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长江油画赏析

鉴赏吴冠中油画《长江三峡》

  一九七三年冬,受周恩来总理委托,吴冠中、黄永玉、祝大年、袁运甫为北京饭店创作《万里长江图》同赴三峡写生。在奉节的一周时间里,我有幸陪同几位先生,每天在外写生十多个小时。每天清早先生们随航道段管理航道灯的工作船进入瞿塘峡,天黑后方乘船返回县城。时值寒冬,峡风很大,写生画板随时有被风刮走的危险,不得不用石块将画架固定。中午只能吃几口冷馒头。面对雄奇夔门,先生们心境豁然开朗,一切困难都被抛在一边。白天在刺骨的峡风中写生,晚上挑灯整理画稿,创作态度严肃认真。而且每天写生回来,每人必作旧体诗一首,互相切磋,相互学习。从几位先生的言谈中我感觉到,他们特别地珍惜这次写生机会。在思想和艺术被禁锢的年代,如果没有周总理的指示,他们只能呆在北京的家里“学文件”。  那时,奉节还没有一家象样的招待所,先生们住在县政府的几间简易客房内。自己掏钱在职工伙食团吃饭。有一次回来晚了,做饭的高师傅见饭菜已冷,特地给几位先生烧了一道热汤。先生们边喝边说:“好汤!好汤!”。黄永玉先生风趣地说,厨师水平高低就看汤烧得好不好,看来你是个好厨师。高师傅人很厚道,听了表扬只是笑。为答谢高师傅,黄先生为他画了幅惟妙惟肖的线描肖像。几位先生在旁看了,都称赞画得好,并叮嘱高师傅好好保存。离开奉节前,吴冠中先生为感谢航道段同志每日提供交通方便,将一幅画在三层板上的《夔门》油画赠给段里的一位同志。这件银灰色调的夔门约四尺三开大,先生整整画了一天。吴冠中先生还特意作山水一幅,并题上自作的黄山诗,赠给我作为纪念。二十多年来,这幅四尺六开的即兴之作得到我精心的保存,看到它仿佛就看到了吴冠中先生在峡里专注写生的情形。  来源:() – 一九七三年,我陪吴冠中在长江三峡写生_魏靖宇_新浪博客  今年六月,全国政协考察团一行在王文元副主席的率领下,考察游览长江三峡瞿塘峡和历史名胜白帝城。在考察团的名单中,我惊奇地发现了全国政协常委、“人民的艺术家”吴冠中。想不到时隔二十七年,我能再次在三峡见到吴冠中先生。我连夜找出那幅纸张已微微发黄的《黄山诗意画》,心中热切地盼望着第二天能早日见到先生。十六日这天下午,天很热。考察团一行乘船前往瞿塘峡、白帝城参观。在人丛中,我一眼便发现被人簇拥着的吴冠中先生。我疾步上前,握住先生的手,说:“吴老还记得我吗?二十七年前,我陪您到峡里写生,没想到今日又相见在白帝城。”说着便将随身带来的画展示给吴老。吴冠中先生和站在一旁的著名画家赵士英都十分惊喜。吴老忙说:“记得!记得!那时你还是个小伙子。”我说:“吴老上次到三峡时五十多岁,正是我现在的年龄。”周围人亦同声说道“有缘!有缘!”回顾往事,吴冠中先生记忆犹新,接过《黄山诗意图》,感叹时光如流、不禁骇然。吴老特别提起那幅赠给航道段那位同志的《夔门》,说:“我当时实在是有点舍不得啊!可是我们没有钱付船费,只有送画。”  船抵白帝山,八十一岁高龄的吴老,步履矫健,信步攀上长长的石阶。许多年纪比他轻的,都走不过他。在三峡口,吴老连声赞叹夔门的雄奇。他说:“夔门虽线条简练,但很有观赏性。每次看夔门,都有不同的感受。”我说:“现在到三峡写生的画家,特别是名画家相对以前少多了。”他说:“画家闭门造车是不行的。”在白帝城,吴冠中先生始终不到休息室休息。艺术家的眼睛在不停地摄取自然之美,记录历史的沧桑。在我的带领下,先生游览了白帝城,并饶有兴致地参观了三峡木石艺术作品展。临别前,我对先生说:“不管怎么样,您得为白帝城签个名,不然是白帝城的一大遗憾。”博物馆的同志准备好笔墨。吴冠中先生略为思索,挥笔写到:“白帝城上念兴亡吴冠中2000.6.16于白帝城” 。



吴冠中的

伙计,我没时间帮你写三千字,但冠哥我是非常钦佩的,发自内心,无论是人品还是画品。看吴老的三峡,看的是气势,峡者,狭也。只有画出狭势,才能突出峡深,险,,240408694进去看看吧


40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