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贝尼尼的作品为例,谈谈巴洛克艺术的的特征

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巴洛克艺术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克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
巴洛克艺术于16世纪后半期在意大利兴起,17世纪步悉闭入全盛期,18世纪逐渐衰落。巴洛克艺术对于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与19世纪的浪漫主义都有积极影响。巴洛克的艺术风格得到教会强有力的支持,主要流行于意大利、佛兰德斯、西班牙等天主教盛行的国家。意大利艺术大师贝尼尼和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的作品反映了17世纪巴洛克艺术最辉煌的成就
西方都市计画的历史是从巴洛克时期开始的,那时最醒目的建筑物是教堂与宫殿。建筑师认为建筑物是根据许多要求塑造成形的一个独立的总体,所以巴洛克建筑通常看来就像一尊大型雕塑。
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画成平面图,其共同特点是正方形、圆形和十字形;而巴洛克建筑的典型特征是椭圆形、橄榄形以及从复杂的几何图形中变化而来的更为复杂的图形。
用规则的波浪状曲线和反曲线的形式赋予建筑元素以动感的理念,是所有巴洛克艺术最重要的特征。文艺复兴建筑如同现代建筑一样,是以简单的、基本的比例和相互关系为基础;而巴洛克建筑不再崇尚那种含蓄的逻辑性,而是追求令人感到意外的、如戏剧般的效果。例如:

米开兰基罗助手维纽拉(Vignola,1507-1673)和戴拉?伯达(G.della porta C.1537~1巴黎圣母院602)在1568~1584年间完成的罗马《耶稣教堂》,被公认为是从样式主义转向巴洛克的代表作。这座教堂内部突出了主厅和中央圆顶,加强了中央大门的作用,以其结构的严密和中心效果的强烈而显示了新的特色。因此,耶稣教堂的内部和门面,后来都成为巴洛克建筑的模式,又可称为「前巴洛克风格」。
十七世纪早期巴洛克建筑代表是马德诺(C.Maderno,1556~1629),在1607~15年完成米开兰基罗未完成的《圣彼得教堂》(1607-15,罗马梵谛冈,另有专属网站详细图片解析),他用戏剧性的方式强调正门,例如由扁平的方柱变为半圆柱,再变为四分之三圆柱,使建筑的立体塑形复杂多变,动态强烈。他所设计凸出的门面或深凹的门面,都使得教堂和前面广场上的空间能更进一步的连接起来。
十七世纪盛期巴洛克建筑最伟大的大师是贝尼尼(G.L.Bernini,1598~1680),以雕刻家而兼精建筑,在1624~33年间完成置于圣彼得大旁正教堂内的青铜华盖,是一座高达二十九公尺的巨型幕棚,以四根螺旋形雕花大柱支撑盖顶,雄伟而又华丽(很像布景装饰)。又为圣彼得大教堂设计了门前双臂环拱形的广场和柱廊(1657),使它成为西方最的广场建筑之一。
波罗米尼(F.Borromini, 1599~1667)是盛期巴洛克另一位建筑大师,喜用凹凸多变的曲线和多种几何形体的复杂交错,从整体布局到细部安排,都能独出心裁,代表作如四泉的《圣卡罗(S.Carlo)教堂》(1665~67,罗马),被誉为巴洛克建筑的典范。
除以上罗马地区外,意大利北部的杜林(Turin)地区也有相当发展,瓜里尼(G.Guarini,1624~83)建的《圣布小教堂》(1668~94)圆顶,表现天堂的穹窿,给人一种飘渺无尽永恒的幽思。
西欧诸国的巴洛克建筑又结合各地的特点而各有所长,如英、法等国带有较严谨的色彩,例如巴黎凡尔赛宫(1669~85,鼠标点选可看到360度外观旋转图),睁启裂德国南部则华丽辉煌达于极致,西班牙及其统治下的拉丁美洲也是巴洛克的沃土之一。
雕刻
阿波罗和达芙娜巴洛克雕刻有时是建筑的一部份,艺术家表现真实人间的技法臻于成熟完美,例如根据主体的男女老幼来表现人的皮肤外观,卷发、衣饰、织物的质感都很逼真。动势的展现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人物不再被雕成静止或休息的姿态,而总是处于运动之中。
