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浪漫主义时期交响曲的发展。

参考答案:

贝多芬交响曲,无论是在宏大构思方面、音乐技法写作方面、还是表达思想情感的深度方面,都为19世纪浪漫主义的交响曲发展树立了典范。浪漫主义的交响曲所表达的情感热烈、夸张、充满主观性和幻想性;交响曲形式不拘一格,随内容而确立,不再全是严格四乐章套曲形式;与姐妹艺术的关系更为密切,交响曲的构思常源自于文学、美术、戏剧等艺术类型,“标题交响曲”盛极一时;在音乐语言上也有许多革新,如旋律的抒情性和描绘性大大增强,和声表现功能扩大,大胆使用半音和声与不协和和弦,调性运用趋向多调性和无调性,乐队的色彩更丰富,作曲家努力挖掘和探索新型乐器音色的运用。
浪漫主义交响曲在沿袭了古典主义纯音乐交响曲传统方面,重视音乐自身内部潜能的发挥和乐器音色的组合,但也受到浪漫主义情感美学和标题原则的影响。舒伯特的交响曲开创了歌唱抒情性交响曲的新领域,门德尔松和舒曼的交响曲,都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交响曲,表达了浪漫主义对大自然的特殊青睐,勃拉姆斯是贝多芬交响曲最忠实的继承者,主题的性格特性、呈现方式及在各乐章贯穿发展的手法都是贝多芬的进一步推进,他的四首交响曲堪称浪漫主义无标题交响曲的典范之作,布鲁克纳的交响曲采用管风琴式的对位写作和古老的众赞歌式的和声,带有浓郁的宗教气息。
在标题交响曲领域,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带有个人感情经历,在每一乐章前都写有详尽文字说明,并以“固定乐思”作为贯穿全曲各乐章的有效统一手段,他标题音乐的创作原则,在其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传奇《浮士德的沉沦》中继续得以贯彻;李斯特的标题交响曲更注重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学理念,写作了《但丁交响曲》和《浮士德交响曲》,并首创表达诗意境界的高度精炼的单乐章标题音乐新体裁——交响诗。此后,标题性原则在柴科夫斯基、理查•斯特劳斯、马勒等作曲家的交响曲中都有所体现。
采用单一主题核心在交响曲套曲中连续发展与变形,是浪漫主义交响曲盛行的手法,舒曼的《D小调交响曲》首开此先河,后在交响诗领域得到普遍采用,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弗朗:克、圣桑、西贝柳斯等人的交响曲中亦有体现。
浪漫主义交响曲的形式布局和作品规模都有很大变革,柏辽兹和马勒交响曲的乐章数目都相当自由灵活,根据音乐内容需要而确定,且二人都在交响曲中加人人声演唱,柏辽兹甚至在交响曲创作中结合了歌剧和清唱剧的特点,体现在其戏剧传奇《浮士德的沉沦》中;柏辽兹和马勒都是杰出的管弦乐法大师,在扩大管弦乐队规模、大胆启用新乐器、探索乐器新音色和发展新组合方面都做出贡献。马勒的交响曲历来以内容极度丰富、感情极度充盈、结构极度庞大而著称,《第八交响曲》曾采用管弦乐队、三个大型合唱队与八名独唱共计1003人演出,被称作“千人交响曲”,创造了大规模交响曲难以逾越的高峰。而相反的倾向则体现在西贝柳斯的七部交响曲中,乐思简洁、情感约束、规模浓缩的纯音乐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20世纪新古典主义的特点。

此外,在19世纪欧洲民族意识思潮的涌动下,取材于本民族历史传说、热情讴歌民族英雄和爱国思想、描绘赞美祖国山河景致的民族主义交响曲也大量涌现,如鲍罗廷、里姆斯基一柯萨科夫、德沃夏克等人的作品。

浪漫主义时期的交响曲赏析句子

贝多芬的哪首曲子表现了浪漫主义风格?具体是怎样表现的?

作为贝多芬早期作品的顶峰之作《悲怆》,全培圆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它采用回旋式的慢板乐章(第二乐章),是何等的简洁而具有哲学深度,那缓慢、沉静带有圣咏合唱性格的基本主旋律,自然会使我们想起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一段名言:“悲剧提供了痛苦之中一个快乐的影子,使人感到愉快……悲愁中的快感比那从快乐本身所获得的快感更为甜蜜。”这便是把《悲怆》奏鸣曲看成是一首正宗的浪漫派杰作的理由,我们能从第二乐章那个犹如纳备一支民谣的悲怆主题旋律中看到流淌了多少甜美的慰籍啊!
自1801年《月光》的诞生后,贝多芬的创作就具有了浪漫色彩。这首钢琴奏鸣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1799~1860)把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耀的湖面上荡漾的小舟一样”而来的。“月光”这个名称使这首钢琴奏鸣曲成为满天下家喻户晓的名曲。此曲贝多芬写于1801年,是题献给他的第一个恋人朱丽叶·琪察尔蒂的。贝多芬对这位魅力十足的少女非常倾心。1801年11月16日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贝多芬写到:“我这一次的变化是因为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小女孩而起。她爱着我,我也非常爱她。两年来头一次幸福降临在我身上了,我心理产生了结婚后一定会很幸福的感觉,这可以说是平生的第一次。只是很遗憾,我们的身份不同。”也许就是因为这一身份的差异,恋爱并没有成功。当贝多芬遭到恋爱失败并患了耳病后,在他的作品里反映了痛苦失望的心情。这首曲子正是他“幻想维持得不久,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罗曼·罗兰语)心境的反映。
《月光》由慢乐章开始,贝多芬让柔板的三段曲洞中毁式长时间地沉浸在由柔弱的三连音分解和弦编织成的和声运动中,正是在这一背景上,由带附点的小动机所引出的基本主题回荡着主体内心不绝如偻的倾诉和哀怨,充分体现了贝多芬作品的豪秀、雅丽的浪漫风格,在听众的心灵上留下了既优美又高贵的一座“永久性纪念碑”。
《第三十钢琴奏鸣曲》(op.109 E大调),这首奏鸣曲洋溢着优美诗情的抒情性,是幻想曲类的奏鸣曲,它是贝多芬晚年亲切浪漫性的突出杰作,它以最美好的和最完善的外在抒情美形式表现了无比丰富的内容,体现了极其强烈而丰富的诗意天性,高雅而梦幻般的寂静气氛笼罩全曲,人们称它为“巨人式奏鸣曲”。

39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