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16、17世纪之交产生的意大利歌剧,是文艺复兴运动在音乐上的最大成果,它标志着一个新的音乐时代——巴罗克音乐时期的开始。歌剧是集音乐、戏剧、舞蹈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由于歌剧在意大利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它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意大利的音乐史,意大利歌剧在整个欧洲音乐的发展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1、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特点意大利歌剧产生于巴罗克时期,并在这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辗转于意大利各大城市,期间它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并影响了欧洲各国。佩里和卡契尼等作曲家使歌剧初具雏形,蒙特威尔第和A.斯卡拉蒂使歌剧趋于完善,并使它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后意大利歌剧在发展中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和真实主义时期,其中后两个时期最关键。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大约是19世纪前后的100多年,该时期的音乐不像巴罗克音乐那样壮观、华丽,在细节上精致修饰;也不像古典主义音乐那样具有精练、朴实的音乐语言,形式结构明晰匀称;它更多地强调个性与自我感受,无拘无束地表达情感世界,体现了浪漫主义所特有的激情。浪漫主义音乐的这些特点都在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中得到了体现,它强调强烈的感情渲染、个人主义精神的展现以及强烈的个性表现,重视歌唱性和抒情性,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创作宗旨,反对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形式和内容,作曲家们期望最大程度地体验各种感受。这些都是当时意大利歌剧的鲜明特点。2、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发展的背景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和成熟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是不可分割的,法国大革命促进了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整个19世纪意大利人民都在为民族统一和独立而斗争,所以民族主义问题成为影响当时音乐发展的主要因素。浪漫主义者强调音乐文化的民族精神,作曲家们也在关注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这使得一些民族文化复兴运动高涨的国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传统音乐。同时,浪漫主义思潮与现实的民族斗争结合在一起,带来了意大利文化的繁荣,使18世纪末衰退的歌剧艺术重获新生。虽然浪漫主义因素对欧洲各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对意大利歌剧来说,它没有像德奥或法国音乐那样具有激进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是更多地扎根于本民族生活的原有传统,遵循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和歌剧体裁的传统,所以浪漫主义因素只是逐步地渗入意大利歌剧。意大利喜歌剧和正歌剧两种体裁直到19世纪仍然并存发展,但是它们的基本任务从体现民间生活转向为发展民族文化而斗争,使歌剧艺术受到时代生活的影响而形成新的风格。
3、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过程浪漫主义风格的意大利歌剧从罗西尼开始,经过贝里尼、唐尼采蒂到威尔第早期,内容主要体现了爱国情感与英雄主义。到威尔第的创作后期,出现了新的音乐潮流——真实主义歌剧,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1890)、列昂卡瓦洛的《丑角》(1892)、普契尼的《艺术家的生涯》(1894)等作品是推动这股潮流向前发展的代表作。真实主义歌剧不仅保持了真实主义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特点,而且还继承了来自法国比才《卡门》的现实主义传统。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风格的意大利歌剧代表作曲家:罗西尼(1792-1868),意大利歌剧最多产的作曲家,他生活在浪漫主义早期,是古典主义歌剧与浪漫主义歌剧过渡时期的重要作曲家。