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音乐巴罗克和古典主义时期

17~18世纪之交,歌剧艺术中心从威尼斯移到那不勒斯。以斯卡拉蒂为首的那不勒斯乐派发展了正歌剧体裁,在歌剧咏叹调和序曲等形式的发展上都有重大贡献。但这种体裁后来变成声乐家炫耀技巧的化妆音乐会,削弱了戏剧内容的力量。P.梅塔斯塔齐奥是18世纪最著名的正歌剧脚本作家,对意大利歌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器乐方面,从“法国坎佐纳”、歌剧的管弦乐中所用的数字低音技术演变出与合奏协奏曲有密切关系的所谓“里托内洛体”的反复形式;由三重奏鸣曲、固定低音等演变出了变奏曲式。这时宗教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有很大发展。当时的小提琴演奏家都从事作曲,对弦乐器与哈普西科德的奏鸣曲、合奏协奏曲、独奏协奏曲等体裁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G.托雷利、A.科雷利、A.维瓦尔迪等人的创作成为意大利巴罗克音乐的典范。维瓦尔迪的协奏曲《四季》是最早的标题音乐的范例。
18世纪的意大利音乐进入由巴罗克向古典主义转变的时期。作曲家在器乐创作中废除了数字低音,探索新的体裁。D.斯卡拉蒂受法国洛可可风格的影响,写了许多富于个性的哈普西科德奏鸣曲。1709年B.克里斯托福里(1655~1731)发明了用小槌击弦的近代钢琴。M.克莱门蒂奠定了近代钢琴演奏技术的基础。以G.B.萨马蒂尼为代表的米兰音乐家们写作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曲,开古典主义音乐之先河。杰出的大提琴家L.博凯里尼是18世纪交响音乐和室内乐的大师之一。18世纪中叶在那不勒斯产生了歌剧新体裁趣歌剧。它的题材来自城乡民间生活,音乐接近民间音乐,是一种与宫廷贵族的正歌剧相对立的平民歌剧艺术。它的最著名的代表作曲家为G.B.佩尔戈莱西、G.帕伊谢洛、D.奇马罗萨。
19世纪的歌剧和器乐 19世纪的意大利四分五裂,政治上反动和受异族压迫,这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除歌剧外,其他领域的音乐或敬家都到国外活动,其中小提琴家和作曲家N.帕格尼尼最为突出,他的小提琴曲(特别是《24首随想曲》)优美如歌,富于大胆的幻想和独出心裁的构思,发扬了民族风格。他的演出和创作,对德国、奥地利和法国等欧洲浪漫主义器乐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这时思想进步的歌剧作曲家都倾向于民族解放运动。例如G.罗西尼的许多歌剧,尤其是1829年在巴黎上演的他的最重要的英雄历史歌剧《威廉?退尔》发出了解放祖国的热情号召?的热望,其中的合唱在上演时曾引起听众的强烈共鸣。G.威尔迪的爱国历史剧《纳布科》、《第一次十字军远征中的伦巴第人》、《阿蒂拉》中的咏叹调与合唱,鼓舞了意大利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罗西尼、贝利尼和多产歌剧作曲家G.多尼采蒂革新了意大利歌剧的音乐语言,使它在音调上接近民歌的优美曲调。他们善于创作发挥歌唱家特长的曲调,史称他们为“美声学派”(见美声歌唱)的歌剧作家。这时意大利的著名歌唱家辈出,形成了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传统。意大利歌剧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在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音乐正剧在威尔迪的《弄臣》、《茶花女》中得到发展和深化。威尔迪在他的最后 3部歌剧《衫缓慎阿依达》、《奥赛罗》、《福斯塔夫》中把情节、台词和音乐熔于一炉,将歌剧的现实主义推向更高阶段。19世纪70~80年代,意大利歌剧进入威尔迪派与瓦格纳派之争的时期,当时大部分青年作曲家成了“瓦格纳迷”,常常流之于单纯模仿。这一派的代表作曲家为A.博伊托,他的歌剧《靡菲斯特》在当时享有盛名。19世纪末意大利歌剧出现了新的流派──真实主义,其代表作曲家为P.马斯卡尼、R.莱翁卡瓦洛和G.普契尼。他们的歌剧题材取自日常生活,主人公多为社会中受压迫的小人物。他们推崇威尔迪和法国G.比才的现实主义创作,强调音乐的激情和情节的戏剧性,曲调流畅,通俗易懂。但在对题材的处理上常常缺乏深刻性,带有自然主义痕迹。
现代音乐19世纪末意大利器乐在德国的后期哪仔浪漫派和法国印象派的影响下开始复兴。这时最突出的是钢琴家、作曲家F.布索尼。他的创作借鉴德国J.S.巴赫、R.舒曼、F.门德尔松,尤其是J.勃拉姆斯的传统,与F.李斯特和瓦格纳相对立。进入20世纪后布索尼提倡新古典主义,在下一代作曲家A.卡塞拉的创作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卡塞拉是20世纪初意大利音乐界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组织“意大利现代音乐协会”,推动意大利音乐的“现代化”。他创作的大型作品有3部交响曲和3部歌剧,其中最受人们欢迎的作品,是他在1909年创作的以西西里和那不勒斯民间曲调为基础的管弦乐曲《意大利》。意大利器乐复兴的最主要的作曲家是O.雷斯皮吉。他在配器上受R.施特劳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影响,在和声上受法国印象派的影响,在结构上则受德国音乐的影响。意大利现代器乐作曲家还有G.F.马利皮耶罗,他立志发扬从格列高利圣咏以来的意大利音乐传统,他的交响乐与19世纪的一般交响乐不同,是意大利古典交响乐以现代形式的再现,在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到从印象主义到新古典主义的转变。

