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美国艺术起源和发展,看后现代艺术的全民化

在上世纪,美国一直是一座梦想之城,世界各地的人们笑晌键来到这里寻找美国梦。而各种文化的撞击和发展,打造了异彩纷呈的美国文化和艺术。《DADA全球艺术之旅去美国》将带我们去这个让人激动亢奋的国度见碰巧识他们的艺术的发展之旅。

美洲在1492年被发现的,而真正为世人所知则始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欧洲人逐渐认识了大西洋彼岸的美洲新世界已经崛起,足以与他们抗衡。在欧洲登陆的美洲大兵带来很多令人着迷的新奇玩意儿――可口可乐、汉堡包、口香糖、好彩香烟、美式足球,当然还有电影明星和啦啦队女孩。但最让欧洲人大开眼界的,还是粗旷牛仔们带来的一股艺术潮流。

这是一种开始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涵盖兰美国及其所有象征物的历史、城市中离群索居的人、高大的建筑、璀璨夺目的仿制珠宝……纷纷进入纽约和洛杉矶的博物馆。新的绘画流派相继诞生,打破了世界文化中心巴黎那些老派艺术拥护者们制定的所有规则。就这样,这些表达痛苦、幽默、不满、不同政见或坏品位的新流派,从无序走向有序,并在未来深刻的改变着艺术的世界。

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戈尔基

《DADA全谨厅球艺术之旅去美国》就从主流艺术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了上世纪美国的艺术狂潮,那我们现在就去了解一下吧。

欧洲的艺术家们追求人物线条的完美,他们一般是贵族或宫廷画师,在那里艺术是高大上的,平民很少能接触到。而在这个新兴的美国,人们脱离了原有的阶级固化,以一种更自由的心态追求艺术,使他们的艺术更接近生活、更人性化。

这时候、野兽派画家、表现派画家也出于这一原则展开创作,立体主义、抽象手法被大量运用,还出现了未来主义画家。

爱德华·霍珀是美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而且是最具“美国风格”的一位,他的作品表现出的那种纯粹的孤寂似乎是现代化的产物。

他在1925年创作的《铁道旁的房屋》,看似平淡无奇、单调乏味,但单调的直击人心:那些住在铁道旁的人们每天在窗口欣赏那一层不变的风景,就是从屋前经过的火车。1939年,爱德华·霍珀又创作了《纽约电影》,画面中一位陷入遐想女检票员呆立在放映厅的入口,而观众们则在昏暗之中观看影片。同样,这幅画表现的是另一个世界的孤寂,在那个世界里,电影的画面似乎比周围的世界更加真实和诱人。

跟欧洲画家一样,美国画家对描绘城市也越来越感兴趣。比如查尔斯·希勒,他所描绘的风景没有生气――工厂冷冰冰的烟囱代替了大自然的喧闹。他的笔锋干净利落,只用极为简单的线条就勾勒出轮廓,他的作品几近抽象的速写,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法国立体题绘画的影子。

同样,斯图尔特·戴维斯也运用抽象手法来描绘音乐、俱乐部、城市的街道和街道上的广告招贴。

而在查尔斯·德穆思的绘画中,城市仿佛被一股永不停歇的按钮推动着,在他的著名作品《我看到了金制的数字5》中,德穆思描绘了一两飞驰的波士顿街头的消防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消防车呼啸而过,而他却呆立街头,思索着那个印入眼帘的数字5。德穆思是一位未来主义画家,这一画派发源于意大利,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光如此,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在美国也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为艺术实践开拓了全新的领域,让它完全摆脱传统表现手法的规则限制。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一些艺术运动就已经呈现出了一种“美式艺术”的轮廓,比如“乡土派”和“社会现实派”,这些流派推崇美国传统的集体价值观,揭露现代生活的无情,从而赋予艺术更为本质的政治色彩。

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才完全摆脱了欧洲一损影响。

“抽象表现主义”这个名称,是《纽约客》杂志的一位记者提出的。这些艺术家们并没有结派,而是独立创作并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在20世纪40年代,他们几乎全都生活在纽约,而且在绝大部分时间中都想要创作大尺副的抽象绘画。

