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西方艺术史 之四 巴洛克 洛可可 新古典

文艺复兴之后,就是巴洛克、洛可可,之后是新古典,先扫盲一下这都是啥意思。

巴洛克 ,往大里说,堪称是一个时代;往小里说,也覆盖了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戏剧等各类艺术形式。

因为和宗教、权力、财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因为视觉和装饰效果通常富丽堂皇,巴洛克一开始给人的印象是浮夸、奢华、土豪审美;凡尔赛宫就是鼎盛时期的巴洛克风格宫殿。

洛可可时代艺术品

插播一条建筑扫盲贴,一比就知道啥叫土豪巴洛克。

拜占庭,穹窿顶;哥特,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花玻璃;巴洛克,外形自由动态,富丽堂皇的誉银装饰、雕刻和强烈的色彩。

但除了华丽,巴洛克还意味着庆袭宴动感。不论是绘画还是雕塑,作品中的人都好像站在舞台上,演着一场大戏。只有这样的张力才能让人屏气凝神,肃然起敬。

我用金钱、奢华腐化你,你就不会造反不听话了。纸醉金迷到了颓靡,洛可可风格应运而生。 洛可可 ,是巴洛克风格的晚期,颓废和瓦解的阶段。

盛极必衰,一场由底层人民掀起的革命席卷而来,法国大革命开始后,革命派艺术家又重拾古典审美,歌颂宗教英雄的戏剧感画风现在被拿来渲染革命英雄,这便是 新古典主义 了。

“巴洛克艺术”始终围绕着宗教与权力展开,在罗马尤其明显。那些已经在罗马矗立了几百年的恢宏建筑、雕塑,大部分都出自贝尼尼之手。

这个希腊神话题材的雕像,让24岁的贝尼尼一举成名。冥王普鲁托强掳大地之母的女儿普洛塞尔皮娜为妻,普鲁托的手指深深地掐进了普洛塞尔皮娜的大腿,好像真的有了弹性一样。

还有一件堪称奇迹的作品必须得提:西班牙修女特雷莎常常听到上帝跟她说话,并说天使用剑刺进了她的心脏。但,贝尼尼觉得特雷莎“刺透了心”的感觉实质上与少女对爱情的渴求无异。

于是他雕刻了一个拿着金矛的天使,并让他将金矛对准特雷莎的下半身。修女双眼轻闭,嘴唇微张,陶醉地接受着天使带给她的快感,极度享受的样子。贝尼尼精准地刻画了一个虔诚的修女在与神交会时,一心渴望天堂的状态。

卡拉瓦乔既是文艺复兴的最后一位艺术家,也是巴洛克时期第一个为人熟知的艺术家,是他打破了文艺复兴后期的僵局。

他生活在罗马的底层社会,也画这样的罗马生活。

即便是画神,也要用最底层人民做模特,甚至用他自己。

马太本是个税吏,因此遭到人唾弃。耶稣要在遭人鄙弃的人中挑个人做自己的门徒,这幅画就是耶稣去召唤马太的情景。

光线昏暗的房间里,耶稣从画面右侧的门外走进来,一道亮光打在一只手上,在四周黑暗的背景衬托下,我们顺着手指的方向,视线自然而然就转向了马太。

在画面上打了一道光来强化明暗的对比,将人藏在黑暗中,再用光线引导视线,这道光就是卡拉瓦乔最著名的撒手锏,被称为酒窖式光线,或者叫 卡拉瓦乔光 。

卡拉瓦乔用更加真实的方式去反映他所处的社会,有现实的逼真感和故事的戏剧性,这也是巴洛克时期的绘画特征。

伦勃朗时期的荷兰,艺术消费不再专属于贵族和教会,普通人也开始接近艺术,买画或请画家来记录自己的生活。还有政府、企业和各种小团体,因此集体肖像画成为一种潮流,很像我们现在的大合照。

