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更(一)|《月亮与六便士》,韩剧里撒了把艺术之花

一、

《月亮与六便士》是毛姆于1919年成书的长篇小说。

小说主人公查尔斯本是收入颇丰的股票交易员,高大,沉默,拘谨,泯然众人矣的一枚中产。突然有一天,他消失了,只留给妻子一封辞别信,置家人于癫狂、痛苦,公司合伙人于愤怒不平,他人于议论纷纷之中。那以后,他再没出现。

他去了巴黎,又去了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绘画。他忍受贫穷、疾病、低贱的社会地位,至死毕谨樱也没有摆脱。他不和世人交流,宁愿自己花费更多时间学画。他不在意世人看法,只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他在这流浪般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并在绘画中得到了精神的满足和释放。他的肉体死于贫病交加。死后,他的画作大卖,声名鼎沸。

保罗高更有没有躁郁症

小说名字中,月亮代表的是让心中燃烧起希望的理想,黑夜戚戚,暗夜独行,虽朦胧不明吾往矣。六便士象征的是与理想相对的俗世繁华,纵有名利相诱,于我不过如六便士般几乎不值一文。

作者在小说中发出呐喊:
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难道成为年入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

如作者所呐喊的那样,有很多人以查尔斯作为自己的鼓励或者标尺,在优渥生活和追寻梦想之间徘徊。

二、

这部小说是以著名画家高更为原型创作的。 高更(1848-1903),原本是法国巴黎一枚股票交易员,工作后对绘画产生兴趣,35岁辞职成为职业画家,与塞尚、梵高并称为后印象派三杰。

关于高更的绘画人生,人们充满着美好的幻想。除了毛姆小说里大量 不切实际 的独角戏般的想象之外,还比如:

断绝了家庭关系,只身行走在茂林深篁、碧海长天中的高更,他灵魂的旌旗一定是孤独而招展的!
高更抛弃妻子,只身与文明社会决绝,来到塔希提岛晌仿……。

其实, 高更本人并没有把优渥生活和追寻梦想对立化 。小说家喜欢搞这种对立化,这样可以制造冲突,方便开展剧情,搞直击人心那一套。

高更在35岁那一年,也就是1883年,决定放弃股票经纪人的高薪职业,全职投入绘画前,已经学习了很多年绘画。

后世人总爱浪漫地想象:突然天外来一道旨意,降服了某个未来的画家,于是他拿起画笔,抛妻弃子,开始了追逐艺术的生涯,就像《圣经》里的保罗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遇到天启认识了基督一样。阅读毛姆的小说,全文充斥着这样唯美的幻想。

其实,高更是慢慢接触绘画的。先由爱好绘画的同事史克夫接触了绘画,然后受到专业画商妹夫的指点,又师从毕沙罗,慢慢进入了绘画圈子,从一个业余二流画家逐渐跻身于专业画家行列。逐渐地,他发现绘画艺术能给自己带来生命的律动感,给生活带来热情,他爱上了这种感觉,而且相信也能带来经济回报,这才改变了职业发展方向。

就如高更自己所说:哪有一蹴而就的事情,都是厚积薄发。

三、

辞职后,他对老师毕沙罗说:“只要我们做出改变,一定能靠艺术赚钱。”高更转行绘画,是抱着赚钱的美好期盼,而毕沙罗觉得高更很天真。

那以后,高更始终没能如自己期望的那样大红大紫。在给手丛朋友的信里,高更倾诉郁闷:“让我感到灰心丧气,甚至我都不敢再作画了“。他只好一遍遍自己给自己打气,相信自己的天分一定有一天会昭然若揭,相信孩子会以自己的姓氏为傲。

经过一路坎坷,他开始向往马达加斯加的原始生活,但迟迟不动身,仍然滞留在巴黎。他留意报纸上对他的任何评论,沾沾自喜于自己任何一件作品能够卖出去。他抱着一线希望可以名利双收。

马达加斯加的美梦破灭后,他决定去塔希提岛。1891年去塔希提岛之前,高更和法国文化部长谈好了:日后回巴黎,一副作品3000法郎。

高更一直对莫奈一副作品能卖3000法郎,感到心里不是滋味。

后人对高更塔希提之行,普遍给予”追寻内心的声音”,”血液里涌动着土著人的血”之类比较虚幻的评价。而圈内人当时对他普遍评价不高。老师毕沙罗认为他“不是先知,只是懂得如何用隐居深山海外的噱头来博得资产阶级的欢心,”以及“不赞成他总是抄袭东方和拜占庭的画法。”

其实高更第一次去塔希提,两年后就回巴黎了,而且应该是没有打算再返回塔希提。土著部落生活虽然让他找到了体内隐藏的另一个自我,帮助他在安静的日出日落间体会生命、得到绘画的灵感,但他也想念法国文明社会里的美酒好烟,也愿意接受文明社会提供的各种享受。

