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李唐万壑松风图作品赏析

中国古代山水名画有哪些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斗拉奏林视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积丝拿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专块李损陈线刻但、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来自、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宋 李唐《万壑松风图》-360问答– 此幅全景构图,但不突出们感主峰,通过环绕的松林将峰顶连成统一的整体,近、中、远三个空间层次表现得自然得体。全图笔墨沉厚浑朴而不失腴润秀雅,天趣盎然,坡石用斧劈皴,再以焦墨、破笔点苔,有沉郁清壮之韵。画中屋宇,以界画而成,表现了画家怀有丰富的绘画技巧。宋马远《踏歌图》绢本淡设色纵191.8厘米横11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马远与同时的夏圭,号称“马夏”。此画主体内容是田埂上一群老少农民作欢笑踏歌状,用笔自然舒展,与画面气氛搭配一致。远处,高峰对立,宫殿隐现。从对自然物的处理方法看,是典型的马派“一角山”的特点。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全幅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细如弦丝的瀑布一泻千尺,溪声在山谷间回乱荡,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画幅右角树阴有“范宽”二字款。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宋郭熙《早春图》宋 郭熙《早春图》– 此图绘初春瑞雪消融,大地苏醒,草木发枝,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主要景物集中於中轴线上,近景大石与高大的松树,衔接中景S形山石,隔着云雾,再起二峰,主峰居中,下临深渊,溪涧从谷间潺潺流下,笔墨清润,构图综合高远、深远、平远法,呈现了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理想山氧目非水。明沈周《庐山高图》画中山石林木浑朴雄健打振盐想鸡马出,几无空处,山石融合了王蒙的解索皴与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法,先以淡墨层层皴染,再施以浓墨逐层醒破。笔法稳健细谨,不恣意逞任,用墨浓淡相间,於满幅布局中有疏朗之感,故觉实中有虚。而画悬泉百丈直泻冲下,涧水轻柔,云光山色极为精采。台北故宫藏。唐寅《落霞孤鹜图》此图环是唐寅的代表作之一。写峻岭、高妈即甚妈抗群日难经柳、水榭、江岸、霞光负州阻空号张于常席排指,虚实相映,遂成妙制。作者以宋人法画垂柳,错落有致,画山石则湿笔长皴,勾斫相间,变化多趣。全图景物处置洗练洒脱,墨色和悦润泽。唐寅 山水 欣赏 —“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唐寅性格狂放不羁,在绘画中则独树一帜,自成一路,行笔秀润缜密,具潇洒清逸的韵度。自题七绝:“钱塘景物似围屏,路寄山崖屋寄汀。杨柳坡平人马歇,鸬鹚船过水风势联诗也院刚蛋路腥”。宋 夏圭《雪堂客话图》— 此图画的是江封演挥州南雪景。构图采用“一角”的形式,笔法苍劲浑厚,画山石用小斧劈皴和短线条秃笔直皴,从而使得画面方硬奇峭、水喜电层推墨苍润的效果。绢本,设色。宋 夏圭《西湖柳艇图》— 画践艺面柳堤回环,可以红香混述并西上鸡看到三层。但其疏密、远近、直曲和穿插、点景的木桥、屋宇、小船等,相互配合得丰富、生动而有变化。天空用淡墨染出浮动的别势永弱每缺看水白云,与烟雾迷朦中的远方树林相接,加强了气候议有预材绍还水属阳凯特征。画柳枝的笔法劲健,密而不乱,节奏感甚强,颇得真实之美。黄公望《溪山图》真迹 —《溪山图》却是一件保存相当完整的佳构,1347年作。画面山峦起伏,山与水多用干枯的淡墨轻松画出,长长的披麻皴使山体显得疏朗灵秀;树木则是运用浓浓淡淡的墨笔,勾勾点点,画得生动活脱,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元 黄公望《丹崖玉树图》— 此图层岩叠翠,高松小舍。