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赏析婚礼

梅花朵朵占先春古代名画“赏梅图”赏析 普束梅花是我国有名的观赏植物,梅花集高洁、秀雅、坚毅于一身,色、香、韵、姿俱佳。在隆冬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深得诗人画家的喜爱。他们种梅赏梅,或寄之以情,或绘之以画。现在,就请读显失办者叶华黑块何室物者跟随我的笔触,慢慢欣赏古代画家所绘的“赏梅图”吧。 明代戴进《踏雪寻梅图》(图1),绢本,重立轴。现流失于美国民间。戴进(1388—1462),字文进,号静庵、玉泉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为金银首饰工匠,后改工书画,以卖画为生。宣德间以画供奉内廷。擅画山水、人物、花鸟、虫草,为浙派开山鼻祖。 天寒地冻,白雪皑皑,水瘦山寒,树木萧索。委酸条束沿章对还社统画面上一高士携书童在雪天彳亍而行,显然目标是右前方小桥边绽放的梅花。整幅画面给人以古朴、幽雅之训流劳行下此毫活我或美感,人物的高洁散淡气质跃然纸上。 明代唐寅《观梅图》(图2),纸本,立轴,淡设色,纵108.6厘米,横34.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寅(1470—1523阿棉气鱼起),字伯虎,他才气横溢,诗画兼擅,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交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360问答并称“吴门四家”。 图画中有一位高士袖协向映思李沉手立于溪桥之上,身后的山崖边,黑呀因看雷验众两树梅花含苞待放,与作者据紧所题诗意十分吻合。全幅构图汲取南宋院体风格,险中求胜,山石树木的勾勒粗细得当,晕染多于皴擦,清健爽利的笔致和幽静的背景营造突出了主体人物的高洁形象。人物的线描细劲流畅,造型清协差开年改俊儒雅。有诗有画,实属难得的苦有磁义言传世佳作。 明代杜堇《梅下横琴图》(图3),绢本,立轴,设色,纵207.9厘米,横109.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杜堇,明代画家,工诗文,擅绘画。界画楼台,最严整有岁队做零对丝尽析军苏赵法。亦是人物白描能手,其人物画大都表现古代传说故事或逸闻趣事,并以山水及园林景致为衬景,有的还题诗作赋,显示出浓郁的浓尔哪江设误任哥于氢以文入画的格调。 此图表现的里城只量斯爱证故对论是士人在山坡平台上抚琴赏粉玉梅的雅致场景。老梅虬曲如苍龙盘空,红梅绽开,远处云雾中峰岫出没;士人倚坐树干,手抚琴弦,仰视梅花,存独陈胶火谁旁有童子煮茶捧盏伺候,生动地表达了文人的高雅情趣。 明代盛茂烨《梅柳待腊图》(图4),立轴,绢本,水墨,设色,纵186厘米,横98.5厘米。现流失于日本民间。盛茂烨,明代画家。号念庵,一作研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善山水,有烟林清旷之概,人物亦精工典雅。 此图描绘的是冬至后的萧瑟山居林园中,梅花正要开放,春天即将来临的景象。近景柳林枝冠繁密如烟;中景梅干含颖而发;远景山谷中云霭飘浮,弥向远方。自题“岸客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全图既得烟林清旷之概,又溢春之将至之气。 清代萧晨《踏雪寻梅图》(图5),立轴,纸本,淡设色,纵123厘米,横58.5厘米。青岛市博物馆藏。萧晨,字中素,号灵曦,江苏扬州人。工诗,擅画山水、人物。师法唐、宋人传统笔法,细秀雅淡,设色妍丽,功力极深。 图中山崖、斜坡、矶石、梅枝均披银装。整个背景用淡墨渲染,以呈白雪苍茫的景象。梅树屈拔而起,苍劲挺健,梅花用铅白细点,周围留白,宛然雪中花朵。树下伫立着持杖老翁,昂首观梅,凝目幽思,具有“意在其中,情见于外”的魅力。老者身后立一童子,身背行李,似乎对梅花并无兴趣,却望着缓缓的流水而出神。这是一幅耐人寻味的佳作。不落历代画家所作“踏雪寻梅”的旧套。 清代陈枚《月下赏梅图》(图6),绢本,设色,纵37厘米,横31.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陈枚,生卒年不详。字载东,号殿抡,晚号枝窝头陀,娄县(今上海市松江)人。其画初学宋人,后折衷于明代画家唐寅,并参以西洋画法,能于寸纸尺缣,图群山万壑。 本图描绘了宫廷仕女寻梅、赏花、吟诗、玩月的深闺享乐生活。左侧页为正月景,图中绘一个侍女挑灯从另一个院落引着5位身着长裙的仕女缓步而来,院内屋檐下悬挂彩灯,窗外两株古梅竞相开放。月下灯前有4位仕女于亭廊中或立或坐,观花聊谈,作品色彩协调、错落有致,古色古香、庄重典雅。其制作精巧、玲珑剔透。其画法娴熟、景物生动,人物神态栩栩如生。 清代黄慎《捧梅图》(图7),纸本,立轴,纵124厘米,横65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黄慎,字恭懋、躬懋,号瘿瓢子。福建宁化人。擅画人物,后从唐代书法家怀素真迹中受到启迪,以狂草笔法入画,变为粗笔写意。 《捧梅图》左上有题画诗一首。图中画一老叟,手捧一枝梅。梅花绽放,清香淡雅,老叟边赏边嗅,喜悦而笑。此图构思极为简略,一人一梅而已。然人物衣褶勾染并施,兼方带圆,面部须眉信笔写出,细笔复线;梅花虬枝横卧,古朴苍劲。人、梅交融,极富古雅趣味。 来源:东方收藏



