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油画赏析


《送别》背后的故事

      我们说起《送别》,不管是男女老少,都会唱,朴树曾在演唱时的失控落泪,被在冬奥会上做为闭幕上的曲目?这背后有什么样的寓意?      在一次媒体采访中,朴树提起《送别》时说:这样一首歌,哪怕一首,如果是他写的,他死了也甘愿      奥运会闭幕式上的《送别》,“折柳送别”的浪漫恐怕只有中国人才能明白,相信国外友人不会明白其中的含义;但是《送别》的旋律确确是全球皆知的。       《送别》的旋律起源于《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19世纪美国作曲家奥德威创作的歌曲,这首歌曲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作为一首带伤感色彩的歌曲流传于美国南北,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20世纪初,日本词作家犬童球溪用日文进行了填词,名为《旅愁》。 李叔同在1905年-1910年于日本学习油画和音乐戏剧期间接触到了犬童球溪的《旅愁》,并将日文歌词翻译为中文“西风起,秋渐深,秋容动客心。独身惆怅叹飘零,寒光照孤影。忆故土,思故人,高堂会双亲。乡路迢迢何处寻,觉来梦断心。         从歌词上来说,《梦见家和母亲》、《旅愁》、《送别》分别是三位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是三个独立的作品。《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歌词以类似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整个中文歌词与曲调结合得十分完美,很难看出这是谱曲后重新填词的歌曲。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送别》和《旅愁》两首歌曲在中日两国都分别广为流传直至今日,但英文的《梦见家和母亲》在美国却没有被人们记住,如今已少有人知。          《送别》也是李叔同送给挚友许幻园的歌曲,也曾作为经典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在写《送别》这首歌词时,还有一段动人故事:         歌词里“知交半零落”,正是他创作此词的背后故事。这里的“知交”,是李叔同出家后仍念念不忘的上海“天涯五友”之一的许幻园。“天涯五友”分别是许幻园、袁希濂、张小楼、蔡小香和李叔同,这个五人组合在当时的上海可谓“名震一时”。据说,当时沪上之人,只要提到“天涯五友”,无不交口称赞。在那个年代,“天涯五友”俨然当今明星一般。      有年冬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一片凄凉。李叔同的“天涯五好友”中的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进去。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声,仿佛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便含泪写下了这篇传世佳作。    再来分享一个李叔同的故事,看看他的家庭。     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出生在清朝光绪年间的一个富贵家庭,从小就是享受最好的物质生活,接受最高等级,跟最上层的人士交往。一般来讲这种富裕家庭的孩子,过惯了这样的生活,他们应该很享受那种衣食无忧、灯红酒绿的日子。但是李叔同就分别人不太一样,他15岁也就做了一首诗:人生就像西山上的太阳,终究会落下,富贵就像草地上的霜一样,终究会化去!   但在26岁那年母亲病危,为了让母亲身后安息,他就去店里去挑选,最贵的棺木,但没想到的是,就在他外出的时候,他的母亲与世长辞,他都还来不及见他母亲最后一面,就已经跟他母亲做一个告别。他母亲去世后同一年,他就抛下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到日本去留学。在他30岁那年,他重新回到杭州定惠寺,正式梯度,法号弘一。正是当时他的妻子,通过种种的哀求,终于她答应了在西湖边见见他的妻子,对他说,叔同,然后他就说,请叫我弘一,他妻子流眼泪跟他说,弘一法师,你告诉你只能是爱?弘一法师说,爱是慈悲!     从李公子到弘一法师,他这一路转变并不是毫无意义,想一想,我们的人的一生,不就是在这不断的告别当中吗?跟情感告别,跟身体告别,昨天的那个自己告别,我们终将经历这个世界最热烈的爱恨繁华,也终将会有痕迹的离开他。只是弘一法师比我们所有的人更早的看到了这一步而已,他的一生俯身到了尘埃里,最终让自己的心在尘埃里开出花来!     既用中国人的内敛含蓄和文化元素表达了惜别之意,又结合乐曲背后的故事,寓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呼应了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运格言。 



40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