山上云雾迷朦缥缈,殿阁半露。山下小桥横卧,林木葱茏,一人策杖寻幽。用笔筒劲洗炼,笔法苍秀,设色淡雅。构图上较繁密,山头多置矶石,敷以浅绛色彩,正如清吴修所说:“赭色微黄画里春,墨青墨绿染精神。”此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元 王蒙《葛稚川移居图》— 此图画葛洪携子侄徙家于罗浮山炼丹的故事。画面仅左角空出一小块水面外,其余各处都布满了山石树木,使景致显得格外丰茂华滋,是王蒙典型的重山叠嶂式。画面山岩重重,树木茂密,加上回环的流泉,曲折的山径,营造出一个幽深宁静、远离尘世的境地。北京故宫藏。明 文徵明《茶事图》立轴 — 文徵明绘画技艺全面,山水、人物、花卉、兰竹兼能,尤以山水著称,与沈周一同奠定了吴门派的基调。他的山水画多描写江南园林景物和文人的生活环境,景致平和恬静,笔墨清秀含蓄,注重抒情味和书卷气,体现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情操和审美爱好明 仇英《枫溪垂钓图》— 此幅绘深秋辽阔的山川郊野的壮丽景色,楼阁隐现于山间的丛林和流动的云雾中,层峦叠嶂,红枫映掩的溪江上,着素色朝服的士大夫在轻舟上静坐垂钓。画面高嶂巨壁,丘壑深远,笔墨健劲纯熟,设色古朴,采取传统皴、擦、点、染相结合,气势雄阔,景致迷人,予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唐寅《春山伴侣图》— 此图绘春山吐翠、流泉飞溅的山谷内,两位文士盘坐于临溪的矶石上寻幽晤谈的情景。图中高岭回耸,枯树新枝,绽发嫩芽,透露出春的消息。谷口悬泉如练,汇入溪流,跳珠溅出,冷冷有声。环境清雅出尘。两位士人的侃侃而谈,平添了些许诗情画意。上海博物馆藏。米芾《春山瑞松图》 — 图中描绘云雾掩映的山林景色,白云满谷,远山耸立云端,近处古松数株隐显于雾气中。山石树木的造型秀雅温和,松树姿态婉然,山石以“米点皴法”,青翠柔丽,使景物开阔、平静而凄迷,显示出春日润湿而有生趣的意境。此幅不能确证为米芾所作,有可能为宋人仿作。董其昌《葑泾访古图》— 此作仿董北苑笔意,图中山壑重峦,古树高拔,苍苍莽莽,小桥溪水,村落人家,境界高逸。画坡石或用披麻皴,或用折带皴,淡墨枯笔,干湿皴擦,整幅画面有墨色苍润之感。台北故宫藏。明 董其昌《林和靖诗意图》— 此幅是董其昌根据北宋诗人林和靖的诗意而创作的。诗为:“山水未深鱼鸟少,此生还拟重移居。只应三竺溪流上,独木为桥小结庐。”此图又名《三竺溪流图》。作品构图以深远兼平远法,画面设色以浅绛青绿为主调,温润淡冶,表现出画家在设色山水画中所追求的平淡天真之意。明 吴伟《渔乐图》— 图绘湖山相接渔艇栖泊的港湾,布景简略,近处几块嶙峋山石,数株偃蹇老树,三五泊岸渔船,远处是溟蒙的峰岭,布局丰富多变,S形的构图,使近、中、远三景显得曲折起伏又虚实相生,诸景既相互系连,又不显迫塞,富有层次感和深远感。整体境界开阔,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渔港之美。清 髡残《云房舞鹤图》— 相传云房寺曾是仙人出没的地方。此图作于借云关中,时顺治十七年八月一日。画面上溪水淙淙,松涛歌啸,白云飘飘,仙鹤飞舞,一隐士结茅于此,追寻仙人遗风,“凭栏无限兴,传语去寻君。”不是仙中境界,也是人间胜地。构图严谨,笔墨沉着浑厚,特别是湿笔皴擦更添无限幽深。王原祁《卢鸿草堂十志图(之一)》— 此图借《草堂十志图》之名,以泼墨设色而成,运以诸家笔意。卢鸿为唐代隐士、文人,擅书法、绘画,曾作《草堂十志图》描写其隐居之处的山林景物。王原祁的《卢鸿草堂十志图》以唐宋各家笔意拟之,图中峰峦浑厚,林木苍厚,笔墨细密严实,松秀浑然,柔中带刚。清 钱杜《虞山草堂步月诗意图》— 此图以大密大疏之反差为特色。层层茂林,以精细的点法为之,卷云般的山石,以密集而具装饰趣味的解索皴写成,与空旷的天地及白墙形成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强烈对比。画法融王蒙之繁密与文徵明之细腻为一体。



赏析《万壑松风图》

