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之全蚀兰波的诗意人生

        兰波 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他用谜一般的诗篇和富有诗意的一生吸引了众多的读者,成为法国文学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诗人之一。

          周末闲暇之时,又重温了心之全蚀这部半传记类的电影故事的主角是我喜欢的诗人兰波,希望又一次的观看能够收获不一样的感受。

        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心中迫切的想要写一篇这电影的影评,也许不能说是影评,因为深知自己还不够格,只能说是观后感,希望大家怀着包容的心阅读,以下仅自己的一点客观感受。

前期象征主义代表人物有兰波吗

      上面的这段文字,是整部电影的开场白,我更愿意当它是魏尔伦对兰波所说的话。

      电影采用的是倒叙记录的方式,当魏尔伦对兰波的妹妹说完 :"如今年轻一代了解他,他是未来之声,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我们合创最佳作品,我们两人 "。

      我们两人……

      由此展开兰波和魏尔伦的故事。   

    兰波从小生活在一个贫苦的小镇,父亲是个长期服役的士兵,在兰波六岁的时候就离开了,母亲的教育方式是严厉的管束,家庭的不和造就了兰波矛盾不安,放荡不羁的灵魂。这方面在电影中并没有展现,也许是因为电影的主题是兰波与魏尔伦的爱情故事,而不是兰波,电影的故事直接从它们的相遇讲述。

      即是兰波的刻意安排,又是冥冥之中的缘分。

      也许从电影一开头就影射出了整个情节的大致方向,于魏尔伦家第一次进餐的饭桌上,魏尔伦的妻子玛蒂德望着魏尔伦,魏尔伦则饶有意味的看着正在点烟的兰波,毫无疑问,在最初相识的一刻魏尔伦就已被兰波的神秘气质吸引。不是后文所回答的肉体,而是一种对于灵魂的热爱。 

      饭桌上的兰波说了这样一句令人深思的话,表面意思举行困很简单,但就是这样简单的几个字,我却认为囊括了兰波一半的性格。特立独行,随心所欲,肆意洒脱,真实的完全不会伪装,这是兰波,一个注定不能融于主流社会的诗人。对于这一点,电影中的很多幕都有体现。

        不管是在刚进魏尔伦家中时直接的一句我要小便,还是因为狗是天生的自由主义者而把魏尔伦岳父的一只狗砸了,又或者是在诗会上,对批评他的人酒里放硫酸,对不尊重诗的人当众撒尿至头顶,而这一切的行为,都可以用不喜欢三个字来回答,因为不喜欢,所以不必忍,要疯狂的表露自己的想法。这类行为,想必放在现在也很少人能够理解,但他是兰波,所以我理解,他是那个把心中一股气,将随心二字干到极致,不会违背心中所愿的兰波。可魏尔伦也理解他,两人在回家的路上大笑,搞砸了聚会,没有愧疚感,有的只是疯狂的喜悦,只因此刻他们的心已经在一起了,不属于这里,飘向了远方。众有千万人不理解,有一人,已足够,足够快乐,足够可以在肆意放肆

      还有一幕印象深刻,在魏尔伦离开给兰波找的房子后,兰波裸身走上窗台,叫喊着正走在楼下马路上的魏尔伦,将自己身上的衣服一件件甩下,直到露出全裸之身。这一行为,第一遍看的时候并不懂,现在回头再看,或许是兰波第一次表明心意,或许是遇到了知己全裸相对又如何,不管了,只因他是兰波,他能做出所有人都不理解的事却又不得不理解。

 正念 看完这部电影,脑带扰中仍然反复思考着一个问题。

  兰波和魏尔伦到底是真心相爱吗?

  不管看到很多种评论怎么说,在我的心里,他们是相爱的,是灵魂的相知相守,这比性别重要百倍。

  他们的爱情跟普通的男女情事一样。相识,相念,相离。

  这是在房间里兰波问的魏尔伦三个问题,很明显,他的妻子三个问题都是否定答案。

  那么,我为什么认为魏尔伦爱兰波呢?

