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简介是什么?

1853年,梵高生于荷兰的一个新教徒之家。少年时,他在伦敦、巴黎和海牙为画商工作,后来还在比利时的矿工中当过传教士。
1881年左右,他开始绘画。1886年去巴黎投奔其弟,初次接触了印象派的作品,对他产生影响的还有著名画家鲁本斯、日本版画和著名画家高更。

1888年,梵高开始以色彩为基础表达强烈的感情。他曾短暂与高更交往,后来神经失常,被送进精神病院。在经历多次感情上的崩溃之后,梵高于1890年在奥维尔自杀。他对野兽派及德国的表现主义有巨大影响。
梵高敏饥一生为人敏感而易怒,聪敏过人,在生前他在许多事情上很少取得成功。其个人生活不幸而且艰辛,可他却随时都有献身给别人的爱、友谊和对艺术的热情。在比利时作传教士期间,他目睹穷人的艰难生活,决定以最大的热情帮助那些煤矿工人,他义务收容那些受重伤而垂死的矿工,希望以抚慰之词和自我牺牲精神帮助弱者博斗,不过,他只干了6个月就被解雇,原因是他对工作过裤没分热情。
在短短的37年人生中,梵高把生命的最重要时期贡献给了艺术。他早期画作爱用荷兰传画的褐色调,但他胡拿纳天性中火一般的热情使他抛弃荷兰画派的暗淡和沉寂,并迅速远离印象派———印象派对外部世界瞬间真实性的追求和他充满主体意识的精神状态相去甚远。他不是以线条而是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

关于画家介绍

德朗
1914年出生于俄排待向乡右国圣彼得堡的德·斯塔埃尔画作由短暂的具象转为抽象后不久,即受画坛的认可。他却很快一面沉湎于抽象创作中,一面又与同代的抽象艺术圈保持距离,显示出一种令人动容的好品味,被纳入巴黎“抽象第二代”之大家。画来自家善于捕捉瞬间闪光,化具象为抽象。对他的创作,半个世纪360问答以来一直存在热烈的反应与争论。
保罗·塞尚(1839—1906)生于法国普罗旺斯越买燃远被护剂担律没省的埃克斯镇,他父亲是位副相正武整感制帽厂主,后来成了银行家,这续歌使他能一生专心于艺术。他16岁入埃克斯中学结识后来成为大作家的尔盟石根采德左拉,3年后升入大学法律系,他坚持要学艺术而赴巴黎入苏伊塞学院学画与毕沙罗交往。他是南方省份的人,装束简陋,外表难看,满嘴难听的土话,人们认为他没有学画的天才,虽有色彩画家的气质,却不幸滥用颜色,因此始终未能考上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他回到了埃克斯,父亲为他在自己的银行里安排了工作。他23岁时又重返巴黎苏伊塞学校,在践校越去胡守以后的3年里几乎年年送画到官方沙龙,但年年落选,后来在毕沙罗的劝说下参加了1874年例第一届印象派画展,他却遭到了比其他印象派画家更多的嘲笑与攻击,说他是个走错路的守色保红向调画家,是一个村愚、低能儿,一只用蠢驴的尾巴作画的人,这次失败又使他回到故乡埃克斯。
塞尚崇拜仅浪漫派的德拉克洛瓦,写实派的库尔贝,再加上印象派的影响,在他的脑中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创造力。他宣称要创作一种像古代大师们那样可以进博物馆的永恒艺术。为了强调质感,他采取库尔贝用调色刀作画的方法。他还提出用圆柱体、球体、圆锥体来是描绘对象,并且都表现出透视济宜害什省温印关系,还要把一个物体或平面的每一个面都引向中心,用分解景物,以创造形象的重家次吃量感、体积感、稳定感和宏伟感的作品,最后达到简化和练父止停几何化的效果。
塞尚在新艺术观念指导下创作的画不仅受到官方沙龙的拒绝和舆论的攻击,而且公众也不理解。因此没有人买他的画。失意使他的性格变得更加乖戾,他不能容忍社会的压力和社交界的虚荣,当他纯朴的自尊受爱成往到障碍时,内心变得更加痛苦怪僻,觉得世间没有人理解他的艺术思刻研约何状氢华想,有时他也发出自尊自大的言辞往住掉低爱格资且油米:“在法国所有活着的画家中最伟大的是我塞尚。”

