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未娶的大师,却一代因一幅画被法国艺术圈“封杀”!

他著名的有《波依特的四个女儿》、《卡罗勒斯·杜兰肖像》、《少女与玫瑰》、《亨利·怀特夫人》和《维克三姐妹》等。

因为他是美国人的后裔,所以他的名字被写入美国绘画史上。

但他又是常居伦敦,是英国皇家水彩画家协会的会员、皇家苏格兰美术院院士,因而在英国水彩画史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萨金特自画像

萨金特40幅精品

约翰·辛格·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1856—1925),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肖像画家。

他一生热衷于绘画艺术事业,终身未娶,无视世俗的浮荣,一心一意沿着自己的艺术道路前进。

萨金特一生创作了大约900幅油画、2000多幅水彩画和无数的炭笔素描,其中400多幅肖像画,另说600百到700百件,几乎无一雷同。

萨金特的一生主要是在欧洲活动。

他获得无数的荣誉,其中包括剑桥、牛津、耶鲁等各大学的荣誉学位。事实上,除了上述之外的荣誉皆被他婉拒,如1907年的骑士封号和1918年的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长一职等。

萨金特1856年1月12日出生于佛罗伦萨。

他的父亲是美国费城的著名医生,母亲是费城一家富有的皮革商的女儿,是个水彩画家,早年在欧洲旅游使她爱上了意大利。

婚后劝其丈夫放弃在美国的行医职业,与她一起泛游欧洲各地,过一种居无定所的自由生活。萨金特就是在旅居佛罗伦萨时诞生的。

得益于母亲的熏陶,萨金特自幼喜爱绘画,他14岁时进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学习。

1874年,萨金特考入法国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绘画。

萨金特结识了法国艺术家保罗·塞萨尔·埃勒,在埃勒的引见下,萨金特见到了艺术大师埃德加·德加、克劳德·莫奈、詹姆斯·阿伯特·麦克尼尔·惠斯勒等人。

他早期作品主要受印象主义风格的影响,后来又学习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的风格,萨金特后来的肖像画受到委拉斯贵支和哈尔斯绘画的很大影响。

