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家族庄园:看得见的顶层

为了从曼哈顿去Pocantico Hills(波坎蒂克山),我们租了一辆车。当地朋友为此还觉得稍有遗憾:是因为行李较多不得不租车,其实这段路最适合坐火车前往,只有半小时的车程,重点是——火大李车沿途可以最大限度地饱览哈得逊河畔的秀美风光。

Pocantico Hills最值得拜访之处,是洛克菲勒家族庄园。其主楼名为Kykuit,于1913年建成,该家族的四代成员都曾在此居住。“Kykuit”是荷兰语,意即“远眺”、“眺望”——因为庄园座落在山丘之上,而该山丘是附近一带的最高点,可以俯瞰哈德逊河并远眺纽约市的天际线。

按照保罗·福塞尔在《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中的说法,如果美国的最高社会等级被称为“看不见的顶层”的话,那么洛克菲勒家族无疑属于顶层中的顶层。作为全球首富,洛克菲勒父子在世时曾在这个庄园内接待过当时几乎全球所有的政要。

虽然早已听人细数过关于这个庄园的种种传奇——尤其是那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如果上帝有那么多钱的话,上帝也会建造这样的住所”——第一次亲见的感觉,依旧只能用震撼来形容:它面积最大的时候曾达到3500英亩,其中包括75栋建筑、70条私人公路、森林、湖泊、农场、高尔夫球场、艺术馆、雕塑花园、儿童游乐场等等设施。在这样的世界里,当你听到诸如“这是他送给妻子的礼物”这样的介绍时,说的通常都是一个人工天鹅湖,或者一座农场。

新古典主义景观平面图

至于主楼内部设施给人的印象,与其说是参观豪宅,倒更像是在一座活生生的美术馆中流连。据说人家收藏艺术品的模式是这样的:眼看着买得太多了,又赶紧为放置这些收藏品再盖房子……带我们参观的那位女士手里攥着一大串钥匙,领着大家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各个房间及通道中穿行。然后彼此提醒说:“跟紧点啊,否则就把自己给走丢了。”这还真不是玩笑,上次有个朋友应邀在这楼里住过一晚,据说早上五点多起来跑步,然后就在屋子和屋子之间迷路了。

大宅中的若干房间体现出非常浓重的中国元素,例如瓷器、木雕门神、明清家具、绘有龙形图案的窗帘等等……由此可见该家族的中国情结。而当我进入一间专门收藏挂毯的展室,却看到某一面墙上空了一大半。边上的工作人员轻描淡写地解释:“哦,这里本来挂着一组毕加索挂毯,刚借给某某博物馆做展览了。”

整个庄园中最值得仔细鉴赏的区域之一,是其法式新古典主义园林景观。光是家族收藏的著名雕塑,在花园中就有90座之多——基本上就是在园子里随便走几步就能邂逅亨利·摩尔、阿里斯蒂德·马约尔、路易丝·内维尔森、巴勃罗·毕加索等等大师作品的节奏。

正如同所有跟参观故居相关的主题旅行,从来都不是仅仅因为故居本身,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故居里居住过的人物以及他们所处的特殊历史时代。洛克菲勒家族庄园之旅对大多数人而言暗含着一个戏剧性的转折:一开始滚隐迟你很可能会被让人瞠目结舌的繁华彻底击晕,然后伴随着讲解及行程的深入便会意识到该家族的象征符号绝不只是财富,否则便跟土豪没有本质区别了。事实上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向来简朴,他本人压根没打算建豪华庄园,是因为原来的住处被一场大火毁坏,以及儿子力主建一座更能体现家族风范的住宅,这座庄园才得以奠基。至于大量的艺术品收藏,则更多地是来自孙辈的手笔。

只有同时被伴以慷慨的美德,财富才可以超越物质层面的享乐以成就更多的善举。今天人们在提起洛克菲勒家族财产的时候,出现频率最高的用词是“捐”字,就连Kykuit以及庄园的大部分土地都捐给了国家。现在Kykuit的所有权归属美国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国家历史保护信托基金会”,而其临近的土地则标示着“洛克菲勒国家公园”的字样。曾属于看不见的顶层的私人王国,现在不但可以被看见,老百姓还可以沐浴着午后的阳光在园子里漫步。有意思的是,据说因为这座庄园的维护费用太高,国家其实养不起,所以又归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负责日常维护及监管。

离庄园不远处的洛克菲勒档案中心也非常值得拜访。在这里尤其可以详细了解老洛克菲勒在其人生的后40年携芦致力于慈善事业的历史脉络,以及其后人为解决环境、健康、教育、发展等社会问题所付出的持续努力。当年的世界首富因为创建现代慈善事业而被载入史册,而这才是家族荣耀及影响力的核心。

洛克菲勒家族庄园的园林设计师William Welles Bosworth曾这样描述这座园子:“如果你想了解它,你必须亲历它。傍晚时分,一切不言而喻。”“不言而喻”四个字用在这个地方真是意味深长,因为它对于不同的游客确乎呈现不同的意义:屌丝在这里满足了对顶层生活的窥视欲;艺术爱好者在这里得以大饱眼福;而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家或富豪在这里会重新审视自己与财富的关系,对原罪、家族荣耀及传承进行更深刻的思考。

7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