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新古典主义音乐

古典主义音乐(Neo-classicism),又称“新巴罗克时期音乐”,是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现代音乐派别之一。
1、起因与标志性作品(1)从历史文化背景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战争的浩劫使整个欧洲的经济严重破坏,从根本上打破了人们的梦想,他们开始进行理智的构想,希望复古,回到从前宁静平和的社会形态。这是新古典主义音乐产生的起因之一。
(2)从音乐发展规律来看,晚期浪漫主义音乐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已经有一百年历史,那种狂热奔放,激越幻想般的风格走到了极点,因此新古典主义音乐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它是针对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中感情上的表现而出现的。
(3)直接起因:新古典主义音乐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1920年,源于意大利作曲家布索尼发表的一封公开信《新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音乐由此取意。
(4)标志性作品:新古典主义音乐的标志性作品是斯特拉文斯基1920年创作的舞剧《浦契涅拉》,该作品成为新古典主义运动的开端,也使法国成为新古典主义运动的中心。2、特征

(1)从美学上看,新古典主义追求的是均衡、稳定、理性的音乐,反对后浪漫主义音乐中膨胀的主观意识和浓烈的个人情感表达;反对他律论,支持自律论,提出“返回巴赫”的主张,采用“音乐就是音乐”的绝对音乐形式,关注音乐中的技术和形式,而不是内容,以艺术形式代替情感表达。
(2)从具体的表现形式上看,追求旋律、节奏的均衡对称,要求恢复库普兰、亨德尔、浦塞尔等巴罗克时期及早期古典主义,甚至蒙特威尔第、帕勒斯特里那时代的创作风格和具体手法;提倡清新规范的曲式结构,反对自由散漫的结构;提倡纯音乐,复兴浪漫主义时期之前的体裁形式(托卡塔、大协奏曲、赋格、恰空等),反对标题音乐;提倡小型化、室内化的乐队编制,反对庞大的乐队编制。但是,由于这个音乐流派常把巴赫等作曲家的音乐形式与20世纪新的音乐语言结合在一起,倾向于采用扩张调性、甚至无调性技法,和声复杂,常夹带20世纪特有的尖锐、新颖、不协和的音响,配器音色多变,因此并没有真正回到古典主义时期的功能调性系统中,没有真正地反映巴罗克时期的音乐本色。所以,人们把这个复古的音乐流派称为“新古典主义音乐”,以区别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
3、代表人物及作品
(1)[俄]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剧《浦契涅拉》、合唱与乐队作品《诗篇交响曲》。
(2)[德]欣德米特的交响曲《画家马蒂斯》。
(3)[法]奥涅格的诗唱剧《火刑堆上的贞德》。
(4)[法]米约的音乐哑剧《屋顶上的公牛》。