在现代歌剧创作方面,代表作曲家是I.皮泽蒂。他的创作风格是在钻研民族音乐的古典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他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歌剧,把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特点与C.德彪西式的细腻的朗诵结合在一起。他的晚期作品《教堂惨案》等使他名扬国外。雷斯皮吉根据德国剧作家H.霍普特曼的题材写的《沉钟》(1927),以及晚期他转向新古典主义后,自由改编的蒙泰韦尔迪的歌剧《奥尔甫斯》(1935)等,都具有自己的特色。马利皮耶罗作有歌剧连续剧3部,每部由3部歌剧组成。他的最著名的歌剧是《换子的故事》(1933)。卡塞拉则作有模仿意大利18世纪喜歌剧风格的《蛇女》。
法西斯政权统治时代,意大利作曲家受到所谓“民族的”、“历史主义”的蛊惑宣传和配合政治要求的影响如卡塞拉所作的神秘剧《诱惑的沙漠》,就以雄伟的风格美化意大利对阿比西尼亚的侵略。L.达拉皮科拉则坚决反对法西斯政权及其艺术政策。他的独幕歌剧《夜飞行》(1940)和《囚徒》,曾在许多国家的电视台播放。他的大型合唱组歌《囚徒之歌》,由《玛丽?斯图加特的祈祷》、《博埃蒂奥的号召》、《萨沃纳罗拉的诀别之歌》3部组成,是抗议法西斯恐怖统治和支援人民抵抗运动的力作。
40年代许多作曲家包括马利皮耶罗都转向严格的十二音技法,而50年代知名的C.托尼(1922~)、L.诺诺、B.马代尔纳(1920~1973)、L.贝里奥(1925~)都是受后期 A.von韦贝恩派和先锋派思潮影响的激进作曲家。诺诺虽然是“先锋派”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但他信奉马克思主义,认识到必须创作为人民所理解的艺术。他在自己的创作中注意引用通俗的音乐语言,采用富有特色的民间舞蹈节奏;为了使效果强烈感人,他还利用带有说白的合唱。这些合唱事先录在录音带上,然后在几个扬声器中播放产生逼真的效果。他写的歌剧《褊狭的1960年》(1961),反映了反对阿尔及利亚战争的内容。近年,诺诺在复兴B.布莱希特的戏剧传统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力求把现代政治戏剧结构与音乐表现手段结合起来。

新古典主义音乐

18世纪新古典主义音乐

激宁古典主义音乐(Neoclassicis360问答m Music)是20世纪古典音乐的一种流派,主要盛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判讨斯之间。在美学上反对浪漫主义音乐的标题性和主观性以及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强调创作采用中立客观的立场和明晰的音乐语言。在音乐形式上,主要继承巴洛克音乐和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曲式和体裁,并重新使用一部分古乐器(如羽管键琴),但和声常常较为尖锐,并多用复杂的对位法。其具体表现形式依十分多样,根据作曲家的所属地域和个人风格而相差甚远。主要新古典主义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 欣德米特 普几会旧太需背特目异河饭朗克 卡塞拉 马利皮耶罗 布索尼 受新古典主义影响的其广它作曲家雷格 普罗科菲耶夫 沃恩-威廉斯 拉威尔 法雅 米约 奥涅格 伊贝尔 雷斯庇基 鲁塞尔

14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