塞尚在艺术上是个不被赏识的、孤独的探索者器证镇氧继德,他也是一个意志坚韧的、孤辟的人,他不是为生活而画,是为画而生活,甚至不为别人画,而完全为自己画。他只在死后20年才赢得声誉,成为画坛巨星,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

乔治·修拉

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修拉是诞生在科学革命中的最早的新型艺术家–艺术家兼科学家。把文艺复兴传统的古典结构和印象主义的色彩试验结合起来。把最新的绘画空间概念、传统的幻象透视空间、以及在色彩和光线的知觉方面的最新科学发现结合起来。对二十世纪几何抽象艺术有很大的影响。

保罗-西涅克(Paul Signac, 1863-1935), 法国新印象派(Neo-impressionism)点彩派(Pointillism)创始人之一,他主要画风景,且经常使用点彩派技法作画 。

1863年11月11日生于巴黎,1935年8月15日卒于同地。早年学建筑,后转而学绘画。1884年与G.修拉交往后,开始接受新印象主义理论,并成为这一运动的骨干人物。作品富于激情,善用红色作为基调,代表作《圣特罗佩港的出航》、《马赛港的入口》等色彩鲜明和谐,使远近产生秩序感。晚年思想进步,同情社会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

他是位狂热的人,醉心于绘画,科学,文学,政治,一句话,他热爱他所处的时代.

他从来都是最彻底的,既强壮又开朗,与其说象位画家,不如说象个布列塔尼水手.

他讲起话来又快又急,既夹带着让人不能重复出来的字眼,又有着可亲的温柔.

他的狂热,好斗精神,智慧,坚定不移,都丝毫不能说明他的特点.而在他甚至最狂热的爆发时,也没有渺小低下之处和无缘无故的恶意.

他的坚定是实实在在的,主意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他可不是那种注定要使生活简单,逐走一切不该进入自己小圈子的事物的人.恰恰相反,他有着每次接触新东西时都变得生动活跃的信念,时刻准备攀上更高的水平.

他的话不管多么生硬,都出自一颗慷慨仁慈的心,是为真理而发.开放精神使他完全同意有各种各样达到真理的办法,承认有时与他根本对立的研究的合法性.但是,在艺术上,一如在生活中,他始终与野心家,伪善者,拍马者,自命不凡者誓不两立.斗争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艺术斗争也如社会斗争一样,因为他似乎有更多的精力要提供给渴望行动的坚强气质使用.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年)出生于荷兰赞德特镇一个新教牧师之家,24岁之前,曾在海牙、伦敦、巴黎等地的古匹尔画店当店员。后来成为传教士,在比利时西南部的博里纳日矿区传教,由于同情和支持穷苦矿工的要求而被解职。在度过了一段极度失望和贫困的生活后,他决定在艺术的探求中完成自我的解脱。1880年以后,他到处求学,向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求教,向荷兰风景画家安东·莫夫学画,但最后还是决定自学。他克服种种困难,努力按自己的认识表现世界。在1886年以前,他的作品还都处于探索的时期,代表作有《吃土豆的人》、《纺织工》等。1886年凡高随他担任古匹尔画店高级职员的弟弟来到巴黎,结识了图鲁兹一劳特累克、高更、毕沙罗、修拉和塞尚,并参加印象主义画家们的集会。从而使艺术眼界大为开阔, 开始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方法作画,画面色彩强烈,色调明亮。1888年2月,他同高更结伴同行,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写生作画,长达一年之久。这是他艺术风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南国的强烈阳光和阳光照耀下的市镇、田野、花朵t河流、农舍和教堂,使他禁不住一遍又一遍地高喊: “明亮一些,再明亮一些!”