  魏尔伦后人对他的评价是多情而绝情,多情的是爱着兰波和妻子的两个肉体,绝情的是为了兰波不惜两次抛弃自己的妻子。魏尔伦有句很出名的话

也许在魏尔伦心中,爱肉体是比爱灵魂更高的爱,他爱兰波的肉体,但我认为他更爱兰波的灵魂,并且愿意一直为之追随。如果仅仅是爱兰波的肉体,那他妻子一人就够了,我不认为魏尔伦是男女通吃并都不付诸真爱的人物,他对妻子的爱是肉体没错 也许还加上金钱,但他对兰波的爱却一定是灵魂上的爱。在刚见兰波没几面的时候,魏尔伦就已经为之倾心,在当妻子对兰波的评价说出不好的话语是,魏尔伦暴跳如雷,不惜将怀孕的妻子推翻在地,而原因仅仅是因为妻子说了兰波的坏话,在后面,魏尔伦也有对妻子做过一些怪异暴行,但之后都会道歉祈求原谅。

  这是兰波对他所做行为的评价,诗人心里都或多或少的带着疯癫的种子,或者说是独特,于常人不同的地方,他们的灵魂在常人之上,所以后来人说,诗人是孤独的,是不被理解的,我想 他们的心装在一个独立的玻璃球里,而另一个玻璃球是除他之外的世间所有人。

  魏尔伦作为一个偏保守派的诗人,内心是软弱的,却因为兰波而疯狂,因为兰波的心中有他从来不曾有的,现在有些人不也这样找一个心爱的人吗,在他的心里看到的自己一直想要和一直逃避的东西,如果没有兰波,想必魏尔伦这一辈子将会如此的顺风顺水下,但他遇到了兰波,宁愿推翻之前的平静生活,与兰波去流浪,就像后文兰波自己说的 他流浪至此是自己选择的,而魏尔伦不是,魏尔伦是为了兰波,打破了原有的生活轨迹,一起流浪至穷困潦倒。他对兰波的爱是一种崇拜,一种灵魂的依赖,与睡梦中的兰波一起"on on on "。

    最后开枪伤了兰波不如理解为相爱相杀。

  那么 我为什么认为兰波爱魏尔伦呢

很多人说兰波无情,但我却认为他比谁都专情,尽管到现在还没有想清楚兰波为什么爱魏尔伦,但终究是爱的,我并不认为他是一个会为了钱而付出感情的人。

    爱是什么,爱存在与否,兰波找到答案了吗?不得而知。在回答魏尔伦关于爱的问题是,兰波也只对魏尔伦说了喜欢他,但在后面写的信中却提到了爱。为什么只用喜欢这个词呢,而且还用刀刺了魏尔伦的手心,也许是恨魏尔伦的不纯粹,多情,即说爱兰波同时又爱着自己的妻子,这样的魏尔伦是不配让兰波说爱这个字的,他比谁都真诚,他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的时间不容许分散做其他事,用他自己的话说是

    这是在某一天清晨兰波对魏尔伦说过的话,是的了,兰波有个自由的灵魂,他想魏尔伦陪着他一起,当魏尔伦说他此时还不能离开自己的妻子时,兰波似乎像是吃醋的情形。

    海是魏尔伦陪兰波看的,可非洲确实兰波一个人去的。在海边,兰波开心的像个孩子,兴奋的亲吻魏尔伦,我想这是最深的爱,看见自己爱的事物,极于分享给最爱的人。

但兰波确实是比魏尔伦无情的,在被魏尔伦乘船丢弃过一次后,他选择离开,继而听见了在布鲁塞尔酒店的枪声。为什么选择离开,为什么在魏尔伦离开后,兰波找到他却依旧选择离开,我想在兰波的心中认为变了,他说过为什么以前说过比这还难听的话都相安无事,而这次魏尔伦却选择丢下兰波,丢下一个身无分文的兰波在伦敦。我不能想象兰波那段时间在伦敦是如何过的,他开始思念魏尔伦,给他写信,又或者思考感情已走到尽头,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最终,兰波选择离开。

        但情终是没断的。

        在魏尔伦接受审判期间,兰波多次撤诉,魏尔伦的妻子控告其有鸡奸,最终入牢两年。魏尔伦妻子玛蒂德也是全片的一个重要人物,恐怕魏尔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妻子最后竟这样绝情,现代女性大多数也是这样,可以一再的包容你,可当真的伤透心后,便会决绝的不再回头。

  诗人兰波,创作生涯止于十九岁,以后的十多年都在过着眼中别人的生活,正如他所说,世界太老,没有新鲜事,话全都有人说过。

  而我们  能够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就算结果还是会被现实打败

  你依然愿意吗

学习中 请多指教

45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