细节惊人的名画: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画作者是现代油画之父扬·凡·艾克。 画中的两个人在做什么,他们在举行什么仪式呢? 这幅画通常被理解为一场婚礼,由于画中女人隆起的腹部让很多人猜测她怀孕了,所以才慌忙举办这场婚礼,为了让出生的孩子在当时是合法的。 然而更多人觉得女人凸起的腹部只是将沉重礼服举起时的自然拱起,这种在重大场合举起袍子的姿势,是当时的一种时尚行为。 画中其实有很多有趣的细节。 比如那盏只点着一根蜡烛的金色吊灯,它象征着神的在场; 地上摆放的两双拖鞋,则暗示这对新人赤脚站在圣洁之土上,体现了结婚仪式的庄严性; 也展示了画中人殷实的家境,比如出现在客厅中的床,窗口的橘子,都是值得炫耀的,橘子在当时可是非常昂贵的商品。 而卷毛狗则代表了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寓意,那便是忠诚。 画中最叹为观止的细节就是墙上的凸面镜,把它放大看看。 画家完整的画出了镜中的世界,镜子里的两个人站在了我们看这幅画的绝佳位置,宾客们在见证着这场神圣的婚礼。 再仔细的看一看,你会发现在镜子中,那只狗不见了。 能把这幅画画得这么精致,显然这只狗不是画家疏忽忘记的,这其中一定隐藏着玄机。 按理说,画家所画的一切,都应该表达着对新婚夫妇美好的祝愿,但为什么偏偏少了那只代表忠诚的狗呢? 首先从时代上来看,这幅画来自于文艺复兴早期,而在文艺复兴之前的中世纪是一个神权至上,人性被禁锢的时代,后来资本的不断发展和人文主义的觉醒,才导致了欧洲迎来了伟大的文艺复兴。 人性在被禁锢了近千年的时间终于在这时候获得了巨大的解放,或许是因为被禁锢太久,人性在这时候就像开闸的大洪水一样一泻千里,根本停不住。 女性在这个时期非常的开放大胆,这样的风气不仅在平民里流行,贵族之间更甚。 由于对生育能力和所谓血统的担忧,贵族们的孩子只要过了七岁,父母便会为他们订婚。 由于那个时候教会不允许离婚,没有爱情的婚姻成了常态,“出轨”也成了常态,以至于当时的法国史学家这样写道:“不正常的男女关系,已经成为有地位的法国妇女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再来看这幅《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看似幸福美满的一幅结婚照,可在镜子中却唯独缺少了代表忠诚的狗,可能正是画家在有意地暗示着我们,这对夫妻无非是当时开放的两性社会中,最普通而又最真实的例子。


13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