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为下文埋下伏笔,这一段还能揭示文章中心:不同种族的人应该和平共处。

失败不等于失败者

【原文】:

马丁夫妇非常爱他们 3 岁的儿子罗伯特,经常吹嘘他有多非凡。从来没有哪个孩子能像他们的孩子一样聪明,一样富有创造性。后来,罗伯特做了一件不能被原谅的事——他没有考进纽约排名第一的幼儿园。在这之后,马丁夫妇就对他很冷淡。他们不再用以前的方式和他说话,也不像以前那么以他为豪,表达对他的爱。他不再是他们才华横溢的小罗伯特,而变成了一个让自己丢脸并让家人蒙羞的人。在如此稚嫩的年纪,他已经成了一个失败者。

亨利马丁罗伯特名言

就像《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指出的,失败从一种行为(我失败了)转变为一种身份(我是一个失败者),这对那些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来说尤其如此。

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也同样害怕罗伯特的这种命运降临到我头上。六年级的时候,我是学校里拼写最厉害的孩子,校长想让我去参加市级比赛,但是我拒绝了。九年级的时候,我的法语哪蠢很好,我的老师想让我去参加一个市级比赛,我再一次拒绝了。为什么我要冒这个从成功到失败的风险?从一个胜利者变成一个失败者?

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

很多父母会因为孩子有了失败几次的行为,就把孩子定义为失败者。这会导致孩子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李雹陪,甚至放弃很多机会。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儿子刚开始帮我刷碗的时候,会打很多洗洁精,弄的到处都是泡泡,而且也不会把洗过的碗再洗一遍洗干净。在别人看来,这样的洗碗是失败的。可是,作为妈妈,我没有告诉孩子:“你看你,也刷不干净,别刷了,放那我来吧。”而是我告诉他:“多多练习几次就好了,妈妈相信你会越来越好的。”因此,在洗碗这件事情上儿子没有太多的压力,并且他知道妈妈允许他暂时做不好,他会通过不断练习变得更好。现在,儿子已经能够帮我把碗洗的很干净了,他在这件事情上也收获了很多自我效能感。当父母不轻易定义孩子为一个失败者的时候,孩子不会轻易放弃自己,他就还有很多进步的机会。

A2:我的应用(目标和行动)

目标:对孩子多说鼓励的话,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

行动:每天发现孩子的1个优点,向孩子表达出来。每当发现孩子有不足的时候,也要向孩子表达出妈妈对他的成长型的看法,相信他可以通过不断学习、修正,变肆困得越来越好。

12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