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手法举例

“象征主义”代表作《雨巷》象征手法分析

1、第二节: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运用象征主义的文章

丁香一样额忧愁

这里把感觉分化了。颜色是视觉,芬芳是嗅觉,都是直观可感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忧愁是抽象的,丁香是可感的,这是运用象征派的手法,把抽象的忧愁写成丁香一样的淡紫色的可感、可嗅。这就是法国象征主义者强调的“客观对应物”在感觉上的分化、组合。

2、第三节: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地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这里的重复形成了诗歌的节奏。注意这一句“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这句话很重要,“我”的感受不能直接讲出来,这个姑娘其实是“我”的情绪的“对应物”。“默默”是指“我”心里的感受没有讲出来,冷漠、凄清、惆怅,是她的特点,其实也就是“我”的情结特点。

3、第四节:

太息一般的目光

用“可听的”(叹息)形容可视的(目光)。这是通感的手法,是象征派常用的。

4、第五节: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

描述的一切都是朦胧的,所有的意象构成了一种内在的和谐:油纸伞、丁香一样的姑娘,缓慢的动作,悠长的雨巷等等。

5、第六节:

在雨巷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是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在这里,还是有非常细致的五官感觉,颜色、芬芳脊高、眼光、惆怅等,是一一消散了。

这里,姑娘的消失,充分说明了,或者暴露了戴望舒的象征派的追求,这个姑娘是不是存在过,这并不是他关注的。这个姑娘在诗里,好像并不曾存在过,只是诗人的一种幻觉,拦樱她之所以重要、有价值,就是因为她被营造成自己情感的客观对应物。

读过中文系的,都知道戴望舒还有一首《我用残损的手掌》,抒发对祖国的感情、对沦陷区、大后方的感情不是调动全部的感觉,而是集中在手掌的触觉上。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

手指沾了血和灰,

手掌粘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最后一节:

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其实诗人并没有碰见,这全是诗人想象中的情景。这个姑娘是诗人情绪的客观对应物。是什么情绪呢?失恋。这个失恋的感情很优美,缓慢,很凄清。

《雨巷》出来后,得到叶圣陶极高的评价,说它开始了“新樱衡尺诗节奏的新纪元”。这个节奏是由不断地重复形成的——语句、意象的重复。这个节奏比胡适那个《蝴蝶》好多了;和《死水》相比》,它的节奏又自由一些,《死水》的节奏严格得多。

总之,这首诗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但没有象征派的那种“以丑为美”。戴望舒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参加过左联,也译过苏联的文艺理论、革命小说,思想上是革命的,但他不去参加游行,写的诗从来也不革命。

47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