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与发展!

一、戏曲的起源

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了。但它发育成长的过程却很长,经过汉、唐,直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庙会和瓦舍勾栏对戏曲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过节日,往往以歌舞祀神,同时也娱乐自己。当时的节日,有纪念战争胜利的,有庆祝丰收的,有驱鬼除疫的,有祭祀祖先的,还有专为男女求爱的,等等。

农村歌舞从原始社会直到12世纪的北宋,在艺术上虽然也有很大的发展,但始终没有进一步形成为较完整的戏剧形式。

中国古典戏曲作品赏析课件

到了宋室南迁,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了商业城市和港口,附近农村在生活上也起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职业化的艺术团体。于是,早期的戏曲形式──南戏就应运而生了。

二、发展历史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 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

参军戏是中国古代戏曲形式。由优伶演变而成。五胡十如手神六国后赵石勒时,一个参军官员贪污,就令优人穿上官服,扮作参军,让别的优伶从旁戏弄,参军戏由此得名。

内容以滑稽调笑为主。一般是两个角色,被戏弄者名参军,戏弄者叫苍鹘(hú)。至晚唐,参军戏发展为多人演出,戏剧情节也比较复杂,除男角色外,还有女角色出场。参军戏对宋金杂剧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俗讲是古代寺院讲经中的一种通俗讲唱,流行于唐代。多以佛经故事等敷衍为通俗浅显的变文,用说唱形式宣传一般经义。其主讲者称为"俗讲僧"。

这种俗讲源于寺院传统的唱导,俗讲僧尊为法师,俗讲在唐时因帝王的支持而发展到鼎盛。俗讲技艺由寺院走向民间,成为民间转变,终又进入宫廷,受众遍布唐薯行五代时中土社会的各个阶层。

变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容渣亏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如敦煌石窟里发现的《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伍子胥变文》等。唐玄宗天宝七载 (748)至八载,是现知变文最早的确切年代。

六朝时曾有《骑马变图》、《九宫变图》及《宝积经变》、《法华变》、《弥勒变》。唐初又有张孝师的《地狱变》以及《降魔变》等,都是图画。

晚唐有吉师老《看蜀女转昭君变》诗,有"画卷开时塞外云"句,可知变文与变相图相辅而行,都可以简称为变。变文既演说佛教故事,又演唱历史故事,还可以演讲当代时事。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中国宋元时期兴盛一时的民间艺术演出场所"勾栏瓦舍",是中国戏剧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地位。它不光与中国真正完整意义上的戏剧–杂剧与南戏的演出相联系,而且也是当年全国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

在宋朝的一些大城市,有固定的娱乐场所,人们称之为瓦舍,也叫瓦子、瓦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勾栏,也称钩栏、勾阑勾栏的原意为曲折的栏杆,在宋元时期专指集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棚,成为盛极一时的名俗。

宋代的杂剧是由滑稽表演、歌舞和杂戏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戏曲。北宋时盛行于东京,南宋时临安也很流行。演出时一般由四个角色组成,有的增添一人。

北宋的杂剧分为"艳段"和"正杂剧"两个部分。"艳段"是在正剧上演前表演的一段日常生活中的熟事。

"正杂剧"又分为两段,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是杂剧的主体。到了南宋,杂剧变为三个部分,即"艳段""正杂剧""杂扮"。

"杂扮"是由民间的滑稽戏演变而来的,作为杂剧之后的散段,又称"杂班"或"拔扣"。后来,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元杂剧,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宋元南戏。

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

南戏是在宋杂剧脚色体系完备之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就形式而言,它综合了宋代众多的伎艺,如宋杂剧、影戏、傀儡戏、歌舞大曲,以及唱赚、缠令等在表演上的优点,与诸宫调的关系则更为密切。

所有宋代存在的民间伎艺都是南戏综合吸收的对象,说唱文学则是其叙事方式的主要来源。由于它是在其他伎艺成熟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又能兼采众长,所以能后来居上。

另外,由于其他伎艺在表演上有许多地方可以与南戏沟通,使得伎艺演员也能熟练地掌握新兴的南戏,当南戏受到观众的欢迎时,他们便改弦易辙成为南戏演员。

而演出队伍迅速扩大,也促进了南戏在东南各地的繁衍。南戏不仅使用南曲,而且也吸收了北曲的曲牌,创造了"南北合套"的形式。南北合套的运用,丰富了南戏的音乐,对其南北合流具有重大的影响。

