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古典乐

巴洛音乐指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后开始兴起,且在江向油针稳顺古典主义音乐形成之前所流行的音乐类型,延续期间大约从1600年到1750年之间的150年。

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occo」,意指形态不够圆或不完美的珍珠,最初是建筑领域的术语,后逐渐用于艺术和音乐领域。在艺术领域方面,巴家皮待保团行洛克风格的特徵是精致细腻的装饰以及华丽的风格,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因,是因为巴洛克时期是贵族掌权的时代,富丽堂皇宫廷奢华的排场正是新的文化以及艺术的发展中心,而这个大环境的改变也直接的影响到了音乐家的创作。十七、八世纪宫廷乐师所写的音乐作品,绝大部分是为上流社会的社交所需而做,为了炫耀贵族的权势以及财富,当时的宫廷音乐必定得呈现出炫耀的音乐以及不凡的气候端掌依肥川饭是听西当度,以营造愉悦气氛。[1]

巴洛克音乐的特点是极尽奢华往,加入大量装饰性的音符。节奏强烈、短促而律动,旋律精致。复调音乐(复块建普音音乐)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大小调取代了教会调式,同时主调音乐也在蓬勃发展。于是复调的和声性越来越明显。复调在 J.S.巴赫时代发展到极至。<br/><br/>数字低音及即兴创作巴洛克重要的部分,并且管弦乐团编制尚未标准化。<br/><br/>目录 [隐藏]<br/>1 主要作曲家 <br/>2 音乐创作 <br/>2.1 乐器作品类型 <br/>2.2 创作技法 <br/>3 纸阶英严参考书目 <br/>4 附注 <br/>5 参见 <br/><br/><br/><br/>[编辑] 主要作曲家<br/>义大利:<br/><br/>科莱里(Arcangelo Corelli, 1653-1713) <br/>A.史卡拉第(Alessandro Scarlatti, 1660-1725) <br/>韦瓦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球部斗挥) <br/>D.史卡拉第(Domenico Scarlatti, 1685-1757) <br/>德国:<br/><br/>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br/>韩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 <br/>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 <br/>法国:<br/><br/>吕利(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 <br/>F.库普兰(Francois C年纪背ouperin, 1668-1733) <br/>拉摩(Jean-Philippe R川孩南解巴植货朝ameau, 1683-1764) <br/>英国:<br/><br/>珀赛尔(Henry Purcell, 1659-1695) <br/><br/>[编辑] 音乐创作<br/>巴洛克音乐创作的发展中心以贵族的宫廷、私人组织的学会以及天主教教会为主,其中又以宫廷最具影响力。此时期的音乐创作除了适合在宫廷里演奏的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以外,还有贵族沙龙里带有私密气氛的小规模乐器奏鸣曲(Sonata);弥撒、神剧、受难曲以及丰富的管风琴曲目,令教堂充满了圣神的光彩;另外,歌剧在威尼斯快速兴起,藉著音乐和戏剧的结合将情感抒发到最高点。音乐创作从此步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2]

巴洛克艺术的论文

[编辑] 乐器作品类型
当时富有的贵族大多都拥有专属的乐团,以便在宫廷中娱乐宾客,而变化多样又音乐宽广的乐器曲就广受青睐。乐器曲崛起后,音乐的创意更有了发挥空发间,音乐家开始发展出不同的乐曲类型:[3二]

组曲(Suite)
奏鸣曲(Sonata)
协时修奏曲(Concerto)
赋格曲举写村逐翻护存迫(Fugue)
曼尼斯卡(Romanesca)

[编辑] 创作技区法
数字低音(basso continuo)
顽固低音(basso ostinato)
赋格(fugual polyphony)
竞奏(concertato medium)
即兴演奏(improvisation)

