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ref="/artist/Paul-Gauguin/" target="_blank">高更</a>著名油画绘画作品赏析

赏析高更名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高更:多悲伤,多绝望,才对生命的反思如此深沉? ———赏析高更名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正如《麦田上的乌鸦》并非文森特·梵高的临终之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也并不是保罗·高更生前最后一幅画。 但是这幅富含哲学意味和神秘主义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却是高更整个艺术家生涯中最知名的一幅大作。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是高更所创作的最大的一幅油画,创作于1898年上半年,尺寸为139.1cm*374.6cm,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这幅巨大的油画,不仅被高更自己认为是一幅空前绝后、艺术创作登峰造极的作品,而且还是向世人表现艺术家高更个人内心思想、精神世界、艺术理念,以及对世界对生命本身的沉思和哲学认知的一个最佳的窗口。 首先从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开始说起。 高更于1895年9月第二次为了追求艺术灵感而自我放逐来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时年47岁。当时高更的处境非常不乐观,作品没有销路、贫穷、脚踝骨折、心脏病、酗酒成性,而且还患上当时很流行的一种病:梅毒。 一个划时代的艺术家生活到这种境地,不知道高更先生当时后悔选择走上艺术这条道路不? 生活的打击还在继续。 1896年底,高更被一位相恋的土著女子抛弃后,跟他另一个土著模特兼伴侣(14岁左右的帕胡拉)生育的一个女儿不久便不幸夭折了。 然而此时: 高更的悲催命运结束了吗? 属于他的时代来了吗? 他的幸福生活开始了吗? ———遗憾的是并没有。 没有最惨,只有更惨,其他一切都没有,致命的一击紧接着又来了。 1897年1月19日,高更最宠爱的女儿艾琳因肺炎去世,终年20岁。他5月份从妻子梅特那里得知消息后,一下子整个人生跌入谷底,身体和精神都被打击到崩溃的地步。 挨了半年,依然无法自拔,看不到任何生活的希望,于是高更于同年12月30日服下砒霜,试图终结自己半生命运多舛的艺术家生涯。 然而对于一个潦倒却有才华的艺术家,尤其是还没有创作出标志性伟大作品的艺术家,上帝怎么也不肯带他走,于是高更被救活了。 像是在一次濒死体验中获得了创作的灵感,也像是经受住了上帝的种种悲惨考验后终于得到了上帝的指点,重新站起来的高更决心要画一幅大作,一幅视觉感受最强烈、最有表达效果的,现实世界和灵魂状态相统一的,生活和梦境互为一体的大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调理,于1898年2月高更已经完成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草图和方格纸设计图,但是整个作品直到同年夏天才最终完成,而后寄给了巴黎的画商沃拉尔,于秋季在沃拉尔的画廊中展出。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的创作过程是很艰难的,用了半年之久,一方面是因为高更健康状况不断的恶化,多种疾病需要治疗,出于身体原因他不能长时间进行创作。另一方面因为没钱治病,他不得不在帕皮提当地的地籍办公室做文书,做一些绘图和文件抄录工作,以便能够支付治疗费,这样他也没有足够的自由时间进行创作。 虽然当时这幅巨作没得到足够的认可和回报,这也是很多伟大的艺术作品的共同命运,都是需要经过时间的发酵和考验才得以最终的确认,有时候是几年,有时候是几十年,而有时候是几百几千年,往往很多伟大的艺术家等不到世人的鲜花、掌声、荣誉和金钱便已早早谢世了,如梵高,也如今天的主人公高更。 为了进行自我包装,也为了对画作本身进行包装,高更曾宣称《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是他才能的即兴发挥,他说自己没有草稿,没有模特,不分昼夜地画着这幅画,他在“面对着我们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这种谜团,在一种飘忽的折磨和痛苦的感受之中”完成了这幅画。 无论高更所言夸张与否,这都是一种不得已,是艺术家的不得已,是艺术创作的不得已,也是艺术家生活和生命的不得已。 无论高更对画作包装夸张与否,都不影响这是一幅精彩绝伦的伟大之作,不管是对画作主题思想,还是对画作风格技巧,亦或者是对画作内容背景来说。 高更有一种叛逆精神,对文明世界叛逆,对欧洲社会叛逆,对传统艺术叛逆,对正统的生活叛逆,对客观反映自然的绘画传统叛逆。 于是高更孤独而自命不凡地编织自己的艺术梦想,简单而纯粹地从文明的反方向去追寻自己的艺术思想。 原始、单纯、象征性、神秘感,直接性地表现个人主观思想的创作理念,都在高更的艺术创作中体现。 