在萨金特的肖像画中,许多地方可以看到用较稀的颜料所画出的长笔触。萨金特的画像,颜色和光线的处理非常微妙。

约翰·辛格·萨金特 :康乃馨、百合与玫瑰花  

1885年 布面油画

画作《康乃馨、百合与玫瑰花》是画家萨金特创作于1885年的一幅油画。

现由伦敦泰德画廊收藏。这幅油画是他精心制作的传世经典作品,描绘了孩子在花丛中点灯笼的情景。

画最具有魅力的是画面千变万化的丰富色彩,令人赏心悦目,虽然重视色彩的表现,但花的形状历历可见,丰富的色彩和花的芬芳融为一体。

画描绘了两个身着白衣的小孩正在白天照亮纸灯,他们在花园里散落着粉红色的玫瑰花,黄色的康乃馨和高大的白百合在他们身后。

这幅画以绿色叶子为主,没有水平线或其他水平线给人以深度感。

画的两个主题是插画家弗雷德里克·巴纳德的女儿—萨金特的朋友。多莉,已经11岁了,波莉,已经7岁了。

他们被选为金发,取代了萨金特的原始模型,弗朗西斯戴维斯小米的5岁女儿,黑发凯瑟琳。

这个标题来源于约瑟夫·马辛吉的一首流行歌曲“叶牧人告诉我”。

这是一个三人男声的牧歌乐队,提到了弗洛拉穿着“头戴花环,头戴花环,康乃馨,百合,百合,玫瑰“。

我们看到,在如诗的斗搜孙画面里伫立着两个天使般的小女孩。

她们带着天真的梦想正小心翼翼地把灯笼挂在花枝上,灯笼为鲜花抹上一层温暖的光芒,于是,娇艳的花朵变得沉默而高贵,柔和而纯美。

烛火柔软的光芒也漏慎为两个孩子笼上一层温暖的光芒,映衬出女孩活泼健康的脸庞。

此刻,人与自然圆融无间地在这个生生不息的生命空间中交流了。

当我们站在孩子们的身后,注视着她们的天真时,我们能感觉到自然与天性、心灵与纯洁、人与天地,原来是如此的和谐一体。

萨金特在彩色摄影发明之前,就发现了傍晚时分光线的神奇魔力。

在暮色时分,天光渐暗,草地被郁郁的蓝色笼罩着,日式灯笼散发出暖红的光芒。

在自然光空链和人造光的光线比达到平衡之时,花草和女孩沐浴在这种魔力的光线中,一半冷,一半暖,微妙的均衡。

这种对色彩的运用有明显的印象派风格。

画家萨金特并非印象派成员,但他非常善于用光线表现颜色多层次的内涵,作品总有一种妙不可言的诗意。

萨金特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活跃在欧美两地的优秀人像画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水彩画大师。

他的水彩画肖像充分显示了他的才华,色调明亮,用笔高度洗练,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在面部表情上清晰可见。

他所画的人像生动逼真,对于光与形的处理,也非一般画家所能及。他遵从美的需求,永远保持着技法的新鲜,引人入胜。

一直以来,作为活跃于欧美的著名肖像画家,萨金特以丰富的常识和教养,出入于上层社会,为名流贵妇们画了许多精美的肖像画,宛如旋转于艺术舞池中的华尔兹舞者。

他那传神的造型、漂亮的色彩、娴熟的笔法和华丽的画风为他带来了滚滚财源和巨大的声望。

但天有不测风云,1884年,萨金特的肖像画《X夫人》在法国遭到强烈的抨击,一怒之下,他离开了巴黎,定居伦敦。

在伦敦的乡村里,他研究了莫奈一系列干草堆绘画。

受到莫奈启发,他实验出一种新的着色与描绘光的技法,他在英国乡村的繁茂绿意中专注表达光线与色彩,重新唤起对水彩画的兴趣。

后来他曾为波士顿公共图书馆作壁画。

萨金特的肖像画《X夫人》

萨金特也是位极其严肃的艺术家。

他强调画家要始终保持敏锐的观察力,要在画面处理上大胆舍去一切不必要的东西。同时,萨金特也对自己的作品常感不满。

特别是晚年时,尽管他的艺术倍受赞赏,他却并不在意,仍然反复探求。

1924年,萨金特在纽约举办个展时,他甚至都不愿去多看一眼。1925年4月15日,就在船只开往波士顿的前三天,萨金特在睡梦中因心脏病发作在伦敦去世,享年六十九岁。