他回巴黎,希望两年的塔希提之行帮助他名利双收,可惜如意算盘落空。后来钱花没了,他再次返回塔希提。在第一次去塔希提时娶的土著女子已经带着他的孩子改嫁,他又娶了一个新的。

四、

毛姆把人物分成两类:一类蝇营狗苟于现世,要名利,要如花美眷;另一类如高更,放弃一切舒适,追求内心的满足。 他在小说里用心为第二类选择呐喊、鸣不平,但自己过着第一类人过的生活。他在笔下满足对第二类人的向往,但自己一点不愿舍弃优质物质生活。

现实里,哪有这么明显的区分呢?每个人都是丰富又复杂的。哪个不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伟大文豪苏东坡,一次次被流放、召回。他写了那么多归隐诗歌,每次都觉得自己要归隐了,这回真要归隐了,但每次被召回从政还是很高兴。曹操作为一个篡位臣子,心机手腕都是一个老成政治家的风范,可是却会写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样从生命角度看人生的诗句。

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也在不时受影响 。

我们很多人不是一会儿觉得自己想要归隐故乡,在那里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远离高房价高拥挤的帝都,第二天起床又挤地铁上班,在单位和同事为一个机会明争暗斗。

在异乡,忙碌紧张的心灵得到纾解,感慨这种生活也不错,但回到原来的地方,我们也乐意,那里有异乡缺乏的另一种生活。

每种生命状态,只要自己满足、不纠结,都是好的。只求现世安稳、名利双收,没什么不可。放弃一切物质,追求任性,也不过是个人的选择。

五、

毛姆在小说里是这样为自己 没能刻画 一个现实、丰满的人物形象辩解的:

回头翻看前面的文字,我发现我对斯特里克兰的描写肯定是非常不如意的。我写下了几件我了解的事情,但读来依然如同 雾里看花 ,因为 我并不知道这些事情的起因 。最奇怪的莫过于斯特里克兰决意要当画家这件事,它 显得非常突兀 。……假如我是在写小说,而不是在实事求是地描述某个特立独行的熟人,那么我完全可以杜撰出许多原因来解释这种心意的转变。

毛姆在写书之前,也是走访了很多地方、采访了很多认识高更的人,甚至还去了塔希提。为什么毛姆笔下的人物和高更判若两人呢?我想起了以前看过一个名人的话:

记者约我来采访,事后把采访的成稿给我看,天哪,那里没一句话是我说的!他带着态度、观点、结论来采访我,其实我说了什么根本不重要。

当然,你可以说那是小说,又不是纪实。可如果毛姆抱着这样一个态度,完全没必要采访那么多人、走访那么多地方。

毛姆向来喜欢把身边遇到的人纳入小说,并且事后遭到对方起诉,说毛姆的描述歪曲了他们的形象。有人认为这些起诉的人在借着毛姆炒作自己。我看不一定。应该是作家缺乏“同情”他人处境、心境的能力。

这一点,高更可能早就预料到了,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讲过:
文学家过分高估自己的想法,而不愿深究别人的想法 。比如,你们不喜欢蓝色,就谴责所有蓝色的画。如果你们是多愁善感的诗人,就要求所有的作品都是低调的——如果这样的一个人喜欢亲切和蔼的东西,那么一切就得按这个人的方式来进行。而另一个要是喜欢愉悦,就不乐意有人欣赏奏鸣曲。

曹雪芹的《红楼梦》之所以伟大,有个原因就是里面的所有人物都是活的,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作家不偏爱某一个,否则就会牺牲其他角色,结果反而导致偏爱的角色太假。韩剧里的主人公之所以看着假,就是因为所有其他人都是绿叶,只为衬托主角而存在。

《月亮与六便士》,从某些角度看,不过是在韩剧里撒了把艺术之花。

梵高的作品价格

您问的是价格
但我还是面纪京收施办阶必须尊重画家的珍贵
所以还是先转贴画家的简略资料
才附上三幅画作的市场价格
_____雷所是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表于99年6月第654期主计月刊
文生‧梵谷27岁立志当画家,37岁结来自束了年轻的生命,但他创作力却旺盛得惊人,360问答短短十年留下逾800幅油画,1200件素描,尚有不计其数遗失或毁损的作品。梵谷一生贫困潦倒,生前只米来间兰卖出一幅油画「红色葡萄园」,但身后艺术成就却是繁花满树,成就他的除了自己本身和弟弟西奥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女人:西奥的遗孀乔安娜以及海伦‧库勒穆勒夫人。