最著名的是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的名作《圣泰雷莎(St.Theresa)之幻觉》(1645~52,罗马圣马利亚教堂),是宗教性和官能性的结合,欣赏这类雕像要搭配建筑、绘画一起观看,以产生视觉上的幻觉。这种风格也影响西欧各地。其它名作如《四河喷泉》(局部图,1648-51,罗马Navona广场)、《大卫》(David,1623-24,大理石, 高170 cm,Galleria Borghese, Rome)。
法国巴洛克雕刻大师有:
普杰(P.Puget,1620-94)的《克罗托那的米罗》(1671~83,巴黎罗浮宫)。
柯塞沃克(A.Coysevox,1640~1720)的《勒布兰半身像》(1676)、《路易十四半身像》(1680,凡尔赛宫)。
绘画
宏伟壮观,充满动感,精湛的透视变奏(如前缩法),戏剧性的构图,起伏波动,体现无限的空间,加以理想光的对比,使画面产生统一协调如舞台布景的效果是巴洛克绘画的特色。鲁本斯部分油画作品(4张)
意大利卡拉瓦乔(Caravaggio,1573~1610),是巴洛克绘画的先驱,作品的特色是利用光线以获得画面戏剧性的效果,也利用明暗表现法以衬托真实的空间感,并舍弃细节的描写。他对自然的态度是直观的,以粗野或纯朴的市民为模特儿作肖像画。他更在静物画上另辟蹊径。代表作有《在以马杵斯吃晚餐》(1601,,伦敦国家画廊)、《埋葬基督》(1604,梵谛冈美术馆)、《水果篮》(静物, 1596,46×64.5cm,米兰,谙布罗西阿纳美术馆)、《酒神》(1597,佛罗伦斯乌菲兹美术馆)。个性狂野、暴躁、易怒,命短,他要脱离陈规,重新思考艺术,风格上被称为「自然主义者」。
卡拉契(Carracci,1560~1609),勤练古典美,代表作祭坛画——《圣母哀悼基督之死》(1603,92,8 x 103,2 cm,伦敦国家画廊),画中光线照耀在救主形体上,与整体引发观者情感的手法,都属巴洛克式的,构图简单和谐,有点感伤性,但避免提醒人们有关死亡的恐怖和受难的痛苦。
家具
除了建筑和雕塑和绘画之外,巴洛克家具无疑是巴洛克艺术最市民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号称"太阳王',他对凡尔赛宫的奢华装修造成了大量巴洛克风格家具的诞生。宫廷艺术的发展造英国塞特维那皇室家具–巴洛克风格就了一大批巴洛克艺术大师。复杂的雕刻,名贵材料如柚木,黄金,象牙,紫檀木的大量使用,使得巴洛克家具成为了世界三大家具的代表之首,屹立在世界家具的顶尖位置上,数百年不倒。
扶手椅—椅腿可以使”倒方锥“或者”栏杆柱“式,上面出现了日益复杂的椭圆形缘饰,凹槽饰,叶饰。从路易十三继承的H型连杆,逐渐演变为X型。礼仪的需要促使大量折叠椅和凳子问世,上面时有华丽的雕刻。英国塞特维那皇室家具–巴洛克风格(5张)
双体家具–衣柜面板的线条也变得更柔和,下不和两端成弧形,并向图中那样由于凸出部分或者转角处呈新月形而变得复杂。[1]
服装
以裹胸收腰作为开场白,以巴洛克时代如贵族般缀满蕾丝花边的夸张袖子作为情节发展的高潮,这部有关古典主义戏剧的“脚本”充满着华贵的气氛。短俏的波浪状衣摆使得上衣在硬朗性感中透出高雅,歌特式袖型在复古细节中渗透出摩登,色彩上也采用了鲜艳明快的颜色,让人犹如置身于一场盛大的宫廷舞会中。
具有巴洛克风格的时装最看重下半身的剪裁,力求多变。略微蓬松的及膝窄裙结合精致的褶皱,加上漫不经心的花边,一齐散发着温柔甜蜜的浪漫气息。面料虽然不是典型的浮花锦缎,却采用光滑轻盈的纱绸,彰显别具一格的奢侈感。色彩上,香槟色、米白色都不再独领风骚,取而代之的是艳丽的桃红色,配以荷叶边领口的奶白色针织外套,优雅矜持又不失俏丽可爱。
束腰是巴洛克风格时装的主要特点之一,也将成为新一季时尚舞台上的最佳主角。绸缎衬衫充满怀旧气息,纷繁多样的花纹表达出新古典主义时代的艺术风格,鲜红明亮的宽版束腰成为点睛之笔,不仅在色彩上形成强烈对比,而且别致的缎带蝴蝶结更是突出了在那段逝去的岁月中曾一度疯狂流行的大红大紫的时髦风尚。黑、白、橙、红四种颜色形成视觉上强烈反差,打造高雅矜贵的淑女形象。