但伦勃朗的画却一人一个神态,因此一炮而红。

更突出的是伦勃朗的《夜巡》,它改变了集体肖像画的现状,引领了新的风潮。他用了最擅长的光线布局:一束斜射下来的光把主角的右侧照亮,左侧则陷入黑暗。这种强烈的明暗对比让人物棱角分明,立体感十足;同时又通过弱化民兵身上的光,使画面仿佛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时至今日,“伦勃朗光”仍是禅宴摄影师必学的布光法则。

伦勃朗至死都不愿为了迎合客户而丧失自己独立的人格,真正伟大的是他的灵魂,是这种不屈的艺术精神。

从15世纪到17世纪,当权者意识到了思想上的同化也相当重要,艺术可以作为宣传手段。所以,当时的艺术家很受重视。

委拉斯开兹是一名宫廷画家,他的画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逼真,他只画自己眼睛看到的事物。

画神,他都是找自己家人当模特。《三博士来拜》讲得是东方的三位博士夜观星象,预见到犹太人的新君即将诞生,于是来到耶路撒冷,为圣母圣子献上礼物以表达敬意。

没人见过博士、圣母和耶稣长成什么样,委拉斯开兹的画里,圣母和耶稣分别是他的妻子和女儿,而那三个博士里不仅有他自己,还有岳父大人。

正是这种务实,让他笔下的人物看起来亲切、真实。

而他画的《宫娥》与《蒙娜丽莎》《夜巡》一同被纳入“世界三大名画”,被解读出了浓重的哲学意味。

画家用一面镜子把一个二维画面扩展成了一个立体的空间,除了正得意扬扬的小公主外,还把本来不在画面中的国王和王后也装了进去。

这面镜子让国王和王后显像,成了最吸引西方研究者的元素。而这个显像又让画面里公主、宫女、大臣和画家本人全部定格。被隐匿起来的东西,恰恰决定了画面里所有人的姿态。

福柯总结道:是一个不可见的本体决定了一个可见的场景。这幅画给我们带来一个关于“人类认知”的启示,即可见的东西背后,往往存在着决定它的不可见因素。

“可见和不可见”“现象和本质”这种二元对立统一关系是《宫娥》里的哲学道理。这是哲学的功力,也是艺术的力量。

洛可可艺术,就只说蓬皮杜夫人。她的自我装扮,建筑和室内装饰,都是浓浓的“蓬皮杜风格”。

她创办自己的瓷器工场,那别具一格的粉色代表着贵族的时尚和优雅。

新古典主义提两个人,大卫和安格尔:

大卫对革命充满热情,是个“革命画家”。《马拉之死》就是一幅描绘革命者被暗杀的作品。

画中的青年男子叫马拉,是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核心领导人之一。他患有严重的湿疹,不得不泡在有药水的浴缸里工作,被一个女子刺杀。暗杀发生的前几天,大卫还曾拜访过马拉。

后来他怎么又成为了宫廷御画师,后人不能理解,但他毕竟是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

大卫的学生安格尔以女性题材作品闻名,他只想单纯地画女性,极致地去表现女性的古典美。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这幅《大宫女》

裸体绝不等同于情色,安格尔的这幅作品含蓄得多,没有波澜壮阔的剧情,也没有裸露的人体器官。这幅画是在精神层面上对人体美的欣赏,这不是画,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很多人质疑安格尔画的人比例不对,腰被明显加长,但,那又怎么样呢,他热爱“人”这件天生伟大的艺术品,是纯粹地欣赏。

洛可

洛可可(Rococo)艺术风格产生于法国18世纪。“洛可可”是法文“岩石”的复合词,意思是此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

效回件钢计两见化么乱品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倡导者是蓬帕杜夫人(1721~1764),她不仅参与军事外交事务,还以文化“保护人”身份,左右着当时的艺术风格。蓬帕杜夫人原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出生于巴黎的一个金融投机商家庭,后成为路易十五的情妇,被封为侯爵夫人。在蓬帕杜夫人的倡导下,产生了曲扩批验步王福地洛可可艺术风格,使17世纪太阳王照耀下有盛世气象的雕刻风迫写商掉婷已格,被18世纪这位贵妇纤纤细手摩挲得分外柔美媚人了。

