在部分章节或某些片断使用;有的作家使用这种方法重点在于再现外部世界,有的则侧重对问题的思索或表达一种感情状态;有些作品的特点是回忆性质的,但并不是所有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人都用回忆的办法,有些作品既有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和遐想。总的说来,这些作品的结构与传统的写实主义作品的结构是不同的。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意识流小说中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但这样的作品也不是毫无组织的一片混乱,自由联想也不是毫无依据或漫无边际。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法国新小说派作家米歇尔·布陶的作品《变化》比较典型地说明了这种结构。长达300多页的小说的全部故事是写主人公从巴黎乘火车去罗马时在车厢中所度过的20多个小时。但作品并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叙述这20多个小时在火车上发生的事,而是写在这段时间内在主人公内心、在他的意识活动中所经历的事。
主人公坐在车厢内,他的意识活动达到了巴黎、罗马,他的事业和他的家庭、私人生活;而他的意识活动所构成的场景又与他坐在由巴黎去罗马的火车车厢中这个中心环节相联系。于是在这20个小时的叙述时间内展现了主人公20余年的生活以及他对未来生活的设想和憧憬。

自然主义 Le Naturalisme

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倾向。作为创作方法,自然主义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在文学艺术上,以“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作为出发点的自然主义创作倾向,是同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一样源远流长的。但作为一个比较自觉的、具有现代含义的文艺流派,自然主义则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然后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并影响到文化和艺术的许多部门。
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和运动曾经历过一个较长的孕育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接近现代含义的自然主义文学主张,至少在18世纪法国作家克洛德·克雷比雍(1707~1777)的著作里已见端倪。他在《心和精神的迷惘》(1736)一书里声称,他要用小说形式为人类社会写一部“布丰的《自然史》的有用的补篇”,而且认为“这样地被通情达理的人所轻视的小说”“可能是一切文学体裁中最有用的一种,……成为人类生活的画图……人终于看见自己的面目”。为贯彻这一主张,使小说成为后世自然主义者所说的“人的资料”,他甚至将真实的情书也一字不改地穿插在自己的小说里。
为自然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奠定哲学基础的实证主义哲学,出现于19世纪30至40年代法国七月王朝时期。这一哲学的创始人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一书中指出,人类的认识已进入第三个理论阶段,即科学阶段,或实证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的精神“不再求知各种内在原因,而只把推理和观察密切结合起来,以便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包括社会现象在内的一切现象,都服从于一些“不变的自然规律”。诚如列宁所说,把现象和本质对立起来、把社会和自然混同起来的实证哲学,乃是“把它的唯心论隐藏在所谓唯物论的词句下面”(《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下,一些作家也开始注意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前期象征主