浪漫主义音乐、文学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最早见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作品中,这些作品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格格不入。古典主义音乐象线条一样鲜明;而浪漫主义音乐则偏重于色彩和感情,并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
然而,这只是原则上的区别,要想在不同的创作风格之间,譬如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按照那些讲究条理的音乐史家的愿望划一道泾渭分明的界线,从来不是那么容易的。简单地下定义行不通,这些定义总是因为忽视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过于简单化。
例如,假使断言古典主义音乐是客观的,浪漫主义音乐是主观的,那么岂不是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在某种程度上像电脑一样,从不创作反映自己个人感情的作品了?这显然是非常荒谬的。同样地,如果说浪漫主义作曲家“摆脱”了传统形式的原则,那么这实际上就是否定了他们在继续使用这些形式,甚至在未必可能的场合下使用古典形式。
例如威尔第就用赋格曲式结束他的喜歌剧《法尔斯塔夫》。另外还需明确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风格曾经共存了一段时期,重要的浪漫主义歌剧作曲家、德国理想主义者韦伯就先贝多芬一年逝世,舒伯特的死也仅比贝多芬晚一年。可是,在这两种乐派之间实际上又存在着我们很容易把握的区别,这些区别大多是源于非音乐的原因。到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在社会上的地位已有根本的改变,他们已不再是一个城市、宫廷或教堂的雇员。
贝多芬也只是赢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真正独立,因为不管那些贵人们多么慷慨地让他自行其是,他的大部分生计仍维系于贵族的庇护。而现在,理论上说作曲家完全是他自己的主人,实际上也就是大众的仆人。
为了满足大众的需要,各种各样的音乐会社团和音乐节网络迅速地发展起来。如果一个作曲家,比如门德尔松,能为这个众多的占统治地位的中等阶层提供他们所喜闻乐听的音乐,他就是成功的;反之,如果他忽视时代的审美观,只为自己或他理想中的后代创作,那么他在公众的心目中就必然是个“怪里怪气”的孤僻艺术家。这一类作曲家常以为他们是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是未来艺术的预言者。
“艺术家”一词的使用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整个十九世纪的作曲家都这样看待自己。他们这样称谓自己很有理由,因为一旦摆脱了私人的庇护,投身到社会中去,他们便开始和文学作家等富于创造精神的同行有了接触。
事实上,韦伯、舒曼、柏辽兹除了作曲还写过一些有关音乐的书,而瓦格纳不仅自己写剧本,还写出了许多关于音乐、戏剧和哲学的著作和论文,真难以想象他何以还有时间创作出那么多的乐曲来。这新的一代作曲家对弥漫在社会上的各种新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不管是科学的、民族的、还是艺术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对文学的陶醉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他们的前辈仅满足于用器乐表达纯粹的音乐思想,浪漫主义音乐家则致力于让音乐在表达的广度上与语言并驾齐驱。
当然,给歌词谱曲一直是作曲家们的实践之一,可是当时流行的是用器乐表达或描绘一种特定的场面,甚至讲述一个故事。这起始于贝多芬的同代人韦伯,后来又被李斯特、理查德·施特劳斯发展为描述性的交响诗。
十九世纪上半叶,自然的、乡村的浪漫主义文学转变为幻想的、比生活更加广阔的浪漫主义文学,分别以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1813年)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1847年)为代表。这两部英国小说有天壤之别,这种区别在沃尔特·佩特(W·Pater)给浪漫主义下的定义中可以得到概括,他认为浪漫主义是“给美添上了怪诞的色彩”。
因此,毫不奇怪,浪漫主义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同样表现了一种奇异的超自然的东西,如柏辽兹在他1830年所作的《幻想交响曲》中所表现的那样。作曲家们很快就对周围的大自然发生了新的兴趣,这种自然已经不是贝多芬《田园》中的那种简单的自然,而是大写的“自然”,一种因为他们超脱于芸芸众生才与他们有着特殊联系的力量。不管是文学还是音乐,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十分强调单个的人,而不是那种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被仔细地划入某个阶层而根本无法摆脱其束缚的人。
因此,对独立个性的重视使作曲家们有意识地追求个人的特点,有时成了自我主义。这样,他们离那些因为循规蹈矩而压抑了自己部分创造才能的古典主义作曲家就越来越远了。
想用寥寥数语概括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其结果非常容易使读者误以为浪漫主义作曲家都是放浪形骸之徒。虽然他们中间有人确有行为出轨的时候,但是总地来说,他们有足够的自控能力使自由不致逾越界限。他们当中大多数人仍继续运用传统的交响曲、奏鸣曲、四重奏等形式,虽然在这些形式里出现了与莫扎特不同、会使他的审美观受到侵害的新东西需要记住的是,审美的好恶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这一代认为“过分”的行为在下一代眼里却是规范,昨天的“顽皮的孩子”,逐渐长成为今日受尊重的“老伯伯”。[注:法国诗人戈蒂耶早年参加浪漫主义运动时被称为“顽皮的孩子”、“老伯伯”则是英国人对曾经担任首相的政治家格莱斯的尊称]。浪漫主义运动内部也一直存在两个不同的流派,一个是以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为代表的激进派,另一个是以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布鲁克纳为代表的保守派。研究早期浪漫主义可以说明分裂是怎样产生的,也可以把那些重要性在管弦乐曲的作曲家(门德尔松、柏辽兹)和那些重要性在其他方面的作曲家(如歌曲方面的舒伯特、歌曲与钢琴曲方面的舒曼、歌剧方面的韦伯)区别开来。