求1

肖像画家哈尔斯 在为当时的荷兰人留下他们生动的形象方面, 荷兰绘画三大师中最年360问答长的哈尔斯(Frans Hals,约/1585–1666)取得了重大成就。 他在哈莱姆城度过了一生,专门从事深受荷兰人欢迎的肖像画创作。 《微笑的酒徒》 (1628审义音之洋沉也搞岩朝–1630) 哈尔斯喜欢春高问采号担生动活泼的效果,力求在动态中自然地展示人物的特征, 操父捕捉他们瞬间的神态,为此他运用了在当时极其大胆奔放的笔法, 即迅速有力摆上画面的笔触塑造出一个个如生的形象。章但日末玉掌现陈政现《 吉卜赛女郎》(约1感请若伤病案想化628)是他的画法和风格的鲜明例证。 与文艺复兴盛行的庄重的肖像画不同, 他选取富于表现力的刹那间嬉笑神情来描绘,速写式的轻快笔造春阿波苏触, 活灵活现地点染出一位性格爽朗、欢快俏皮的吉卜赛女人形象, 观众仿佛能听到她的笑声。他自由的画法, 可以与二多年后的印象主义者相比美。 群远误考料亲清核像画在荷兰特别流行, 哈尔斯在确立这种肖像画样式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民团是荷兰的一种武装力量, 各个城市的民团往往请画家描绘成员集体的形象。 哈尔斯为哈莱姆城民团画过三幅群像画,《圣乔治民团的宴会》( 1616)是其中的第一幅。在这件歌颂性作品中, 人物组合得较为自然,随意而又不乏庄重,体现出他们集体的风貌。 哈尔斯运用深重的黑色和明亮的白色来增加画面的力度, 使作品显得相当明快。 2、伦勃朗 与专精肖像画的哈尔斯不同, 也与众多局限在其一狭窄范围内的荷卷雨过之质见花清兰画家不同,伦勃朗(Van Rijn RembrandtHarmense,1609–69) 在各类绘画体裁上都有惊人的贡献,从创作的广度和深度来看, 他是当之无愧的最伟大的荷兰画家。 伦勃朗在故乡莱顿城度过最初的艺术生涯,通过老师拉斯特曼, 他认识了意大利美术,而卡拉瓦乔的明暗对照法, 则大大有助于他找到自己独特的造型语言。 《浪子回头》 1669 《耶稣治愈病人》 1648-1650 17世纪30年走代,他移居荷兰最重要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后, 绘制了群像画《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16奏表处会脚育件消厚32)。画面上, 一群人正听着这位本名皮特松的著名解剖学家讲课, 明亮的光线落在杜普教授的面孔景证序具免核信和双手上, 也落在每个人物的面孔和那具尸体上, 而次要的一在至较亮善富秋切则被投人在一片昏暗中。 这种表现手法有力突出了塑造得十分真实生让致料留空动的人物形象, 它源于卡拉瓦乔,但更自然,更具表现力。 这幅画使伦勃朗一举成名,定件源源而来。 1634年他娶了富家女莎士基姬。这一时期, 伦勃朗享受着一位深受欢迎的画家所能获得的快乐和舒适。 《夜巡》(1642) 十年后,不断探索的伦勃朗,创作了另一幅群像画《夜巡》( 1642),把富于戏剧性的历史画因素引人其中, 对荷兰群像画的程式进行了大胆改造。与看得清每个人物面孔的《 圣乔治民团的宴会》和《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不同, 这幅画丝毫没有"照相"的意味, 其中所有人物部从属于集体的一次活动并受艺术效果的支配。 伦勃朗特有的运用光线的手法,在这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成为渲染气氛、创造空间、强调重点、刻画人物、 塑造形体的有力手段。 传说这幅画的新颖雷在止城单都正阿刚所名之处带给他不幸,虽不无夸张, 但此后伦勃朗不再时髦,却是事实。从他后来的创作成果看, 似乎证实着我河逐刚国古代流行的一种观念–诗穷而后工。 摆脱掉成功带来的束缚,伦勃朗转向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专注于营造自己的艺术天地。 在孤独中务画下殖美二必温农质露,伦勃朗以自己和亲友为模特儿, 创作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呀货调接且切良仍降肖像画。 伦勃朗克服掉早期有时难免的浮华气息,不再考虑外在效果, 一心一意捕捉人物的精神气质,挖掘他们内在的美。 正是这种追求更深刻更永恒事物的作法, 使伦勃朗肖像画具有了不朽生命力。 把萨金特笔法潇洒的名媛贵妇肖像摆在他的《自画像》( 约1665)旁边比较一下,就更能让人们体味到这一点。 