论象征主义与诗歌

谈到象征主义就必须谈到诗歌,诗歌是象征主义形成、丰富、发展的载体和源头。象征主义诞生于19世纪、70、80年代,在法国盛行了半个世纪,至今仍余波未休。在象征主义浪潮中,法国诗坛出现了绚丽耀眼而神奇的色彩。在世界是个史上象征主义是可以和浪漫主义分庭抗礼的一个流派。
但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其许多倾向和浪漫主义同时产生;它强调主体的作用,在这一点上,它可以说是浪漫主义的回溯、延伸和发展。但浪漫主义过于强调感情,自我过于扩张,360问答久而久之引起人们的厌烦,因此人们转而渴望准确、理智、现实和客观的诗歌。伴随着革命时期狂热的消失和自然科学的空前发展,为象征主义的出现和发展铺平了道路。
象征主义强调内心想象的作用,摒弃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这些都与浪漫主义相同。个不过,象征主义在强调主观意识时雨浪漫主义注重点不同,浪漫主义往往直接宣泄标间架志主观情感,而象征主义却着眼于与宇宙精神的契合。在象征主义诗歌中,主客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诗中酸拉轮要设的一切客体都不是即扩财挥跳或密令属口对客观事物的模仿,而是对主体世界的投射,带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就连时空也是主观的。象征主义诗人摒弃了感情的宣泄,把整个宇宙的关系看作是一种相对应的关系,它虚掉了一切物象的物质意义众菜设件怀值杨固表,而充分发挥和扩大了其契合意义。象征主义的契合论也极飞既关省不管可以说是主观世界的客观化和客观世界的主观化。契合论给象征和暗示赖皮了广阔的天地,象征主义诗人无论写什么说什么都不是直接道出,无论思想、布对象或是心态都是暗示出来的,他们反对传统诗歌的直陈言衡省建进和直抒,拨那个气浪漫主义直抒情感金容干笑,强调联想、幻想的作用。
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提出了象征主义的纲领,认为诗不是纯心灵的产物,而是与外界有一种特殊的关系,自然与人,湖可收轴征架酸管场注国人与各种感官之间存在着隐秘、内在、彼此相应属慢算织额铁检底映散的关系。《恶之花》的创作方法上受操想最有:浪漫主义、象征主身路提吧愿球西图矿跳需义和现实主义。它们并不是彼此游离的,也不是彼此平行的,而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银千修更黄脱诉融合的。他在《契合》一诗中形象地说明了这种种关系。他从神秘主义的宇宙观出发,把这种感应当作是自己诗歌高食烈龙必台按钱创作的理论基础。根据这种理论,诗人是神秘的自然护机并关地翻译者,必须求救于暗示,深入打事物的内部,表现其各方面的联系。波德莱尔在联觉世界中找到了鲜明而丰富的意象,为象征主义赖皮了广阔的艺术天地,所以他被当作是象征主义的先驱事企树担水刘你久创者。
象征主义诗歌前期代表人物有魏尔论、兰波和马拉美。魏尔论是一个把诗变成音乐的人。他在《诗的艺术》中提出音乐先于一切,提倡“朦胧”和“色晕”。读他的诗,往往弄不清在诗中想说什么,也捉摸不出意义体会不到什么哲理,但总能感觉到忧伤的旋律和迷人的魅力。他的诗是“如歌的行板”,他每个词都溶入了音乐之流,用文字来谱写乐曲。如他的《这是忧伤哀怨的陶醉》不仅是一首无词曲,而且几乎是一首“无声曲”,诗人采用了“花非花,雾非雾”的神秘手法,把客观的事物一一虚掉,把黄昏的天籁与人的心灵的歌颂巧妙地契合了起来。
兰波可以说是一个诗歌的天才。他只写诗只有三年多一点,但留下了《醉舟》、《元音》、《地狱一季》、《灵光篇》等名诗。在《元音》一诗,他发挥了奇妙的臆想,通过元音字母给声音着色,是颜色带声,声色交错,视觉听觉相感应,极典型地体现了波德莱尔的“感应”和“契合”理论。而《醉舟》则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束缚,在诗中用象征手法描绘了他梦想中真实的世界,表现了兰波强烈而奇幻的风格,诗中贯穿着狂热的寻求,充满鲜艳的色彩和联觉。兰波认为,诗人应该是“洞察者”,强调自己去习惯幻觉,然后用象征的语言去解释这些其一荒诞的意象。他要创造一种“诗的动词,能表达所有的思想”,创造一种语言,能“表达一切香味、声音、色彩”。
如果说魏尔论是把诗看作按摩感情和细微感官的直接体现,兰波把诗当作是不可知世界的一种神奇手段,那么马拉美则用诗去揭示事物背后的“绝对世界”。他追求神圣和神秘的美,为了制造朦胧迷离的境界,他运用意象和文字间的跳跃以及音乐式的结构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他孜孜不倦探索的“纯诗”,就是摒弃客观的叙事、抒情、写景和说理,用音乐盒色彩唤起想象,以达到一种超度灵魂的极乐世界。如其《牧神的午后》描写了一个如梦似幻的神话式的境界,梦与醒,虚与实,现实与幻觉……语言柔韧、舒缓,意义、响度、色彩、幻觉交相纷呈,使诗的美和魅力、感染力以及在人的心灵所唤起的美感享受,超越了一般文字所能企及的范围。
而后期象征主义则以瓦莱里为代表。他也提倡“纯诗”的主张,他继承了马拉美的语言崇拜和诗艺,但没有陷入马拉美的艺术宗教;他摆脱了马拉美为诗而诗的倾向,集中精力探索智力活动,探索思想在下意识和意识之间萌生的过程。他认为诗的灵魂在于智慧而不是情感,而智慧又非语言所能表达,因此它们来自纯粹的直觉。从这种直觉提炼出纯粹的思想,从这种思想产生纯粹的诗歌。由此可见他的诗是非公里的。他的《海滨墓园》是他这些理论的具体运用。这首诗集抒情、写景和哲理沉思为一体,意象神奇,象征性强,极具魅力。诗人结合其少年时的经历和地中海沿岸的墓园风光,通过对自然地不朽和人生的短暂的对比,呼吁人们把握现在而不要空待未来。诗的第一句“这片平静的房顶上有白鸽荡漾。”即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总之,象征主义给诗歌带来了空前的表现力和赋予了诗一瞬间的美的享受,对整个世界的诗歌产生了深远而意义巨大的影响,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诗歌时代的传奇!

36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