18世纪法国艺术是洛可可的天下,而且,已经成为欧洲近代文明中心的法国宫廷,把这种靡丽之风传出达良多变国月待后失不国界,甚至传到中生十缺职国的圆明园。

洛可可风身会县苦民半立注七汉威格是宫廷艺术,这种风格是由于当选维数均额坚操解时一些不严格遵循法国古典主义法则的因素而产生的,它并不是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必然后果。它的遵循理论是被控地几盟怎越答烧“师法自然”。人们都在谈论“师法自然”,但是,我们从现代角度去长看,他们所谓的对自然的模仿只是让自然服从于社比完慢会的心血来潮,而这个社会并未完全做好使人真正感受到增供再层思厚鲜础生活在自然之中,并且充满着对生活的神秘醉意的准备。这时的艺术家们对贵族俯首帖耳,同时贵取穿满米东远次观片加镇族阶级又要求他们唯命是从。法国人的这一发明使教会中心真正转向沙龙中的改秋模心,而这时的沙龙已与卷氧感判吸殖福过去不同,各种绘画展览都被称之为“沙龙”。画家、雕塑家、宁再晚木刻家、铜板画家、珠宝商、金银器皿商、细木家俱商、理发师、裁缝、制靴匠,所有的人都对洛可可这种在结构脆弱的高雅文化基础上绽开的美艳之极的花朵趋之若鹜。在每个角落,在高谈阔论的男子和楚楚动人的女子周围,从木器、水晶器皿、糕点、大理石、地毯到陈列柜及里面的餐具,从四轮马车到轿子,从前厅到卧室,洛可可风格无所不在。这是上流社会的艺术,它滥用着并且吸干了艺术家们的殷勤,用窃来的爱情和移植的花朵分散了艺术家们的注意力。这种不断向上攀缘的结构尽管放射出璀璨的光辉,但它却被禁锢在高雅文化周围,渐渐地疏远了其天然的源头。令人遗憾的现象出现了:这种蜿蜒缠绕的曲线,限制了装饰师们在空间中实现全面发展的自由,并且总是把它导向为使人难以摆脱的社交活动服务的轨道,而这种装饰艺术正是顺应这一需要才得以问世的,它成了王公贵族的俘虏。

洛可可艺术的灵魂式人物是绘画大师弗朗索瓦·布歇。他在天花板、屏风、车把手、门的正面、首饰盒和瓷器上,可以说在任何地方,都绘制了牧歌式和田园曲式的爱情神话故事题材。布歇和蔼可亲,慷慨大方,注重享乐,受到男男女女的喜爱。他和自己的时代不断地交换看法,询问个人和这个时代应该做些什么来爱这些男女,并获得他们的热爱。他因此获得“皇家首席画家”的称号。

代表洛可可雕刻最高成就的是受蓬帕杜夫人赏识的两位艺术家:皮加尔和法尔科奈。

让-巴蒂斯特·皮加尔(1714~1785)访问过意大利,是争取罗马大奖——王家绘画雕刻学院为优秀学生提供赴设在罗马的法兰西学院进修而设立的竞赛奖,失败之后自费去的,足见他对意大利艺术的向往。他在罗马作的《系鞋带的墨丘利》小稿,在他1741年回巴黎时,为他赢得进入王家绘画雕刻学院成为院士的荣誉,而且以此稿完成的云石像连同他的另一件作品《要墨丘利传信的维那斯》一起,被路易十五当作礼物赠给了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他为蓬帕杜夫人工作了十年,以她为原型作寓意像的《妆扮友谊之神蓬帕杜夫人像》和《爱神拥抱友谊之神》非常精彩,他把这位艺术保护人表现得既高贵又亲切,既聪慧又迷人,他有别于同代雕刻家的地方是他也追求其它艺术风格,如在他去世前完成的《拔刺少女》,追随希腊古风,为他一生的创作画出句号。他的这一面,在其学生乌东的艺术中得到了发扬。