这些艺术家的人生遭遇可谓悲惨,先后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萧条、西班牙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犹太人屠杀,还有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生活没有特别优待他们。阿希尔·戈尔基,是一位亚美尼亚裔,他逃过了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时期针对亚美尼亚族群的大屠杀,却目睹母亲因饥饿而死去;威廉·德库宁,是一位荷兰裔移民;马克·罗斯科,生于俄国一个贫穷的犹太家庭,遭遇了反犹太主义;杰克逊·波洛克是一个贫农家庭的第5个孩子,他的12岁之前搬过8次家,在青少年时期酗酒成性。

在承受了如此之多的苦痛之后,这些艺术家已经无法再用先辈的绘画语言表达绝望之情,他们必须与过去决裂并创造全新的事物。他们作品中的人物支离破碎、造型奇异甚至不以人的形象出现,但从不会透出悲剧的色彩。

对于一些人来说,让绘画过程被人看到并以此来激励自己,即是一种渴望也是一种需要。杰克逊·波洛克、威廉·德库宁和弗兰兹·克兰等人做画时,动作、痕迹、过程、行为都清晰可见,正是这一点,促使评论家哈罗雷·罗森堡在1952年使用了“行动绘画”这个词来指称这些艺术家们的绘画方式。

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创作时似乎更加注重内心感受,也更深思熟虑,他们借令出巨大的色域,这是他们在面对这个世界的艺术表达。评论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在1955年把他们称作“色域画家”,包括马克罗克·罗思科、巴尼特·纽曼和罗伯特·马瑟韦尔等。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消费品生产十分活跃,休闲活动也获得空前发展。产品批量生产,价格便宜,人人都买得起;汽车内部空间宽敞,颜色亮丽;房子可以贷款购买,但可能要一辈子才能还清……在消费社会,生产力获得空前发展,人们相信可以借助金钱和各种家居设备过上更好的生活。

于是,一种新的生活模式诞生了。人们通过电影海报确定休闲时间怎么打发,通过广告选择各种各样令生活更加便捷的商品和服务,艺术家们则从这崭新的世界中获得创作的灵感,用作品描绘、反映、阐释,甚至批评这种现实。就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波普艺术,如繁花一般灿烂绽放。这种流行艺术,人人可及,人人能懂。

人称“波普教皇”的安迪·沃霍尔,重拾起通常用于印刷海报的丝网印刷技术,开始成系列的大量复制图像。如在《玛丽莲》中,玛丽莲·梦露一头卷发,嘴角含笑,还有无可挑剔的红唇,怎么看怎么美,永远那么年轻。沃霍尔以好莱坞电影明星为创作素材,印刷了大批图像。

“魔镜魔镜,我是最美丽的女人吗?”这个问题仍然悬而未决,但安迪·沃霍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满是美丽女人的理想世界。这些美丽女子总是呆在游泳池边,喝着鸡尾酒消磨时光,他们的生活真的完美无缺吗?受波普艺术影响,雕塑也和以前不一样了。

比如安迪·沃霍把超市里的清洁擦堆放起来,就是一件雕塑作品;克拉斯·奥尔登博格的巨型塑料三明治看上去滑稽可笑,但占领了各大博物馆的展厅;贾世珀·约翰斯则用彩绘青铜铸城啤酒罐子……写实主义势不可挡,艺术家们想方设法重新表现这种全新社会模式的标志物,为的是赋予它独特的意义,重复、原模原样的复制或巨幅尺寸,任君挑选。

任何创作都是一种表达,但是没有一个地方比美国创作更加自由了。街头巷尾、地铁过道无不留下许多平民创作者的涂鸦,在很多国家,这种行为可能被视作损害公物的行为,但在美国,还可让这些作品进入博物馆。涂鸦,要面对警察越来越严厉的管制,创作意味着即兴和迅速,它往往是人们灵光一闪之后的杰作,带有一种更自然、更亲和的感染力。

千百年来,艺术都是一种高大上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欣赏的,但是艺术流派在美国的发展,衍生出一种更亲民、更随意、更人性化的风格,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运用它、理解它并掌握它,汤唯在美国学习资金吃紧时,就曾在街头做过人体艺术,自己既是创作者又是模特,一个人几个小时就能赚够当天的生活费。

在美国,艺术是更自由、更包容,也更具活力的,比起我们之前对艺术的理解,它现在更接近生活,已经成为一种全民艺术,任何人都会使用它。美国的波普艺术流行,进而蔓延到全世界,使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加入这场艺术的狂欢,不得不说这于艺术是一种全新的推广。

42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