17世纪的肖像画大零罪并阻前精代练家,各有其动人风采, 但在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方面,却都不如伦勃朗。 ←《自画像》(1660) 注重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特色, 也能够在伦勃朗大量的宗教画上看到。我们知道,在新教徒心目中, 《圣经》是真正的精神之源, 作为新教徒的伦勃朗是个宗教感情深厚的画家, 他反复研读过这本圣书,他的真诚体验和仁爱胸怀, 使他笔下的宗教世界显得格外挚朴、深沉、耐人寻味。 在意大利的众多宗教画中,是找不到《基督在以马件斯》( 1648)、《浪子归家》(约1669)这样的作品的。 体现在他油画作品中的关怀普通人的爱心,也流露在铜版画《 基督救治病人》(约1648–1650)上。 伦勃朗是丢勒之后又一位版画大师,但同丢勒相比, 他的铜版画显得更简括、更灵活。在某种程度上, 它们与他那些极富表现力的素描有共同之处。 这两者也是他艺术遗产中极为珍贵的一部分。 3、风俗画家和维米尔 在意大利那样的国家里,风俗画可以说是不存在的;但在荷兰, 这种描绘日常生活场面的绘画非常受人喜爱, 不少城市都有自己的风俗画家, 其中以德尔夫特城的风俗画家成就最为突出。 尽管风俗画再现了不同的生活场景, 但它最偏爱的题材还是宁静的家庭生活。 霍赫(Pieter de Hooch或Hoogh,1629–1684)生于鹿特丹, 可他最著名的作品却是在德尔夫特创作的。《庭院》(1658) 这幅画,以精确细腻的刻画展示了荷兰妇女的家庭生活。 在整洁的庭院一角,一位母亲拉着孩子走下台阶,与此相反, 过道中站立着另一位背向观众的妇女,这一明一暗、 一动一静的处理, 在生动传达令荷兰人迷恋的和平舒适的生活理想方面发挥了不小作用 。 ←《衣橱》(1663) 特尔鲍赫(Gerard Terborch,1617–81) 也是再现安逸室内生活的能手。特尔鲍赫的最佳作品, 主要是在他定居代芬特尔后绘制的。他特别擅长描绘丝绸等织物, 表现它们特殊的光泽和质感。他以精细的笔法, 津津有味地描绘室内农饰华丽的妇女和陪伴着她们的男子, 为后人留下富裕荷兰人生活一个侧面的写照。 另一些风俗画家,如在法兰德斯安特卫普工作的布鲁威尔( Adrian Brouwer,/1606–1638), 以及哈莱姆的奥斯塔德(Adrian van Ostade,1610–1685), 则把精力放在描绘那些洋溢着豪放、 粗俗的欢乐气息的底层人生活图景上,他们的创作道路, 继承了布吕盖尔在16世纪确立的传统。 伦勃朗的同乡、奥斯塔德的弟子扬·斯丁(Jam Steen,1626–1679)是位创造力极为旺盛的画家。 为了维持生计,他经营了一个小酒店, 这给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扬·斯丁精于叙事, 这个特点不难在他大量表现热闹欢快的民俗场面的绘画中发现。 面对这批荷兰"小名家"的作品, 尽管我们会钦佩他们生动再现生活场景、 如实描绘物质世界的才能和功力,但总不免有种遗憾的感觉: 他们的热情是浅薄的、他们的世界是平庸的。当我们转向维米尔( Jan Velmeer,1632–1675) 描绘同样场面的风俗画时,就会清楚意识到,对一件艺术作品来说, 题材并不怎么重要,关键在于如何表现, 在于从中显示出的格调和境界。 维米尔生活和工作在德尔夫特,在荷兰绘画三大师中, 他是仅次于伦勃朗的人物。维米尔留传下来的作品只有40幅左右, 其中多数都是绘画精品。 维米尔描绘的室内生活场景极其单纯,一两个人物( 往往是年轻妇女)静静呆在整洁的室内, 光线从侧面的窗子透射进来, 将人物笼罩在均匀弥漫的透明空气氛围中。平凡的现实, 仿佛得到净化和升华,一切都显得不同凡响,静态的构图、 简括的造型、明晰的空间、优美的色调、匀净的光线, 组成一个和谐静谣的世界,从中散发出一种超然的、 古希腊艺术般的清新气息。 《画室》 (约1665–1670) 与大多数风俗画家不同,维米尔并不着力描绘情节和讲述故事, 他更关注形式,借助它来创造一种诗的境界。 他的画笔仿佛具有神奇的魔力,画面一经点染, 就焕发出独特的动人光彩,普通的生活变成了形与色的美妙组合。 同伦勃朗一样,维米尔也是用光的大师,但他并不追求戏剧的效果, 而是要用光创造出一个结构明确,条理清晰的天地。 他把一些鲜艳娇嫩的亮色编织在这个天地中, 从而给它添加了儿分妖媚的风致。《倒奶的厨娘》(约1663)、 《称珍珠的妇人》(约1665)、《拿水罐的少妇》( 约1665)、《画室》(约1665–1670)等作品, 都反映了维米尔的特色。 维米尔和伦勃朗,都非专门化的风景画家, 但他们都创作过美妙的风景画。