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摄影油画绘画作品赏析

[片段] 螳螂 但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360问答有力的“掌”重重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的把它压紧。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这个残暴的恶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功刘第策却治民盾控了。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就这样,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丝皇速发括年甚石混委螂永不改变的信条。[赏析]在作者朴素的笔下,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如优美的散文,读者们不仅能从中观交声升厚获得知识和思想,阅读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着重于对螳螂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的为读者展现了微小的昆虫世界中的一幕,不仅体现了螳螂的英勇凶猛,表达了作者对螳螂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还巧妙地借用昆虫折射了人类的一些特性。



微距摄影技巧定格昆虫世界

微距摄影技巧定格昆虫世界    拍昆虫的最佳时机    1. 清晨的水源附近   清晨,草丛中的温度还很低,满身露水的昆虫要等太阳完全升起后吸收足够的热量,才会开始一天的活动。此时,可以非常轻松地靠近拍摄,自如地调整光线和拍摄角度。拍摄数据:f/16, 1/250 秒,ISO 100,焦距 90mm   清晨的小溪、小河等水源附近,昆虫翅膀上凝结了露珠,在露水蒸发之前,它们行动缓慢,这是我们绝佳的拍摄机会。此外,盛夏的雨后,昆虫的翅膀沾有雨水,活动能力明显降低,也是很好的拍摄时机。    2. 寻找交配和觅食的昆虫   昆虫在花朵上取食时,警觉性会有所降低,姿态的变化也非常丰富。守候在花丛中非常容易找到昆虫。拍摄数据:f/13, 1/250 秒,ISO 100,焦距 90mm   昆虫在交配时反应比较迟钝,摄影师更容易拍摄到精彩的作品。如果你不知上哪儿找昆虫,不妨多留意一下花朵。昆虫在花朵上取食的时候,警觉性也会降低,可以更容易地接近它们,大大提升拍摄的成功率。    3. 捕捉昆虫的互动瞬间   两只蚂蚁优雅地站在地面上,像人类一般相互注视、亲吻,这样的作品更容易吸引观众的目光,令人忍俊不禁会心一笑。拍摄数据:f/9,1/80 秒,ISO 500,焦距 90mm   昆虫与人类一样会相互沟通和交流,抓住它们表现出的与人类特性相似的瞬间,会让昆虫显得更有灵性。不要只满足于拍到一两张清晰的照片。细心观察,耐心守候,从不同的角度多拍几张,等到精彩瞬间的几率就会大增。    昆虫摄影的构图技巧   想要在画面中呈现昆虫的特性,只有经过精心的构图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你可以从最基本的三分法则入手,把昆虫的头部安排在画面的三分点附近,也可以尝试使用下面介绍的构图方法,捕捉精彩瞬间。    1. 熟练把握焦平面构图   拍摄这只蚂蚁时,镜头与蚂蚁的身体保持平行,更清晰地展现蚂蚁和露珠的细节。同时,要注意对昆虫的眼睛对焦,通常,昆虫的眼睛是否清晰是衡量照片成功与否的标准。拍摄数据:f/14, 1/250 秒,ISO 100,焦距 90mm   初期拍摄昆虫时,尽量选用标准的焦平面原则来构图。