古典主义韵味大行其道,使得充满 复古情怀的浪漫婚纱也呈现出一派奢华风格。仿巴洛克的提胸和束腰,层层叠叠的裙摆,在细节上将繁复且精细的做工体现得淋漓尽致,再融合现代流行剪裁与时尚元素,像蝴蝶结、褶皱等,创造出亦古亦今的别样风格。
音乐
通常来说,巴洛克音乐有如下一些特色——它的节奏特别强烈、活跃,短促而律动;旋律精致、跳跃且持续不断;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作曲家普遍强调作品的情感起伏,以至于音乐的速度、力度变化在当时相当被看重;曲目的调性也从文艺复兴时期单一而保守的教会调式发展为采用大小调形式。同时西洋管弦乐器也在巴洛克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小提琴的出现、拨弦古钢琴的成形都为巴洛克音乐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力;其他乐器的发展也使得某些特定风格的巴洛克音乐其配器得以朝着多元化、大规模的方向发展。不过诸如管风琴、羽管健琴、维奥尔琴这类颇具历史的古乐器依然被广泛使用。
在音乐表现形式方面,巴洛克时期要比文艺复兴时期的体裁丰富的多。皇室以及贵族对音乐的需求,促使许多巴洛克音乐家开拓出很多新的音乐表现形式,歌剧的兴起(并不是起源,歌剧的起源要追述到更久之前)便是最为突出的一点。虽然巴洛克时期的歌剧曾被一些专家批评为“矫揉造作”,但却是此后歌剧发展的一个基础。声乐领域的其他表现形式还有神剧、经文歌、清唱剧、受难曲和弥撒曲等,这些都是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由此可见在巴洛克时期,宗教音乐在西洋音乐中依然占有很大的分量。巴洛克时期的器乐曲发展很迅速,出现了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管弦乐组曲、各种舞曲、前奏曲、幻想曲、托卡塔、赋格和奏鸣曲等诸多表现形式。其中很大一部分通过发展、演变,从而成为了后来更为成熟的形式。
文学
巴洛克文学是西方文艺复兴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另外和古典主义文学和清教徒文学并成十七世纪三大文学。它在人文主义文学运动衰落后而兴起。它是一种贵族形式主义文学,主张文学为少数有文化修养的人创作。有意在艺术上刻意雕琢,内容上偏向写信仰危机和悲观的思想。这类作品追求形式,内容空虚,语言雕琢浮夸。意大利的马里诺、西班牙的贡哥拉和卡尔德隆、德国的格里美尔斯豪森、英国的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法国的伏瓦蒂尔等等,都是巴洛克文学的代表。代表作品有卡尔德隆的小说《人生如梦》、格里美尔斯豪森的流浪汉小说《痴儿西木传》等。

保罗·塞尚的作品赏析

巴洛克艺术作品鉴赏

《埃斯泰克的海湾》
《僧侣肖像》
《田园诗》
《缢死者之屋》
《肖凯肖像》
《静物》
《圣维克多山》
《玩纸牌者》
《浴女们》
《埃斯泰克的海湾》
《埃斯泰克的海湾》的中景部分是海湾,这是一片强烈浓重的色块,三易毛氢序坐鲁支各种各样的蓝色,从画布的这端延展到另一端,建立起经过细致融合的席师双笔触。海湾的后面,是一排木年蜿蜒起伏的小山,山的上空是淡淡的、柔和的蓝天,里面只加了一些极淡的玫瑰红笔触,像是落日的余辉。艺术家在画的边缘切断了空间,这种切断空间的手法具有否定在深度中消退幻觉的效果。海湾的蓝色,甚至比前景的褐色和红色更强烈地表现自己,结果空间变得模棱两可又相类似众围各百修陈怎定。我们必须把它当做深度中的于广矿板权全景画来理解,同时又把它啊了福死五绿新村当做在画表面上搞色形排列组合来理解。
尽管塞尚有过不停的斗争和犹豫不决以及不满意的时候,但在这一件作品中他要干的事无疑是取试耐儿牛问刘调兴度么得了辉煌的成功,这是毫无疑问的。塞尚这所以能够建立一个新的绘画概念,并对二十世纪绘画的行程发生了六十多年的影响,乃是靠了印象主义者们的色彩和瞬间幻象,以及古代大师们的训练和坚实的结构,更重要的是靠了他那观察自然的强烈而敏感的知觉。