他和高更这时已经同印象主义的观点发生分歧,却同时对表现主义或者象征主义发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曾经有过建立“南方印象主义”或者“印象主义分离派”的打算。后来因为2人的关系恶化,高更离去,凡高在发生割下自己耳朵的事件之后精神逐渐分裂。因此,他们没有结成任何团体。1890年,经过圣雷米的德莫索尔精神病院的长期住院治疗,病势稍有好转后,凡·高回到巴黎,住在瓦兹河畔的奥韦尔,接受伽塞医生的专门治疗,并勤奋作画,作有《伽塞医生肖象》、 《奥韦尔的教堂》等。但是,在1890年10月27日,在同伽塞医生发生争吵之后,突然开枪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凡高一生留下了丰富的作品,直到去也之后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这些作品中作者突出地追求自我精神的表现,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这样的艺术对20世纪表现主义影响甚深,特别是苏丁和德国表现派画家,从凡高的作品中吸取了不少重要的原则。他是继伦勃朗之后荷兰最伟大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画家。但是,当他还活着的时候,一共只卖出过1幅画。

“ 向日葵 ”1888年2月,已35岁的凡高从巴黎来到阿尔,来到这座法国南部小城寻找他的阳光,他的麦田,他的向日葵。凡高创作了大量描绘向日葵的作品 , 他说:“向日葵称得上是我的东西。”这幅(见纪念凡高之一的 向日葵 )是其中最著名的,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在伦敦拍卖会上,凡高的一幅"向日葵"( 是这幅静物:瓶中的15朵向日葵 )以3990万美元的天价被日本人买走,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
时间,1987年03月30日,"向日葵"卖了3990万美元;
后来, 1987年11月11日,"鸢尾花" 卖了5300万美元;
后来,1990年05月15日,"加歇医生像" 卖了8250万美元.这是艺术品拍卖的最高价了!
后来, 1998年11月19日,凡高的一幅 没有胡子的自画像 以7150万美元卖出。
“ 鸢尾花 ”于1889年5月完成。
同向日葵一样,凡高似乎也喜欢画这种植物。

1892年,唐基(凡高的朋友)以300法郎的价格将这幅画卖给了评论家奥克塔夫·米尔博–凡高最早的赏识者之一。这幅画像许多其他的凡高的画一样,在他死后不断地买卖。
1987年11月11日,在拍卖会上,有人叫出了5300万美元的天价。
“ 星月夜 ”1889年5月8日,凡高来到离阿尔25公里的圣雷米,在精神病院治疗.他是自愿的,那时,医生允许他白天外出写生.这幅画中的村庄就是圣雷米。6月,也就是他住院一个月后,画了这幅画。据说这幅画是凡高凭记忆和想象所作。现存于纽约现代艺术馆。
“ 奥维尔教堂 ”1890年6月,凡高在奥维尔一边接受加歇医生的治疗,一边进行创作,这幅画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他所描绘的是奥维尔当地最主要的教堂,建筑是12,13世纪的,融合了罗马式与哥特式的风格.直到今天,他仍然矗立在那里,在它旁边立着一个牌子,上面印着的就是这幅“奥维尔教堂”。
1个多月后,凡高自杀了……
“ 麦田上的乌鸦 ”“在瓦兹河上的奥维尔镇周围的乡下,农田一望无边,起伏不平,每逢收获时节便诱来大群乌鸦,这片农田迷住了凡高.他的精神状况尽管日益恶化,可他仍然奋不顾身的工作……”
1890年5月17日,凡高来到离巴黎不远的奥维尔继续治疗.他结识了热爱艺术的医生加歇.凡高住在一家咖啡馆楼上.开始时他的心情颇为不错,也与人关系融洽.可是没多久,"忧伤和郁闷又重新占据了他那敏感的心"他画了"麦田上的乌鸦"…
几星期后,1890年7月27日,他如往常一样去麦田里作画."在距他住的地方数百米远的农家庭院的堆肥旁",他举起手枪向自己的胸口开枪,没打中心脏.他又"摇晃着走回寝室".当天晚上,凡高叼着烟斗一言不发.第二天,凡高还与来看它的提奥谈起他对艺术的见解.到了晚上,他开始虚弱.1890年7月29日凌晨1时30分,凡高停止了呼吸……他只有37岁。
(注:关于凡高自杀当天的情况,有多种说法,以上只是其中一种.)
他的遗言是:"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
凡高死后,弟弟提奥痛苦万分.六个月后,1891年1月25日,提奥去世了。他们被共同葬在了奥维尔墓园。