他创作的近四十部歌剧为意大利歌剧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色彩,他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集意大利喜剧的精华,语言生动,形式自由,是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威廉·退尔》则是大歌剧的经典作品,为19世纪的歌剧创作提供了新的经验。他在遵循意大利传统歌剧创作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歌剧改革,缩小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别,把歌剧中独立的分曲形式发展成“场”的结构,并在音乐高潮时创用了“罗西尼渐强”的表现方式。他复兴了意大利歌剧艺术,使它与德国歌剧、法国歌剧形成抗衡。如果把1820——1850年称为美声时期,那么罗西尼就是这个美声时期的缔造者。他为歌剧带来了神奇和欢笑,使人们重新回忆起意大利歌剧一枝独秀的魅力。唐尼采蒂(GactanoDonizetti,1797-1848)和贝里尼(V.Bellini,1801-1835)延续和发展了罗西尼的歌剧风格,前者旋律丰富多彩,炫耀声乐技巧,由于过多强调感官上的愉悦而缺乏内涵,但对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拉美摩尔的露西亚》和《爱的甘醇》是他的倾情之作;后者重视音乐与语言的关系,强调音乐的表情作用,旋律纯朴自然而富有感染力,《诺尔玛》、《清教徒》,特别是《梦游女》,以其抒情和细腻令人陶醉。他们使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逐渐成熟,通过努力确立了意大利歌剧的地位。意大利歌剧在唐尼采蒂、贝里尼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超越这两位大师的作曲家出现,直到威尔第的出现才真正使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有了起色,并将它发展到极致。威尔第(GiusppeVerdi,1813-1901)是一位革新者,他受民族独立运动思潮的影响,作品内容涉及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使意大利歌剧摆脱了思想和创作方面的危机;他把意大利的文学艺术和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使作品既具有崇高思想,又被人们广泛接受。音乐上,他在大多数歌剧作品中依旧遵循分曲结构的写法,同时又着重研究瓦格纳歌剧的特点,并对它分场而不分曲的结构和主导动机的手法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在保持民族风格与传统习惯的同时,创作出富于戏剧力量、光彩动人的旋律。他一生共创作了26部歌剧,较著名的有:《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唐·卡洛斯》、《阿伊达》、《奥赛罗》。威尔第创造出真正意义的现实主义歌剧,他使意大利歌剧传统在欧洲浪漫主义时代,不仅保持着民族本色,而且焕发出勃勃生机。到19世纪晚期,欧洲文学界掀起了以法国左拉(1840-1902)为代表的真实主义运动,同时意大利也兴起了真实主义文艺思潮。真实主义作家们力求真实地描写和表现社会生活的现实状况,并客观地再现生活。第一部真实主义歌剧是马斯卡尼(PietroMascagni,1863—1945)创作的《乡村骑士》(CavalleriaRusticanA.,这部歌剧吸引了众多观众,开真实主义歌剧的先河,并确立了真实主义歌剧作为一种风格流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紧随其后的另一部作品《丑角》(Paliacci英文译为“Punchinello”或“Clown”)是同一时期作曲家列昂卡瓦洛(RuggieroLeoncavallo,1857—1919)的杰作,虽然《丑角》的音乐不如《乡村骑士》那么优美,但它却更获得群众的理解,更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的情景。在同一时期最卓越的作曲家当属普契尼(GiacomoPuccini,1858-1924),他创作了一批具有真实主义歌剧特征的经典作品,如《绣花女》、《托斯卡》、《蝴蝶夫人》、《图兰多》等。他的歌剧结构简练,力求直接地表达剧本所提示的戏剧感染力,注重旋律与戏剧的贯穿发展,抛开咏叹调与宣叙调截然分开的传统,善于用音乐渲染气氛;擅长塑造各种柔弱的、生活苦难的妇女形象,如绣花女咪咪、歌伎巧巧桑、歌女托斯卡、女仆柳儿等;另外他还喜欢把东方异国情调的音乐作为创作素材。普契尼歌剧改变了意大利歌剧只重人声不重器乐的状况,他在继承威尔第等大师传统的基础上,揭开了20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新篇章。
4、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影响意大利歌剧从16、17世纪开始,经过了18世纪的歌剧改革,到19世纪的成熟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它们使意大利歌剧的结构更完美,也使音乐、舞蹈、文学、舞美、音响等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构成歌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内容、旋律、美声演唱等,对当时的欧洲各国甚至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威尔第与《茶花女》-散文