塞尚是那样一心一意地献州照同优达宜阶素入沉抓身于风景、肖像和静物各个主题,世界上的艺术家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对艺术史的贡献。为了理解这个事实,就有必要弄懂他的主题所包含的共同问题。他参与了所有主题的再创造,或景色、物体和人物防假文的再现。
《静物苹果篮子》在《静物苹果篮子》以及其它许多静物中,塞尚在斯苗卫乐官去事头热兵表现上所获得的成功甚至超过了巴尔扎克的言语描述。对于塞尚来说,如同其他的前辈和后辈艺术家一样,静物的魅力显然在于,它所涉及的主题,也像风景或被画者那样是可以刻划和能够掌衡各油会绿群头油握的。塞尚仔细地安排了倾斜的苹果篮子和酒瓶,把另外一些苹果随便地散落在桌之所鲁会犯积布形成的山峰之间,将盛有步糕点的盘子放在桌子后部,垂直地看也是桌子的一个顶点,在做完这些之后,他只由站所直传论消是看个不停,一直看到所有这些要素相互之间开始形决止孙成某种关系为止,这些关高右太系就是最后的绘画基础。这些苹呼号品员秋除盐吸儿果使塞尚着了迷,这是因为散开物体的三度立体形式是最难控制的,也是难融汇进画面的更大整体中。为了达到目标,同时又保持单个物体的特征,他用小而偏平的笔触来调整那些圆形,使之变形或放松或打破轮廓线,从而在物体之间建立起空间的紧密关系,并且把它们当成色块统一起来。塞尚让酒瓶偏出了垂直线,弄扁并歪曲了盘子的透视,错动了桌布下桌子边缘的方向,这样,在保持真正面貌的幻觉的同时,他就把静物从它原来的环境中转移到绘画形式中的新环境里来了。在这个新环境里,不是物体的关系,而是存在于物体之间并相互作用的紧密关系,变成为有意义的视觉体验。画完此画七十年之后的今天,当我们来看这幅画的时候,仍然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这一切微妙的东西,塞尚就是通过这些东西取得了他的最后成果的。不过,我们如今能在不同的水平上领悟到他所达到的美了。他是绘画史上的一位伟大的造型者,伟大的色彩家和明察秋毫的观察家,也是一位思绪极为敏捷的人。
这幅静物象他的许多静物一样,也可以说是幅风景。赭色的前景、淡蓝的背景、桌布的“雪峰”以及散落在场景之中的苹果的偶然秩序,所有这些都使我们联想起《埃斯泰克的海湾》或《圣·维克多山》的许多景色。他的人物习作,象《玩牌者》的各种稿本,使人想到他在绘画中追求厚重、封闭的建筑感。在《穿红背心的男孩》中,包围着空间的装饰帘子亦是如此。
1890年以后,塞尚的笔触变大,更具有抽象表现性。轮廓线也变得更破碎、更松弛。色彩飘浮在物体上,以保持独立于对象之外的自身的特征。这些倾向,导致了他临终前几年的那些奇妙的自由绘画。《圣·维克多山》就是这样一类绘画的杰作之一。笔触在这里起了优秀交响乐团里独奏家的作用。每个笔触都根据自身的作用,很得当存在于画面之中,但又服从于整体的和谐。这幅画里既有结构又有抒情味,人们可以看到,艺术家达到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结构和色彩、自然和绘画的综合。它属于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景画的伟大传统,然而,又像眼睛所看到的那样,它又被看成是个人知觉的极大积累。画家将这些分解成抽象的成分,重新组织成新型的绘画的真实。 塞尚的晚年曾一度努力不懈地创作着浴女的构图。他在几幅大型油画中,以一种异常的宏伟感觉创作着这些构图。他也在几幅水彩画上表现了相同的题材,只是表现得更为轻巧、更为自然和亲切。水彩画“浴女们”,似乎就是一股梦魂和气浪的滚滚洪流,这些形象接近音乐更甚于接近建筑。总之,塞尚在其一生的最后几年里,又复兴了他青春时代的浪漫的冲动,然而并没有放弃他从踏入印象主义阶段之初就一直保持着的和谐、狂热发作之后的平衡和形与色的感觉。对明暗、体积、景次、空间及其同刻画本身的关系的研究,特别是在自己的想象中创造一个整体,即构成不同于自然世界的“艺术世界”要求——这一切,促使塞尚创作了为数众多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本身完美,同时也开辟了美术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5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