维米尔的《德尔夫特景色》( 约1660)放在任何一位荷兰风景画家的佳作旁边, 决不会显得逊色,在这幅以水平和垂直线构成的作品中, 他以平和的态度传达出这座荷兰城市宁静的美。 4、风景画家 争得自由和独立的荷兰人,热爱他们生活的国土, 喜欢描绘祖国风貌的绘画作品。在这种形势下, 一大批风景画家应运而生,通过他们的努力, 荷兰风景画得到蓬勃发展。像其它体裁的画家一样, 这些画家各有其擅长的领域,每个人往往守住他那受欢迎的题材, 在这个范围内反复挖掘。我们知道, 在17世纪从事理想风景画创作的法国画家和意大利画家, 都是在画室中凭记忆或速写稿绘制风景画的。荷兰的风景画家, 尽管更忠实地表现自然的本来面目,但也是在画室中从事创作的, 真正面对实景写生创作,那是很久以后的事。 戈延(Jan van Goyen,l596–1656) 是第一代风景画家中的佼佼者,他擅长表现江河景色。他的名作《 乡村景色》(约1645),真实地再现了荷兰的自然风貌。 云天占据着大部分画面, 压得很低的视平线把观众与河边景象拉近了,这种构图方式, 成为荷兰风景画中常见的手法。 与戈延同属一代的萨恩列达姆(Pieter Saenredam,l597–1665) 是一位很特殊的画家。 绝大多数风景画家描绘的都是露天的自然景色, 当他们表现建筑物时,往往也是描绘它们的外观。 萨恩列达姆却与此不同,他喜欢表现建筑物内部。 一看他那四壁洁白的《圣巴沃教堂》(1660)等作品, 就会对崇尚简朴的荷兰新教精神有所体味。在这样的环境中, 无法产生意大利那样的美术。萨恩列达姆精于再现建筑空间的才能, 在他一系列描绘教堂内景的作品上得到了充分发挥。 荷兰风景画全盛时期的代表人物,首推勒依斯达尔( Jacobvan Ruisdael,/1629–1682) 和他的学生霍贝玛(Meyndert Hobbema,1638–1709)。 勒依斯达尔生在哈莱姆城,1657年移居阿姆斯特丹,在那里, 他收了一批弟子,其中就包括霍贝玛。 勒依斯达尔描绘的题材较为多样, 在那些运用并不算怎么丰富的色彩描绘的风景画中, 他生动地传达出变化中的自然形态、光线、氛围, 并把主观感受融入客观景物。《哈莱姆风光》(约1670) 以开阔的构图展现出这个城市郊外的景致, 高远的天空上移动着层层云片,阳光从云隙间投射下来, 使地上的景色具有了强烈对比, 整个作品于生动中洋溢着一种戏剧性感觉。 ←《韦克的风车》(1665) 跟著名的老师相比,霍贝玛的绘画显得更加平和。他的代表作《 米德尔哈尼斯林荫道》(1689)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明晰, 构图处理有力地表现出空间的推移,使人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成为运用透视法的典范。 ←《米德尔哈尼斯林荫道》(1689) 5、静物画家 作为独立的绘画品种,静物画是在17世纪才确立和流行起来的。 虽然早在古罗马出现过静物画, 但继承古典传统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 从没把它当作一回事。在这种态度影响之下, 17世纪的许多画家仍然很少从事静物创作,只有荷兰情况不同。 由于热爱家庭生活的荷兰人对与此相关的物品感 兴趣,促使不少荷兰画家投人静物画创作, 从而使这个绘画体裁在美术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在哈莱姆工作的克莱茨(Pieter Claesz,/1598–1661)和海达( Willem Claesz Heda,/1682) 是描绘餐桌物品的名家,他们以精细的笔法表现出玻璃酒杯、 金属盘盏、餐刀及各种食物的形状和质感。前者的《早餐用品》( 1637)和后者的《静物》(约1648), 能让人看到他们的共同特色。 比他们略为年轻一些的黑姆(Jan Davidsz de Heem,/1684), 也是位著名静物画家。同前述两位画家相比, 他描绘的题材比较广泛,构图处理上更为轻松。 生于鹿特丹的卡夫(Willem Kaif,l619–1693) 或许是荷兰静物画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他主要是在阿姆斯特丹从事创作活动的。 卡夫的作品以善于用光布色著称,整体上更加概括单纯, 从某种程度上,仿佛综合了伦勃朗和维米尔的一些特点。 顺便说一句,伦勃朗并非静物画家,但他笔法道劲的《剥皮的牛》( 1655)却是静物画的杰作, 从中流溢出来的戏剧性激情和纪念性气势, 都是上述静物画专家无法企及的。

19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