        女儿很喜欢李唐的《万壑松风图》。为此,我专程前往向王老师请教此画由来和鉴赏常识。王老师的观点独到又富有洞察力,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万壑松风图》是宋代画家李唐所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山水画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面山峰高峙,山石巉岩,峭壁悬崖间有飞瀑鸣泉,山腰间白云缭绕清岚浮动。深山中幽僻的崖谷间,奔跃的泉水和郁茂的松林,衬托山峰高峙,山石危岩。其在构图上,大胆裁剪、提炼,整体看来空间立体感强,层次分明。双峰交错,堂堂正正,厚重而拙实,给人以浑厚大气之感,表现为“万壑松风”之境。《万壑松风图》为简括画的表现开了先河,对南宋初期的山水画具有开派作用。其与郭熙《早春图》、范宽《溪山行旅图》,合称为“宋画之三大精品”。《万壑松风图》其上山峰高峙,山石巉岩,峭壁悬崖间有飞瀑鸣泉,山腰间白云缭绕清岚浮动。从山麓至山巅,松林高密,郁郁葱葱。左方中景各有瀑布一线垂下,几折而下,转成一滩溪涧,涧水穿石而过。山脚下乱石珠连,水流奔涌,大自然雄壮之气扑面而来。另外,主峰旁边的远山上,题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李唐是一个爱国主义画家,在他心中奔跃着爱国的热血,在他思想中,想的是复国大计,他的情绪是刚猛的,所以,出现在他笔下的是刚性的线条,急促的顿挫,猛烈的大斧劈皴,而不是柔弱的清淡的萎靡的线条。《万壑松风图》在构图上,大胆裁剪、提炼,采取远景山水和突出山水局部的构图方法,突出主峰,以造成迫在眉睫的视觉感受。画中主峰布置于画幅中央,左右伴随着高低错落的云峰。正应了画论“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赴”。这样则表现为作品空间立体感强,层次分明。《万壑松风图》整幅的用墨浓黑深沉,具有北宋人“黝黑如椎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又施以淡墨罩染,使整个山体的景色和谐统一。树叶用大块深浓色渍染、又以淡墨冲之显得浓密苍郁。其中每个石块之间的墨色都有细微的过渡性变化,从而形成若有若无的立体感,所以染色的时候花青赭石分染,墨色罩染,最后用石青或者石绿薄薄地罩一层,体现山石铁青色的质感。《万壑松风图》采用的是山石皴法,它是李唐融合了李成、范宽、郭熙诸家技巧,用多种皴法表现不同的石质,如主峰,多用长钉皴、刮铁皴;在交叠的两主峰中,画家又将两者作不同处理:近山山石结构作斜势,皴法清晰,明显可见小斧劈的笔迹;远山结构作直立式,皴法横置且多平行之势,无论其外轮廓还是皴笔都较前山模糊,从而拉开两山的空间距离。双峰交错,堂堂正正,厚重而拙实,给人以浑厚大气之感。为表现“万壑松风”之境,画家不仅刻意设置了中间一片苍劲松林,画面的其他位置也置以各种长松,与主体松林产生呼应。所不同的是,此二片松树形态更多摇之美,在处理上画家主要通过松叶的外表的参差来求其节奏之美。         王老师还有一些独到见解,如,此画的松针为不常见诸于画的马尾松,特点是不同于其他画家的五针松,一根松叶茎上分布着长长的松针,一簇一簇的椭圆状让人感觉厚重古朴之意。此画既有左中处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高远,又有左下角细细钩画的溪流潺潺,右中的瀑布已成几条白炼,隐约穿插在高山之间,奔流不息的水流与稳重结实的山体交融一体又动静结合充满活力。在王老师的引导下,且通过三幅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山水一并欣赏得知,当时宋朝时期风水盛行,画面中的水流布局时多从向西落下最终向东方奔去,(由于东、西方地理位置不同,中国古人所指的东南西北正好与现在我们所指的东南西北相反)王老师的解读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此画中近景的松树枝干,宋代画家忠于写实、认真观察的习惯可见一斑,比如松树近大远小,近处的松树干时而光线从林中照下,时而从溪石处反光,画面最下方一块长方形的岩石被光线照亮,与苍劲有力的远山形成呼应,此画与西方的光影、透视等方法已经有异曲同工之妙。         今日还请王老简单的介绍了元代文人画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作品。三日观展,收获满满。虽然全是仿品,但对一些古代书画作品有所学习了解,提高了个人眼界,为今后学习方法和方向又有所借鉴。        想来也是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从莫奈开始,引出浮世绘,再到马远,回到宋画,其中历史、人文、哲学交织呈现,整个学习之旅让人精神愉悦、乐趣无穷。


46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