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花》为什么是奠定波德莱尔文学地位的杰作?(一)

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Baudelaire(法国1821年-1867年)

到了波德莱尔,法国诗歌终于走出唤明了法国国境。《恶之花》被全世界的人尘链段诵读,没有一个诗人能比波德莱尔引起人们更多的热烈情绪。——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瓦莱里在19世纪法国文学史上,只有一位诗人可以和雨果并肩而立,他就是和雨果同时代的大诗人夏尔·波德莱尔。他不仅是一位重要诗人,也是一位文艺批评家。他勇于在浪漫主义文学群星灿烂的时代独辟蹊径,开创自己的艺术世界。他的创作上承浪漫主义的余绪,下开象征主义的先河。他的影响遍及西方现代诗歌中的各种流派,T·S·艾略特把他奉为“现代所有国家中诗人的楷模”派誉。

《恶之花》是奠定波德莱尔文学地位的杰作,也是一部颇有争议的作品。因为它对现实社会的“恶”的诅咒和对人的内心深处的挖掘,使它曾遭到法兰西卫道士们的猛烈抨击,但是也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热烈的赞扬。雨果就称《恶之花》中的诗篇“像星星一般闪耀在高空”。1978年11月1日,法国《快报》周刊(第1426期)公布了一份《法国在读书》的调查报告,报告表明:46%的读者喜欢阅读波德莱尔的作品,而所谓“波德莱尔的作品”,只能是《恶之花》和他的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而后者可以说是前者的形式上的对应物,在精神上“仍然是《恶之花》”。此类调查报告几乎年年都有,而波德莱尔和他的《恶之花》也几乎总是名列前茅。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恶之花》深刻的内容和新颖的艺术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划时代的意义,并将它置于世界文学经典的行列。

法国伟大的诗人、批评家夏尔·波德莱尔在年轻时曾决心“做一个大诗人,却不是做拉马丁,也不做雨果,也不是做缪塞”。他渴望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并最终做到了。他的诗集《恶之花》是一部划时代的不朽奇书,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诗人在这部诗集中,放进了他“全部的心、全部的温情、全部的信仰”,为世人展现了一个孤独、忧郁、贫困、颓废、病态的诗人追求光明、幸福和理想却遭遇失败的所有一切的感情。雨果说:“《恶之花》的作者创作了一个新的寒颤。”

分析恶之花的象征主义

32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