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天堂的作品赏析

《人间天堂》由第一部《浪漫的自我主义者》、《插曲1917年5月-1919年2月》和第二部《一个重要人物的成长》三部分组成,如实描绘了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经济繁荣的社会景象,生动记录了青年艾莫里·布莱恩的成长、恋爱、幻想破灭及认识自我的历程,深刻揭示了一战后美国年轻一代放荡不羁的生活和焦躁不安的心态。这部小说既可以看作是记录了菲茨杰拉德本人生活体验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又可以看作是一部忠实反映了一战后美国青年一代理想遭到幻灭、精神一片迷惘的社会纪录片。艾莫里“成长——恋爱——幻灭”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青年成长故事,还是一部洞察了一战后美国青年对人生的幻想和追求的社会编年史。在艾莫里的成长历程,体现着美国年轻一代对“美国梦”狂放而不懈的追寻。这种追寻,集中体现为对自我的追寻以及对爱情的追寻。
“菲茨杰拉德作品中的浪漫主义人物具有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勤于自我反省。”《人间天堂》中的艾莫里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浪漫主义者,但他在经历种种挫折的同时,能够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并最终一步步挣脱了贵族式的、浪漫的自我主义者的幻影,认识了自我。
小说一开始就交代了艾莫里的家庭出身。艾莫里的母亲比阿特丽斯是一位美国富豪的女儿,而他父亲斯蒂芬·布莱恩是因继承了两位在芝加哥做经纪人走红的哥哥的遗产而致富的。这个新组建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然而,比阿特丽斯却仍在这个新家里保持着贵族派头。艾莫里在出发去圣雷杰斯中学时,据说被准备了“六套夏天的内衣、六套冬天的内衣,一件线衫或T恤衫,一件运动衫,一件大衣,还有冬装等等”。也正是这种奢侈铺张,加上不善投资和理财,才导致后来他们家庭经济状况的急剧下滑。
比阿特丽斯在年轻时接受的是贵族精英教育,尽管这种教育已处于“精英时代的末日”,但她仍想把这种教育灌输在自己的儿子艾莫里身上。因此,和其他的富家小男孩不同,艾莫里从他母亲那里接受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教育,比如躺在床上用早餐、在浴缸里阅读等,而他母亲却对他的“娇气”沾沾自喜。受到母亲耳濡目染的影响,艾莫里到了13岁时越来越像他的母亲。在他母亲的精心培养下,他树立起了一种比其他人优越很多的优越感。尽管这种优越感在明尼阿波利斯市的两年生活中受到沉重打击,艾莫里还是形成了旦饥他最初的哲学,他生活的准则,即一种贵族式的自我链让主义:
“艾莫里把自己称为一个幸运的青年,可塑性极大,既可变好,也可变坏。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性格坚强”的人,但是他依赖的是他的天赋(接受事物相当敏捷)和他卓越的智力(博览群书)。他引以为豪的是除了不可能成为一个技术或科学方面的天才之外,其他的高峰他都能攀登。”
然而等到了圣雷杰斯中学后,尽管艾莫里视自己为拥有天赋和卓越智力的人,他身边的人却认为他骄傲自大,普通厌恶他。直到在第二学年的那场橄榄球赛中大出风头,充分享受到了英勇顽强的英雄主义之后,艾莫里才恢复了之前的踌躇满志,并有了第一次反思,开始聪明地把他母亲施加的影响隐藏起来。艾莫里似乎与原先的自己判若两人,但他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
艾莫里认为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虽然懒散,但却个个漂亮、颇有贵族派头,因此一直对普林斯顿大学心有所属。进入了普林斯顿大学后,艾莫里暗下决心要出人头地。经过一番努力后,他进入了《普林斯顿人报》编委会,参加了三角俱乐部的音乐剧巡演,加入了“乡村小舍”俱乐部,还被选入了二年级舞会的筹委会。此时的他不仅结识了一大帮优秀的新朋友,还与伊莎贝拉谈起了恋爱。然而那种贵族式的自我主义的慵懒的本质,却使他在登上了虚荣的高点、青年时期自我主义者的顶峰之后遭遇了一系列挫折。与伊莎贝拉的爱情失意对他而言只是一段浪漫史的适时中止,而因补考不及格被迫离开《普林斯顿人报模唤返》编委会、丧失进入高年级学生会领导班子的机会,对艾莫里的打击更为致命。艾莫里一度陷入消极颓废,直到恶魔那“一张苍白和被某种沉重的邪恶所扭曲的脸”使艾莫里警醒过来。在最后两年的大学生活中,艾莫里从同窗好友伯恩·霍利德身上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成熟,“他变得更加愤世嫉俗,对横在他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冷嘲热讽,认为人不可能完美无缺”。这第二次反思,其实也是对之前贵族式的自我主义的质疑。随后战争的持续,使美少年艾莫里终于走出自己的幻影,离开校园、奔赴海外训练营。