古典音乐的发展历史

新古典主义音乐出现时期

1. 475年至1450年–中世纪
中世纪欧洲意识形态领域和一切艺术的是基督教。这种纯粹宗教用途的音乐只限于在教堂中由唱诗班演唱,没有乐器伴奏,是纯粹的单音音乐(不分声部,大家都唱一样的旋律),单声的圣咏后来开始在旋律线下方四度加上平行的旋律线,形成了最早的和声。
2. 1450年至1600年–文艺复兴
十四、十五世纪罗马教庭在与世俗君主的政治斗争中多次被挫败,威信与势开始衰落;音乐史上的文艺复兴起始于1450年左右。到十六世纪中后期开始使用四线、五线谱记谱,教会调式逐步解体,大-小调体系逐渐形成。宗教音乐也继续发展。在16世纪后期,中世纪的调式音乐逐渐进化成以大小调为基础的调性音乐;单声�1�7�1�7乐随著古希腊和罗马衰亡而消失1000年后再次回到了历史舞台上。
3. 1600年至1750年–巴罗克时代
巴罗克时代是欧洲音乐大发展的时代。大体上自十六世纪末到1750年间的音乐称为巴罗克音乐, 1750年对位法大师约翰·塞巴斯梯安·巴赫去世之年,代表巴罗克的对位法音乐可以认为以巴赫的去世而告结束.巴罗克一词,原来的意思是形状不整的珍珠,巴罗克是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其特征,是不拘泥于典型美,表现比较自由,从语义上来说,如果把文艺复兴的美学观比做浑圆的珍珠,而巴罗克的美学观则是形状不整的珍珠.它是宁可打破形式上的均整也要着重于表现的强度的一种形式.总而言之,巴罗克的形式比文艺复兴的形式在感情上更为丰富,且具有戏剧性的起伏,而使用绘画式和幻想式的手法者为多.也很能说明总是另外巴罗克音乐在技法方面的一个特征,是在整个那一时代所通用的通奏低音.这就是在演奏时根据低音的旋律在键盘乐器(古钢琴、管风琴)上,按一定的规则,弹奏出半即兴式的和声伴奏.巴罗克时期最重要的创造就是“对比”的概念。“对比”可以表现为各个不同的方面:音的高与低;速度的快与慢;力度的强与弱;音色的不同;独奏(唱)与全奏(合唱)等等。所有这些都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结构中存在,各有它们的地位。许多巴罗克时期的音乐家使用协奏曲或复协奏曲形式,最明显而强烈的对比是当时出现的一个新的体裁叫做“单声部歌曲”(monody)
4 .1750年至1827年–古典时期
1750年巴赫逝世后。大约从18世纪中后叶海顿的带助奏性声部的主调音乐至19世纪初的贝多芬晚期的开端为止的这一时期,产生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由三位伟大的作曲家组成,即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及风格方面较为接近,所以三者被称为一派。而海顿在创造这种风格方面可谓开先河之人。,莫扎特紧紧追随海顿,贝多芬在其音乐方面也有其相同之处。他曾随海顿学习过作曲,在他的早期或中期创作中也体现出这些风格, 但是,在贝多芬的晚期作品中,表现出他强烈的个性,成为过渡到浪漫主义的先驱.古典主义音乐得以在维也纳兴盛,维也纳乐派初期的作曲家和音乐家,为数不少,最初出现一位大师是格鲁克.继而出现了海顿和莫扎特,之后贝多芬又来到此地,以维也纳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以上四人都不是维也纳出生的人.他们都是被维也纳的音乐气氛所吸引来到这里,创造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光辉传统,并在维也纳结束了自己的生涯。
5. 1827年至19世纪末–浪漫主义时期
1827年贝多芬的逝世结束了严谨的古典主义时期。19世纪上半个世纪,在欧洲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潮流和创作风格,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19世纪后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由此带来了从理性转向为可理解的神秘和超自然力。音乐家的眼光开始投向自然,在那里投入自己的情感。在所有艺术中,音乐被绝大多数的画家、诗人和哲学家认为是最理想的形式。这是由于音乐似乎能以最不明确的方式来表达最多的内容,而且由于它存在于时间中,因此有条件来表现感情状态中的流动、变化发展及活动。观念的变化,也带来音乐的技法方面的变化,虽然调性和声在19世纪的和声规则仍然起主导作用,但是浪漫主义的宗旨是要在调性和声系统不崩溃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将它扩展。浪漫时期的音乐由于使用变化产和附加音,大量啬没有准备的和不解决的一协和和弦,以及七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的使用,调性和声扩展了。以至于到了李斯特、肖邦、瓦格纳的晚期创作,其各自通过不同途径达到调性和声的更远边缘。
6.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印象主义潮流
自十九世纪末的浪漫主义的圆熟期进入二十世纪以后,音乐在各方面的表现都变得更为复杂.音乐脱离了注重形式的纯音乐领域,向着标题音乐的方向发展,其最大的表现之一就是印象主义.创始并完成印象主义音乐的人是以法国的德彪西为代表.正如在印象主义绘画中轮廓不明确一样,印象主义音乐也不以旋律为生命,而以作为色彩和光线的和声来代表.但印象主义音乐的和声已超越了古典式的和声理论,把和声当作画具一样,不管它是三和弦还是不协和弦,任意地混合使用.因此即使旋律得到承认,也只是次要的或偶然的现象.其作品只是模模糊糊地反映被描写的事物所散发的气氛。

20世纪的来临,运用不协和音、微分音、多调性、无调性与复节奏的诸如表现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序列音乐、偶然音乐、电子音乐、具体音乐、爵士音乐开始被世人所聆听,当中的代表有勋伯格、贝格、韦贝恩、布索尼、斯特拉文斯基、欣德米特、布莱兹、凯奇、哈巴、施托克豪森、格什文、拉赫玛尼诺夫、巴托克、科伊达、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恰恰图良与布里顿等

7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