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与保罗

凡高:是一位热爱生活和艺术的画家,视绘画如宗教,以全部的生命投入艺术创作中力图用色彩来揭示精神,用笔触来表达情感的冲动,强烈的色

表现个人感受和内在激情,运用清晰的点,旋转运动的线状笔触,令拿川导取温花位夸张变形的形象创作.

高更:厌倦欧洲文直渐粉至干达真买明和工业化的社会,对传统艺术的优美典雅也反感,他究耐即混获向往原始和自然的生活,寻找一种单纯率真的画风,创造出既有原始神秘意

味又有象征意义的艺术.追求个人主观愿望和追求.

保罗高更水果静物

怎样解读毕加索的 葡萄与小提琴?

如果没有毕加索,现代艺术根本就不会是这个样子……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一位图画教师的儿子,由于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他自小就显露出绘画天分,在巴塞罗那艺术学校中颇有神童之风。19岁时他来到巴黎,在那里他通常画一些以乞丐、流浪者、江湖艺术和马戏艺人等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都为表现主义者所喜爱。但是他显然没有得到满足,于是开始研究原始艺术。毕加索从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保罗·高更(Pual Gauguin,1848-1903)的作品中学到怎样用几个简单的要素去构成一张面孔或一个物体的图像。但这跟较早的艺术家使用的简化视觉印象的册旅方法有些不同(较早的艺术家是把自然的形状简化为平面图案,这种平面图案给人以平面感,缺乏立体感)。“有没有办法既能避免这种平面性,又能使简单物体的图画不失去立体感和深度感?”正是这个问题引导着毕加索返回保罗·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的作品。塞尚曾在给一位青年画家的信中劝告他:“要以球形、圆锥和圆柱的观点去观察自然。”他的意思大概是:在组成图画时,应该永远不忘那些基本实体形状。但是毕加索和他的朋友们却决定遵循这个劝告的字面意思,不再宣称按照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样子去表现它们。那是难以捉摸的东西,追求它没有用处。他们不想把一个转瞬飞逝的假想印象固定在画布上。把他们的主题画面组织得尽可能地有立体感,他们的理想目标是构成某物而不是描摹某物。

我们拿一把小提琴来打比方,它出现在我们的心灵之眼里形象,跟我们的肉眼看见的小提琴不同。我们能够同时想起它的各个方面。某些方面非常明显突出,以致我们觉得能够触摸它们;另一些方面我们会感到 葡萄与小提琴(图1)有些模糊。 然而这奇怪的混杂形象却是任何一张相片或任何一幅精细的绘画所能相比的,它更加接近于我们心中“真实的”小提琴。“小提琴与葡萄”(图1)这幅静物画类的作品,就是在这个推理过程引导下创作的。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重返埃及人的原则①,凳简亦即从最能表现物体独特形式的角度去画它。小提琴的涡卷形头和一个弦轴是从侧面看,正是我们想起一把小提琴时它们浮现在我们尖脑中的样子。但是州粗凳,音孔却是从前面看去的样子——从侧面就看不见音孔。提琴边缘的弧线已大大地加以夸张,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在想到把手沿着这样一件乐器的边缘擦过去有何感受时,很容易对那些弧线的陡度估计过分。弓形和弦在空中飞扬;弦甚至出现了两次,一次正面观,一次接近涡卷形音孔。尽管表面上这是一些互不连接的混杂形状——还不止我刚才指出的那些——这幅画看起来却不混乱。这是因为艺术家在画中所使用的各个组成部分多少还是统一的,所以呈现出一个协调一致的整体外形,可以跟美洲图腾之类原始艺术作品相比。

当然,用这种方法去组成一个物体的形象有一个缺点,立体主义②的创始人对于这一点很清楚。这种方法只能用于多少还是熟悉的形状,看这幅画的人必须知道小提琴的样子才能把画中的各个片断联系起来。就是由于这个缘故,立体主义画家通常总是选用熟悉的母题,如吉他、瓶子、水果盘、偶尔还有人物。对于这些,我们能毫不费事地在画中找出头绪,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非人人都喜欢这种游戏,也没有理由要求大家都喜欢,然而却有充分理由要求他们不要误解艺术家的意图。在艺术家看来人们知道一把小提琴是什么样子,人们来到他的画前面来不是想了解这种基本常识。艺术家是请他们跟他共同进行这一复杂的游戏,用画布上的几块平面片断在心目中构成一把可感可即的小提琴的实体形象。

亚威农的少女(图2)作为立体主义的创始人, 毕加索是以“亚威农的少女”(图2)一画完全颠覆了过去具象写实的传统手法,成为立体主义的先声的。亚威农(AVIGNON)是巴塞罗那一条妓女街的名称,这幅画就是他根据那一段生活的积累酝酿而作成的。所以有人说,巴塞罗那的妓院是毕加索学美术的第一个课堂。

7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