威尔第、贝里尼、多尼采蒂可以说是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最为著名的三位歌剧作曲家。而这其中属威尔第的功绩最高。贝里尼和多尼采蒂虽然也作有非常优秀的作品,但是作为前辈,他们的创作的顶点对他们来说,来得太早,当他们分别创作了《梦游女》和《拉莫摩尔的露西亚》之后,仿佛创作思想一下枯竭了一样,再也没有为世人献出出色的作品。但是,威尔第却不同了,直到1893年威尔第80岁的时候,他仍然写出了《法斯塔夫》这样伟大的作品。他的一生都可以说是创作高峰!

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的歌剧作家

而《茶花女》更是世人最为喜欢,直到今天都被经常演出的经典剧目之一。

《茶花女》是威尔第所作的一部三幕歌剧。剧情选自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同名小说。并由意大利脚本作家皮亚韦(1810-1876)撰写脚本:巴黎名妓薇奥莱塔为青年阿尔弗雷德阿芒深厚真挚的爱情所感动,毅然离开了纸醉金迷的社交生活,与阿芒去乡间同居,靠变卖首饰过着纯洁而幸福的生活。阿芒的父亲乔治欧坚决反对儿子和妓.女保持这种不光彩的关系,在他的逼迫和请求下,薇奥莱塔为了顾全阿芒的家庭声誉和个人前程,决定牺牲自己的幸福,忍痛与阿芒断绝关系,返回巴黎,重操旧业。阿芒收到薇奥莱塔的告别信后,以为她变了心,盛怒之下,在巴黎社交场中狂赌,然后将所赢得的金钱向薇奥莱塔掷去,当众羞辱了她。薇奥莱塔受到致命打击,从此一病不起,但为信守诺言,始终没有向阿芒说出真相。乔治欧为薇奥莱塔的人格所感动,向阿芒说明内情。但当阿芒来到薇奥莱塔身边时,她已奄奄一息。阿芒含泪向她忏悔,然而为时已晚,死神终于从阿芒的怀抱中夺走了薇奥莱塔年轻的生命。

在歌剧的开场,就是一个社交场内举办的宴会场景,也就是在这场宴会上,阿芒向薇奥莱塔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向她唱起了“一个幸福的日子”(Un di felice eterea)——一首使薇奥莱塔深深感动的歌。

在宴会结束,客人们都走后,薇奥莱塔完全陷入了遐想,她的心在今天第一次为一个英俊青年所打动。“他也许是我渴望见到的人”(Ah, fors’e lui)这首咏叹调就是在这时从薇奥莱塔的内心所流淌出来的。

这一首咏叹调大致有五个段落组成。第一乐段充满了薇奥莱塔对自己感情的疑惑。共有四个乐句,以降A大调开始,中间,两个乐句分别经过A-a. C—F的调性转换,最后一个乐句到了f小调上,句句都是自己无法理解,闭指为何阿芒的歌声至今仍回绕在自己的耳际。这一段落,伴奏主要以乐句间补充为主,旋律短而简洁。这是一个充满问号的段落。

第二段落是一个abab结构的单乐段结构,主要在f小调上,中句穿插降A大调。这一乐段是薇奥莱塔分析自己内心,也许她得到了自己的答案,正如歌中所唱:“他也许是那喧闹中,我这颗孤独的心灵渴望见到的那个人,他多么可信可亲,他多么细心谦逊,来询问我的病情姿唤,燃起我新的热情,唤起了我的爱情……”

力度时而弱,时而强,仿佛是薇奥莱塔为阿芒所打动,想起他的举动,连呼吸都急促起来一般。在一个8小节的乐段补充之后,进入了第三个段落。

第三个段落薇奥莱塔再不控制自己的感情,她完全沉浸在爱的美好感觉中。在这一乐段,薇奥莱塔不断重复着在宴会时,听阿芒对自己唱的曲调,那句“怀着爱情在悸动”(Di quell’ amor ch’e palpito)的曲迹态凯调。一遍又一遍,她越来越激动,并在第74小节出现炫技式的花腔长音。

然而,冷静地想想,自己又是个什么身份呢?一切也许都是妄想!在第78小节,歌曲进入第四个乐段,一个宣叙调式的乐段。长长的.20小节,旋律渐渐消失,薇奥莱塔渐渐地冷静下来,她又让自己的眼睛变得现实,在这样灯红酒绿的巴黎,她不相信自己会得到真正的爱情,哪怕是一丝一毫。这种现实甚至是有些让她绝望。算了,自己的生命就是这样,原本就不可能有的东西,又何苦去奢望呢?20个小节的段落,调性从F大调开始,尔后,经历了多次的离调模进(c-降E-降e-F-f)然后到降E大调上。不断的调性爬升,薇奥莱塔终于抛弃了自己的幻想。

……

音乐到了最后一个乐段,一个薇奥莱塔的现实生活的段落,她把那短暂的甜蜜又抛到脑后,曲调又回到了那寻欢作乐、灯红酒绿中。这是一个段体结构。降A大调开始,第一部分为上下各8小节的规整段落。中间是一个6小节的在f小调上的一句段落,再现部分缩减为一个8小节的句子,随后的4小节补充中,出现了完整的终止四六和弦——属七和弦——主和弦的连接。整个段落气氛热烈,那是薇奥莱塔真实生活的写照。但从抛弃幻想、充满思考的第四段落到这样华丽的音乐之中又似乎隐藏着某种不安,仿佛预示着全剧的悲剧结局。

47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