与皮加尔齐名且是对手的艾蒂安——莫里斯·法尔科奈(1716~1791),也和皮加尔一样出自让-巴蒂斯特·勒穆瓦纳门下,也在罗马大奖争夺中败阵。但他安心留在法国而未赴意大利“朝圣”。他终于成为洛可可雕刻最杰出、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他曾受命于蓬帕杜夫人,领导了著名的赛夫里陶瓷工厂,又接受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委托作《彼得大帝骑马像》。

法尔科奈的灵气和秀气,无人可及,他把法兰西雕刻的优雅柔美风格推到了顶点。他凿下的年轻女性,个个都是娇小玲珑,苗条婀娜,风流妩媚,充分体现法兰西的品格,而且她们不再是吉拉东的宁芙,虽然娇美却尚不许凡人触动,而是以玉温香馨的青春之体在邀人爱怜了。法尔科奈的作品不但造型生动,而且人物情态丰富细腻。蓬帕杜夫人的时代造就了他。

洛可可风格是宫廷艺术,它起源于上层社会的需要。大部分制造这种艺术品的工匠在个人生活中是与它完全无缘的。比如塞夫里皇家瓷厂的瓷器,被用于国家的社交场合,就像今天的英国皇家将它们用于欢迎来访的外国元首的国宴上。洛可可装饰风格本身就成为这种盛宴场合的特色。塞夫里瓷器的设计由国王亲派的法尔科奈、布歇等艺术家完成,具体制作的工匠们没有钱也不能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使用它,只有那好赶时髦、朝三暮四的贵族使用。

这种制造和消费特有循环圈,促成了贵族互相攀比的风气和设计走向极端奢华的两种现象。18世纪堪称是马车的黄金时代,达官贵族都拥有代表自己权势和等级的马车,相互攀比、竞相争艳。具体表现为:选用最上乘的木料做骨架,马车的款式奇异,以曲线居多,纹样多以植物为主,穿插一些优美神话故事为题材的装饰画,色调常以红、黄为主,再以金色统一整体,以昂贵的造价获得华丽气氛。这充分显示出贵族的审美情趣,同时,我们也为匠师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出如此精妙的作品而赞叹不已。

我们从现代的角度审视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应该说蓬帕杜夫人是那些喜欢豪华风格者的代表人和组织者,有“众望所归”的特征。所以,才有洛可可风格作品出现后在贵族引起“共鸣”的时尚。也可以说,贵族们崇尚华丽的风气,诱发了洛可可艺术。当时上层社会的男男女女无不热心并亲自参加工艺活动,以至于这些举动有的达到令人讥笑和荒诞不经的地步。16世纪,当衰败的瓦卢瓦王的国王查理九世答应送给西班牙国王一支他亲自制作的枪时,那位西班牙大使为之惊诧不已。18世纪,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成天抱怨他的丈夫沉湎在他的作坊中,甚至无暇顾及妻子,路易十六在他的作坊中潜心钻研的是钟和锁的奥秘。在这两例中我们似乎瞥见了那些把命运强加于他们身上的角色不相适应的悲剧性人们。这些人在体力劳动中发现了一个聊以自慰的世外桃源。但这对于不理朝政的帝王来说却是不祥之兆。

风靡一时的奇想多变的洛可可风格随着蓬帕杜夫人的亡故而终止,被路易十五另一情妇杜巴利夫人倡导的新古典主义而取代。但是,洛可可风格的璀璨之处,自有它超时代艺术生命力所在,现代人都公认它是19世纪下叶新艺术运动的前奏。而那些幸存的艺术精品,至今还散发着光芒,并向人们述说着那个岁月的时尚和人们不知道的故事。

47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