求一篇“关于西洋古典主义绘画艺术的本质”的论文。要求1500~2000字,请发到邮箱305745998@qq.com

在西洋绘画中,巴罗克风格一直强调构图上的宏阔壮伟,在寓意式内容上突出优美的神话式主题,当然也离不开那种宗教体验的精神特质。

谈巴罗克与其西洋本原

西洋艺术创作之风格多呈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景物对象本身的个性与气质表达;再是艺术家本虚亮人的个性与气质传递。前者多见于形似,后者显现于神似。而形似是没有底的,一个人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侧面和风吹日照不同的表情、坐卧立行不同的心情……有待创作中截取相对理想化的瞬间。而神似的过程,即是创作者凭籍自我独到的感悟力和表现力所成就的艺术性观察结果。在我们眼里,几根老木多不过是风烛残年、垂危之相,而在云林笔下就成了君子。大卫本是《圣经》里的英雄,在米开朗杰罗手中便成了人的偶像。古罗马的神话题材,在佛兰德斯油画大师鲁本斯和凡代克笔下演绎出了大理石般的理想境界,那就是巴罗克艺术风格!
正如同许多流派的称呼一样,巴罗克本是贬义的(Pejorative)。“巴罗克(Baroque)”一词是源自于barroco的派生词,原意是指不规整和不够饱满的珍珠,主要用来形容中世纪建筑上流行的厚重与繁复样式。但几经演变和数个世纪的盛行,最后成为了西方近代中早期艺术创作的主流风格,事实上也涵盖并发展了所有的西洋古典传统审美_庄重而不失优雅;抒情而不失寓意;浪漫而不失妍静……乃至成了今天西方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追求场景的经典生动、闳深壮阔,悍马与人物的彪壮喻义充满哗瞎激情又不无黠睿的人性。神女、岩泉、水泽、花木……多是真善美的象征。还有被赋予了宗教感和心灵寓意的色彩,使得动静有致的画面构成,如大调和弦般的音乐组合,又象交响乐、交响诗。从唯美的抒情(Aesthetical Lyric)、史诗式的叙事(Epic)、到神圣的寓意(Divine Allegory)和经典的样式(Classical Manner),有希腊式的古风、咏叹调式的激情、文艺复兴后的人文理想,如此富于神性的想象与情愫,就象空气里充满着水分、雪地上洒满了阳光,往往让观看者为之倾倒、无不陶醉。
如果说巴罗克风格乃西洋艺术之精华所在,那我们也应该知道,人文主义恰恰是西方文化之古典精神的本源。从建筑、音乐到雕塑和绘画,包括亨德尔、巴赫、维瓦尔第、门德尔松、莫札特、悲多芬、肖邦等人的器乐曲、钢琴协奏曲……和霍尔拜因、鲁凡、普桑、普吕东的素描……都是渗透人文主义精神的巴罗克艺术之典型代表。他们的创作主题从来都离不开《圣经》、古典神话、造物主和基督。他们的创作都是艺术之神话,基督圣像就是最伟大的肖像。差芦宽正如我们今天的天安门城楼和毛泽东像一样……它们都不仅包含了人的世俗性与理性,更包含了居其第一位的神性。
在西洋绘画中,巴罗克风格一直强调构图上的宏阔壮伟,在寓意式内容上突出优美的神话式主题,当然也离不开那种宗教体验的精神特质。所以恰当地说,这种风格实际上是一种源自于上古时代的宗教精神,它其实是在追溯古希腊人的建筑雕刻所透露的那份神性资赋与美妙的想象力,但丁的《神曲》和文艺复兴式的建筑雕刻都是这种精神特质的绝佳注本。画面总有妍静的美女和幽泉、空远的风景、黠睿的彪汉或强壮的骏马…… 心灵透视般的肖像、繁缛或厚重的细节表现,有大调和弦般的色彩和谐,这些都是巴罗克风格共通的组合。巴罗克风格并不是“万花筒”,它也有千篇一律的时候,但它恰恰有着西洋人最典型的东西和共性。
说到巴罗克绘画,首先会令我们想到卡拉瓦乔。他是Roman baroque那个时代的杰出大师,并以明暗法见长,开启了用光影突出形体、塑造体积感之山门,使人物绘画比起《蒙娜丽莎》的微笑来更具真实感与现场感,而不像威尼斯画派那样仅以色彩的和谐典雅和堂皇富丽取胜。在巴罗克风格之早期,一切都秉持了古希腊艺术的源头,简约、优雅、和谐、厚重。如米朗杰罗的雕塑、鲁本斯的绘画,追求大尺度的空间比例、竭尽卓越伟大而拒绝平庸的形式表达、乃至静物般的细节变化……都是其典型的特征。普桑的《阿卡迪亚牧羊人》等作品中,从优雅的人物与色彩到如诗如梦般的场景,更秉承了明显的希腊古风。神圣的乌托邦式背景也是其风格之一部分,而这一特征到了后期又有了浓重的田园化(Pastoralism)倾向,并多为洛可可风格所继承。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兹则在其作品《纺织女》中,以厚实(Massiveness)而灵动的笔致表现了一个简约而优雅(Grace)的古希腊式女子背影,在其神圣与非凡的气度上则是更胜一筹。佛兰德斯画家凡代克在其著名的《1622-23年自画像》(现藏于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和1638年的《安妮•卡尔夫人》肖像中,极尽才华地演绎了巴罗克风格的绘画元素。其1620年的《Cornelis van der Geest》(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和1632年画的《Jan van den Wouwer》(普希金美术博物馆藏)二幅重要作品,描绘两位精神矍铄的睿智长者,更是为后人立下了肖像画的传世范本。只是囿于西洋民族外倾心理的作祟,致使在语言技巧上难免带有过份的炫耀,从而显露出明显的贵族气息。