焦平面的选择应该尽量与昆虫身体的轴向保持一致。如果拍蝗虫一类的.长型昆虫,选择的焦平面一般与身体平行;对于展开翅膀的昆虫,如蝴蝶,应该使展翅的平面与焦平面平行,也就是尽量用昆虫身体的最大面积与镜头平面保持水平。   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合焦和控制景深,熟练以后可以尝试更多有趣的构图,突出不同昆虫的特点,拍出更具视觉冲击效果的照片。    2. 对角线构图增强画面的活力   拍摄螳螂这类体型修长的昆虫经常会采用斜线构图。这样的构图方式能够给人立体感,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和透视感,也使画面更具动感和活力。拍摄数据:f/13, 1/250 秒,ISO 100,焦距 90mm   斜线构图是避免画面呆板的重要手段,这种构图方式是把昆虫安排在对角线上,通过空间的变化,使画面产生强烈的活力和动感。    3. 强化最具个性的鲜明特征   角蝉最鲜明的特征是它尖尖的犄角和犹如毛线缠绕的头部,因此,这幅作品完全采用了正面的肖像特写拍摄。更让人欣喜的是,在拍摄时,一只红色的小虫子正吸附在它的头部,仿佛是戴上了一朵鲜花,角蝉的形象更具卡通意味。拍摄数据:光圈 f/13,快门速度 1/250 秒,ISO 100,焦距 90mm   很多人拍摄昆虫都喜欢拍摄一张“全身”照,其实,这样的画面很难表现出新意。拍摄昆虫最重要的是抓住它最鲜明的外形特征,并以特写画面加以突出、放大,这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手动对焦拍摄昆虫的技巧   微距拍昆虫最大的挑战在于精准的对焦,虽然数码单反相机提供了强大的自动对焦功能,即使在弱光环境中拍摄,也可以启用自动对焦辅助灯完成对焦,但是在微距摄影中,可以清晰对焦的范围非常有限,只要昆虫稍微移动一点位置,就很容易脱焦;即使昆虫不动,也需要保证相机不动,有时候,仅仅是一阵微风,都可以轻易毁掉一个画面。   另外,使用微距镜头的自动对焦功能时,常常会出现“拉风箱”的情况,对焦速度很慢。如果使用反接镜头或者没有电子触点的廉价近摄接圈,镜头和机身之间的电路被隔断,也意味着无法自动对焦。   因此,除非在放大比率较低的情况下,一般推荐使用手动对焦。使用以下的技巧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完成手动对焦。    方法一: 通过积累的经验大致确定与昆虫之间的距离后,转动镜头上的对焦环对准昆虫的眼睛手动对焦,直到取景器中眼睛显示出清晰的影像时,按下快门。    方法二: 这在拍摄体型较小的昆虫时特别常用。例如拍摄金花虫,远距离拍摄它往往在画面上显示得不够大,这需要先将镜头调整到最近对焦距离,然后依靠移动身体调整机位,直到找到清晰的焦平面后按下快门。并且,这样的拍摄方式更容易按照预先设计的方式完成构图。   金花虫的警惕性很高,为了捕捉到更生动的姿态,摄影师首先把镜头调整到最近对焦距离,然后缓慢移动身体,找到清晰的焦平面后按下快门拍摄。拍摄数据:f/14, 1/250 秒,ISO 100,焦距 90mm    注意控制极浅的景深   我们已经知道,拍摄照片时使用的光圈越大、焦距越长、拍摄距离越近,画面的景深越浅,背景越模糊。   使用微距镜头拍摄昆虫时,镜头离拍摄对象非常近、放大倍率也很高,景深会变得非常浅,能够清晰对焦的范围也非常有限。即使使用一般摄影题材中常用的小光圈 f/8,在拍摄时也只能保持很少的一部分清晰。   因此,为了获得适当的景深范围,微距摄影拍摄昆虫常常会使用 /14 这样的小光圈拍摄。即使在这样的光圈设置下,仍然可以得到很好的背景虚化效果。   为了获得适当的景深范围,微距拍摄昆虫常使用 /14 的小光圈。在这幅作品中,采用了 f/13 的光圈才能让蜉蝣肢体适度地保持清晰。如果光圈过大,很可能画面中连昆虫的头部都不能完整而清晰地呈现。