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诗派的没落

象征诗派的没落

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发展过程中,象征诗派是第一个发展阶段。五好历四时期,《新青年》、《少年中国》等报刊就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作过译介和评论,周无等人在其影响下还作过写作尝试。1925年李金发《微雨》出版,标志象征主义诗歌在中国诞生。随后,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胡也族档频等也进行象征诗歌的创作,从而形成了象征诗派。

为什么在二十年代中期会形成象征派诗潮呢?首先,五四落潮后,整个社会氛围阴郁沉闷,从而给青年走向内心,抒发个人伤感提供了契机;其次,在诗歌内部发展要求上,也是对初期新诗幼稚、直露的反拨。二十年代中期新诗已由新旧之争转为美丑之争,象征派的兴起,有其内在的合理之处。应当说,象征诗派给新诗艺术带来巨大想象力,使新诗由初期的“儿歌”跃入纯诗的境界。李金发的诗,一般不直接描写生活,也不直吐胸怀,而是把内心感受通过象征性的形象或暗示表现出来,常常采用“远取譬”的手法,使想象拉开距离,在非关联的事物之中找出关联。如“我的灵魂是荒野的钟声”(《我的》),写灵魂的孤寂与痛苦;“生命如你眼瞳般清彻”(《你爱日光》)与青春的朝气。这确能使人想象的空间扩大,增强了读者的主动性。但也恰恰由于这点,又造成了读者理解的障碍。如《题自写象》一诗,空间太大,难以串连。另外,“远取譬”如不能很好地选择意象,容易产生审美厌恶,象“我们的生命太枯萎,/如牲口践踏之稻田”(《时之表现》)。正因他用喻怪诞,并追求神秘气氛所以有“诗怪”称号。

其他象征派诗人之作,由于受李金发影响,在诗歌气氛、用兆袜乱词等方面均与他有相似之处。但象征诗派虽在几年之内小成气候,却很快走向衰落。究其原因,一、对中西诗歌都缺乏消化,他们没处理好西方的象征与中国的比兴之间的关系,加之硬搬法国象征诗,在读者间无形中形成沟通障碍;二、语言不仅文白夹杂,而且中西夹杂,破坏了语言风格的一致。这些,实际都是未能处理好中西交融所致。另外,中国社会很快就由二十年代中期的沉闷走向三十年代的高涨,阶级斗争日趋激烈,客观上对带有伤感情调的唯美诗派产生排斥;诗人自身由于受社会的感召,他自觉投入火热的斗争中去,从而改变了文学趣味。这都使得象征诗派难以为继,走向衰落。

现代中国的象征主义诗歌批评

但,象征诗派毕竟对新诗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它的长短之处,均引起了后人的重视,于是,“现代派”的出现,是顺理成章的。

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怎么样

看完前三章,故评价可能有所不准。斟酌很久是给三星还是四星,后来想想,五星若给钱钟书先生,四星给张隆溪先生,那么这本书就真的只能她象长欢有三星了。 优点: 1.引京稳苏香资料详实,非常有利于按图索骥来查找原始资料。 2.虽然在序言中程科视块板聚用展早无武说要结合中国创作实践,进行从文本到文本的比较研究,但是整本书的重心还是在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层面(或许和作者本身的专业出身有关题煤航植紧需?),但书中对各种文艺理论、文学思潮、中外相关文学批评实践的厘清非常详细,脉络清晰,象征主义文学本身即和理包方二村头铁约板论、批评联系紧密,中国接受象征主义也存在着概念混杂不清的情况,故该书对于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层面的清理对于象征主义这一课题非常有价值。 3.视野较为开阔,叙象征主义不忘和其联系紧密的表象主义、未来主义等;分析文学也三房输协素器包能带入绘画、音乐的角度;且这一开阔的角度背后有理论支撑,即19世纪、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和理论本就存在着不同艺术门类相互渗透,不沿眼坐算英封尼扬同文学思潮共时发展的特征;中国在接受象征主义的时候更存在不同文学思潮和文艺理论共时进入的情况。这一开阔视野同样有助于我们更好把握象征考氢管观抗主义的内涵和中国接受西属象征主义的特点。 4.作者在文学史、文学理喜线都乐飞证液缩注列力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扎实,分析不存在错误,文学研究的各个层面均有一定的分析。总的来说,这本书功底非常扎实,对象征主义和中国对其接受情况的描述和分析都有做到相当的程度。对于想快速、准确地把握象征主义和中国接受的全貌的读者来说,是本很好的书。 缺点: 1.我非常期待的象征主义和中国诗学的理论对接层面的分析让我大大探领伯令结府鸡叶包二谈失望了。这本该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领域,虽然中西诗学(姑且认为中国有“诗学”吧)分属两个很不相同的系统(也姑年由集练事上发植卫青抓且认为中国古代文批有体系吧),但就现代派诗人的创作实践中明显体现的中国传统诗歌因素来看,对这一领域的探索有很大的城比完胜握步给弱实际意义。这种实际意义作者在序言中承认过,但却棉也许这一课题太过困难,作者并没有给出满意的答案。 这一领域属于比较诗学的范畴着支督点沿,比较诗学也是比较文学中一大方向,我若要在这一方面有更多的理解,首先需要对西方文论史、中国文批史都有相当的了解;再此之上可以读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提升自己的眼光。 2.正如我在优点的第4点说的,这本书基础知识非常扎实,以及第1点说的”材料详实“,由此可以想到的是,作者超量度法据板修斤胞解要在分析问题特别是汽迅静理论问题的时候眼光不够犀利,思考不够深刻,对概念的把握仍停留在条框较多的”认识“层面,而没有达到摆脱条框,把握概念深层逻辑的”悟“的层面;虽然我们在本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在各概念之间建立相当的联系,但这些联系仍然流于逻辑推导(推导的依据是某个概念的某个特征和另一概念某一特征的对应)层面,而没有从更深的层面把握它们的本质联系。而另一方面,对于某些概念的特征总结有嫌片面和绝对,比如对于法国象征主义,作者认为其核心概念是其“超验本体论”,叙述这一超验本体的时候作者指出这一思维模式的基督教神学渊源,却没有讲清楚象征主义和基督教神学之间的暧昧、微妙关系,而这一关系恰恰能解释为何象征主义会引导出后来各种现代思潮。由此一例即可看出作者在基督教神学方面了解不够深入。另一例是作者在分析象征主义和中国传统诗学的联系时,特意强调严羽所谓”不落言筌“的说法和象征主义强调所谓“暗示性”的暗合(51-52页),可是严羽这一说法重在否定文字而强调形而上学的哲理(禅意),象征主义却是自波德莱尔始就极度重视“语言”本身不同于日常交际功能的文学特性,两者在这一关键问题上就分道扬镳,这实际上关涉到一个常被讨论的“禅”和“诗”的关系问题,钱钟书先生在其《谈艺录》中就明确说过“若诗自是文学之妙,非言无以寓言外之意;水月镜花,固可见而不可捉,然必有此水而后月可印潭,有此镜而后花能印影”。 以此两例可见作者在下足了文献整理和基本概念认识的功夫后,还欠缺对概念(尤其是文艺理论概念)的深入和细致把握。也正因为这一不足,才导致行文稍嫌冗长,若能对概念内涵有深刻、精准的把握,叙述自然就会精炼许多。 作为读者,我的感受总结起来就一句话:知识增长居多,洞见启发太少。 小小本科学生,在这里妄论北大教授,实在是惭愧了。只不过看到了些不足,不说不快;可能这些不足反而是我自己基础知识不扎实理解有误,希望得到指正。

24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