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传统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

1、始于离者,终于和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装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2、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

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中国戏曲在表现生活时,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

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

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合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 。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辽周天地的描画 。所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戏曲

黄梅戏是

《天仙配》为安庆黄梅戏戏曲传统经典剧目。内容讲的是董永卖身葬父,玉就超黄帝的第七女(七仙女)深为同情,陆向空题红私自下凡,在槐树下与董结为夫我工提异居卷叫远阳妇。一百日后,玉帝派托塔区那接教天王和四大金刚逼迫七仙女返回天庭,夫妻在槐树下忍痛分别。董永行孝故事在魏晋时已见于曹植孔《灵芝篇》和干宝《搜神记》。戏曲或名《织锦记》、《百日缘》、《槐荫树》。黄梅戏整理本较有影响。有同名电影和电视剧。
《槐荫记》在天上,在云海深处,玉帝的小女儿,美丽聪明的七仙女在天宫孤单地过着凄凉寂寞的岁月。一天,大姐带领六位妹妹同往凌虚台游玩。她们拨开云雾,合维武说波下甚看到了人间男婚女嫁、勤劳耕作的生活,都十分羡慕这片温暖美好的景象。这时,七仙女看到人间一位青年董永,为了埋葬父亲被迫将自身卖给地主为奴,正手提包袱,出了破窑,离家前去上工。七仙女看到董永这般忠厚老实,不便宪目加粒觉起了同情爱慕之心,准备私下凡尘与他结成夫妇。大姐早已明白了妹妹七仙女的心事,但大姐又想到天宫戒律森严,哪能私自下凡,因此心里迟迟不决。七仙女一再请大姐大力成全,息大姐才答应了她。并送给七仙女难香一支,告诉她如果遇到急难,只要焚起难香,姐姐们自然会下凡来救助。七仙女欣喜地来到人间打真缺轻型,先召来土地神,要他协助玉成婚事,自己就在槐荫树下等候董永。不久,董永路过这里,七仙女上前阻拦去路,并向董永假装说自己如何投亲不遇,沦落异乡,愿与他结成夫妇。土地神也在一旁帮忙说合,表示自己愿意主婚。董永虽然深径未只振兵该族爱七仙女热情、善座局促语难良,但又想到自己如今卖身为奴,一贫如洗,怕连累她终生受苦,不愿答应婚事,便借口没有说媒之人,不能成婚。七仙女暗中施法,使那互史林裂加棵槐荫树开口讲话,做了他们的媒人。这样他们结成了美满姻缘。七仙女同董永成亲后,一同来到傅员外家上工。这个傅员外,是个刻薄吝啬的地主,他怕七仙女白吃了他家的饭,投即州基界征巴车死犯率坚决不肯收留。七仙女便说自己能洗衣服,会纺纱织布。傅员外又故意刁难,要她在一夜之内织成十匹锦绢,并说如果织成十匹锦绢,就将董永的三年长工改为百日,如若织不成,就要将三年长工改为六年。七仙女来到机房,发现傅员外送来一捆成总乱丝,知道员外有意这划卫木刘从与她为难,就焚起难香请姐姐们帮忙。她那天上的李目整纸卷迅念我染武六位姐姐得信来到人间,见织机上若液梭子已经损坏,便又粮之缺感农想移所向织女借来天梭,帮助七仙女一夜工夫织成十匹锦绢。傅员外到天明来收了锦绢,因有约在先,只得将董永的三年长工改为百日。百日长工期满,董永夫妇满心欢喜,返回家园。路过槐荫树下,董永发觉七仙女已经怀孕,非常高兴,赶紧去前村讨水给她解渴。这时,忽然起了一阵狂风,天昏地暗,高空出现天将,传下玉帝旨意,限七仙女在午时三刻返回天宫,不然便要将董永碎尸万段。七仙女听到这个消息,心如刀割。七仙女为了董永不受伤害,在槐荫树上留下“来年春暖花开日,槐荫树下把子交,不怕天规重重活拆散,天上人间心一条”的誓言,带着无限悲愤的心情,返回天宫.

36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