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联觉未知

李克富||“通感”就是“联觉”

一.通感与联觉

通感是一种修辞手法。是指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也被称为“移觉”。

象征主义文学强调通感和联觉

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如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是可以互通的,这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的融合。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岭上奏着的名曲。”

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联觉是一种感觉现象。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联觉在生活中非常普遍。比如冰箱是白色的,会产生清凉地感觉。联欢会现场用红、橙、黄等暖色调装饰,会产生热烈的感觉。听到节奏鲜明的音乐会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动。有时,在有些人身上产生的联觉在别人身上不存在的。如一个人看到红色就觉得酸,这种联觉非常特殊,别人就感觉不到,而且当孩子长大之后,他这种联觉也就消失了。

通感,更多的是一种思维。当人们在使用通感时,不可避免地会用到联想,会有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它有可能是一种形象思维或者发散思维,或者是创造性思维。而联觉是一种感觉现象。而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所以,两者只是似,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通感是建立在联觉的基础上的。

[if !supportLists]二.[endif]如何看待这句话:

“如果您对联觉这一心理现象缺乏认知,当有人告诉您说她不但可以听到仿祥销声音,还可以看到声音的颜色、尝到声音的味道时,您一定觉得她宴丛疯了,但是心理学家肯定地告诉您:这是真的!”

当我们听到自备游己从来没有了解、经历的事情时,我们绝不能一口否定,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我们未知的领域有太多;对此,我们要有敬畏和好奇心,要有探究的欲望。人是需要好奇心和探究能力的,如此,才能使自己的生命保有活力,才能“为有源头活水来”。知道得越多,就越能明白,自己未知的东西就越多,人们需要这种觉察能力——知道自己不知道。

所以,我们需要这样的态度——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要象孔子那样,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这样,对未知心存敬畏,是谦卑豁达有弹性,给自己留余地,保有好奇探究的目光,永远有活力,是灵动活泼的生存方式,它可以使人成为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木乃伊。

46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