库勒穆勒夫人收藏甚多艺术品,她前瞻与果断的艺术眼光,选上蒙尘的奇葩梵谷,在艺术顾问协助下,有计画地收藏冷细饭段了梵谷大量精采的作拿齐叫品,而梵谷流落到跳蚤市场的素描作品,也转手旧对思记段数今四五类由库勒穆勒夫人所接收,使得这批遗珍免于流离失所,而成为库勒穆勒美术馆的重要收般班此只错呼再必文必转藏。如今,荷兰库勒穆振客律甚浓养热冷晶策陆勒美术馆和阿姆斯特丹的梵带助胶过谷美术馆,仍是全球两大梵谷收藏重镇。

梵谷虽然15岁辍学,却勤奋向上且精通多种语言文字,看起来没有师承哪一位,实际上位坐多力未却有许多老师,因为他博览群书,阅读大量文学艺术论著,广纳百川成为自己的内在思想,形于外则表现在绘画艺术与书信撰写方面。除了在绘画艺术上有独到的见解和成就外,梵谷更发自内心地尊重平凡生命,对婷岁前父角内社会底层小人物展现了无以伦比的真心关怀。据说他为人木讷拙于言辞,但有一似机来颗敏感而热情的心,于是常在遭受诸多挫折与压力下,每每将所有情思诉之信函,倾即鱼扬院采七图假回阿诉对象是弟弟西奥、小移被叶官简农受危妹薇儿敏娜以及部分没群较庆故高星低短突画友。幸而有这些书信文字,幸而有乔安娜将梵谷写给西奥数百封信件编辑完成书简,并将大部分译为英文,世人才得以在绘画艺术外窥见梵谷的心灵深处。

梵谷在绘画上的创作力旺盛,行动力强烈,做法却十分踏实。对功夫有点了解的人就会明白,要有内功为根基才能练成真正高强的武功!如同习武之人首重内功,梵谷在绘画路上亦深信,素描是一切的基础,他喜欢求全、求变,加上无余力购买昂贵油画材料,于是习惯探讨同一主题,不停地画了又画,重覆多张素描以创造出不朽的油画作品。

历经画风转捩的分水岭,梵谷从巴黎来到了南法普罗旺斯的小镇阿尔,此处艳丽阳光和色彩,使他创作灵感泉涌!他经常不戴帽子,在烈日下作画十几个小时,中间没喝水、只吃几口乾面包;为了捕捉稍纵即逝的美景,甚至天黑后点起蜡烛,任由蜡油滴在身上!据说那个夏天,梵谷每个月画了近20幅油画,《夜间露天咖啡座》是阿尔时期杰作之ㄧ。

在阿尔发生「割耳事件」后,梵谷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当他出院又出现幻觉症状;邻居们担心他是危险份子,于是连署请愿希望将梵谷隔离。1889年5月,被排斥的孤寂灵魂离开了阿尔,住进阿尔西北方的圣雷米精神疗养院,即使梵谷饱受疾病发作之苦,他创作力依然丰沛。起初,梵谷只能从病房铁窗中窥看风景,透过禁闭幽居的铁窗,疗养院中庭生机盎然的美丽花园,在他笔下成了不朽之作《圣雷米疗养院的花园》,这是史博馆「燃烧的灵魂‧梵谷」特展中我最喜欢的一幅作品。一个饱受挫折的孤寂灵魂,眼中所见竟是如此绝美的生命花园?著实令人敬佩不已。

梵谷在圣雷米时期,其创作重点以麦田、橄榄树林、柏树为主题,前述特展包括《橄榄树丛》、《普罗旺斯夜间的乡村路》等作品,其中《柏树与两个人物》带给我极深的震撼,那漩涡状笔触画出的柏树,彷佛向天际伸展,一鼓澎湃汹涌的情感破画欲出!看得我泪眼迷蒙,彷佛听到孤寂的灵魂低问:何时你们才明白,我想说的是什么?……..

梵谷的疾病是多发性的,说法不一而足,其精神状态多被后世医学家解释为「躁郁症」,是一种结合亢奋与沈郁的精神疾病,旷古烁今的梵谷,却是在所谓「躁症」状态下,创作了一幅幅撼动人心的名画,永恒不朽。以现代人倡导身心灵健康的观念看梵谷,令人惋惜他生错了时代,没有足够资讯让自己或家人意识到他的身心状态有异,应该趁早接受专业治疗;没有哲学家或心理谘商师提醒他,人要爱惜自己,好好照顾自己的身心灵,以充分享受当下每一刻。

1890年7月29日,两天前梵谷在奥维一处麦田中举枪自尽,当天在弟弟西奥的陪伴下,走完他多舛的短暂人生;哥哥的离去,对西奥打击甚大,他的心灵在压力下崩溃了,未满半年便随哥哥而去。西奥是梵谷生前唯一的知音,兄弟相知情谊诚挚感人;西奥对梵谷的支持无怨无悔,对哥哥的爱细腻而动人。没有了西奥,纵有梵谷,不可能留名千秋万世。成为巴黎有名画商的西奥,疲于贩售流行画家的画,梵谷宛若精采画论的书信,成了他生活中最大的精神支柱,也让他看到一名真正的画家。没有了梵谷,纵有西奥,其灵魂亦显孤独。

