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王代表的是什么?

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丛禅孙)与吴历、恽寿平六人在清初并称为画坛“六大家”,其中,四王的擅长、崇尚、画风相近,形成“四王”画派,占据了画坛的正统地位,吴历也以山水闻名,恽寿平则以花鸟见长,在他们各自的影响下,都形成了不同的派别。 ■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江苏太仓人。祖父王锡爵为明代相国,崇祯初,王时敏以荫仕太常寺卿,人称其为“王奉常”。少年时与董其昌、陈继儒往来密切,为“画中九友”之一。入清后隐居不仕。工诗文书画,擅山水,并富收藏。精研宋元名迹,并受董其昌影响,致力于摹古,于黄公望追摹尤多。但因缺乏对造化的真切感受,因此,作品多经意于笔墨章法之变化,而面目较为相近。传世作袭猛品较多,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其24岁时摹写宋元古迹而成的《山水大册》,上海博物馆也藏有相类似的《仿宋元六家》册。早期绘画比较工细清秀,如上海博物馆所藏《云壑烟滩图》轴,37岁时作,用黄公望法杂以高克恭皴笔,干湿互用,墨色苍浑。晚年时,以黄公望为宗,兼取董、巨和王蒙诸家,更多苍劲浑厚之趣。故宫博物院藏其《落木寒泉图》轴、《仙山楼阁图》轴、《山水轴》,分别作于72岁、75岁、84岁,可见其晚年山水面目。他也是“娄东派”的开创者 王鉴(1598-1677),字圆照,号湘碧,自称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贞曾孙。明末官廉州太守,故有“王廉州”之称。入清后隐居不仕。亦是“画中九友”成员,富收藏。常与王时敏切磋画艺,与王时敏风格相近,是“娄东派”首领之一。其山水多仿古之作,专心于“元四家”,尤其崇奉董、巨,功力较王时敏深厚。其山水运笔沉着,用墨浓润,风格沉雄。亦擅青绿山水。在他的传世作品中,藏于上海博物馆的《仿古山水屏》12幅和广州市文物商店藏的《仿古山水》册,堪称他仿古作品的代表作。晚年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作品,画山水多布景繁密,矾头众多,皴法细密,墨色层次丰富,风格苍莽,吸收巨然和王蒙画法较多,如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梦境图》轴、《夏山图》轴、《仿叔明长松仙馆图》轴、《仿梅道人溪亭山水图》轴等作品。其青绿山水是以石绿、淡赭、润墨融合一起而成的,代表作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九夏松风图》轴和《青绿山水图卷》等 王翬(1632-1720),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又号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出生文人世家,祖辈均善画,秉承家学,曾拜同乡张珂为师,后被王鉴及王时敏收为弟子,遂得二王指授。40岁后,画技成熟,成为一代大家,是四王中技法比较全面,成就比较突出者。以35岁至60岁之间的作品最为精彩,时人誉为“海内第一”。60岁时,被康熙召幸,主持绘制了堪称巨制的《南巡图》。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秋山草堂图》轴,绘制于他42岁时,画中山色郁茂,笔法繁密,林壑繁复而不失明爽之致。既传达了王蒙原作的精髓,而细秀的用笔,浓润的墨色又显示了自己的特色。但晚年的王翬由于名声显赫,求画者日多,所以传世的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为应酬之作或代笔画。故宫博物院藏其81岁时所画《秋树昏鸦图》轴,写茂林群鸦,高士于水阁中对话。用笔苍劲严谨,墨色富有变化,为晚年精品。宗法王翬画风者很多,形成了“虞山派”。早期虞山派的杨晋是其中的佼佼者。杨晋,字子鹤,号西亭,常熟人,工山水、人物、写真、花鸟,尤渗链擅画牛。王翬作品中的人物、牛马多为其手笔,并常为王翬代笔。曾参与绘制《南巡图》。但画山水用笔较板,无雄厚之气。故宫博物院藏有其《牧牛图》扇。虞山派的蔡远、胡节、徐瑢、宋骏业、唐俊、顾昉、释上睿等人,多未脱王翬格式,缺乏新意。

王鉴作品水阁对话图赏析

20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