拍摄数据:f/13, 1/250 秒,ISO 100,焦距 90mm    光线的选择和控制   摄影是用光的艺术,在微距摄影领域,光线显得更加重要。很多微距昆虫摄影师最喜欢明亮的多云天气,这时光线很柔和,阴影也不会太生硬。清晨的露珠会使植物和昆虫看上去更娇嫩,早上和傍晚的斜阳十分利于刻画细节。不过,微距摄影非常容易损失光线,主要原因是:   为了避免景深过浅,微距摄影常常会使用 f/10~f/14 的小光圈拍摄,在单位时间的进光量很少,导致光线损失。 微距摄影经常会使用近摄接圈、皮腔等附件提升放大倍率,它们都是著名的“光线杀手”,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取景窗中漆黑一片。 微距摄影距离拍摄对象很近,特别是使用高放大倍率拍摄时,镜头几乎紧贴被摄对象,这会挡住大部分的自然光线。   光线损失对于微距摄影非常不利。为了获得正常的曝光,往往需要使用更低的快门速度以获得充足的进光量。这就容易因为抖动或快门速度不足使画面模糊,导致拍摄失败。   如果提高 ISO 值,则可能使画面上出现明显的噪点。如果使用三脚架保持稳定,拍摄的机动性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微距摄影中,解决光线的问题非常重要。    1. 常见的补光措施   为了解决自然光损失的问题,需要采用适当的手段补光。常用的工具包括反光板、外接闪光灯、环形闪光灯以及双头闪光灯,它们都可以在拍摄时产生均匀的可控制的光线。另外,一只专业的内变焦微距镜头也可以避免镜头伸缩出现的挡光现象。   塑料盒内部衬锡纸反光   自制大号的碗型和方形柔光罩   拍昆虫时,最佳的补光方式是使用外接闪光灯、环形闪光灯或者双头闪光灯这类外接光源。它们可以单人独立操控,减弱曝光时的抖动或昆虫运动带来的影响,提升快门速度更好地捕捉到昆虫的动作。同时,也能够获得更大的景深。   普通的外接闪光灯是比较通用的闪光光源,价格相对低廉,不拍昆虫时,也可以用于拍人像等,是普通摄影爱好者通常选择的补光光源。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直接使用闪光灯拍摄,容易使昆虫身上某些部位光线过硬而失去细节,因此,有必要在闪光灯上加装柔光罩,使昆虫受光均匀。   可以尝试自己制作柔光罩。使用方形或碗型塑料盒,在里面衬垫一些锡纸反光,加在闪光灯前就可使用,虽然简陋但很实用。柔光罩的尺寸可以做得大些,在拍昆虫时,外部的光线几乎都被挡住了,较大的柔光罩里漫射出来的光能更好地模拟柔和的光线,减少阴影的产生。    2. 用离机引闪营造自然光效   拍摄这幅作品时,摄影师把闪光灯放在了昆虫的侧后方,这样的光线让环境中的花朵显得非常柔和,而甲虫凸凹的表面则在光线下显现出了更好的质感,暗影中的头部使画面略带上了一分诡异,鲜明的色彩与明暗对比,效果非常突出。拍摄数据:f/14, 1/250 秒,ISO 100,焦距 90mm   为了获得立体感更强的光线,拍摄昆虫还经常使用离机引闪功能。使用连接线把外接闪光灯与相机连接,这样,闪光灯可以远离相机进行闪光,能够得到更加丰富的布光效果。    3. 逆光表现昆虫剔透的质感   这幅作品在下午 4 点左右的自然光下拍摄,逆光让小小的红蚂蚁变得晶莹剔透。守候了很久,它竟然摆出了“单手俯卧撑”的姿势,在逆光光线下,前景土粒的剪影与地面搭建了一个天然的画框,画面层次更加丰富。明暗的对比也使色彩鲜艳的蚂蚁更加突出。拍摄数据:f/10, 1/125 秒,ISO 400,焦距 90mm   清晨和傍晚的光线非常柔和,这时拍昆虫,不会在画面上出现过于明显的阴影。很多昆虫的翅膀、身体都是半透明的,你可以尝试拿掉近摄接圈和闪光灯,采用逆光、侧逆光拍摄,很好地表现出昆虫的轮廓和半透明的质感。 ;


37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