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1读《意大利读画记》:作家画家&文化遗产保护者眼中的文明

冯骥才先生的作品看得不多,但印象深刻,就说那《俗世奇人》吧,寥寥数笔,百态毕现,篇幅不长,万象丛生,真真是像极了津味儿的单口儿。然而这本《意大利读画记》却是全然不同的风格。

说实话,最先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封面儿。墨绿色的底儿,柔和中透着些许神秘,中上部镶嵌着拉斐尔的《椅中圣母》的局部小图,温馨美好。

其次我很好奇,一个作家会从哪个角度去看画儿,又会跟读者怎样去聊画儿。

读过之后,我发现所谓“意大利读画记”读的不仅是画,还有雕塑、建筑等各种艺术,更有意大利的一座座古城。

波提切利天使报喜图

跟着作家的脚步,我走过一座座富有鲜明个性的古城,进了一个个博物馆、美术馆、教堂,赏了一件件文艺复兴期间的艺术珍品,认识了一位位伟大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

整部作品谈及艺术自身的文字并不多,更多念纳缓的是这样的文字:

冯先生在书中反复强调:

他眼中的意大利人是懂得敬畏历史,珍惜历史的。何谓“敬畏”?如何“珍惜”?书中有这样一处细节深深打动了我,使我震撼:

敬畏就是尊重,珍惜就是守护。一座城的文明是世世代代累积传承下来的,一旦被破坏,将不可逆转,一个民族的文化更是如此。

因民族文化被破坏而感到愤怒和痛心,很多作品都有过强烈的表达,那表现的是一个作家应有的社会良知。但同为作家,冯骥才在本书中的表达则更为理智,意识更为紧迫,理念更为清晰。这是与他的津味小说不同的地方。

我深感困惑,一个作家,一个画家为什么对文化遗产保护会有如此强烈情怀?

翻看了一些资料,我才知道冯骥才除了作家和画家,还有一个文化遗产保护者的身份。

这话得从20多年前说起,那时国内频频出现“十块钱给你凿下一个佛头”的事件,这场景深深地刺茄裂痛了冯骥才,自此一名登堂入室的画家,便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祖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事业中。

冯骥才在他的画展最火爆的时期,毅然地选择了卖画,只为筹集资金保护文化遗产:贺知章的祠堂得以重修,周庄的“迷楼”古朴依旧……

在保护文化遗产的道路上,冯骥才风尘仆仆,不知疲倦:赶在天津城市改造之际修建老城博物馆,奔赴敦煌朝圣一般写就《人类的敦煌》,汶川大地震之时抢救羌族文化遗产……

知道了这些,一切就都不难理解了:来到意大利的冯骥才,看到异域古城的保护,看到国外艺术珍品的修复,自然就会联想到国内的现状,就会去思考两者的差异,去探寻更好的途径。而这种真诚,这种责任担当也同样会引起读者深深的共鸣。

附录:《意大利读画记》的大致路线

第一站:威尼斯

马可波罗故居、贡多拉船

乔尔乔内《暴风雨》、卡列拉《少女像》、韦罗内塞世界最大的油画

第二站:维罗纳

香草广场附近卡佩罗路上的朱丽叶故居、阿迪杰河边的朱丽叶之墓;古堡美术馆(建筑师斯卡帕)

第三站:博洛尼亚

圣路加教堂—《圣母与圣婴》、博洛尼亚美术博物馆—乔托的祭坛画、博洛尼亚大学(世界最早的大学)

第四站:乌尔比诺

拉斐尔故居、公爵宫、马尔凯国家博物馆—《完美城市》

第五站:佛罗伦萨

1.乌菲齐美术馆—乔托《万圣圣母像》、弗朗切斯卡《乌尔比诺公爵双仔模联像》、乌切洛《圣罗马诺之战》、利皮《圣母子与天使》、波提切利《维纳斯之诞生》《春》、达芬奇《天使报喜》、拉斐尔《金雀翅圣母》、提香《乌尔比诺的维纳斯》、泥泞天使

2.皮蒂宫—《椅中圣母》

3.学院博物馆—米开朗基罗《大卫》

4.与阿诺河平行的几条古街—花纸

第六站:托斯卡纳

阿雷佐—弗朗切斯卡《真十字架传奇》、瓦萨里设计建造的券廊

第七站:热那亚

哥伦布的小屋、新街博物馆(红宫、白宫、图尔西宫—帕格尼尼的小提琴)

第八站:米兰

布雷拉美术博物馆—曼特尼亚《圣殇》、海耶兹《吻》

玛丽亚修道院—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

米兰大教堂—马克 达阿格里特《巴多罗买》

15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