尽管高更和梵高的名字双双成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成为极端个性化的艺术家的典型,但要设想他们的个人特点有多在不同则是很难的。高更是个攻击传统观念的人,语言刻薄、玩世不恭、冷漠无情,有时蛮横无礼。而梵高对于共事的艺术家,则充满了一种天真的热情的深沉的爱。在他有了一段生活经历之后,这种爱使他成为一个美术商人,并产生了进行理论研究的愿望,进而成为比利时煤矿区的一名传教士。1880年他开始学画,后来他在布鲁塞尔、海牙和安特卫普进修。于1886年来到巴黎,他在这里见到了劳特累克、修拉、西涅克和高更以及原先的印象主义小组的成员。 梵高在巴黎结识了印象主义画家之后,他的调色板就变亮了。他发现,他唯一深爱的东西就是色彩,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他手中的色彩特征,与印象主义者们的色彩根本不同。即使他运用印象主义者的技法,但由于他对于人和自然特有的观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具有非梵的个性。这从来都是如此的。

梵高的激情,来自他所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来自他所认识的人们所做的按捺不住的强烈反应。这绝不是一个原始人或小孩子所做的那种简单的反应。他写信给弟弟提奥的信,是一个艺术家写出来的最动人的故事。信中表明了他高度敏感的知觉力,这种知觉力完全符合他他那感情的反应。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正在获得效果,这种效果是通过黄色或蓝色来取得的。虽然他的大部分色彩观念用来表达对于人物和自然的爱,及其表现过程中的愉快,但他对较深的色彩十分敏感,所以在谈到《夜晚的咖啡馆》时说:“我试图用红色和绿色为手段,来表现人类可怕的激情。”《夜晚的咖啡馆》是由深绿色的天花板、血红的墙壁和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的梦魇。金灿灿的黄色地板呈纵向透视,以难以置信的力量进入到红色背景之中,反过来,红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与之抗衡。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企图破坏这个空间的逼人色彩之间的永不调和的斗争。结果是一种幽闭、恐怖和压迫感的可怕体验。作品预示了超现实主义用透视作为幻想表现手段的探索,但是没有一种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这种笔触,就象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因为梵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

梵高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一代的艺术家里鲜见的。他对人充满了激情的爱,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画人像。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样,从一开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杀前的几个月里所画的最后自画像都是如此。它如实地表现出疯人凝视的可怕和紧张的眼神。一个疯人,或者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画出这么有分寸、技法娴熟的画来。不同层次的蓝色里,一些节奏颤动的线条,映衬出美丽的雕塑般的头部和具有结实造型感的躯干。画面的一切都呈蓝色或蓝绿色,深色衬衣和带红胡子的头部除外。从头部到躯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彩与节奏的组合,以及所强调部位的微妙变化,都表明这是一个极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艺术家,仿佛梵高完全清醒的时候,就能记录下他精神病发作时的样子。

乔治·勃拉克(1882-1963)现代绘画大师,立体主义绘画创始人之一。
立体主义抛弃了过去的一切视觉,恢复了绘画的自主,使画成为一种建筑,使对象成为某种比现实还要真实之物.在这一行动中,勃拉克起了主要作用.他比所有其他的立体派画家更多地带来不可缩减的具体和一针见血的分析,带来少有的和谐色彩和他的任何同伴都无能为力的典雅流畅的线条.