在第二部中,艾莫里经历了与罗莎琳德的爱情破灭、重整旗鼓的实验、自我嘲讽及高傲的牺牲后,终于从达西神父的葬礼中诞生了一个新的自我:“他找到了 自己现在、过去和将来始终想要的东西——不是得到他原来害怕得到的赞赏,不是得到他曾经使自己相信得到过的爱,而是使自己成为人们所需要的人,不可或缺的人”。这第三次反思使艾莫里感到有一个强烈的愿望,要给予人们一种安全感,于是他转向了社会主义信仰。正如寓言故事中的朝圣者一般,艾莫里在幻灭与重生交织的情绪中动身前往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的塔楼、尖顶和钟声使他宛如新生般地意识到,“昔日的精神在孵化新的一代,来自混沌的、未经净化的世界的精英青年。他们仍然浪漫地从已故的政治家和诗人留下的错误与快被遗忘的梦想中吸取养料。这里是新的一代,高喊旧时的口号,学习旧时的信条,沉溺于漫长的、日以继夜的梦幻之中。最后必然走出来,走进那个肮脏的、灰色的漩涡中去追求爱情和骄傲”。至此,艾莫里经历了最四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反思,终于走出了“浪漫的自我主义者”的幻影,向着晶莹剔透、光芒四射的天空张开双臂,喊出了“我了解我自己”这一苏格拉底式的至理名言。
因此可以说,《人间天堂》是一部世人公认的杰作,是“迷惘的一代”的真实写照。在小说中,菲茨杰拉德以生动的笔触向读者展现了美国“迷惘的一代”形成初期严重的道德混乱和精神危机。深刻地揭示了一战期间美国年轻人的精神空虚和道德沉沦,真实地记载了美国“迷惘的一代”青年人追求享乐、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如实地反映了放纵、轻浮的“爵士时代”来临之前美国社会出现的青春的骚动,逼真地描述了这一代人在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种种困惑与挫折。通过全新的视角和合理的布局,菲茨杰拉德以完美的艺术形式将青年人狂热追求“美国梦”的幻想和注定要破灭的这一主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在人们心中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震撼。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中刻画了一位高雅幻灭的主人公——阿莫利·布莱恩,一位青年艺术家,寻求自我价值为主题,以他的心理矛盾为基本内容,暗示在风雅魅力之下主人公所隐藏着一股浪漫的悲伤情绪,深刻揭示了他的困惑与惆怅,通过描述主人公个人坎坷的经历来展示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的共同遭遇。小说描述十分生动、文笔相当清新活泼,人与事被描写得有声有色,在美国广大读者的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小说中,主人公阿莫利·布莱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作者本人的真实写照。
在《人间天堂》中,菲茨杰拉德通过对艾莫里“幻想——追求——破灭”这一历程细致入微的描绘,“将青年人狂热追求‘美国梦’的幻想和注定要破灭的这一主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艾莫里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菲茨杰拉德青年时代生活的艺术再现,菲茨杰拉德“用一种理解甚至参与的心情,毫不掩饰地展现了青年一代对‘美国梦’狂放而宣泄的追寻”。年轻的艾莫里不顾一切地想要凭借自己的天赋和智力获得声望和地位,后来才发现他所追求的,甚至包括爱情,都不值得赞美,这充分显示了“美国梦”的虚无。而一如艾莫里这种关于成功的强烈欲望在菲茨杰拉德随后的小说主人公盖茨比、迪克·戴弗身上也有所展示。同时,菲茨杰拉德对罗莎琳德的刻画也引导出了一系列后期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她还没被完全宠坏。她生气勃勃,她有渴求成长和学习的意愿,她对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浪漫情缘有着无限的信心,还有她的勇气和本质上的诚实——这些东西都还没有丧失殆尽。”但是,它们注定会丧失殆尽。正是由于他笔下的人物渐渐失去了这些品质,才对他们的失败产生了同情和怜悯之情。另外,在《人间天堂》中,菲茨杰拉德不仅“以他特有的敏锐和智慧‘感受’到了时代的震颤,以生动的文笔如实记录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和生活气息”,还准确地捕捉到了20世纪20年代流光溢彩、喧嚣迷醉的繁荣表象下的道德沦丧和堕落,以华丽的辞藻展示了艾莫里对“美国梦”的追寻与幻灭历程。这一基于对生活和时代观察下的如实描绘,也逐渐成为他以后的小说中持续的创作主题。

攀登天堂图像设计赏析作品

30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