观者看《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第一感觉便是奇怪,色彩奇怪,人物和景观奇怪,线条奇怪,整个画面组合搭配都是奇怪。 大面积的蓝色和绿色,点缀着几处褐色和橙黄色,给人一种神秘莫测、阴森恐怖的感觉,甚至看上去会让人背脊发凉。这是真实的自然的色彩,还是高更眼中、心中的色彩?亦或者兼而有之。 近景的人物、动物、佛像、树、石等,和远景的森林、海、山等错综复杂,互相贯穿交错,富于抽象性,让人眼花缭乱,真假难辨。 简单的轮廓,平涂为主的绘画手法,装饰性的线条和色彩,原始的环境和原始的土著人物组合,怪异的肢体动作,人、动物、神和自然等等都交融出一个如梦似幻的景象。 总之,整个画面跟我们之前看到的传统的西方画作都大不一样,彷佛一点都没有优雅、没有美感,而这些正是高更所追求的叛逆与神秘,画面强烈刺激观者的眼睛和神经,进而更深层次去探究和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和理念。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从名称上已知要表达三个主题,三个深思,三个艺术家对自身短暂人生的回顾总结与生命意识和意义的探索,三个由艺术家个体的“天问”推及到普世共同体的终极之问。 三组人物从右到左分别代表了孩童、青年和老年,而左下方又有一个小组合强调了孩童、青年和老年,少年、青年和老年的排列象征着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三个过程,分别对应了画作名称中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和“我们到哪里去?”。 右下方三个女人和一个睡着的小孩子,象征着人类的诞生。 中间一个采果子的年轻人,象征着人类的中间发展阶段。 左下方蹲坐的一个蜷缩着、抱头、满头银发的老人,则象征着生命的尽头。 这是典型的象征主义的三段式表达方法,只是画面中还有其他的人物,结合高更当时创作的背景,我们应该还能从画中看到高更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以及他对自己、对家人、对生命的反思。 再看画中的第一个人物:睡着的小孩子,这里应该是作者自己的表达,自己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在“三个女人”也就是家人的保护下安全地熟睡着。 接着长大成人,一方面“采摘果子”自力更生,一方面养活着家人,旁边吃果子的小女孩则代表了家人,两只猫和一只羊则代表了组建的家庭。 采摘果子的后面稍远一层背景还有一处三人组合,“两个穿着绛红色衣服的人在交流思想。一个巨大的人物形象不自然地蹲踞在透视范围之外,朝着天空举起一只手,并且惊讶地看着那边在交流的两个人,诧异他们竟敢思考自己的命运。”这里应该是高更后期在塔希提岛上的思想,他跟土著人一样赤身裸体生活着,经常想起欧洲的文明生活(两个穿着绛红色衣服的人所代表),进而质疑他们思考命运,同时也象征着高更在用另一种方式思考属于自己的命运。 左下方的三人又构成一个组合,小女孩、年轻女子和老年人,老年人前方一只奇怪的白鸟落在她的脚边,两爪抓着一只蜥蜴,象征着死亡,老年人和白鸟都象征着死亡,而年轻女子侧坐者紧密地朝向老年和白鸟,也即意味着年轻女人朝向死亡。我想这里应该是代表着高更自己的女儿的身份,他养育的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但是却过早地不幸逝世,本该成长到银发老人的那一天,结果却没有,于是年轻女子紧密地贴近死亡。 后面还有一个小场景是一尊将两只手神秘又奇特地举向空中的佛像,旁边一个穿着绿衣服的年轻女子背对着佛像在倾听佛诉。这里佛像象征着神秘,象征着未知,象征着生命的茫然;而年轻女子则再次象征了高更的女儿,女儿倾听佛语,背对着佛像,明显是没有听懂年轻的生命过早走向未知,年轻的生命过早消逝。 在高更当时所处的塔希提岛的土著环境中,远离喧嚣,更加接近人类生命的本质;再加上高更糟糕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打击,种种因素最终导致高更会对生活生命进行一种痛苦的抽象的思考;而他用身边的触手可及的塔希提岛素材,结合头脑里最强烈的对生命的思考,对家庭的思考,对死亡的思考,尤其是对女儿的生命的思考,一种无意识心理作用下,一幅超强视觉感受的画作应运而生。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的画面是高更所有情感和认知的具象呈现,是高更对人类、对世界本质叩问的回响。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更是被高更自己认为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幅作品,原因也在此。 他的艺术理念、创作风格、内心思想、精神世界,以及他对自己和女儿的生命本质与意义所进行的终极探索,以己及人地神秘而痛苦的思考人的一生和人类存在的本质之谜,使得观者也不由自主的引起反思。 正因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蕴含的如此深刻哲学思想,使得其成为超越艺术自身的灵魂升华之作。 也正因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的存在,使高更不朽!