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是20世纪最重要的前卫运动。它对后来的各种现代派艺术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立体主义者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怎样在平面的画面上画出具有三度、乃至四度空间的立体的自然形态。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时间"、"空间"等基本概念受到挑战,画家们因而有理由以更适应现代观念的科学法则来表现自然。这个法则就是按结构重新组建物体的形象。

"立体主义"这一名词是在评论家沃克塞尔1908年11月发表的一篇评论《乔治.勃拉克》中出现的。从此,"立体主义"便成了勃拉克和毕加索开创的新艺术风格的代名词,并迅速传遍整个欧洲,对各国现代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09年是立体主义的真正开端。立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实际物体的实验,人和物是中心所在;他们所表现出的形式,并非物体真实的再现,而是逐一加以分解所做的再现,最后,分解本身反而取得了优势。立体主义拒绝了传统绘画中对光和空气的表现与描绘,拒绝了三维空间透视,而创造了一种多维的浅透视,用许多相交的面(四方形、三角形、半圆形等)来表现物体。他们从多个视点同时观察被表现的物体,从而使其后面、侧面等各个面能同时展现在观众面前。按照他们的观点,立体主义绘画中不仅表现了物体的外在形象,而且还向人们揭示了关于物体本身的有关知识。

勃拉克曾就此说道:"我必须创造出一种新的美–这种美在我看来就是体积、线条、块、面和重量–并且通过这种美来表达我的主观感受"。

1907-1911年期间,是立体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即分析的立体主义阶段,勃拉克和毕加索通力合作,共同创作。他们的作品难分仲伯,几乎同出一辙。这个阶段的作品主要强调构图的"分析"特征,他们常常把要描绘的对象加以"分解",然后把物体的各个面的形象同时描绘在画布上。这些作品看上去象是一堆块、面杂乱地堆放在一起而构成的;色彩也被提纯至近于单色调,同时通过一些符号式的描写来暗示画面上物体的实际形象。

1912年以后,立体主义进入了第二发展阶段,即综合立体主义阶段。在这个阶段,毕加索在他那更加自由的创作天地里施展自己充满野性激情的艺术创造力,渲染一种个人激情的力量。勃拉克则进一步发挥他感觉敏锐、处理大胆的特长,尽情抒发色彩与肌理的表现力。他们提出一种新的观点:不去描写客观物体的外表形态,而是把客观物体本身引入绘画。在该阶段的一些作品中,还出现了一些题字、数字和乐符。这些"符号"一方面强调了作品的平面属性,以减弱透视的感觉,同时也给人以一种客观世界之外的其它联想。后来,他们的作品中还加入了拼贴,即用一些彩纸片、旧报纸、木纹纸和电车票等材料贴到画面上。这种作法在西方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开创了综合表现手法的先河。这对后来塔特林等人的创作也发生了重要影响。

皮特·蒙德里安出身在荷兰的阿麦斯福特一个教会学校校长家庭,14岁开始学画,20岁成为当地的一位中学美术教师

,开始从事学院派和写实主义创作,后又从印象派、象征派和后印象派中吸取养料。直到1911年,他在荷兰看到毕加索和布

拉克的早期立体主义作品后,次年就赶赴巴黎,开始按立体主义方法作画。最初试用最单纯的红、黄、蓝和绿等原色来描绘

风景。在以后的年代里,他以抽象的平面,用正面化的手法来表现风景,1914年回到荷兰创立风格派,提倡新造型主义。蒙

德里安把新造型主义视为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抽象符号把丰富多采的大自然简化成有一定关系的表现对象。他认为:“唯有

纯造型才能完成最后的抽象。在造型艺术中,真实性只能通过形式和色彩,有动势的运动的均势才能表现出来,纯手段才是

提供达到这一点的最有效的方法。”这一思想使他通过直角,通过把色彩简化为原色,并加上黑和白,成为一种非全等的、

对立的均衡。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一步步地排除着曲线,直到我的作品最后是由直线和横线完成,形成诸如十字形,各个

相互分离和隔开,直线和横线是两相对立力量的表现,这类对立物的平衡到处存在着,控制着一切。”

蒙德里安在1914年的画中,曲线已经消失,垂直与水平结构居主导地位;1919年以后通过垂直与水平线结构的动势平

衡,以及使用原色,完成了他表现宇宙的理想,达到一种人与自然统一的境界。

7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