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鹰之歌本文运用对比手法主要体现在哪

丽尼”这个名字看来好像女士,其实他是一位男士,原名郭安仁,湖北孝感人。他人生坎坷多磨折,在中学时,就因参加“五卅”运动被学校开除。后来他自学成才,精通英语。1930年,他辗转到福建,先后担任过《泉州日报》副刊编辑、晋江黎明高中英语教员,后来到上海,参加左联,从事创作和文学翻译工作;1935年与巴金等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文化生活丛刊》,翻译屠格涅夫、契诃夫、高尔基等人作品十余部。解放后,他先后在武汉大学、暨南大学的中文系任教授。他的文学创作主要集中在解放前,十分专注于散文诗创作,有《黄昏之献》、《鹰之歌》、《白夜》等散文诗集出版。解放前,由于他经常处于痛苦和奋力抗争之中,因此,他的散文诗大多是内心痛苦的表露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企求;感情真挚自然,文笔清丽,笔调委婉,是他散文诗最为突出的特色。
《鹰之歌》作于1934年,与此时期前后的,还有《秋夜》、《沉沦》、《岁暮》等散文诗。
看了《鹰之歌》这个题目,我们不禁会联想起高尔基在1895年写的同名散文诗《鹰之歌》,它热情歌颂了鹰的酷爱自由、英勇战斗的精神。丽尼的《鹰之歌》也是如此。他通过对鹰的形象的描绘,生动表现了一位追求自由、勇赴战斗的青年战士的精神风貌。不过二者的内容结构与表现手法是很不相同的,只是题目相同而已。高尔基的《鹰之歌》用的是浪漫主义手法,通过鹰与蛇的鲜明对比来表现鹰追求自由、勇敢战斗的英雄气概;丽尼的《鹰之歌》则是用象征主义和隐喻的手法,通过对已往生活的回忆,记叙一位在残暴的反动势力笼罩下的女友为黑暗呼唤黎明而献身,她真有像鹰一样地追求自由,勇敢的无畏精神。可以说,丽尼创作《鹰之歌》无凝深受高尔基《鹰之歌》的启发与激励,但不是模仿,而是创新,是具体化、现实化。高尔基的作品是鼓舞人去投身战斗,丽尼的作品则是感化人(包括作者自己)去走革命的道路。在1936年出版的散文诗集《鹰之歌》的“后记”中,作者说:“我惭愧我把它的题名为《鹰之歌》。我确曾看过鹰飞,也曾听过鹰的歌唱:那声音嘹唳,清脆,那姿态也雄健,矫健;我确曾希望我能学习那样的歌唱和飞翔。嫌衫埋”
丽尼的《鹰之歌》按照写作的自然结构,分成了四个部分(即每个部分之间用空行隔开)
第一部分,作者以复沓的笔法,反复歌咏了“遥远而美丽”的南方所发生英勇故事。这一部分只是全诗的序幕。作者从晚霞的赤红、斜阳下山岗的暗紫、赤红的晚天、垂着长须的古榕等景物的描绘,展现出南方黄昏景色的美丽迷人。在这斑斓绚丽的背影下,作者于是托出雄姿勃发的“鹰”的形象,它在赤红的天空中盘旋,展开两个强健的翅膀,嘹唳地,清脆地歌唱,短促而悠扬,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振奋了“忧愁”中的情绪。

第二部分,作者以叙述和象征的手法,讲述了“我”的“一个忧愁的故事”。作者并没有具体讲述这个故事,而是通过对故事发生背景的描绘来为这个“忧愁”故事的叙写,作情感与情绪的铺垫。这一部分可视作本诗的发展。“有着太阳和热和火焰”的南方,“潮湿的柴草”,“浓烟”,“整个世界就变成了黑暗了”,等都具有象征意义。首句象征革命与进步的力量,后三句象征反动势力及其凶残。在这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革命与反动的交锋中,“我”与“我们这样大的年纪的人”,拥护革命,向往革命,投身革命,希望“在火焰之中锻炼自己”,铲除“一切旧的渣滓,由废墟之中“生长出新的生命”。
第三部分,是全诗的高潮,也是诗的主体。这里具体描述了“我”的女友在“黑夜里”追求美好“黎明”而不幸被反动势力残杀的故事。作者仍然运用象征手法,生芹蚂动地描写了女友有着鹰一样性格、鹰一样雄姿的精神风貌。女友不只是“我”的一个女友,她象征着这个时代那些追求进步、追求光明、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年青一代。他们为战胜黑暗、呼唤黎明而献身的塌带行动鼓舞着“我忘却了忧愁”,也鼓舞着那些渴望光明的人们。作者不仅通过对鹰的生动描写热情地歌颂了革命者,同时通过对鹰的敬爱也表达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变化与提升。
第四部分即最后一部分,是诗的尾声,这一部分仅两句,第一句回应开头,但将“黄昏”换成了“南方”、又将“美丽”换成了“遥远”,这四字的变换,意味深长,不仅表明时距的拉长,更表明情感的深化和对南方忆念的强烈。第二句是作者情感情绪的总结,再次强调“我”的“女友”和革命者们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精神对“我”的激励作用。
这是一首饱含激情的诗篇,壮而不悲,忧而不伤,深情地歌颂了革命者们为追求光明、追求美丽明天而牺牲的巨大意义。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散文诗,是按照叙事长诗的方法,分为序幕、发展、高潮、尾声四个部分,但叙事并不具体,它是按作者主观情绪发展来分的,中间许多地方踌躇性很大,也有着许多空白由读者去联想。全诗笼罩在一种象征和隐喻的扭转之中,有着浓浓的诗意。文笔清新自然,感情真挚,是丽尼散文诗的一贯风格。

鹰之歌中的象征主义

9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