这对情深意重的兄弟,哥哥系忠于自我、坚定做自己的实践者,弟弟则是疼惜别人、允许他人做自己的成就者,分别为「倾听,自我的声音」、「倾听,他者的声音」最佳典范,值得世人学习的生命导师。

谁不喜欢成功?谁不希望自己的生命顺遂?生命教室里的现象是「我们只能掌握自己的努力,结果如何却必须交给上天决定。」后世的我们以结果论英雄,甚为惋惜:生命需要学习等待,如果,梵谷兄弟有足够能力和时间等待,必能眼见摘下夜空星星的一刻!而燃烧灵魂却用他的生命和绘画,带给世世代代的人们如此启示:生命本身即意义,不必功成名就、无需有形成果,「我正在追求,正在挣扎,正全心全意地做这件事 ~ 我就是一个画家。」(注)「生命之美不在于结果,美在当下的深刻感受,全心体验;美在过程的完全投入,怡然自得;人生舞台上,只要尽情演出,就给自己最好的掌声!」

注:参考书目~余光中译梵谷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画家梵谷于1890年的作品「看书的吉诺克夫人」(一八九零年),以四千零三十三万六千美元的价格卖出(值台币12.6亿),是梵谷作品历来第四高卖价。

2.
《向日葵》是荷兰画家梵谷绘画的一系列静物油画。当中有三幅绘有十五朵向日葵,另有两幅绘有十二朵向日葵。画家1888年8月在法国南部阿尔勒绘画了第一幅十五朵的 《向日葵》 (藏于英国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和第一幅十二朵的《向日葵》 (藏于德国慕尼黑新美术馆),其余的作品在翌年1月绘成。全部作品都画在 93 × 72 公分 (37" × 28") 的帆布上。1887年他另外在巴黎绘画了一套四幅的向日葵静物画。

画家在1888年夏末开始工作,并持续到第二年。其中一幅被他的朋友保罗·高更装饰其卧室。这个系列呈现了向日葵由盛放到凋谢各阶段的形象。在用色方面-某程度上应该归功于新近上市的颜料令新的色调变得可能-黄色系列的表现力得到突破。在给其弟弟费奥的信中,他表示:「可以说,向日葵是属于我的花」。

1987年3月,当时任安田火灾海上保险代表取缔役的后藤康男在伦敦佳士得拍卖公司主持的拍卖会上,以相当于39,921,750美元的价格标得《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开创了梵谷作品价格的纪录,使得连那些对美术没有兴趣的人都认识《向日葵》系列。这幅作品目前被收藏于日本东京的损保日本东乡青儿美术馆(损保ジャパン东郷青児美术馆,位于损害保险日本公司的总社大楼的顶楼)。在交易过后其真伪曾一度引起争论–有人认为这是埃米尔·舒芬尼克尔(Emile Schuffenecker)的仿作。

3.
1890年,饱受压力与内心疯狂所苦的画家梵谷在法国举枪自尽。他在自杀前完成的作品「嘉舍医生的画像」,一百年后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美金八千两百五十万元创下艺术品价格新高。当世人给予梵谷迟来的肯定,「嘉舍医生的画像」这幅作品百年来遭遇的颠配流离,却要带给我们一段钱、权力、贪婪与损失交杂的传奇。
在《梵谷流浪一百年》一书中,作者尝试打破艺术的崇高迷思,藉由「嘉舍医生的画像」历经不同收藏者、交易商、艺廊和博物馆的命运,剖析梵谷与其作品如何成为现代艺术的偶像。透过不同年代的收藏故事,作者强调,艺术品的诞生并不只是画家的个人创作,更是画家亲友与画作经纪商、收藏者,各方争执、抢夺、角力下的成果。
这段「嘉舍医生的画像」收藏史,同时也提供我们阅读另类的现代艺术史。艺术品的身价几希?名画该属于私人品味、艺术教育或者国家宣传?书中不仅披露纳粹政权出卖梵谷的秘辛,对于画作由博物馆进入拍卖会,艺术市场的兴起也有深刻探讨。当书尾「嘉舍医生的画像」在拍卖场上,落入资金雄厚的日本收藏者手中,作者再次地提醒我们:当艺术成为收藏,就是权力的展现。
梵谷在「嘉舍医生的画像」中绘出自身的苦闷忧伤,「嘉舍医生的画像」的流浪传奇则精细地绘出百年收藏者群像,让我们在画家的帆布外,看到平凡却更宽广的人间悲喜。

4.

18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