介绍几个法国知名

世界著名法国油画家—高360问答更 :简化了的巨大形状,均匀率破方单一的色彩,分割主义,无阴影的光,素描与颜色的抽象化,超脱自然,这就是高更所粉走乐发现和创立的艺术。但病既写容是他的这种幻想和艺术在自己的国家处处走投无路,于是在1891年2月23日他拍卖了30幅作品得到一笔收入,于4月4日乘船前往塔希提岛,历经幸福吧善果地孩与磨难,画了不少画后又回到法国既染早证让联。在1893年11月举办了他的《塔希提人》(Tahiti)画展,结果是彻底失败,在物质上收入是零。而他那新颖、神秘、野蛮的绘画,迎得了一些崇拜者。巴黎文明人的嘲弄又使他返回塔希提岛。这样,便有了今天广为人知的脱去了文明的衣服,独身一人赤裸裸地置身于伟大的自然之中的高更的传说。病魔和家庭丧女的不幸使他想到自杀,得救后画了一幅传世杰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尔后又移居马克训术征断谓色用祖坚沙在萨斯群岛法都——担晶识富出伊瓦,于1903年5月8日辞世。克推劳德·莫奈:(Cl异宽无呢流含例饭证aude Monet, 1840-1926) 1840年生于巴黎,5岁时随全家移居到法国西北部的港口城市勒阿弗绿合括则多红久尔(Le Havre)。 莫奈的绘画作品,确实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瞬间印象。与德加热衷于室内光线不同,莫奈的作品主要产生于户外。他对空气和水的反射、光线的衍射、各种物体的闪光等有着刻意夜害素执备初鱼由伟的敏锐。1874年莫奈甚至把一艘小船改装成画室,在水面上直接捕捉雾气朦胧的光色体验。他的作品,不管是早期的《拉·格鲁内埃尔之浴》(1869年)、《圣雷扎车站》(1877年),或是后期的《滑铁卢桥》(1903年)、《睡莲》(组坏校肥基村乙额教眼费1905年),乃至晚年创作的《吉维尼玫瑰小路》(1920年)等作品,都表现出他对光和质感的终其一生的兴趣。莫奈参加了印象派从1874年至1英察均886年的历届画展,并作为代表人物在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居斯塔夫·库尔结日考此的专湖尽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法国画家写实主义美术的代表。由于革命思想家普鲁东和诗人波特莱尔的影响,库尔贝在1848年就积极投身法国航座步社会的革命运动。18散日利受板文打55年木板枷画展的反传统精神,使他赢得了一大批激进的青年画家的拥戴。1872年,库尔贝又投身伟大的巴黎公社运动,担任公社委员和美术家联合会主席,热情为公社绘制旗帜、徽章和各种宣传品。巴黎公社失败后,库尔贝被捕入狱,在狱中所画的《戴贝雷帽系红领带的库尔贝》,表现了他这个时期的革命风貌。1873年,路反静胜王可高经友人保释,库尔贝出狱,随即流亡瑞士,1877年12月31日在瑞士的洛桑逝世。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19级西类内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 。以后相继创作了《拾穗者》 和《晚祷》 等名作。 雷诺阿: (皮耶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 法国印象画派的著名画家、雕刻家。最初与印象画派运动联系密切。他的早期作品是典型的记录真实生活的印象派作品,充满了夺目的光彩。然而到了(18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从印象派运动中分裂出来,转向在人像画及肖像画,特别是妇女肖像画中去发挥自己更加严谨和正规的绘画技法。雷诺阿一生都坚持户外写生与创作,共留了6000多幅充满光与影的嬉戏的户外作品。图片为: 莫奈睡莲


32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