照专业的提法,对巴罗克(Roman-baroque)或“巴洛克”(Baroque)的划界一般为1590 – 1790年,期间跨度仅二百年。而其中的审美元素,如对形式的极致推崇、样式主义(The Elegance & Grace of Mannerism)的典雅与优美、过份的矫饰、夸赞上帝、对神之创造力的崇拜以及财富的寓意和宏大的叙事,同时又张扬人性之尊严……等等,这些早在米开朗杰罗、达芬奇、拉斐尔之辈的作品里和所有文艺复兴艺术的创作中其实都能见到,在古希腊的建筑雕刻中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彼此应谐、互为融合而不可割裂的。其审美渊源上大古希腊罗马(Greco-Roman),近接意大利文艺复兴(Italian Rebirth or Rennaissance),并不是从某个人骤然肇始,到某个人又嘎然而止的,它实际上是一种西洋传统品质的代表风格及其绵延授习,也说明于此之前在 精神上早已渗透着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建筑、美术、诗歌、文学、舞蹈、音乐、宗教等等。
在早期年代,从事雕刻绘画艺术,虽不都是贵族,但也得到商贾豪门的鼎力相济。16、17世纪,巴洛克艺术更趋附于上流阶层,其服务对象多为教堂、宫廷、私人别墅,往往都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如完成巨型壁画、天庭画、或大量的宗教版画插图制作。有鉴于工作之繁重劳累,每完成一项创作大都要付出极大的心血和努力,故被视为创造性任务,诚与科技同论、与工程并为一体。在鼎盛时期,艺术家们伟大而非凡的成就,好像是要证明市井劳作的无为和渺小。画家们的多产及博物馆里大量收藏自不待言,只要看看那些炫耀于深宅大院壁面上的名画,你就不敢小觑。提及具代表性的巴洛克画家,这里可以带出长串的名字。除了卡拉瓦乔、鲁本斯、普桑、委拉斯贵兹…… 还有象凡代克(Van Dyck1599 – 1641, Flanders)、帕尔米江尼诺(Parmigianino1503 – 40, Italian)、伏埃特(Simon Vouet1590 – 1649, French)、布隆涅(Louis de Boullogne1654 – 1733, French)、比亚捷塔(Giovanni battista Piazzetta1683 – 1754, Italian)、etc.。他们在为皇帝与英雄们歌功颂德之余,也无意间昭示了权贵们养尊处优、傲岸自负而不可一世的肖像面孔。提及女性题材,除了神话,自然少不了脂粉逸乐,同时也就培养了美术史上的一个“小语种”– 洛可可。
西洋审美始终强调外化作用(Outwards expressing)但又从不乏其内在的精神及本有的睿智,只是多多少少缺了点儿内敛的一面,固而也致使其艺术模式走向了物质化、商品化、品位化、样式化、时尚化……即从其原型到生活理念本应有之还原_stemming from zee original prototype to the Living in our RENNOVATION time!! 这包括那些西洋建筑、博物馆、画廊机构、时尚与装饰、宗教与创造、私藏与拍卖、等等。它们与东方艺术之固有的渐入玄理成为了一种对照,后者多的是怡志逸兴;前者更注重原型思维及生活原创(The Originality & prototypical thinking)
不少外行人,包括本人在早年,都颇有如此的错觉,以为鲁本斯是个专开“肉铺”的。其实不然,从菲狄亚斯雕在山墙上的《命运三女神》、文艺复兴进入古典主义绘画的巨匠霍尔拜因、鲁本斯和凡代克、亨德尔的皇家器乐曲和莫札特贝多芬的钢琴曲等、一直到19世纪初欧洲“浪漫型”绘画艺术之代表普吕东…… 他们所承载的,实乃充满着理想主义情感的一路文脉、是一种主题神化了的浪漫型风格,即巴罗克品质。
达芬奇的画多似造物之笔,米开朗杰罗的天庭画及雕塑更有铺天盖地之势,欲与上帝争巧。而审美的神性、人性与理性三者合一的西洋古典人文,则透射出其历久弥新的文化精神,也是西洋文脉的本质。典型的代表当然要算是巴罗克艺术,其出处最早可追溯自上古与中古时期的哲学、宗教与科技。在希腊庙宇的神柱上、中古后的圣彼得教堂尖顶内部、在西洋古堡的私人藏画中,都无不体现了这层内含。因而在我眼里,这种巴罗克式的精神乃是西洋文明最优秀的本质…… 正因为她包含了西洋文明对其神人理性三者合一的思考与诠释,那么如果缺失了这种精神,严格意义上讲,也就不再是西洋的东西了! 有些东西,亦如孔孟之道,古淡而云深;因林立而远圣。遗憾的是,西洋文化中的巴罗克气质,在当今的西方绘画中多已丢失殆尽,如今的西方艺术仅止于泛美式的浮光掠影而已。

东方绘画自古以来就充满了人格化的世故本质,我们视之为“入世观”。
东方人在面对生活难题与失败时往往被训教着要坚强硬朗一点,而不能过于柔弱凄婉。天灾人祸和环境压力面前,总得抑制自己的情感,不能太伤心难过。摒弃纯真,岂知违背了人性。久而久之,神的威严与沧桑自然已改变不了我们人格的缺陷,万籁之交响再不能打动我们的心灵。有的只是干涩与变态,再不是生如夏花死归涅槃的想象和那种情感的重生…… 对神灵万物没有了天籁般的诵咏;对如潮的生活少有诗乐般的赞叹。亢奋的心悸取代了谦恭的内心,激情高迈、刚柔并济和往日的真情,多被代之以愎怙的恶俗(Conceited emblematics for a hegemony of living)。艺术也从此沦为内心畸变式的发泄,除了京剧西皮二黄、琵琶曲《十面埋伏》,还有四僧八友的山水、扬州八怪的花草鱼虫、等等,都是典型范例。宋元之后,高古不再。因为无法沉淀,也就不能释然。我们少有阿卡狄亚牧人式的浪漫、帕赫贝尔弦乐曲《G大调卡侬》THE CANON IN G中的那种虔诚与宛然,也少有。有的只是眉目向下、笑颜睥佞的菩萨和弥勒佛,或是老叟妖女,他们不象主爱的阿佛洛狄忒或萨莫色雷斯胜利女神那样会冉冉飞升、旋即而至。故以某种角度上看,我们东方人的个性是有人格缺陷的、是不完整的。我们的许多国粹不无变态心理,不仅京剧的西皮二黄、二胡、板胡、马头琴,甚至象黄土高原的原声信天游调调,近似于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歌妓能乐一样,都是某种畸形的宣泄…… 全然不同于西洋歌剧美声与其音乐所表露的那种辉煌激情。
与之相左的,是西洋式的世俗本真。它起源于古希腊时代早期的阿卡狄亚(Acadian)民风,Acadia是指远古时田园牧歌式的、淳朴恬淡的生活。这种世俗性因纯真而优雅,它拥有人性本真的多样性呈现,也包含具体而又典型的个性特征,并赋予了其理想人格与宗教美。从希腊古风时代的游吟诗、基督徒的圣经,到音乐家亨德尔的清唱剧和法国乡村的风俗画、风景画……都延续了这一特质。不象东方绘画,神逸之性总是多于人性和理性。当然,在我的心目中,艺术应该是以神逸妙能来分等的。
面对山野田园,贝多芬总是想到音乐,创作了交响曲。科罗想到了仙女神话,创作了如梦如诗般的风景画面。陶靖节则想到归隐,诗曰归去来兮辞。或有避世脱俗,或在三界之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赤情或世故,各有不同的浪漫。就象靖节诗曰: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31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